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也应当效仿寂天菩萨,未得圣者果位之前,祈祷本尊形影不离地加持自己。否则,末法时代的违缘这么大、环境这么恶劣,我们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孤儿,根本没办法找到方向,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因此,我们修行人不能离开本尊的呵护、加持。
同时,愿我生生世世能回忆宿世。从有些传记也看得出来,很多大德都能回忆几百世,这种现象非常多,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记起自己前世是什么,后来又变成人,再变成牦牛……对轮回很容易产生出离心,对行持善法也不会忘失,很多方面都能增加信心。所以,诸佛菩萨的发愿文中,经常有能回忆前世这一条。
不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上有些人也能回忆前世,而且不止是一世两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莱恩。魏斯博士,有次为了解除一个女病人的痛苦,用催眠法给她治疗,结果没想到令她忆起了轮回中好多世,博士对此很感兴趣,后来专门研究轮回学说。这个病人在催眠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86次轮回,时间跨度有四五千年,地域跨度可以说是全球各地,有美国、德国、埃及、俄国、西班牙、日本等等。她说自己在地球上做了86次的人,但不管哪一世来到人间,都非常痛苦,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她做过什么呢?在古老的石器时代,做过一个在岩洞里居住的野人;在古埃及时代,做过一个女奴;在西班牙殖民王朝,做过一个妓女……统统都是很悲惨的经历。(其实轮回真的很漫长,我有时候想:“现在有神通的人认定活佛,这个寺院的活佛非要呆在这个寺院,一世又一世地被认定。但实际上,他的转世不一定只在这个小小的圈子里,很可能在生死过程中,他这一辈子是东方人,下一辈子是西方人。”)她比较不错的一世是最近一次,她在二战时期当德国法西斯的一名飞行员,但后来也不幸被飞机轰炸给炸死了。
佛教的高僧大德,比如无垢光尊者、达 那他、乔美仁波切,都可以回忆自己的很多世。而我们有些人只能记起昨前天,有些连昨天也记不清楚,但若有了宿命通,便可增加对佛法的信心,对轮回的出离心很容易生得起来。
还有,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都出家,若有出家的机会,自己要生起欢喜心,有生之年不要想还俗。其实,世间最可贵的就是出家。《赞僧赋》中说:“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黄金白玉只是一堆石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但若一生以出家身份度过,这是轮回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因此,我们恒时都应该发这样的愿。
我也讲过法王的一个前世——根桑曲札仁波切,他在圆寂前,边拭擦钵盂,边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偈颂:“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之后便安详涅槃了。以前上师如意宝去世界各地朝山拜佛,也经常念诵这个偈子。所以,我们在生生世世中,应该发愿一方面能回忆自己的前世,另一方面也要以出家身份利益众生。
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
世世愿恒得,圆满寂静处!
愿我成为清净的修行人,生活上知足少欲。贪欲大的人会特别苦恼,对住处要求也高,穿着也要有档次,饮食也要非常计较。但真正的修行人会一切随缘,只要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就可以了。
甚至个别大成就者特意发愿,让自己坚持艰难的苦行。《开启修心门扉》中说,单巴桑吉有一个弟子名叫根噶,他在上师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愿我不要有好的住处,愿我不要有好的饮食…… ”然而现在很多人每时每刻发愿:“我一定要买很好的车子、很好的房子,但愿我发财!”天天都抱着佛像——“请早点赐予我黄金,早点让我发财!”其实这与大乘教义背道而驰。你财富非常多的话,苦恼也会水涨船高,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此,修行人应当仅以粗茶淡饭来补充体能、维持生命。
看一看汉地的《高僧传》,许多大成就者都是住茅棚;翻开藏地大德们的传记,包括无垢光尊者、米拉日巴在内,也以菲薄的饮食维生。大成就者对生活没有特别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光是吃饱穿暖还不够,一定要有高档次的追求,否则,在人前面子无光。我听说很多同学稍微有点条件,一开口就是:“你买房子没有?买轿车没有?有没有什么存款?”缺乏修行境界的人,倘若软囊羞涩,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为了争面子,也要挖空心思地发财。
我以前去我们寺院时,就跟他们说过:“修行人的房子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想超过别人的房子。”很多人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着不同的竞争,但这些竞争大多毫无实义。欲界众生没有吃的不行,没有喝的不行,但吃喝的东西能维持生命就够了,除此之外的互相攀比——“他买了三层楼,我一定要买四层”,真的没有任何必要。不但大城市有这种现象,我们山上有些修行人,也是最初在草皮房上比赛,然后在板皮房上比赛,现在又在水泥房上比赛。这样的比赛不是很好,有本事的话,你应该比信心、出离心、大悲心,看到底是谁更厉害。至于自己的生活条件,则应该像高僧大德那样,闲适恬淡就好,不要过分地希求。
同时,愿我们生生世世住在寂静处,远离分别妄念的散乱、城市的愦闹。嘈杂喧闹的环境对修行必定有影响,毕竟我们是凡夫人,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干扰。《札嘎山法》中有一个教证说:“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我们修行人理应选择寂静山作为住处,虽然大城市里不一定有“寂静山”,但只要摆脱环境的束缚,把很多散乱的因尽量抛开,清净地过一个修行生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假如你有机会前往寂静地,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若想到寂静地方去修行,向那个方向仅迈七步,其功德之大也胜过恒河沙劫中供养十方诸佛。”所以有些人来到学院后,虽然没有出成家,被家人追过来,硬塞在出租车里带走了,但这个功德不会空耗。因为你从家里来到学院,肯定不止迈了七步。
了解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明白功过之间的差别后,对功德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对过患会尽心尽力地遮止。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明智,不要迷迷糊糊、懵懵懂懂,过一天算一天。现在很多人每天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生活没有方向,来世没有着落,不知道是被世间的美酒迷醉了,还是被无明愚痴蒙蔽了。我们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变成这样,在短暂而难得的人生中,理当选择以行持佛法的方式度过!
思考题
1044、为什么要让众生精勤供养十方诸佛?应该如何供养?你平时怎么做的?
1045、什么是菩萨?菩萨的意愿是什么?我们对其应当如何回向?
1046、我们在祈祷时,什么才是真正的佛陀?请从显宗、密宗的角度分别说明。
1047、寂天菩萨对自己是怎么回向的?为什么他说自己未得一地菩萨果位?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第二百零一节课
今天讲《入行论。回向品》最后一堂课:
何时欲相见,或欲问法义,
愿我无障碍,面见文殊尊!
修行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疑问,自己实在没办法解决。故而作者在此发愿:无论何时何地想请教法义,愿我都能无有障碍地面见诸佛智慧总集——文殊菩萨,解除一切疑惑,通达诸法的真实本义。
许多大德的传记中,均有蒙受文殊菩萨加持的经历。例如麦彭仁波切,虽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但显现上,在与格鲁派格西辩论时,亲见文殊菩萨的宝剑和经函融入自己,顿时对藏地如海般的广博经论通达无碍。还有上师如意宝朝拜五台山时,于善财洞中闭关21天,4月29日亲见文殊菩萨,法王唱了一首金刚歌,传记中也有简单的描述。
面见文殊菩萨的障碍,一方面是我们没有祈祷,另一方面可能是享用信财过多。以前在青海一带,据说有位格西非常出名,他可与文殊菩萨如人与人对话般交谈,随时都可以照见。后来一段时间,他见不到文殊菩萨,于是就向上师请教。上师问:“你最近是不是财富特别多?”他说:“确有此事。”上师要求他把所有信财都处理掉,他如是照办后,一切恢复如初,又能面见文殊菩萨。可见,若对有漏财产的执著很重,心不诚,纵然是现见本尊的人,对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碍。
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我们若有缘分随时面见,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没有这种缘分,即使在梦中请教法义,也是非常殊胜的。我们一定要对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故应经常念诵文殊心咒,同时也要用这个偈子来祈祷。在藏地,这个偈子可谓脍炙人口,家里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师给他剃度时,一般都会用这个偈子加持,希望他学文字时不太吃力,修行时能面见文殊菩萨。
1987年,法王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在去之前,上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讲面见文殊菩萨的有关公案。我在藏文的《五台山志》中也写过:藏地多少大德于五台山见到了文殊菩萨,汉地虚云和尚为主的高僧也见到文殊菩萨……我们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去五台山要见文殊菩萨。然而见到文殊菩萨时,也许认识,也许不认识,因为菩萨化现众多,有时候是国王形象,有时候是婆罗门形象,有时候是乞丐形象,有时候是官员形象,有时候是动物形象,有时候是彩光、彩云等形象,一般人都难以测度。《极乐愿文大疏》中达西 的公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当时法王说:“只要想去五台山,就一定能见到文殊菩萨。不管路上看到什么,都要想是文殊菩萨。”所以,我一路上观清净心,看到耕地的农民,也觉得是文殊菩萨。到目前为止,这种习气仍根深蒂固,到哪里都有种特殊的感觉:“他是不是文殊菩萨来接我啊?”当时,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这个偈颂,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声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台山转塔也好,他都大声地念:“刚采达瓦多巴昂,炯洒这瓦多那样,滚波江阳切尼讷,嘎美巴样同瓦效 。”
大家今后也要用这个偈颂来祈祷。若没有见到本尊获得加持,依靠自力来闻思修行,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本尊。如果始终不离本尊护佑,自己的修行会很方便、很成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有护法神、天龙八部的鼎力相助。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弘法利生轻而易举,有些人则违缘重重,这主要跟他发心是否清净有关,同时也跟护法神和本尊的加持有关。
假如想面见文殊菩萨,应在家里挂上文殊像,时常虔诚祈祷,有机会最好能朝拜五台山。我曾研究过藏传和汉传的大量史料,深信它是文殊菩萨的清净刹土,如《六十华严》 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菩提流志翻译的《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说:“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金刚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中国),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很多可靠经典都说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藏传佛教中萨迦班智达等高僧大德前往时,也确实见到了文殊菩萨,回来后弘法利生的事业完全不同。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给我们讲过,明年前往五台山,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摄受大量的汉族四众弟子。(当时由于地域隔阂和语言不通,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在我们藏人眼里,汉地众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师,包括堪布嘎多,纷纷反对上师的行为:“您不要去!那个地方像罗刹国,去了就不一定能回来。”)二是我们这里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弘法利生一定会有不同的能力。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确实,圣者的智慧不是分别念所能衡量的。回顾这20多年,当时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现在很多状况。成千上万的汉族弟子,如今能学习藏传佛教,尤其与学院有这么殊胜的因缘,都是以此缘起而来;不是自赞毁他,我们学院一些大德的修行,远远超过藏地和汉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当年去五台山祈祷文殊菩萨所致。
当时,我们好几个堪布,年龄都比较小,从五台山回来后,上师刚讲《释量论》,大家感觉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这么聪明,现在好像特别聪明,一听就懂。也许这是我们的信心或分别念。但不管怎么样,佛教是有不可思议的缘起和威力,这一点大家不可否认。
你们如果有缘分,应该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东台有一个那罗延窟,经论中记载,文殊菩萨经常住在那里;还有善财洞,法王于此曾面见文殊菩萨。这些圣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议,若能诚心祈祷,念100万遍文殊心咒,你回来肯定开智慧了。以前是笨笨的,什么论典都不懂,在五台山住了一个月,任何法义都通达无碍——过段时间,你们会不会都跑到五台山去了啊?总之,我们要发愿:让任何众生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达一切教义。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
吾行愿得如,文殊圆满行!
为了成办遍布十方虚空际芸芸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愿我的行为也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圆满行持。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愿,学习这么大的论典,最后理应有所收获。什么样的收获呢?尽量地断掉自私自利,像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那样,誓愿饶益一切众生。我最近感到很高兴,以前见到一些居士,他们经常说:“上师给我加持加持!有一个人跟我关系不太好,我想降伏他,您可不可以传个金刚橛咒语或莲师猛修法?”或者说:“您给我加持加持,我想要当官!”很多发愿都不正确,而现在,他们在上师或佛像面前发愿,都会提到:“愿我相续中生起无伪菩提心。”这样想真的很好!也许有些人因为我讲《入行论》时赞叹这种发愿,故意这样说的,但大多数人不会这样,他们是发自内心想度众生、利益众生。
大家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不但获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在这个时候,应该像文殊菩萨一样发愿,愿十方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们。《文殊十大愿》(能海上师译)中言:“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意思是说,无论你与我文殊是否有缘,只要想利益众生,与我同一大愿,则与我无二无别。昨天也讲了,文殊菩萨并非只是拿宝剑的一个本尊,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这颗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讲《普贤行愿品》时说过,我们平常念诵的“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讲文殊菩萨的修行无有量,不止是帮助一个众生、修一个法门,由于发心无量之故,他所获得的功德无量,依靠无量功德和无量神通,饶益的众生也无量。我们也应该发这种愿,不要只停留在帮一个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则这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