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趣读史记 >

第17章

趣读史记-第17章

小说: 趣读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要当面向汉景帝谢罪,讲明自己当时那样做的原因,强调自己一切从工作出发,对事不对人,以求新皇帝的谅解。
  张释之采纳了王生的建议,汉景帝也乐得显示自己的大度。
  虽然得到了汉景帝的谅解,但在张释之的心里,总觉得和新主子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隔阂。怎么办?习惯于出人头地的张释之不甘于这样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于是伟大的王生和张释之策划了一次天才的行为艺术表演。
  有一次,王生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部道貌岸然地站在那里,煞有介事。
  然而就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办公重地,王生却突然倚老卖老:“哇噻,我的袜带怎么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
  这场伟大的作秀视觉效果良好,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但是汉景帝却似乎没有为这样的小把戏动心,一年多之后,他还是将张释之贬谪为淮南王相。
  在郁郁寡欢之中,张释之凄凉死去。
  【个性点评】
  王生是个老狐狸,他的捧人技术显然是一流的,张释之也是一个称职的演员,因此,二者在朝堂之上的配合才显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捧人就应该这样捧,当托就应该这样托。因为张释之,我们却记住了王生,历史的细节有时就这样有着动人的力量。
  只是汉景帝不是个合格的观众,不然,王生后来还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现场即兴表演。

  吴起: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曰:废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曰:废物。
  这不是我的答案,是吴起的。这个吴起就是被后人称作伟大军事家的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和后来大名鼎鼎的荆轲算是同乡。吴起生于富豪之家,拥有万贯家产,如果满足于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吴起家的现金可供他潇潇洒洒地活上两辈子。但吴起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四处活动,想弄个耀武扬威的官职过过瘾,结果最后弄得家徒四壁,生活难以为继,由小康之家堕入了困顿。可以想见,这辉煌的堕落轨迹很快就招来了街坊四邻的嘲笑。吴起千金散尽,最后却成了他人的笑料,这口气真让人难以下咽。但嘲笑声却越来越大,终让吴起忍无可忍,吴起连杀了三十余人才封住了一张张只会傻笑的臭嘴。就这样,曾经豪情万丈的吴起,最终等待他的却是空空的行囊和杀人犯的身份。这个身份将严重地影响他将来的政治生命。唉,生活的道路真是一条绳索!这条绳索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紧贴地面,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杀人必偿命,吴起只好背井离乡,远走鲁国。面对垂垂老矣的母亲,吴起说,男儿立志出乡关,不为卿相誓不还!吴起说到做到,后来其母去世之时,还没有做到卿相的吴起果然不肯回乡奔丧,此乃后话。
  到了鲁国,命运很快就来敲门。齐国大兵压境,前来攻鲁,吴起有望被鲁君委以重任,担任鲁国高级军官,这是吴起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触手可及的机会却有可能泡汤,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有了这样的社会关系,吴起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真正放心,说不定就是齐国的卧底呢。这样的家庭背景,这样的社会关系,这样的历史不清白,无疑成为了吴起走上高级领导岗位的障碍。
  怎么办?怎么办?这个问题苦苦地折磨着雄心勃勃的吴起。
  篡改档案,已来不及;在这节骨眼上解除夫妻关系,又有假离婚的嫌疑……真是急煞人也么哥!
  吴起最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杀妻,杀妻以证明自己在感情上和齐国没有任何牵绊。历史已经证明,伟大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果断出手的人,一个爱生活、爱老婆的男人最终将和历史失之交臂。吴起之妻就这样成了吴起刀下的厉鬼。一个伟大的男人后面,一个可怜的女人诞生了!
  踏着妻子的鲜血,吴起接过了鲁国的帅印。
  敢于杀妻的人必定所向披靡。杀了妻子的吴起指挥若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齐国军队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吴起以自己的胜利证明了妻子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吴起的出手不凡迅速为他赢来了政敌,政敌藏在暗处,四下散布留言,左右舆论,他们以一贯正确的姿态,从国际政治的高度论证吴起之不可用:鲁人是周公姬旦之后,卫人是康叔姬封之后,姬旦和姬封是亲兄弟,因此,鲁卫两国就是兄弟之国,而吴起是卫国的杀人犯,因此在鲁国也是杀人犯,因此,即使吴起有军功,鲁国也不应重用。这样冠冕堂皇的政治结论没有理由不击垮吴起。吴起终被鲁君辞退,妻子白杀了,胜仗也白打了!空头理论家害死人啊!
  辞别往日伤心地,吴起只身入魏国。
  吴起的才干很快显示出来,他身先士卒,与下级同吃同住同作战,不久就被任命为河西守。士卒愿意为他出生入死,敌国不敢有所图谋,一人独挡四面的狼虎之国,成为魏国重臣。
  吴起的盖世之功再次引起了嫉妒和恐慌。功高可盖主,遑论同僚。吴起的业绩让国相公叔感到了极度的不安,在一场精心布置的阴谋之下,吴起狼狈逃窜,向着不可知的楚国迈开了疲惫的双腿。
  苍天有眼,楚悼王恰好是吴起的粉丝,因此,吴起一入楚国就被任命为相,终于实现了自己卿相的人生目标。吴起大刀阔斧,力主改革,裁撤冗员,紧缩财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实现了富国强兵。
  然而,吴起的靠山楚悼王不久就驾崩了,在吴起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宗室大臣乘机作乱,吴起眼见在劫难逃,遂伏在楚悼王遗体上放声痛哭,箭矢如雨,纷纷射来,硬是将吴起弄成了个刺猬,吴起身下的楚王也变成了另外一只刺猬。满足的笑意浮现在射箭者的脸上,只是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新任楚王就下令,将因射吴起而将箭矢射中悼王遗体的人全家诛灭,七十余家为此走上了不归路。只是他们直到上了断头台还没能明白过来,那是吴起最后一次设局,为自己的敌人设局,与敌人同归于尽。吴起伏在楚悼王的遗体上,从而将自己和楚悼王巧妙地合为一体,楚悼王的遗体成了吴起报复敌人的伟大道具。伟大的吴起怎么会那么轻易地死去呢?一个连妻子都可以杀掉的丈夫,一个不为亡母奔丧的儿子,怎么会如同他的敌人设想的那么轻易地倒下?
  【个性点评】
  尽管是以杀人始,以被杀终,军事家吴起的命运似乎并不能让人过目不忘。但有一件事彻底体现了吴起的个性,那就是他的“杀妻求将”。在黯淡的历史深处,吴起显得光彩照人。他的光彩之处不在于杀妻,而在于他对卿相之位的极端渴求,而这种渴求又是那么纯粹。在吴起的后半生,我们没有发现他的腐败,他的变质。与他相比,此前此后的男人都显得龌龊不堪,因为那些男人个人奋斗的目的,无非是求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只有吴起是为当官而当官,为奋斗而奋斗,因此,这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伍子胥:用空洞的双眼,目击你的死亡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太子的谗言,伍奢挺身而出,为并无罪过的太子辩护。楚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做人质,让他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招来,想一并杀害。伍尚应召而来,和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甘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
  伍子胥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又和太子一起逃亡到郑国,太子被郑国诛杀,伍子胥继续向吴国逃亡。在吴楚边境,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一渔父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哪知渔父不屑一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封爵。我连这都看不上,哪里会要你仅仅价值百金的佩剑!”伍子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吴楚交兵,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国杀了,伍子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而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一个著名的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席间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面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左右杀死。公子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伍子胥率吴兵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墓,把他的尸体翻出来,连续鞭打了三百下,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来历。
  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了却了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之后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吴王阖闾,吴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起来,雄霸一方。
  其后吴越争霸,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了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愿意举整个越国做吴国的附属国。伍子胥进谏说:“勾践这个人能够忍辱负重,如果现在不杀了他,大王您日后肯定会后悔的。”吴王夫差不听,而是同意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议和。
  五年后,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群臣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又很羸弱,于是起兵伐齐,想一举把吴国的势力扩张到中原。伍子胥可没忘了勾践这个心腹大患,进谏说:“听说勾践卧薪尝胆,食不重味,到处笼络人心,肯定是想大有作为。此人不死,将来肯定是大王您的劲敌。大王您不先灭越国,反而跑那么远去攻打齐国,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吴王不听,伐齐,结果打了一个大胜仗。回来后夫差更加骄傲,也更加疏远了伍子胥。
  伯嚭这个奸贼因为和伍子胥有嫌隙,就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说伍子胥把他的儿子送到齐国去,是为谋反做准备。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临死前,伍子胥子胥仰天长叹,对门人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一棵梓树,将来做我的棺材;一定要挖出我的双眼,放在吴国的东门上面,让我能够看到越兵攻入吴国的都城!”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伍子胥自刎而死。至今苏州尚存胥门。
  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里,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
  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伍子胥一言成谶。
  伍子胥死时,是公元前484年左右,吴国人觉得他死得冤,都很同情他,为他在江上立祠,命名叫胥山。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的这一天即为农历五月五日。所以东吴的风俗,端午最早是纪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个性点评】
  端午节这一天,江浙一带最早祭祀的其实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只是因为伍子胥没有屈原名气大;而且在正统意识形态看来,伍子胥先叛楚国,后叛吴国(剜眼以观吴国之亡),是个地地道道的叛逆。况且伍子胥不仅仅两次叛国,而且还把楚平王的尸首拉出来鞭尸。这样一个性格激烈的人,这样一个极端分子,是不符合圣人的“中庸之道”的,因此虽然伍子胥比屈原早死二百多年,虽然江浙一带的百姓早就把伍子胥当作潮神崇拜,但是在官方的节日谱系中,自比香草美人,只会自怨自艾的屈原仍然被扶正为端午节的主角,享受着不属于他的祭牲之礼。
  伍子胥和屈原,一个是睚眦必报的武士,一个是怨而不怒的文人。本来是纪念两个人的端午节,在今天却蜕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仅仅想起了一个图腾化的会写诗的骚客,同时还在担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伪劣的黑粽子。
  韩国不是要拿“江陵端午祭”申遗吗?我倒觉得端午精神反而更符合韩国精神—韩国精神中的刚强,韩国精神中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春秋人格,韩国精神中不向国家强权低头,对强权的清算,不正是端午精神的最好继承吗?

  袁盎:真理就是狗皮袜子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捉摸,论才气、口才、权术,晁错都在同时代的袁盎之后,更关键的是,二人关系一直非常僵化,更更关键的是,晁错被腰斩于市,就是袁盎的主意。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后世的人气指数居然一直屈居晁错之下,匪夷所思啊。
  袁盎和晁错年龄相差无几,只是两个人素不相能,以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袁盎不喜欢晁错,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离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就离开。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汉文帝时期,在哥哥的保荐之下,袁盎做了中郎。袁盎为汉文帝所看重始于这样一件事:
  当朝丞相周勃很受皇帝敬重和礼遇,对此大家早已习惯和接受。有一次早朝之后,也许是尿急,周勃顾不上散朝不能疾走的礼节,急匆匆走出朝堂,显得十分踌躇满志。汉文帝是个厚道人,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但袁盎却受不了,他话中有话地问汉文帝:“陛下对丞相有何评价?”皇上说:“他当然是国家的重臣。”袁盎想也没想就答道:“在我看来,丞相最多算是常说的功臣,根本称不上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至使刘家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个时候的周勃正做太尉,手握重兵,他却没有任何作为。等到吕后逝世,在大臣们共同发难,反对诸吕之时,周勃顺应形势,利用所掌握的兵权,最后才有功于朝廷,所以他只是功臣而已,离国家之重臣还有相当的距离。他连国家的重臣都算不上,可我在他的脸上经常可以察觉对皇上所流露出的骄傲和不屑,而陛下您却谦虚退让,我认为这样很不正常。”一席话说得恰如其分,刚上台的汉文帝正愁没机会给丞相以脸色,恰逢袁盎适时进谏,文帝也乐得从谏如流。从此,汉文帝渐渐端起了架子,丞相周勃也渐渐对皇上敬畏起来,袁盎也渐渐被汉文帝重视起来。
  周勃终于失势,不久之后就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灰溜溜地回自己的封地去了,不久就因人告发,被皇帝下入大牢,在“世人皆曰杀”的氛围之下,只有袁盎力排众议,证明周勃无罪。周因此重获自由。
  这一招更高明,袁盎的名声更加如日中天。
  不久,袁盎又做了一件令皇帝刮目相看的事情。
  淮南王刘长为人骄横,袁盎建议汉文帝应及时削减诸侯王封地,只是皇上没有听取。后来淮南王更加肆无忌惮,终因牵连到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