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 >

第5章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5章

小说: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国民党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电影艺术家陈波儿。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卫 宗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武王大封兄弟,将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其弟康叔。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创立卫国。其后世的公族裔孙就以国名为姓,取卫姓,所以康叔是卫姓的先祖。后因战败,多次迁都,成为小国。至战国时,国势更弱,先后为魏、秦所灭。国虽亡,但卫氏子孙世代繁衍,流传至今。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人中有的在汉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族姓,改卫姓,从而扩大了卫姓在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规模。    
    一、卫姓名人录    
    卫姓人数虽少,但仍不乏文人将帅。西汉有名将卫青,是卫姓中最显赫的人物;东汉有精通《毛诗》的文学家卫宏;西晋有书法家卫恒,能写草书、章草、隶书、散隶四种字体,且著有专论书法的《四体书势》,画家卫协的画曾得顾恺之赞誉“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思”;东晋有女书法家卫夫人,相传为“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老师,其隶书、楷书冠绝一时;五代有南唐画家卫贤;北宋有著名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卫朴,虽自幼双目失明,却学识渊博,主持编订《奉元历》。这些人都有其显赫而传奇的经历,为世人所敬仰、传颂。    
    二、卫姓名人    
    卫青——从家奴到将军    
    卫青,字仲卿,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出身低微,本为平阳公主的家奴。随卫子夫入宫后,渐渐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受封为长平侯。这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前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他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因此,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载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军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蒋 蒋氏源流昌盛于江南

    蒋氏源流有三:一说出自姬姓,周公旦第四子佰龄封于蒋,后为楚灭,子孙以国为姓;二说出自子姓,为商代皇室后裔,因封于蒋而得姓;三说出自外族的汉化改姓,例如满清八旗蒋佳氏改为蒋姓。    
    子姓蒋氏与姬姓蒋氏都发源于河南。西周子姓蒋氏被迫迁至山西蒋谷;姬姓蒋氏自从被楚国兼并之后,一部留居原地,其余诸部迁至今山东、贵州、湖南一带。汉代以后,江苏宜兴蒋氏兴盛,衍化成当今大多数蒋姓子弟,其始祖据考证为山亭侯蒋澄。五代时期,蒋姓大规模南迁,蒋诩后人居住在宁波采莲桥,成为甬上望族。这是浙东蒋氏繁衍昌盛的开始。    
    一、蒋姓名人录    
    蒋姓历代名流众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了蒋姓历史名人214位,位列中国姓氏名人数的第四十九位。蒋姓的重要人物有:蒋诩,西汉末年任兖州刺史,以廉直著名;三国东吴名将蒋钦、蜀汉后期名相蒋琬;南北朝时的书画雕刻家蒋少游;唐代的宰相蒋伸、文学家蒋防;南宋词人蒋捷;清朝的戏曲家蒋士铨;现代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植物学家蒋英、气象学家蒋丙然、爱国民主人士蒋光鼐、教育家蒋梦麟等,可谓不胜枚举。    
    二、蒋姓名人    
    蒋琬——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今属湖南)人,蜀汉后期重要的大臣和名相。蒋琬20岁便与其表弟刘敏并称为当地名士,蜀汉先主刘备领军入川,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备,被任为广都长。蒋琬才智过人,不愿为一县之长,诸葛亮听闻后向刘备推荐道:“蒋琬,乃社稷栋梁之才,其才干不止于治理一个百里的小县。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表面文章夸饰,希望主公深加考察。”公元223年,诸葛亮开相府,蒋琬得到重用,渐由东曹擢升为长史。    
    诸葛亮带兵打仗,东征西讨,所需粮饷极为庞大。自蒋琬担任抚军将军后,多方筹措,开源节流,有力地支持了诸葛亮的事业。诸葛亮常说:“公琰的志向在于忠正清雅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完成统一大业之人。”诸葛亮在上后主的密表中很早就视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没有选错接班人。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国势大衰、人心惶惶。蒋琬励精图治,立志力挽狂澜,终日神色自若,民心始安。蒋琬吸取了诸葛亮六出岐山而不成功的教训,试图沿水路东下灭吴,再北上伐魏,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宣告失败。蜀国灭亡,蒋琬力劝钟会反叛,为乱兵所杀。    
    


第二部分:陈姓辉煌耀乾坤沈姓来源于嬴、姒、姬、芈等姓

    沈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有影响。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一、沈姓迁变    
    春秋时,楚国将孙叔敖封于沈,又封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这两个地方的后代都改姓沈,此为芈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两省活动。东汉时,沈姓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浙江。隋朝时,浙江武康的沈姓是当地的望族。唐代,沈姓进入福建,稍后移民广东。明朝末年,沈姓迁入台湾。目前,沈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河南三省。    
    二、沈姓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沈姓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春秋时,有一位高士沈郢。东汉时,有一位名叫沈戎的官吏在九江郡担任从事。南朝时梁有一位文学家沈约,是《宋书》的作者。陈朝时,有右仆射沈君理。隋朝末年,沈法兴自称“梁王”,割据一方。唐朝时,沈期善于写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两人合创了著名的“沈宋体”。唐代还有书法家沈传师、文学家沈既济、诗人沈千运。北宋时有大科学家沈括。明代有女英雄沈云英、画家沈周、文学家沈德符、戏曲理论家沈。清朝有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两江总督沈葆桢。近现代则有书画家沈曾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文学家沈从文、音乐理论家沈心工、书法家沈尹默、经济学家沈志远等。    
    1。北宋科学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时,他考中了进士。    
    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变法。当时,沈括是新法的积极拥护者。1073年,王安石命他去两浙地区调查新法的实施情况。他回京后,对新法大加赞誉。几年后,王安石罢相。沈括一见风头不对,就秘密上书,列举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知道后,对他很是不满。恰好御史上奏弹劾他,神宗就下令免去他的翰林学士一职,降为宣州知州。    
    到了晚年,沈括娶妻子张氏。张氏脾气暴虐,沈括时常被她责骂,苦不堪言。他的长子沈博毅,因为是前妻所生,所以被张氏赶出家门。后来张氏病死,沈括却痛不欲生,不久就病死了。    
    沈括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撰写了一部光辉的著作——《梦溪笔谈》。全书共26卷,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等。《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2。“明四家”之一沈周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著名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头翁,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他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尤其是沈周的画,被评为明代第一。有一次,一位郡守征集画工去绘制壁画,有人做了手脚,故意将沈周也列入了画工名册。别人就劝他:“你和许多大官关系都不错,可以找他们通融一下。”沈周却说:“让我服劳役是应该的,去找人说情岂不羞耻吗?”于是,他便去服役——绘制壁画。不久,郡守进京述职,许多人都向他打听“沈先生”的消息。郡守急忙找熟人,一打听,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位服役的画工。    
    沈周以擅画山水著称。他早年继承家学,师法于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刘钰,后来又取法董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