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120章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20章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理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经无法挽回,痛苦、生气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亲人都已经死完了,再怎么痛哭伤心,他也不会活过来,如果哭声特别大,反而对他的中阴身有害。但若他还没有死,只不过是昏迷一会儿,那也用不着哭,因为他一会儿就活了,为什么哭呢?(众笑。师曰:“哎,我在讲哭,你们在笑!”)
    若按照这个教言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都有改变的机会,也不会因此导致恶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是语言上的矛盾(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要么是为了一点小事。比如家里两个人吵架,不一定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跟另一个人的不合,或者语言没有沟通好,以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以前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结果杀了两个人。他们若遵循大乘教义,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怎么样也不敢打,他就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乐都奉献你,失败留给我自己好了。”其实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胆子非常小,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随喜。因为任何的战争冲突,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
    当然,上师批评弟子,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地呵斥弟子,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许的。除此之外,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36种,或者72种。(以下主要讲72种。)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表面上看来比较容易,但详细分析时,也有一点点复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第七十二节课
    昨天总说了嗔恨的对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我、我的亲友、我的怨敌,今天先讲遮破以“我”为对境而生嗔恨。这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忍受痛苦、忍受甚深法门、忍受怨恨的敌人。第一个又分四部分,首先讲“作意轮回之自性”,也就是说,我们应了解痛苦就是轮回的本性,不要脆弱,一定要坚强。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二、作意出离之因;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在这个轮回当中,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造善业的力量可谓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业却多之又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快乐在轮回中必定少。
    古人曾说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若将人生分成十份,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多占八九份。然而,很多人并没有通达轮回的本性,他们遇到不顺、不快乐时,就怪自己的命不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是没有必要的。《地藏经》中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我们大多数人造善业极少,起心动念都在制造苦因,痛苦又怎会不多呢?如果不信的话,不妨观察一下,平时一堂课需要一个多小时,自己从头到尾专心致志听的有几次?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嗔恨心、贪心、分别念生起了多少,行持善法的念头又有多少?这样一经观察,自然就明白轮回为什么都是痛苦。
    佛陀在《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不管从哪位圣者的教言来看,整个六道轮回都非常痛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妙法莲华经》也是这样讲的。因此,世间确实没有安乐可言,一旦遇到痛苦挫折,应清晰地认识到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若能懂得这个自然规律,遇到什么情况自己都会有所准备。
    丑二、作意出离之因:
    轮回中的痛苦并非不好,它可以转变成修行的顺缘。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不要非常伤心,千方百计想把它遣除。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烦时,应好好思维它是顺缘还是违缘,进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在座的出家人,有些是从小就对三宝有殊胜的因缘和俱生的出离心,不愿意接受在家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如果没有遇到挫折,可能根本没有出家的机会。《毗奈耶经》中也有许多阿罗汉、阿罗汉女,曾像世间人一样生活,但后来遇到种种违缘,才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出家后获得正果。因此,假如没有感受痛苦,就不会生起对三有的厌离,若没有这种厌离心,不可能追求寂灭解脱,《四百论》中云:“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我们遇到痛苦、病魔等时,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本性。噶当派的高僧大德,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并且说:“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因此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一蹶不振,应以坚毅的勇气去面对,把一切痛苦转为道用。
    有些人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我好可怜啊,我好伤心啊”,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生活。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强,有了这种坚强、内心获得自在的话,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会有一定的前途。修行也是这样,倘若发生了不顺的事情,当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从此就不敢学了,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众生的痛苦分为几种,一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还有一种,就是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为什么修法会招致痛苦呢?因为你没有修法的话,来世可能在地狱或饿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感受一些痛苦,来世就不用感受了。
    这个问题,以前讲《俱舍论》时也详细地分析过,大家应该知道,在这个轮回当中,并不是有人想象得那样,一修法就发财长寿样样齐全,里面的因果还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行持善法只会获得乐果,不可能导致苦果。然而,凡夫人并没有出世间的眼光,看不到今天的痛苦来源于往昔的恶业,反而认为学佛法使自己痛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行善的本体是乐果之因,不可能产生苦果,有人之所以行善反受苦果,这种因果道理,唯一是佛陀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不要说我们凡夫人,纵然声闻阿罗汉也因为有所知障而无法真实了达。有些人认为:“本来听说学佛让人顺利,但我学佛以后,好几件事情都不顺,生活总有坎坎坷坷,是不是学佛错了?”这就是对佛法不理解而导致的。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下面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此理。在这个世间中,很多人行持无意义的苦行,比如对大自在天及其王妃俄玛得瓦生信者(辞藻学和有些古书里有很广的历史故事,但在这里不说),为了获得他们的果位,于每年九月份绝食一天或三天,在这个过程中,外道徒割开身体、用火灼烧,或者把身体穿在兵器上,用种种办法自我摧残。还有印度南方的伽那巴,那里的人也喜欢苦行,为了获得“第一”的虚名,人与人之间经常搏斗,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为了在某村中当第一,跳河也可以,上战场被杀掉也可以。还有些外道,为了博得圣尊的欢喜,砍断自己的头,用火来燃烧身体,与现在某些极端宗教比较相似。我以前去印度、尼泊尔时,仍能看到这些外道白天晚上精进地苦行,尤其在酷热难挡的夏天,他们的苦行方法,让人看了以后,自然而然生起悲心。现在也有一些气功,劝人焚烧自己的身体,最近也发生了各种情况,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苦行,对今生来世根本没有意义。
    现在好多人特别喜欢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尝试一辈子跟老虎生活在一起,爬悬崖、攀登高峰,就是为了得到一种名称。这些都没有任何实义,若把这些精力、钱财和勇气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今生来世的很多事情都已经解决了。
    在城市里我还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不管冬天也好、夏天也好,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忍着狂风暴雨,在广场的空地上,放着非常嘈杂的音乐,手舞足蹈地开始锻炼身体。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为什么不把时间用来转佛像、绕佛塔、磕头,或者念一些阿弥陀佛心咒呢?为什么不为后世做一些准备呢?每天这么早就出来唱歌跳舞,肯定有不少辛苦,然而就是为了这些毫无实义的东西,他们也都能忍受。
    相比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度化自他一切众生,在修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痛苦,怎么会生起畏惧之心呢?《经庄严论》中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菩萨转生于无间地狱也非常欢喜。”既然如此,我们在利益有情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不应该产生怯弱之心。
    现在世间上有许多人,成天将钱财、精力、青春用于一些无聊的事上面,而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利益众生,为来世做好准备,哪怕自己一生能帮助一个众生,在他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来到这个世间也没有白费。为了这个伟大目标,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行持大乘佛法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有退怯之心。
    然而,有些人并非如此,为了自己的事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跳河也可以,爬雪山也可以,但一听说是为了众生,就躲到一百公尺以外,非常简单的事也不愿意干。比如为一些道友分发法本,中间若耽误一两个小时,他就皱着眉头使劲摇头:“不行不行,我不空!”但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事情,出去几个月也没问题。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真正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自己理当责无旁贷,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但若是为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吃喝玩乐方面,最好是越少越好。当然,长期熏习大乘佛法的人,与世间人的心态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按照大乘佛义,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好不要怕苦、怕冷、怕热、怕别人说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坚强。如果为了自私自利,或是产生贪嗔痴的事情,有一些怯弱之心也值得,这方面大家应该反复深思!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世间中的许多事情,只要去串习,慢慢地就会变得容易适应,自然无有任何困难。比如读经文时,刚开始结结巴巴,要花很长世间,但念熟了以后,如行云流水般,一点困难都没有。做事情也是同样,还没有熟练之前,怎么样做都漏洞百出,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完全可以驾轻就熟。因此萨迦班智达说:“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有些人觉得佛法很深奥,学佛相当困难,其实不管学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密宗佛法,只要去行持,习惯后就不会有丝毫困难了,犹如学习世间的技艺一样,不管你学机械、电脑,还是公司的操作设计,刚开始都可能比较陌生,但久而久之,就轻而易举、非常容易了。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卖油翁》,里面有一个将军射箭特别准,射中靶心十拿九稳,很多人都非常赞叹。但有个卖油翁见到后,并不太在意,只是稍微点点头。将军有点想不通,问他为何反应如此平淡。卖油翁于是取一油葫芦,上覆一铜钱,中有小孔。打油之时,油从小孔中注入,而钱上未沾一滴,观者无不为此叫绝,卖油翁却淡然说:“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我以前去云南时,有人用一柄长长的壶来倒茶,这种功夫也很稀有,但对长期串习的人来说,并不觉得非常困难。
    同样,我们最初修安忍时,别人当面或背后说坏话,自己肯定忍不了,如果以前没有训练过,别人打你骂你时,一定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然而,如果像那个卖油翁和将军一样通过长期的串习,在佛教的环境中经常修安忍,将一些小的违缘逐渐转为道用,那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别人用兵器来砍你,你也能忍得了。也许很多人都这样想:“把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怎么还不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对于从来没有修过安忍的人来讲,这是相当困难的,如同射箭没有串习过,不可能有百步穿杨的技巧,但对经久串习的人来说,安忍根本不在话下。
    有些人认为:“我脾气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