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曼施坦因 >

第21章

曼施坦因-第21章

小说: 曼施坦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间隙,距离第41装甲军约60英里,距离第16军团足足有100英里。他们现在已经是
孤军深入险地,在他们与后面的德军大部队之间,夹着数万苏军,他们现在正拼命
地向维拉河方向撤退。而在他们的前方,苏军预备队正源源不断地开来,企图夺回
芬克斯这一咽喉要地。
    6月27日,克鲁格司令坐了一架轻型飞机来看望第56军,对曼施坦因以及第56装
甲军取得的赫赫战果进行了一番夸奖,但他也没有带来任何关于下一步行动目标的
消息,是莫斯科,还是列宁格勒?这一切都无从得知。曼施坦因从克鲁格上将那里
得到的命令,只是要他拓宽在芬克斯的桥头阵地,并保持渡口的畅通,等候姗姗来
迟的第41装甲军的第16军团。
    曼施坦因坦率地向克鲁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对这位谨慎有余而魄力不足的
军团司令说:”照您现在的这种部署方法,超不出柏林军事学院一般教科书的窠臼。
而现在,当我们出乎意料地突然在苏军后方深处出现时,苏军统帅部的想法肯定是
尽快把我们赶回河的那一面去,并且一定会到处搜集兵力来反击。所以我们挺进得
越快,苏军就越难有机会做有系统的抵抗,快速的挺进,能把正在集结的苏军兵力
摧毁。因此我建议,本装甲军应该即刻向前方挺进。您可以命令另一个装甲军紧随
在我们后面迅速通过芬克斯前进,使苏军只能利用手边的兵力零零星星地反击,而
形不成大张旗鼓的会战。至于维拉河渡口,也自然应该保证,留在维拉河上以南的
苏军残部,可以由后续的步兵军团去扫荡。”
    克鲁格耐心地听完了曼施坦因这一连串的陈述之后,只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说道:“不用说单独一个装甲军,就是一个装甲军团,冒险深入地域如此辽阔的俄
罗斯大平原,也会显得十分渺小和微不足道,而且越是深入也就越危险。”
    曼施坦因建议他的军团司令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作为一个单独在敌后作
战的装甲部队,它的安全程度还依赖于他的机动能力上,一旦它停顿不动了,就马
上会遇到敌人四面八方的攻击。”
    克鲁格答应把他的意见上报给最高统帅部。不久元首希特勒传下话来,重复了
只让第56装甲军在桥头阵地待命的命令。一切如曼施坦因所料,苏军逐渐缓过劲来,
从斯可夫、明斯克和莫斯科抽掉了大批兵力,对维拉河渡口展开了反击。有好几处
阵地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战斗进行异常激烈。德军在收复曾经丢失的阵地时,
在一个野战包扎所内,发现了3名德国军官和30个德军士兵的尸体,他们都是负伤之
后,在苏军攻上来时来不及撤走,包扎所被双方不知哪一方的炮火炸塌,这些伤兵
被活埋在里面。
    在以后的几天之内,苏联的空军也倾全力来破坏已经落入德军手中的桥梁,苏
联空军的飞行员勇气可嘉,一个中队接着一个牛队,不顾损失地低空俯冲轰炸,曼
施坦因不得不向总部请求德国空军战斗机前来支援,北方集团军总司令勒布元帅也
给第56装甲军专门调来了高射炮,来保卫这些桥梁。最多的一天就击落苏军飞机64
架。这才遏制住苏联空军的轰炸。
    第56装甲军在芬克斯渡口附近一直守卫到7月2日,曼施坦因又接到了继续向前
开进的命令。陆军总部为了奖赏曼施坦因,特地把德国党卫军“死人头师”拨给第
56装甲军,这个党卫车帅也是摩托化师。德军第41装甲军也渡过维拉河赶了上来。
    第4装甲兵团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沿着从李兹克尼—阿斯托夫——斯可夫轴线
前进,由此可以确定,北方集团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列宁格勒,这肯定是元首希特勒
的意见。
    曼施坦因简单地计算了一下,自从第56装甲军用奇袭手段冲到芬克斯时算起,
已经白白浪费了六天的时间,利用这六天时间,苏军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遭到突然
袭击时的惊愕——本来当德军出现在维拉河北岸的时候,苏军已经感到手足无措。
第56装甲军对芬克斯的深入的突击,给苏军造成混乱和恐怖,它切断了苏军的指挥
体系,使其不可能协调对德军的抵抗措施。可由于第4装甲兵团在维拉河上的顿挫,
这些优势已经丧失。
    重新开始攻击的时候,苏军的抵抗显而易见地顽强而有组织了,但仍然阻止不
住势头正猛的德军。
    第4装甲兵团现在已经接近了斯大林防线,这是一条实力不均等的要塞线,沿着
原有的苏联边界建筑而成。克鲁格仍然把主要的道路分配给第41装甲军,由它向阿
斯托夫前进。克鲁格不太欣赏曼施坦因大胆得近乎冒险的性格。因此第56装甲军只
得到了一个次要方向:转向东面对齐巴希前进,任务是突破斯大林防线后,从东面
迂回以斯可夫为基地的苏联强大装甲兵力。
    曼施坦因对这个分配方案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似乎是曼施坦因争强好胜
的天性所决定。他认为,姑且不论在斯可夫存不存在以之为基地的苏军强大装甲兵
力,即使是有,第56装甲军如果按照兵团司令部给出的路线前进,必然会遇到斯大
林防线前方的大沼泽地。他对这个分配方案表示强烈的不满,要求第56装甲军和第
41装甲军两个军都应沿着阿斯托夫前进。
    不知曼施坦因的反对意见是否生效,且听下章分解。;   
  曼施坦恩        
      第十四章  危险的希仑河畔
          鲁加森林陷沼泽,希仑河畔费琢磨;
          新式武器被缴获,打牌且把时间拖。
    现在,两种意见摆在了北方集团军总司令勒布元帅的桌子上。勒布将军也觉得
左右为难,于是在两种建议之间,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态度。
    曼施坦因的反对没有奏效,因而他的第56装甲军陷在大沼泽中也就是情理之中
了。打前站的德军第8装甲师抵达沼泽地后,发现这里木质结构的栈桥上有一大段早
已经被苏军炸毁,剩余的部分也被苏军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用废弃的车辆所阻塞,
需几天的时间才能修好桥梁和清理出道路。等到干完这些事情,浑身泥泞地从沼泽
地中钻出来的时候,德军又遇到了苏军的迎头痛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丢下数百具
尸体,第8装甲师才勉强通过了沼泽。
    第56装甲军下属的第3摩托化步兵师的命运更糟糕,他们只在沼泽地中找到了一
个狭窄的通道,但坦克、突击炮等装甲车辆却不能通过,所以只好原路撤回,跟在
第41装甲军后面,转向阿斯托夫前进。
    新配属给第56装甲军的党卫军“死人头师”,按照计划是奉命向齐巴希前进,
这个初上战场的党卫军摩托化师所遇到的路面比较好,但却有一道苏军的坚固钢筋
混凝土防线。平心而论,这些党卫军倒是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面目狰狞可怕,在对
苏战争的初期还是有良好的纪律与军容,但党卫军的军官和士兵缺乏德国正规国防
军的训练与经验,这个师在进攻时很是勇猛,防御时也很坚定,但遭受的损失却很
大,它的师长是一个勇敢的军官,但不久就负伤而死。
    勇敢毕竟代替不了训练和经验,听到这个师遭受到惨重损失的消息之后,曼施
坦因一再调拨兵力去援救该师,但仍然不能阻止该师死亡数字的激增。攻击发起10
天之后,这个师的三个团只能缩编为两个新的团了。
    虽然党卫军的师能够英勇作战,而且也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把他们编成一
种独立的军事组织也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依照曼施坦因的想法,本来他们可以补充
到陆军中来,而不应该消耗在党卫军之中,把德国人宝贵的血液浪费在这上面,确
实是得不偿失的。不过这不是党卫军官兵本身的错,而是应该由元首身边的那些野
心家负责,他们纯粹是出于政治上的动机,不顾所有军事权威的反对,硬是要成立
这些特殊的单位。
    这些党卫军师的前身为党卫队,原本是一个政治暴力组织,特别宣誓效忠于希
特勒个人。1929年,希特勒找到了理想的党卫队头子。这是一个在慕尼黑附近小村
子里以养鸡为生的农民,态度温文尔雅,人们常常以为他是个小学教员,名叫海因
里希·希姆莱。当他接手党卫队时,一共只有200名左右队员。
    1934年,元首就是依靠他们,剿灭了党内的另一个打手武装——冲锋队。党卫
队从此便成了纳粹党内唯一的准军事组织。不久希特勒批准筹建“党卫队特别机动
部队”,负责“内部安全”。1935年,德军退役中将保罗·豪赛尔在不伦瑞克创办
了第一所党卫队士官学校,招收大批前警官、旧军人和地方青年入学,对他们进行
规范的军事教育,为党卫队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1936年夏,特别机动部队正式组
建。最初为三个独立团的建制。希特勒后来宣布,这支部队是一支由他支配的常备
武装部队,“可以执行陆军作战范围以内的行动任务”。从而正式确定了党卫军与
德国国防军平         1939年10月,波兰战役之后,第一批党卫军师正式组建,党卫军真正成为德国
的当时第二武装力量。随着战争的进行,党卫军发展到了39个师,人数达90万之众。
    党卫军的服装与普通国防军明显不同,平时着墨黑色军服,左臂佩戴印有黑色
带钩“十”字样的红色袖章,黑色领章上缀着形似闪电的“SS”标志,武装带上写
着“忠诚是我的荣誉”,在战场上,他们换上了灰绿色国防军制服,但左臂上仍然
佩有醒目的黑”十”字标志。在军衔标志和称谓上也独树一帜,党卫军军官使用党
卫队专有的军衔肩章、领章和袖章,军衔前面,一律冠之以“党卫队”。他们拥有
最先进的武器、最充足的给养,还负责管理占领区,监督战俘和犹太人。
    党卫军总头目希姆莱严令对部队加强政治灌输,把每个士兵都教育成“始终笃
信和自觉具备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意志的体现者,拥护伟大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的思想”。内部决不允许任何异端思想存在,甚至基督教也在禁止之列。起初招兵
采用志愿兵役制,强调只招收“无条件拥护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健康的、纯德
意志血统的人”,成员触犯了国家法律或者党纪军纪,则完全由自己的法庭处置,
不受国防军军事法庭的约束。
    党卫军在刚刚组建和在战争初期,确实有些战斗力。1938年征服奥地利的两支
德国精锐部队之一,就有一支是党卫军的“领袖警卫旗队”。
    但党卫军部队在战争中也暴露了它自身专业训练上的不足。
    曼施坦因为了鼓励受到很大伤亡的德军士兵的士气,也经常到第一线部队去跑
一跑。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危险,但也确实能迷惑一些士兵,他们认为高级指挥官经
常与自己在一起,自然就会为他们着想。
    走动得越多,离前线越近,那么面临的危险也就越多。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于
是军部的一些参谋和副官,包括曼施坦因年轻的司机,都对他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前
线危险地区表示担忧。
    对于这一点,曼施坦因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身边的人,战争现代化程度的
提高,炮兵的射程日益延长,兵力机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司令部不得不逐渐向
后退,拉开了同前线的距离。但一个高级指挥官又不能长时间远离前线,战场情况
瞬息万变,有利的机会是稍纵即逝,如果一个指挥官待在后方等前线的报告,就会
因赶不上形势的变化而错过战机。
    再有一点就是,指挥官在一个战斗行动结束之后,应该尽快使其部下消除战斗
疲劳。德军的闪击战术是一种高速机动和机械化的战术,对士兵的体力和精力要求
是史无前例的,所以高级指挥官更是要以身作则,尽可能地与前线部队的士兵生活
在一起。”
    一个普通的士兵,常常会感到高级长官只是躲在后方享福,完全不知道前线上
真实情况如何。抱有这种想法的士兵极有可能不信任他的指挥官,从而无法把指挥
官的意图变成行动。如果士兵们看到高级军官也能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就会获得
一种满足感。而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只有天天与战斗部队在一起,才能知道他们
的需要,听取他们的怨言并设法帮助它们解决问题。一个高级将领不应该仅仅是要
求部下去完成任务,他自己也应该是他们的一个同甘共苦的战友。此外,当他访问
前线部队时,也往往使他获得新的灵感。
    见军长态度这般坚决,理由又是如此的充分,其他人便不再劝他。
    这样一来,苦了德军营、团级指挥官。过去他们常把完不成任务的原因推到士
兵身上去,向上级报告说战斗部队士气减退,对疲劳过度的怨声载道等等。每当此
时,曼施坦因都感到头痛,因为这本是理应由团、营一级负责的事。但当曼施坦因
抵达最前线之后,发现前线士兵们的乐观情绪都超过了他们所在师、团、营指挥所
中听到的传言。
    有时曼施坦因在战斗的间隙时,会坐下来与前线一辆坦克的乘员一起抽一支烟,
或者是跟步兵连的士兵闲聊天,在缓解了他们紧张情绪之余,自己也觉得是一种放
松,曼施坦因不喜欢地天到晚泡在文件堆中,他宁可到下面去走一走,直接听一听
基层部队的意见,而不愿意读那些经过修饰的情况报告。
    当然,即使是一个军长也不能永远在路上奔跑,当需要他作决断的时候却找不
到他本人,那么实际上也就等于这个军长放弃了指挥权。
    对苏联闪击战初期,坦克部队推进很快,使德军的后勤部门感到吃力。他们只
能几天移动一次,以便使补给物资不脱节。可作战部门为了与机械化师保持经常的
接触,其战术司令部必须每天推进一次甚至两次。一个装甲军的军部必须具有高度
的机动性,一切都不能讲究舒适。
    在法国作战时,即使是师级的指挥部,也都能驻上城堡或者旅馆大厦。可是在
对苏作战的东战场上,即使一个军的军部,也未必有像法国那么好的宿营条件,能
找到一座爬满臭虫的小木屋也不容易。
    所以曼施坦因经常把他装甲军的司令部设在野战帐篷里,靠一辆通信指挥车保
持与各师的联系,下达各种命令。夜间,曼施坦因通常与自己的副官睡在各自的睡
袋里,同住一个小帐篷。在东线进攻开始以后的这些日子里,他只睡过三次床铺。
司令部中唯一不肯睡在帐篷和睡袋中的人就是曼施坦因的首席军事助手,军参谋长
艾尔费德上校。他宁愿横躺着睡在自己的车子里面,但车子往往容纳不了他硕大的
身躯的全部,他的长腿必须留在车外。晴天还无所谓,到了雨天,经过一夜的大雨
之后,潮湿的靴子就粘在了腿上,无法脱下。
    宿营的地点通常选在进攻主要轴线附近的森林之中,曼施坦因要求把他的帐篷
选在靠近湖沼和溪流的地方,这样当曼施坦因和他的参谋人员吃过早餐之后,或者
在前线赶回来时,可以挤时间在这些溪流中洗个澡,洗去满身的尘土。
    曼施坦因时常把他的参谋长艾尔费德上校留在指挥所中,应付电话和传达指示。
这位参谋长是一个冷静超群而富有经验的人,他对这些事情可以应付裕如。曼施坦
因本人则往往是在接获各师拂晓时的情况报告并发出了必要的命令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