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变成有钱人并不难 >

第5章

变成有钱人并不难-第5章

小说: 变成有钱人并不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财师。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个案分享:我家的理财故事(1)

    l 我家的“理财专家”    
    多数家庭都是太太或先生一人独揽财政大权,但在这方面我们家却非常民主。我们夫妻二人各自经济独立,包括上小学的女儿在内,三口人按照西方的三A制各理各的财,渠道不同,方式各异,并且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的理财思路最科学,家庭“理财专家”称号非己莫属。    
    我是学经济的,又在银行工作,所以青睐于风险高、收益大的投资项目。前几年股市红火的时候,我的理财收益曾一度让全家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后来股市一路低迷,不但把俺炒股赚的钱全赔了进去,原来的本钱也损失了不少。最可气的是“屋漏偏遇连阴雨”,俺为追求高收益而参加的民间借贷也因借款人破产而血本无归。为这些事儿老婆孩子没少挖苦俺。所以从那时起,俺就再也不敢提“理财专家”这茬儿。只能不断深刻反思,并卧薪尝胆,偷偷地苦练理财的基本功。    
    太太的投资观念比较传统,属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所以一直是按照她的“四四法则”进行投资:四分之一存成银行储蓄,四分之一购买凭证式国债,四分之一认购开放式基金,另外四分之一办理分红保险。这些投资方式不用操心费力,总体的平均年收益在2。5%左右,她常常为自己的稳健投资而沾沾自喜。有时,为了让她向激进型理财思路靠近,我没少给她泼冷水,说现在是负利率时代,2。5%的“毛毛雨”根本抵挡不了通胀造成的家财缩水,可话刚出口便被太太堵了回来:还说毛毛雨,你不连本钱也赔进去了吗?    
    女儿上小学后,我们就注重培养和锻炼她的理财能力。学习用品、午餐费等开支全部按月一次性“拨付”,超支不补,结余归己,以此引导女儿有计划地花钱。加上耳濡目染,受两个自封“理财专家”的影响,女儿把自己的开支安排得井井有条,常常月有结余,季有积蓄。在老师指导下,她把日常攒的钱加上压岁钱到银行办理了教育储蓄。因为教育储蓄不纳税,其年收益实际上已经高出了太太的“四四投资法”。    
    看到她们理财卓有成效,我也“知耻而后勇”,在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的基础上,于2003年及时调整了投资策略。    
    当时,我看到许多开放式基金的净值跌破了发行价,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开放式基金的专家理财效应会逐步显现,基金净值低于发行价的现象肯定不会长久。于是便把股市上没有前景的股票全部“割肉”,又把存折积攒的钱提了出来,以0。91元/份的价格一次申购了50000单位的开放式基金。我知道投资基金是放长线,钓大鱼,所以买上后便不去管它。    
    有一天我在网上瞎逛,偶然从工商银行网站上发现我买的那只基金已经稳稳地站到了1。18元以上。正所谓是“买的早不如买的巧”,我0。91元的申购价成为该基金的历史最低。一算收益,我欣喜若狂,才不到一年,我的理财收益就达到25%,这也总算让我又找回了一点“理财专家”的感觉。    
    要是单从理财“业绩”来说,“理财专家”我应该是当之无愧。这不,女儿也见风使舵,非要和我签订“委托理财协议”,把她今年收的600元压岁钱委托给我,并且要求年收益不低于25%。我说你这是只看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呀!但为了树立我“理财专家”的威信,我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随着我的后续投资,追加了开放式基金。    
    前几天,我见购买的那只基金稳步上涨,便学首长的样子拍着女儿的肩膀:“放心吧,你那600单位的基金已经上涨5%,赶上你妈两年的收益了!”见女儿一副崇拜的样子,我便接着问:“你说单凭理财的贡献度,谁应当是咱家的理财专家?”女儿笑眯眯地说:“那还用问,基金公司呗!”    
    不说了,就此打住,太伤俺自尊了。    
    l “会计出纳制”———我家的理财法宝    
    三A制理财法的实施,使我们尝到了一些独立理财的好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资金分散管理,并且两人的理财水平“良莠不齐”,造成了理财效率低下;二是整天你的钱、我的钱,一家人净说两家话,严重影响了家庭安定团结的大局。但是如果从三A制再回到单A制的“原始”办法上似乎也不可行,所以,在经过多次商议之后,我们决定采取一种企业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会计出纳”制。    
    我上大学时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又一直从事金融工作,理财能力应当比太太略胜一筹,因此我毛遂自荐当上了这个“会计”。“会计”可不是简单地记账、核算,而是负责制定家庭的收支计划,进行理财预算和决算,实际上也就是“家庭理财顾问”。而太太则是负责具体管钱的“出纳”,女人嘛,就得让她见到钱、摸到存折,这样她心里才踏实,但实际上呢,她是“丫鬟挂钥匙,当家不作主”,呵呵!至于家里的钱如何操作,还不是履行会计职责的“理财顾问”———我先下单子,形成“理财建议书”,然后她再按图索骥?    
    不过,刚开始担任这个“理财顾问”的时候,自己还真有点儿惭愧。这两年赶上了大“熊市”,我给她推荐的几只股票均被深度套牢,买进的开放式基金也跌破了发行价。太太对我的理财能力产生了怀疑,说我是眼高手低,徒有虚名,并且一个劲儿地要恢复单A制的“集中式”管理,取消我的“家庭理财顾问”一职。    
    面对这一危机,我只好发奋自强,努力进行理财知识的再充电。我订阅了《私人理财》等大量的经济和生活类报刊,天天盯着理财版和栏目进行研究,并参加了多家银行举办的理财学习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不但拿到了本本,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理财的实际操作水平。    
    去年年初,我注意到单位附近的一个房地产公司正在发售沿街商铺,价格比较合理。并且经过一番分析研究,我发现过去动不动就有某某楼盘隆重开盘的大幅广告越来越少,仔细一打听,原来是国家对乱占耕地进行清理,土地的审批手续越来越严格,许多房产开发商“无米下锅”了。“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最简单的理论,本来我们当地的房产价格就一直偏低,我断定这回的房产市场肯定会抬头。于是,我立即向太太提交了《不当股东当房东———抓住房产升值机遇提高理财收益》的建议书。    
    太太对我这份内容翔实,有根有据的《理财建议书》十分信服,接着就把资金的运作权放给了我,要求我全面认真执行“房产增值计划”。    
    不过,房产毕竟和其他投资方式有区别,单凭家庭的积蓄是肯定不行的。我首先到推出沿街房的这家房产公司咨询“融资之道”,他们建议我办理某银行刚刚推出的沿街商铺按揭业务,并且答应代办各种手续。于是我当即拍板选好了铺位,交纳了购房的首付款,然后就忙着签合同,开收入证明,以及提供各种相关资料。你不服不行,现在的银行工作效率就是高,不到一周的时间房产公司就帮我办妥了20万元的沿街商用房按揭贷款。不久就拿到了那套80平方米沿街房的钥匙。    
    房子到手后,我们正琢磨往外招租的时候,我们当地的房地产价格果然开始上涨了,我立即四处张贴招租启事,以月租25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后来我这个“会计”一算账,除了支付贷款利息,我租房的年净收益会达到5%,并且,预计全年房产升值会达到20%,这样,今年我的这项投资房产的建议能够给家庭带来25%的理财收益。    
     同时,我当初购买的股票已快要解套,开放式基金也开始扭亏为盈,基金净值稳稳地站到1。2元以上———我们家的现金类资产在不断增值,家庭理财事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    
    从此,太太对我这个“理财顾问”刮目相看。以后给她提出一些增加基金投资、调整现金流量、控制消费支出等理财建议她均言听计从。并用“好好当理财顾问、家里什么活也不用问”来对我进行奖赏,使得俺顿生了许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就之感。呵呵!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个案分享:我家的理财故事(2)

    l 我看股评    
    刚刚开始炒股的时候,我对报刊证券版的股评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天不看股评,就好像什么重要事没做似的,食饮无味,夜不成寐。以致一年下来,用于买证券报的开支大大高于了炒股的实际收益,还引得收破烂的天天在楼下大喊“收报纸”,严重影响了四邻休息。    
    总结这几年来的经验,我看要是指望跟着股评发财,门儿都没有!    
    都说股评家是“见了爹不敢叫妈”。意思是说股评家见跌不敢说涨,见涨不敢说跌。我认为此言一语中的。不信你仔细看看报纸,如果今天指数涨了,股评必然说要“惯性上涨”,或“人气恢复”,或“宏观形势向好”,或“即将挑战新高……”最不济也得来句“中线看好”、“中长线看好”。哪只股票居于涨幅榜前列,那么你看吧,这只股票必然是黑马变白马,各家股评争相推荐。如果明天继续涨,就算说对了;如果跌了就说蓄势回调;如果再回调,便说一通“建议逢低吸纳,逢高派发”之类的废话。前段时间,几乎是所有的股评都在推荐一个叫**电子的股票,什么庄家大资金介入了,什么这个题材那个题材了,可我按照他们的推荐买上后,不到四天便跌了20%,最后越赔越多,只好“割肉”出局。    
    记得年初的时候,某报纸开了一个模拟炒股栏目。一开始是10万元“炒股基金”,最后,让“投资专家”折腾得还剩下6万元多一点,只好草草收场。当初,妻子执意要跟着专家基金炒作,多亏了我极力劝阻,不然非让他们给带沟里去不可。由此看来,股市好的时候,买什么涨什么,傻子也能赚钱;要是大盘不行了,专家没准还不如小股民赚钱呢。    
    依我之见,这就和在菜市场买菜一样,就是随意捡个便宜股票买上,一年下来,说不定比跟着股评“政策面,技术面”,不停地“吸纳,减榜,派发”强得多。反正,我是再也不相信股评家们的“鸟语”了。    
    l 夫妻炒股记    
    虽说我也算是个老股民了,但却一直没能把妻子拉进股民的队伍里。这几年,看电视股评也好,看证券报纸也好,她倒是没少受我的感染,可是再感染也没有用,那些枯燥的数字怎么也提不起她的兴趣。    
    真正使妻子走上“炒股之路”的原因,应当说是“大环境”的影响。身边的同事,一天到晚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炒股,人家在一起“建仓、放货、K线、D线”地聊得很热闹,她却一句话也插不上。据说,她们单位一百来号人,就烧锅炉的大老王一人不炒股。妻子因为有1000股当地发行未上市的原始股,所以有幸被划入了准股民之列,不然的话,这堂堂学经济管理的大学生,就和大老王画等号了。    
    去年,银行到单位统一办理住房贷款,妻子也报了名。我问她:“咱们房子也买了,你贷款干吗?”妻子诡秘地说:“保密。”    
    后来,妻子渐渐地开始关注起了电视和报刊的股评。我说:“是不是想炒股了?你把贷的款给我,我给你炒,怎么说咱也算是一个股海中的老江湖了。”    
    妻子满脸不屑:“炒了这么多年了,没见你这老股民挣的钱在哪里。”    
    她揭了我的“伤疤”,我一气之下,说:“好,你自己炒吧,不赔点钱,买点教训你是不甘心的。”    
    有一天,妻子回来说买了一个叫“大显股份”的股票,我问:“你买的是什么板块?市盈率是多少?多大的盘子?”几句行话把她问懵了,便说:“一概不知,我只是看到这个股票很便宜。”    
    “你以为这是在农贸市场买菜呀。”之后,我打开微机,接通实时分析系统,对妻子说:“你看,KDJ指标出现死叉,估计还会下跌。”    
    第二天,我买了张有个股点评的报纸一看:大显股份,弱势股,不介入。    
    正当我要拿起电话告诉妻子赶快割肉出局的时候,一看传呼上的开盘行情:大显股份,涨停板!    
    从那以后,我们虽然有时在一起谈“股”论“金”,但个人买什么股票,谁也不管谁。只是我对股票近乎“痴迷”,用妻子的话说,看我的表情就知道今天收盘是多少点,我的表情就是股市的“晴雨表”。而妻子则看上去多了几分洒脱,涨也好,跌也好,很少去刻意地关注,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手中的股票涨够10%了,就立马出货,从来不贪。    
    年底算账,我忙忙活活弄了个不赔不赚(不含买证券报和上网看盘的开支),算是白白给证券公司打了一年工,而妻子账户上的收益则超过了30%。看着依然对股市术语懵懵懂懂的妻子,我不禁调侃道:“真是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傻瓜呀!”    
    l 网上买卖二手房    
    父母远在东北的鞍山,年老体弱,身边无人照应,便想把他们接过来住。但父母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执意不肯答应。后来经过亲朋好友一番说服,总算勉强同意,但前提是不与儿女住一起,把鞍山的房子处理掉,我们帮忙在当地买套旧房单门独过。    
    说起买房子,总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不过,自己上网多年,平时啥事都离不开网络,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当地信息港一个叫做“房产交换站”的网页上发了个帖子,写明了求购房子的大体位置、楼层和价格,并留下了电子信箱。    
    第二天,打开信箱,发现里面有七八封标题为“出售房子”的邮件。欣喜之下,一一打开浏览,发现有五套房子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通过电子邮件和认为合适的几个房主约定了看房时间。    
    为了有备而战,少走弯路,我首先进行二手房常识的“应急充电”。通过大量浏览相关房产网站,对位置、朝向、楼层、新旧程度等在房价中所占比重有了大体了解。因此,看房的时候,我现学现卖,满口“混砖、契税、三证”等行话,让卖房者以为我是个行家里手,所以报价时不敢漫天要价。    
    最关键是,有四五套房子同时供我选择、衡量,主动权在咱手里,选房、侃价的余地也就大了。在和房主谈判过程中,我用了刚刚学来的“隐藏式招标”,就是让对方报价,我认为谁出的价儿合适就和谁谈。几轮“招标”下来,初步看中了一套位置佳且配套设施齐全的1999年房。从本市几家房产中介机构的报价来看,类似房子一般都在8。5万以上,这位房主的报价是8万元,但我得知他因交集资建房款,急于将旧房出手,因此压价的空间相对较大。于是,我欲擒故纵,装出一副看房忙不过来,买不买无所谓的样子,报出了7万元的低价。房主见我掉头就要走的样子,一咬牙,一跺脚,忍痛成交。为防止夜长梦多,我立即和房主找到一家专办房屋过户的中介机构,交了300元手续费,委托其办理签订购房合同、办理过户等事宜。    
    房产证办完以后,我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