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六小龄童品西游(上) >

第7章

六小龄童品西游(上)-第7章

小说: 六小龄童品西游(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元大仙乃地仙之祖,悟空与他打斗时,“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麈左遮右挡,奈了他两三回合,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八戒用耙乱筑,哪里筑得动,那袍袖“手捻着虽然是个软的,筑起来就比铁还硬”。可见镇元大仙袍袖的厉害。

  第25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6)

  紫阳真人的五彩霞衣也着实是件宝贝。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到下界为妖,把朱紫国的金圣娘娘抢去,做压寨夫人。正巧紫阳真人经过这里,就把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光生五彩,披在了金圣娘娘身上,从此,金圣娘娘生了一身毒刺,妖怪不能接触她的身体,从而保住了金圣娘娘的贞操。
  孙悟空使棒,猪八戒使耙,而其他如葫芦、净瓶、芭蕉扇、照妖镜等,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的法宝更能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并且很容易记住,日常生活中见到一些类似的物品也不禁会想起《西游记》中的法宝来。而法宝的威力大小往往与它们的主人息息相关。如来、观音、弥勒佛、太上老君、镇元大仙等人的法力大,地位高,他们的法宝的威力也就相对较大。而普通神仙的法力不高,他们的法宝的威力也就不大。
  写法宝就得满足作者的好奇心。所以作者完全标新立异,对法宝的描述更是形态、功能以及用法各异。此外,在一个故事情节里,一般法宝只使用一次,而有些法术,虽然使用多次,但使用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如菩萨的净瓶不仅可以灭掉红孩儿的三味真火,还可以医活被悟空连根拔起的人参果树。
  “一物降一物”,法宝固然厉害,但任何法宝的法力都有一定的极限,法宝都不会厉害到没有东西可克制的地步,也就是说至少有一种法宝能够降伏它。《西游记》中的描述如此,其他的作品尤其是武侠小说也常常如此。太上老君的金钢镯固然厉害,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法宝都能被它套去。但老君用芭蕉扇扇了一下,青牛怪就把金钢镯丢了,被老君一把接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虽然威力极大,但一粒定风丹就让它无能为力。任何事物的威力都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必须存在克制它的另一种事物。这样才能动态地保持平衡,不至于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社会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平衡体,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为所欲为”的状态。
  神和魔的象征
  在学术研究中,《西游记》被叫作“神魔小说”。但在具体讨论《西游记》中的神魔所指时,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西游记》中的神代表统治阶级,代表朝廷;魔代表被统治阶级,被压迫的农民。神魔之争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孙悟空本来是魔中的一员,他大闹天宫是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是对统治者的一种有力的打击。可惜他后来投降了,站到了神的一边,不断地镇压着那些西天路上的魔。
  这种说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有严重局限的。首先故事中很多神和魔具有密切的联系,有的魔是从天上跑下来的,比如宝象国的黄袍怪原是上天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下界十三年后又被收回天宫;又如比丘国的国太是南极寿星胯下的白鹿,天竺国的假公主是广寒宫的玉兔,后来又都回到了天宫。他们是取经路上的魔,但本来又是神,如何确定他们属于哪个阶级?其次,这些魔绝大多数都是作恶多端,有的还吃人肉。如果说他们是被压迫阶级,似乎也不合乎情理。
  也有人说神代表正义,魔代表邪恶。这种说法也有些牵强。沙和尚原是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碎了琉璃盏,便被玉帝打了八百杖后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如此处罚,能称得上正义?如来座下掌管藏经阁的弟子阿傩、迦叶,传经时向唐僧索要贿赂,否则不给真经,最后还是将唐僧沿途化斋用的紫金钵盂要去方才罢休。这样的形象,实在配不上正义二字。而那些妖魔,有的也难说邪恶。宝象国黄袍怪,本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下凡来只为与已投胎为宝象国公主的前天宫宫女了却前缘,他并没有主动为难唐僧,捉到唐僧也没叫着要吃唐僧肉。这就很难说邪恶。

  第26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7)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要把神与魔的象征意义分得清清楚楚着实不易,而这种多样性正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应该具有的。
  吴承恩何以钟情于猴王
  《西游记》中对悟空的描写其实是反映了悟空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悟空在这个人生的历程中一直保持了童心,这就是吴承恩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的原因。
  悟空从出世的那天起就展示出不同寻常的一面,他拥有惊人的天赋异禀,后来漂洋过海求道,更是练就了通天的本领,但是,他的心智在很长时间里处于童年阶段。在被压五行山之前,悟空处于人生的童年阶段,没有人世的经验,也不知道社会的“禁忌”。也就是说,悟空之所以天不怕地不怕,就在于他根本不知道何谓“规则”,何谓“秩序”,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大闹天宫,不惧怕天宫中的诸神,甚至连西天的如来佛祖都不放在眼里。不过他最终还是未能逃出如来佛祖的掌心,被压五行山下。从花果山出世到被压五行山下,悟空的本领不断增强,他的年龄也在增长,但他的心智却未成熟,依然停留在孩童阶段。
  很多人把悟空在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及他的大闹天宫等“叛逆”行为,看作是农民起义造反来推翻专制政权。其实悟空那时根本没有推翻玉帝政权的意识,也对“叛逆”的概念一无所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地蛮干。悟空追求的是自由自在,他的种种“叛逆”行为也是孩童般任性、顽皮的表现。孩童的行为是不能用成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悟空尚处于人生的童年阶段,还没有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
  读者都喜欢悟空,原因有二:一是悟空具有超强的本领,敢于向以玉帝为代表的专制政权挑战;二是悟空的诸般行为都非常顽皮和可爱。皈依佛门后,悟空在心智和处世上逐渐走向成熟,但其身上的那份童心仍然保留了下来。取经路上的悟空之所以依旧惹人喜爱,除了他降妖除怪、为民除害所代表的正义外,还有他那份充满乐趣的童心。
  被压五行山下后,悟空开始从童年向成年过渡。他从“齐天大圣”到被压五行山,这个天壤之别的生活处境不能不引起悟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吃一堑,长一智。悟空总结经验和教训,五百年后从五行山下出来的他,性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悟空以前所经历的是是非非以及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生活让他成熟了很多,他知道了事业的重要性,知道了生活的目的。
  否则他不会对取经事业那么执著。但这并不说明悟空真正进入了成年阶段,他还经历了一段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中,观音菩萨的循循善诱以及给他戴上的紧箍儿对悟空的心智成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的悟空,他的人生是与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在观音菩萨的引导下,以及西天取经途中悟空经历的种种磨砺,使悟空逐渐成熟起来,他学会了宽容与忍让,学会了依靠集体与他人,最后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是悟空真正成熟的标志。西天路上所经历的八十一难,象征着在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磨炼,一个人就是在困难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大多数人在完全成熟后,走进成人世界的同时,孩提时代的童心却尽皆丢去。而悟空的成长经历却是一个例外,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依旧保持着一颗童心。悟空虽然心智成熟但又童心未泯。悟空降妖捉怪的英雄形象让我们尊敬,他顽皮的本性和充满童心的性格让我们备感亲切。

  第27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8)

  吴承恩不仅喜爱悟空的责任意识和英雄气概,更喜爱悟空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童心。
  从优秀到卓越
  师徒四人来到灵山,拜见佛祖,佛祖赐予真经,在佛祖面前受职听封,而只有唐僧和孙悟空成了佛,猪八戒和沙僧却只能是使者和罗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功绩考核的问题,取经队伍中,唐僧作为领导者,功绩显著,而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保护唐僧,功劳更大,而八戒和沙僧的功劳自然不能和他们的师父和大师兄相比,所以也就未能成佛,要是都成佛了,那么师徒四人的功劳岂不都一样?悟空作为卓越的人才最后得到的荣誉和报酬自然要区别于其他人。
  纵观整部《西游记》,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从优秀走向卓越其实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这其中有大闹天宫的懵懂、五行山下的反思、取经路上保护师父和降妖除魔的艰险。但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孙悟空出世后不久便跋山涉水,到处寻访师傅,最后终于得遇菩提老祖,从而学得一身本领,使之具备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基本条件。
  接下来,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他在五行山下苦苦反思,经过五百年才明白自己的成就需要到事业中去完成。他的认识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后来,唐僧救出了悟空,悟空保护唐僧西去取经,正是在取经的过程中,悟空经受了磨炼,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发挥到实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他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转变。
  最后,师徒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完成了他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这个时候用来约束他的紧箍儿自然消失了,因为他的心魔已经完全消除。
  曾经有人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解释,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做了九世的和尚,到第十世的时候才成为唐僧,能够去西天取经,而根据孙悟空五行山下的经历,算起来也差不多一千年,所以,唐僧和孙悟空其实是一个人,他们不过是一个人的两面罢了,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将这两面最终统一的过程。这样的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无道理,取经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消除心魔、抵达心中灵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消除一个人性格多面中的缺点的过程。
  《西游记》中对唐僧与孙悟空的人格特点的描写也是最为矛盾的,也正像一个人的两面。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唐僧与悟空有时格格不入。在书中,孙悟空对唐僧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常常发生,他们似乎是天生的敌人,心理上的斗争和冲突不断出现。孙悟空对唐僧的“教诲”充满了反抗,但在反抗中又常常不得不妥协,在这种矛盾的振荡中,孙悟空的人格逐步走向成熟,完成了从优秀走向卓越。
  孙悟空能成佛,猪八戒和沙僧不能,这也是他们付出的智慧和力量不一样的结果。降妖除魔的责任,绝大部分都由悟空来承担,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除妖降魔,付出的最多。猪八戒喜欢挑唆,遇到困难也喜欢推脱责任,在取经的过程中意志最不坚定,经常一遇到困难就想分行李散伙。沙僧呢,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一路上承担起了挑行李的责任,但他智慧不深,本领不强,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所以也成不了佛。
  取经路上不仅仅要消除妖魔,更重要的是要消除自己的心魔,所以,在整个取经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心态,纠正以前的错误。其中,孙悟空的转变是最大的。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只知率性而行,要求自由、平等,直至想到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并不存在什么君臣、尊卑有序之类的思想。可一到取经路上,在各种困难的磨砺下,悟空尽管对自由、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并时有表现,但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忠孝等观念,却在他的身上从无到有,最后完全融入他的血液。而猪八戒呢,走到最后都还是一个贪吃好色的样子,所以佛祖赐他净坛使者倒是很适合他,可以吃遍天下寺庙。

  第28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9)

  沙僧,除了不再吃人外,似乎没有多大转变,他做事只是听从别人的吩咐和安排,倒是个老实人,也就只能做罗汉,循规蹈矩地听从佛祖吩咐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西游记》是在“战斗”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开始是孙悟空与各路天兵天将的交战,而后是孙悟空与如来佛祖的交战,后来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开始了与妖魔鬼怪和恶势力的战斗。而除了与如来佛祖的交锋,孙悟空被制服,压在五行山下之外,可以说在这些战斗中孙悟空都是最后的胜利者。二郎神和悟空打斗,是靠太上老君的“暗算”才擒住悟空的。悟空尽管有时得到菩萨或其他神佛的帮助,但师徒四人最终都得以解除磨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孙悟空的本领和他的很多对手相比,其实并不处于上风,然而,在这些争战中,孙悟空是如何取胜的呢?他除了具有高强的本领之外,还善于找到妖魔的弱点,抓住妖魔的要害,进而战胜他们。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交战可以说是凭借自己的高强本领取胜,但面对厉害的妖魔时,孙悟空常常不能依靠自己的本领取胜,而是请来救兵或以智取胜。如在与这些妖魔交战不能取胜时,孙悟空常常请求观音菩萨或者其他神仙的帮忙,借以寻出妖魔的主人或克星来制服妖魔。这是孙悟空的聪明机智之处,也是孙悟空的智慧的体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摸清妖魔的底细、寻出妖魔的根源、找到妖魔的弱点,是对付妖魔的最佳捷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收服白龙马的过程中,玉龙领教了孙悟空的高强的本领,知道斗不过悟空,就躲起来不和孙悟空打斗,孙悟空找不到玉龙的下落,无奈只能去请观音菩萨,请菩萨帮助降伏,金头揭谛暗中听到悟空要去请观音菩萨,便主动请求代悟空去请菩萨。孙悟空被黄风怪吹得眼珠酸疼,再也不能交战得胜,当他变成蚊虫去打探消息时,听到妖魔说:“怕他怎的,怕那甚么神兵!若还定我的风势,只除了灵吉菩萨来时,其余何足惧也!”孙悟空听到妖魔的话,不胜欢喜,便立即去请灵吉菩萨,灵吉菩萨用佛祖如来所赐的“定风丹”和“飞龙宝杖”制服了妖魔,孙悟空才救出师父。这回故事中,孙悟空无意中知道了妖魔的克星,便立即请来作为救兵,制服了妖魔。当孙悟空看到黄袍怪认识自己,就想:“那怪说有些儿认得我,想必不是凡间的怪,多是天上来的精。”于是来到天宫,让玉帝勘查是什么妖神偷偷下界,最终发现是奎木狼星。玉帝派天将将奎木狼星收回,孙悟空救出宝象国公主,救下师父,少去很多周折。当悟空知道了西海龙王是黑水河妖怪的母舅,便立即驾云来到西洋大海,向西海龙王敖顺兴师问罪。让敖顺立刻差人擒捉妖怪,救出自己的师父唐僧。同样,孙悟空找到李天王收服玉鼠精,找到毗蓝婆菩萨和昴日星官收降蜈蚣精和蝎子精等。在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言莲花洞木母逢灾”中,孙悟空听说这里有妖怪,就去询问:“那魔是几年之魔,怪是几年之怪?还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烦大哥老实说说,我好着山神土地递解他起身。”孙悟空的询问,虽然带有谐谑之意,但是询问妖魔来历的意图非常明确。因为孙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