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就在城门口吵闹起来,戚继光责问士兵们:“大敌当前,你们还想争着入城?”有个士兵高呼:“别让守城的人说我们是饭桶!弟兄们!我们先消灭敌人让他们瞧瞧!”于是,戚家军将士士气大振,忍着饥饿在距城二里的花街迎击敌人。倭寇摆开一字长蛇阵,蜂拥而来,一个左手挟矛、右手持刀的头目气势汹汹地冲在前面。戚继光高呼:“谁杀得此贼,记他头功!”勇士朱应声而出,连发两铳,打掉那个倭寇头目的武器,然后冲上前去,砍杀了他,还连斩敌人7名。戚家军英勇杀敌,当天五战五捷。五月十四日,又有一大股倭寇企图以攻打台州城为名,偷袭处州。戚继光又事先察知敌人动向,在一处峰岭之地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以1500人的兵力,打得近3000倭寇一败涂地。
抗倭斗争胜利后,戚继光被调去驻守明代北方九镇之一的蓟州镇,以防蒙古军队南下。戚继光任总兵后,治军有方,大大加强了蓟州镇的防务,也保障了京师安全。后因奸臣诬告,他被降调广东,最后因明朝官场黑暗而辞职还乡。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谢 以姓怀国
谢姓是黄帝的儿子禹阳的后代。禹阳的后裔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先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攻下谢国,又把自己的舅父申伯徙封到谢地,谢国就灭亡了。谢国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以国为姓,全部改姓为“谢”。这是谢姓的主要来源,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谢国地域,当在今河南南阳附近。谢氏历经播迁,到元代已遍布全国。谢姓目前为中国第二十四大姓。
谢姓人自西周后期就不断迁移,先秦有一支迁入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他们是六朝时声名显赫的阳夏谢氏的先人。
一、阳夏谢氏显风流
以阳夏谢姓为主,谢姓在历史上尽显风流。
魏晋南北朝是阳夏谢氏的全盛时期。那时,它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是足以影响社稷的豪门世家。
西晋末年,时任国子祭酒的阳夏人谢衡,因永嘉之乱迁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他的后代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东山会稽派。
谢衡之孙谢安,是阳夏谢氏的杰出代表。当时朝廷里谢氏人才济济,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主要将领几乎全部出自谢氏一门。宰相谢安任征讨大都督,负责总指挥;其弟谢石任代理征讨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辅助谢石在前线抗击敌人;其子谢琰任辅国将军。淝水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晋政权,并使谢氏晋升为当时士族的最高层。谢家一门,四人封公,声名显赫至极。
东晋灭亡后,谢家簪缨相继,世居清显之职。
六朝时,阳夏谢氏还涌现出了众多文学家,如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和发展者谢、以柳絮喻雪的才女谢道韫、著有《雪赋》的谢惠连、著有《月赋》的谢庄等。
阳夏谢氏的辉煌历史,不但是谢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六朝史上奇特瑰丽的一笔。此外,谢姓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志士,如西汉的彰侯谢殷;东汉的巨鹿太守、文学家谢夷吾,曾极力推荐班固,后班固以《汉书》永垂史册;唐代有谢小娥;宋有爱国诗人谢枋得;明有文学家谢榛;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曾发动广州起义的谢瓒,医家谢观及国民党爱国将领谢晋元。
二、谢姓名人
1。淡泊名利的谢安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
他自幼沉敏洒脱,气宇轩昂,虽有才名,但隐居于家乡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纵情山水。直到40多岁,他才应征入仕,后官至司徒。
桓温乱政时,欲杀谢安。谢安在宴席上谈笑风生,从容不惊,使得桓温最终不敢加害。后来,淝水一役,捷报频传。他当时正与宾客下棋,看后不动声色,被客人问起,才淡然作答:“孩子们已经大败敌军。”但他起身回内房时,终于按捺不住心头喜悦,连脚上木屐的齿被踢断也不知道。
谢安身居高位,但一直有归隐东山之志,并数次辞官归隐又数次急出为官。因此,后人以“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以“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为官。
据说,谢安有个同乡被罢官,回家没有路费,只有大批蒲葵扇。于是,谢安从中挑了一把,随手拿着,由于世人仰慕谢安,便竞相仿效,蒲葵扇立刻被一抢而空。
2。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他幼时被寄养在外人家里,族人名之为“客儿”,世称“谢客”。他祖父是东晋名将、康乐公谢玄,母刘氏是书法家王献之的甥女。谢灵运18岁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其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细致,见解独到,开山水诗之先河。谢灵运曾自夸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见他自负之程度。
他与堂弟谢惠连关系甚好,曾说:“只要惠连在座,我往往能得到佳句。”他任永嘉太守时,有一次在西堂构思诗作,未果,昏然入睡,梦见惠连,忽得佳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于是,他便说这两句诗“有神功”。
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带两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后人称之为“谢公屐”。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邹姓和朱姓同源
中国的邹姓,历史上多有记载。周武王得天下后,封颛顼高阳氏后裔于邾娄国。邾娄国也叫邾国,最初为鲁国的附庸。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号为邹。后邹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及部分国人分散各地,有的以国名为姓氏,有的则将“邾”去掉邑旁留朱,所以,3000多年前的邹姓和朱姓实为同宗。
另据记载,殷商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到宋国,其后人正考父食邑于邹,传到叔良纥的时候,以国为姓,于是有了另一支邹姓。
邹姓起源于山东一带的北方地区,后来逐步外迁,在福建也成为一个望族。
一、邹姓名人录
邹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有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以鼓琴游说齐威王的邹忌、邹;西汉文学家邹阳;五代时南迁入闽的邹勇夫;宋朝直斥章误国的忠臣邹浩,资政殿学士邹应龙,还有以孝行见称、自守庐墓六年的邹异,安贫乐道、独得朱子之传的邹;元代有画家邹复雷;明代有大学者邹元标和姚江学派重要人物“东郭先生”邹守益;清代有精于历算的邹伯奇;现当代有出版家邹韬奋等。
二、邹姓名人
1。战国哲学家、阴阳家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年),战国时齐国人,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曾游历魏、燕、赵等国,受到诸侯“尊礼”。
邹衍深入研究万物的阴阳消长,记录了各种神奇怪异的变化,写在自己的50多篇著作中。邹衍擅长谈“天”,被人们称为“谈天衍”。他认为,天地不是与生俱来的原始物质,更不是永恒不变、绝对无穷的。邹衍还从时间概念上来论述天的属性,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对“天”的认识。他提出以“天地未生”、“天地剖制”作为“天”起始的时间标界,从客观世界寻求“天”发展的顺序标定,从而为自己的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所说的中国,都是把地理与中国等同起来,邹衍则冲破了这一思想束缚。他认为,中国(赤县神州)只不过是天下的1/10,在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9个。这才是真正的九州,九州都有小海相隔,不能互通,更有大海环绕在它的外面,再外就到了天的尽头了。邹衍的论证,一定是先从小开始,由小到大,以至无边无际。他的社会史观也是如此,先从现世说起,再往前推至黄帝时代,再大到世代的兴衰变化。他还将“五行”发展为“五德”,用以论述世事的兴衰、王朝的更替。
邹衍的学说,引起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好奇和关注。邹衍到魏国,梁惠王高迎远接,视他为上宾;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毕恭毕敬;到燕国,燕昭王亲自清扫街道,以师礼相敬。邹衍周游列国,受到如此拥戴,与孔子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陷入困境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呀!
2。识蔽求真的邹忌
邹忌,战国时齐人。他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成语“邹忌照镜”,说的就是他识蔽求真谏齐王的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一天他照着镜子,问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呢?”妻子说:“您的相貌,徐公哪能比得上?”他又问小妾:“我和徐公哪个更美?”小妾说:“徐公根本比不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交谈之余,邹忌问他:“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客人也很肯定地说他更美。过了几天,徐公来访邹忌,一见之下,邹忌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经过反复思考,幡然醒悟。于是,他上谏齐威王说:“妻说我美,是有偏爱之心;妾言我美,乃出于畏惧之意;客称我美,实乃有求于我。今大王在万人之上,极易受蒙蔽,而难察自身之过。”威王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而国力大增。
邹忌凭着劝谏君王的功绩,在齐国深受尊敬,与邹衍、邹并称齐国“三邹”。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窦 源出多门的窦姓
窦姓的祖先,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少康是大禹之后,其父相即夏帝位后,被后羿赶走;不久后羿又被寒浞杀死。王后缗从墙洞里逃出,奔回娘家,后来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联合诸侯,诛杀寒浞,恢复了夏朝。为纪念母亲从洞中逃出,少康的次子龙就被少康赐姓窦(窦即洞)。窦龙便是窦姓的始祖。
少康的母亲缗是有仍国(今山东济宁)人,有仍国就成为窦姓最早的发源地。另外,古地名中多有“窦”,所以也有以地名为姓的窦氏。《姓氏考略》中载,古时西北氐族的一支也是以窦为姓的。所以,窦姓中有一部分还是源自氐族。
自西汉窦猗房贵为太后,窦氏一门,名人辈出。
一、窦姓名人录
西汉大臣窦婴,爵至魏其侯,因反对黄老之术,武帝时,被窦太后贬斥。东汉有名将窦固,北击匈奴;国舅窦宪,把持朝政,北击匈奴至燕然山;大将军闻喜侯窦武,迎立灵帝,掌握朝政,打击宦官。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唐有宰相窦威,修道人窦子明。五代宋初时窦仪,入宋后曾官至工部尚书,主编了《宋刑统》三十卷和《建隆编敕》四卷;其弟窦俨历仕晋、汉、周、宋,官至礼部侍郎,撰定祀事乐章、宗庙谥号甚多。元有医学家窦汉卿。
二、窦姓名人
1。崇尚节俭的窦太后
窦太后名猗房,其父窦充在秦末避乱于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垂钓为生,生计艰难。后来,窦充溺死水中,其妻也一病而死。猗房以良家女选美入宫。吕后裁减宫女时,猗房被遣至代王刘恒宫中,渐得代王宠爱,生子刘启、刘武。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右相陈平、太尉周勃诛灭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刘启被立为皇太子,猗房为皇后。猗房成为皇后以后,寻找到兄窦长君及弟窦广国。窦氏兄弟习礼守制,为朝臣所尊重。
窦后支持文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厉行节约,穿粗布衣,自织布匹,并在宫中提倡节俭之风。
一次,南方一个藩国进贡了一条十分精致、漂亮的长裙。窦后初时十分喜爱,但突然却把它扔到一边,进贡使者慌忙跪倒谢罪。窦后命宫女取来一把剪刀,将长裙剪短后再试穿,十分难看。她对使者说:“这样的裙子太费工、费钱,应该让百姓努力从事粮食生产。今后,不得再进献任何东西给我。”她又对宫女说:“今后,宫中妃子、宫女所穿衣裙不许过长。要当好民间女子的榜样,免得她们互相攀比、浪费。”
景帝刘启即位后,猗房被尊为皇太后。晚年的她好黄老之术,不喜儒术;武帝即位初,她曾罢黜尊儒大臣窦婴、田、赵绾、王臧和儒生辕固生等。
2。汉室重臣窦融
窦融是窦太后弟窦广国的后人。
西汉时,窦氏虽有窦太后之盛,但自窦婴被田害死,诸窦被逐离长安后,窦氏一蹶不振达百年之久。王莽时,窦融力助汉室,中兴窦门。
窦融初时投在王莽军王邑旗下,后来王邑兵败,他辗转降于刘玄手下赵萌,更始(公元23~25年)时被封为巨鹿太守。当时,战乱未止,他决定联合来自河西的昆弟窦士,不往巨鹿,而是举族西迁,屯垦河西。窦融在张掖郡为都尉,联合酒泉、金城、敦煌、威武四郡,割据河西。
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归附光武帝,任凉州牧。后他助东汉攻灭隗嚣,封安丰侯,任冀州牧。光武帝对窦融封赏有加,而窦融却更加小心谨慎,谦虚恭和,宽待上下。他后来官至大司空。
窦融数次想要辞官,光武帝均未准可,并尽量少与他单独会面,以免飨他开口的机会。
光武帝初年,北方边疆问题突出。有一天,他单独召见窦融,一见面就说:“今天我们只谈军国大事,你不要再提辞职。那天我让你出殿凉快,也是为了不让你辞职。”
窦融只好称是,他建议在北疆修亭立台,让边军灵活机警地作战,再开边市进行交易,这样就能安定北方。光武帝采用他的计策,果然使北方得以安定下来。
窦融居功至伟,不仅自己封侯,而且使整个家族显赫一时,公侯满门,权倾朝野。
虽然窦融一生谨慎,但他家族中人却渐渐骄纵。他从弟窦林一案后,获准辞职归家。但其子窦穆又因伪造太后诏书获罪,举族被逐扶风,后虽又被追回安丰,但窦氏自此衰落。
窦融不久死于洛阳,汉明帝下诏厚葬,加谥为戴侯。
3。隋末起义领袖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时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他家世代务农,建德有勇力,曾为里长。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窦建德任二百人长。他为同县人孙安祖招募了几百人,助他起义。建德被官府怀疑,家属全遭杀害,他遂率众投高士达。后高士达不听建德劝,被杨义臣斩杀。建德整部称将军,广招人马,包括归顺的隋将,得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建德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率军攻取河北大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国号为夏,并擒杀了弑隋炀帝自立的宇文化及。建德不杀隋吏,自奉俭约,还兴修水利。
李世民围困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往救,被阻于虎牢。国子祭酒凌敬建议转而渡河东上,却因听信被王世充贿赂的部将之言,建德不予采纳。其妻曹氏也建议他转向,既可轻取河山,又可解除洛阳之围。建德却说:“这不是女人家所能理解的。我既然答应救他,就不能失信。”他过于轻敌,贸然进击,被李世民设计击溃。建德受伤被俘,解至长安后遇害,时年49岁。
窦建德爱民节俭,不重杀戮,河北人感念其恩德,建“窦王庙”于大名县。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章 姜子牙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