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文明大起源 >

第7章

文明大起源-第7章

小说: 文明大起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的理论框架搞出来,证据慢慢再发掘、再考证、再发现。考古学界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愁肠满腹,不知从何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而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以及古史研究者们早已画出了人类演变进化的草图,他们就等着新的考古成果,特别在以上环节中缺失和不足的那些方面,只要有新发现,他们的草图就变成实在了,古史的工作和古人类的研究也就完满了。可惜在很多时候,这种“等待”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是一种无望的企盼。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4)
第三,平面化。前文已经论及,目前我们的“历史”只是一种二维空间的学科,二维空间是最基本的也最富平面化的一种空间,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长时段的“起源”研究,特别是没有其他学科做参照的古史研究,我想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跟它本身的空间一样,既狭小又有限。比如我们古代的天文学,是以地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最古的宇宙学说就成了“地心说”,后来,人类思维的视点超越了地球,上升到太阳系了,相应的就产生了“日心说”;再后,人类对“日心说”也不满足了,把思维的触觉延伸到了宇宙深处,这样就产生了现代天文学上的“无中心说”。人类认识宇宙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超越平面,不断调整人类视野的过程,假如没有这种调整,我们的目光仍然紧紧盯在地球的演变上,那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么辉煌的收获。
探索宇宙世界如此,探索人类起源的历史也应该如此。假定我们把人类起源的假说锁定在地球生物的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得到的只能是地球生物发展中人类这个支系的演变和进化。最早的“神创说”是因为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后来建立了“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成”的假说,这一假说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千余年来“神创说”的迷雾,为人类的起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视点;进化论之后,出现了“海洋说”、“ 多元说”乃至“外星说”。前两种假说仍然没有摆脱地球生物圈,仍然在地球生物的演变进化中寻找新的空间;唯独“外星说”打破了人类数千年以来的思维模式,第一次把人类起源的探测器伸进了地球之外的宇宙深处。从科学的角度论,这种开放的思维和研究方向对不对呢?当然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在实际的探索和研究中,把人类的起源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宇宙星系中的做法,传统和经典是不予理睬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的平面化思维是非常顽固、非常稳定的,你要加强它的厚度,延续它的长度,传统和经典都会非常喜欢。一定也有很多的同行们来捧你的场;假如你要否定这种平面化的传统思维,甚至超越这种平面化,那你无疑就会遭到四面八方的冷眼,没有人会理睬你。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类太渺小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视野同样狭小得可怜,加之人类恪守传统、崇尚经典的特征,要改变根深蒂固的平面化思维方式谈何容易!
理由之三:历史学科的结构不合理。
这个理由与现行“历史”学科的平面化倾向有关。我们知道,最早的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载人事、保存文献的学科,最早的历史中内容很庞杂,哲学、医学、农牧业、手工业、艺术、经济、文化应有尽有,是原始文化的一种混沌状;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生的混沌状历史开始分化,各学科都从历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系,历史的“血肉”逐渐被抽空,以至历史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原生历史的这种瓦解过程,实际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科建设不断走向精细的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演变的这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吹毛求疵之意,然而历史学科越单一,越专业,就越会走向平面化,以致失去承载其他学科的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演变过程,其最终将导致历史学科自身的结构失去平衡,其中包括它以往可以容纳的学科结构,自身的智能结构以及指导它的思维结构。这些方面的不平衡就使以后的“历史”越往前走其前景越狭窄,乃至走进“历史”自己设定的死胡同里,不能回头。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5)
这种可能性难道不真实吗?我们只要稍稍看一眼目前的历史书就可知一斑。民族史方面的书,我们每年不知要出版多少本,但是新颖独特的有几本?大都是一些重复之作;国家史书更是畅销,但你所看到的国家史书中有多少不重复的内容呢?再看世界史的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这类书除了版式设计、印刷、纸张的不同,除了名称和叙述格调的不同,在内容方面究竟有多少新鲜的东西?一句话,目前出版在市场上流行的大多的史书都是千篇一律,似乎这些书已经走到了它们的尽头,除了重复再没有多少新的内容。这样的“历史”状况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呢?
所以,历史学科的结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这是历史本身的需要,也是我们所企盼的。
二、科学假说的回避
科学是研究自然,研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的基础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它的知识体系是对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千百万年来,人们在生产着、生活着、实践着,科学也在不断地总结着人们的经验,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着人类的文明水平。实践与科学伴随着人类进步的脚步,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奏响人类文明的凯歌。
科学技术不仅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的过程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还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研究人类起源时,总是以畅想式的思想内涵取胜,或是以宗教假说为宗,科学技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的。比如在“神创说”的年代,一切事物都是神创造的,人也是神创造的,除了神谁还有能力创造这一切呢?包括当时非常幼弱的科学也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状态下,科技屈服于思想,而思想的内涵高于一切。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们对“神创说”提出了诸多质疑。首先打破这一认识僵局的是天文学。“大约在公元140年,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密勒在总结前人天文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在后来的1000多年中,托密勒的地球中心说一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40多年的辛勤研究,于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他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搬到了太阳,把人类居住的地球降低到了普通的行星地位。从而开始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且动摇了神权对于人类的统治。”“1584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在伦敦出版的《论无限宇宙和世界》一书,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宇宙无限的理论。他指出:‘宇宙是无限大的,其中的各个世界是无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展开着无穷无尽的空间,任何一种形状的天空都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宇宙中心都是不存在的。”“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通过望远镜观测发现,太阳系的直径是120亿公里,地球同整个太阳系比较,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银河系拥有15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云,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1万光年。太阳系同它比较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总星系已经发现的星系有10亿个以上,距离我们有几十亿光年到100多亿光年。银河系同其相比较也好比是沧海中的一颗‘沙粒’。目前,大型天文望远镜已能观测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但是还远没有发现宇宙的边沿。因此,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是没有边界和没有中心的。”⑤天文学认识上的这个曲折过程,实际就是以思想内涵取胜的宗教思想与逐渐成熟起来的天文学科技进行的一次较量,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战役”,科学终于战胜了宗教,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宇宙世界。今天的人们已经知晓,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也不再是宇宙的中心,比之浩大无边的宇宙世界,地球只是在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尘埃,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6)
和天文学的曲折发展一样,在人类起源的认识方面,经历了同样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在前文中已经介绍了人类起源的各种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些假说按出现的时序和假说中的科学内涵分个类的话,人类在自身起源的认识方面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神学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各种神话传说,特别像《圣经》这样具有完善思想体系的宗教起到了主体和主导作用。《圣经》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星辰是神创造的,地球上的一切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神创造的。人自然也是神创造的。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先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了“亚当”,神看着“亚当”一个人孤单、寂寞、无助,就乘“亚当”睡着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胁骨,掺到泥土中,创造出了“夏娃”。神把“夏娃”领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⑥人类自从神的创造中诞生以后,就开始了人类苦难的历程:亚当和夏娃被安置在伊甸园,受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开启了人类智慧,神因此而惩罚了人类,用洪水将人类文明毁灭殆尽,只留下诺亚这个“义人”,造方舟躲过了死难,等洪水退去,诺亚重新开始建立新生活,生了很多孩子,诺亚把他的孩子们疏散到世界各地。现在的人类,就是诺亚的孩子们的后裔。《圣经》编排的人类起源犹如一个漫长的传奇故事,有板有眼,有根有据,1000多年中是西方人确信无疑的事实,也是西方文化发展中位居灵魂的东西。
除《圣经》中影响颇巨的“神创说”之外,在东方各民族中也有自己民族坚信不移的“创世记”。汉族有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即使像土族这样的少数民族也有他自己民族的创世神话;在《土族格萨尔?阿布朗创世纪》中说:天神派同样具有神性的“阿布朗”到世上来创造人类及其生活,他通过“梦”和龙部落的三个女儿生了好多孩子,然后把这些孩子疏散开去,各自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如此一代代的繁衍生息,就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等等。⑦
总之,人类起源假说中的神学认识阶段是很漫长的,大致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时间。直到十九世纪,“进化论”诞生后,人类的神学创世神话才算宣告结束。
第二阶段:现代科学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酝酿期是在18世纪,而“进化论”假说的确定是在19世纪中叶。
18世纪,瑞典的生物学家林耐,在总结前人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创立了生物分类学。林耐在给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作了比较,发现人和猿都有二心目、二心室,都是胎生,都有两对门牙,胸部都有一对乳房。人与猿的这种惊人相似性,使他毫不犹豫地将人、猿、猴归入一目,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纲动物。林耐的人、猿同类的划分为之后的进化论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9世纪初,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他假设,由于猿类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下到地面寻找食物,必须用前肢摘取食物,用后肢直立行走,久而久之,手足这种分工就确定下来,渐渐进化成一种新的物种,最后演变成原始人。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7)
林耐的人、猿同类论和拉马克的由猿变人,成为18世纪至19世纪初进化论思想的有力基石,它不仅第一次打破了“上帝造人说”的宗教神学假说,而且为进化论学说的最终成形铺平了道路。
继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之后,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在此书中对人类起源只提到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当时,研究古生物学家赫胥黎立刻响应达尔文的“启示”,集中搜集和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从猿到人的桥梁,继而提出: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个祖先分枝而来。”⑧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出版,它不仅阐述了人、猿同祖的进化理论,而且具体指出人类是在新生代第三纪末由冰河时期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而来。从此确立了人猿同祖的进化学说,成为人类起源假说中现代科学认识阶段的一座里程碑。
达尔文之后的100多年间,现代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探索人类起源的现代科技也有了新的突破。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项技术值得高度关注:一个是碳―14测定法;另一个是人类基因工程的排序。
“C14是一种活跃的放射性同位素,产生于大气之中,能够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身上。因此,几乎所有有机物中都包含有C14。有机体死亡以后,它就开始以一个稳定的速率进行衰减,每5730年减少一半。因为活着的有机物中的C14一直可以得到补充,数量始终是恒定的。所以,C14技术就为确定古代遗址中的有机物的年代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分子钟。”⑨
与C14测定技术晚50年出现的人类基因图谱,是研究人类起源方面的又一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由美、英、日、法、德、中六国科学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杨焕明说,基因组序图首先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份生命‘说明书’,不仅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石,推动了生命和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而且会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⑩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是通过研究世界各种族女性的遗传物质DNA,提出了人类的一个共同老祖母是在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结论。之后,相近的结论不断问世,这就是目前在人类起源方面比较流行的“夏娃说”。
尽管如此,在科学认识人类起源方面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学在人类生活的这个环境中似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面对人类史前的无限黑暗,面对人类未来的不可预测,特别是面对宇宙生物由此进化而来这些重大的课题,目前,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还是很落后、很软弱的,至少它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重大课题,科学探索的脚步还处在“初试锋芒”的试探阶段。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还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力,在某些领域非常先进,某些层面上科技向实用方面的转化比较突出,但现有科技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科技向星外神秘世界的延伸和探试就更是“纸上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