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投资王道 >

第18章

投资王道-第18章

小说: 投资王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MBM             2001   2002   2003   2004重估 2004 重估 2004 重估 2004 重估                                  (50/43。35  (45/38。56  (40/34。28  (35/30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未来现金流入   261;339  426;268  452;465  763;820  679;421   604;008   528;595    
    未来作业费用   …74;404 …112;044 …124;386 …124;386 …124;386   …124;86  …124;386    
    未来开发成本   …38;640  …50;080  …57;031  …57;031  …57;031   …57;031   …57;031    
    未来所得税     …39;097  …78;059  …75;471 …161;908 …138;446  …117;480   …96;515    
    未来净现金流量 109;196  186;083  195;576  420;495  359;558   305;111   250;663    
    10%折现率      …58;114  …85;942  …85;776 …184;421 …157;486  …133;791  …109;915    
    标准化度量估值  51;082  100;141  109;799  236;074  202;072   171;320   140;748    
     (Discounted Future    
    Net Cash Flow)     
    表39:中海油资产重估    
    RMBM                    2003    2004 重估   2004 重估    2004 重估    2004重估    
    标准化度量估值        109;799    236;074     202;072      171;320      140;748    
    减:账面储藏量成本     42;298     42;298      42;298       42;298       42;298    
    净额                   67;501    193;776     159;774      129;022       98;450    
    加:股东资金           46;736     46;736      46;736       46;736       46;736    
    重估后中海油内在价值  114;239    240;512     206;510      175;750      145;186    
    已发行股数(百万股)     41;070     41;070      41;070       41;070       41;070    
    重估后每股     人民币2。78元人民币5。85元人民币5。03元人民币4。27元人民币3。54元    
    资产值           港币2。62元  港币5。52元  港币4。74元  港币4。04元  港币3。33元    
         
    如果以50美元一桶石油的参考价及43。35美元实现价计算,笔者对中海油每股的估值,达到人民币5。85元或港币5。52元。作为资源股,中海油本身的“内在价值”,是会跟随国际油价波动的,投资者在这方面要更加保守些:购入时的市价一定要比“内在价值”低,而且愈低愈好。若能比重估后低20%,价钱便显得有安全保障(Safety Margin)。要紧记国际油价,随时可以上升或下跌20%。2004年10月21日,中海油的市价是4。125港元,显示专业投资者认为未来国际油价,将会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而中海油的实现油价,约为每桶35美元。    
    


第四部分中石油的“内在价值”(1)

    相比之下,中石油的经营范围比较为复杂,公司除了原油生产外,还有化工、炼油、销售及天然气管道等业务。要计算它的“内在价值”,首先要用标准化度量的重估方法,来计算其石油及天然气储藏量,做法如表41一般。    
    表40:列明中石油2001年—2003年的储藏量,分为已开发及未开发的探明储量    
    百万桶              已开发储量      未开发的探明储量             总数    
    2001                 11;466              5;510                 16;976    
    2002                 11;185              6;221                 17;406    
    2003                 11;114              6;650                 17;764    
    表41:中石油储量估值    
    RMBM                    2002                   2003               2004重估    
                                                                 (50/34美元)    
    未来现金流入          2;710;152              2;991;193*          5;000;921    
    未来作业费用           …745;866               …765;111             …765;111    
    未来开发成本            …73;344                …88;556              …88;556    
    未来所得税             …562;289               …635;169           …1;231;734    
    未来净现金流量        1;328;653              1;502;357            2;915;520    
    10%贴现率              …713;267               …807;037           …1;566;217    
    标准化度量估值          615;786                695;320            1;349;303    
     (Discounted Future Net Cash Flow)    
    *中石油2003年年报标准化度量估值,是非常保守的。以2003年末30美元一桶的参考价计算,中石油是采用20。33美元一桶的实现价,将储藏量估值,相比30美元的参考价,折让率达到32%。当然公司会倾向保守,因为大庆油田已经老化,产量下降;而西部油田的石油质量又较低。    
    笔者以50美元一桶作参考价格再折让32%,即是以34美元的实现价,作为重估中石油储藏量,如表41得出标准化度量的重估值是人民币13;493亿元。    
    第二步的做法是将标准化度量的重估值,减去账面值人民币2;179。7亿元,得净额人民币11;313。3亿元;接着,再重估中石油的提炼及化工业务,做法是参考上市的化工及炼油行业的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利用这平均倍数,乘以中石油在这两方面的除利息及税项前溢利(EBIT)来计算其估值,如表42所列出。    
    表42:中石油业务及资产重估    
    RMBM        中石油除税     市值/除税     相关业务市值       账面值       净额    
                及利息前溢     及利息溢利         
                利(2003)    
    石油及                                      1;349;303        217;968   1;131;335    
    天然气    
    炼油业务       5;035         10。8X             54;378    
    化工业务       1;041         14。6X             15;199        215;721    …126;924    
    天然气管道     1;922         10。0X             19;220    
    业务    
    重估净额                                                               1;004;411    
    股东资金                                                                 356;613    
    重估值                                                       1;361;024    
    已发行股数                                                  175;824M    
    每股重估值                                                           人民币7。74    
                                                           或港元7。3


第四部分中石油的“内在价值”(2)

    笔者用一个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的倍数,来计算中石油在炼油、化工及天然气管道业务的市值。炼油的平均倍数,是根据吉林化工及镇海炼油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到10。8倍;化工业务则是根据北京燕化、上海石化及仪征化纤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出14。6倍;至于天然气管道,市场上没有合理的指标可以引用,所以笔者用10倍来计算,这是根据天然气人民币19。22亿元的除税及利息前溢利,计算出市值为人民币192。2亿元,这是极度保守的计算方法。中石油投资在西气东输的管道,由2002年至2004年,已投入资金总额达到人民币439。43亿元,已超过笔者重估的市值人民币192。2亿元很多。所以在重估中石油其他业务时,出现一个很大的负值,达到人民币1;269。24亿元。当然,有很多分析员只会根据资产的账面值来计算,但笔者仍然坚持自己比较保守的做法:西气东输的投资额庞大,以目前的溢利情况来估计,是没法不出现重估负数。但是随着管道天然气销售量的增加,未来这方面的溢利可能会大幅上升,届时便要另作估值了。    
    2004年10月21日中石油的收市价为4。125港元,重估后的“内在价值”为7。3港元,比市价高出77%。所以巴菲特自2003年以来,便持有中石油作为长线投资。    
    


第四部分如何分析及选择电讯股

    计算电讯股的“内在价值”并不困难,如电力行业一样,公司的赚钱能力比资产重要。如前文笔者分析华能时所采用的步骤,先估计未来10年的纯利及派息。假设持有中移动10年后,以合理市价出售中移动股票,所收取的出售款项,再以5%的折现率折合成为今天的价值,再加上未来10年累积收取的股息(同样以5%折现率计算),便可求出中移动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计算方法可能过份简单,并未将科技发展的因素计算在内,因为新科技很快取代旧科技,所以旧的科技投资需要从估值中扣除。笔者相信中移动不久将来一定会发展全国性的3G通讯网络,估计届时需要动用人民币1;000亿元以上。问题是哪个经营商能把握时机,在2G的平台上猎取最大利润,增加现金流量后,再跨上另一个科技平台。    
    移动电讯业在中国的优势    
    (一)电讯业在中国享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以人口13亿计算,只有两家大型移动电话经营商:中移动及中联通。2004年6月,两者客户人数合共2。88亿,相对中国13亿人口,渗透率只有22%,比较已发展经济地区为低。香港移动电话客户人数超过700万,比总人口还要多。中移动及中联通的市场经济专利,等同有限度的竞争,价钱竞争方面好像是开放的,但却带有“默契”成分,在这基础下,营业额上升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要快得多;    
    (二)科技方面却受有规律的管制,他们现时仍停留在2G阶段,何时进入3G时代,这方面有待国务院决定。从商业角度而论,以较慢的速度来发展3G业务,对电讯商反而有利。一方面可静观外国发展3G科技,作为借鉴;另一方面,让经营商能够用2G的平台,赚取足够的现金流来发展3G,减低只靠借贷来发展科技的风险和成本;    
    (三)一般情况而言,电讯商在中国发展网络时,无需付出昂贵的牌照费用。回顾2000年时,5家电讯商一共花了220亿英镑(3;168亿港元),投得在英国3G业务的经营权,当日和黄亦有参与,平均每家电讯商花了44亿英镑(634亿港元)换取牌照。但拥有牌照的经营权并不等于有专利保障,以英国人口5;000万计算,5家电讯商同时发展3G业务所带来的竞争,仍是过份激烈。相对之下,发展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而无需付出庞大的牌照费,已经是一项明显的优势。现时估计,在中国建设一个3G网络,可能要花上人民币1;000亿元,但是对中移动来说,这个数目只是等于每年现金流的2倍,只是区区之数。再看和黄,单在3G牌照费用,在欧洲已花了千多亿港元。李嘉诚最近公开透露,和黄的3G业务,可望在2005年收支平衡。用乐观的估计,就算和黄的3G业务,未来每年可以提供100亿港元纯利,10年累积不外是1;000亿,还未足够收回牌照的费用,届时新的科技又会取代3G了。    
    (四)根据世贸协议,中国电讯业将会在2007年全面开放。但届时外商的投资,仍局限于合资形式,持股权不能超49%。外国恶性竞争的惨情,可能不会在中国出现。


第四部分中移动及中联通的上客速度与收费(1)

    前文第四篇的表22已对电讯股的纯利率(纯利/营业额)作出比较,中联通的纯利率只有7%,相对中移动的22%,两者偏差极大,警钟已敲响了,必须再深入分析。    
    我们先从运作方面比较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规模及效率,表43列出两家公司客户人数的增长速度。中联通在2004上半年6个月内增加了1;100万的新客户,平均每月上客数目为180万户;中移动同期新增客户为1;940万户,平均每月上客量达到320万户。    
    表43: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数据    
    中联通                        中移动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2003年12月  2004年6月    
    客户人数 (百万人)           91。5        102。5           166。1        185。5    
    GSM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57           52             102          93    
     (APRU,人民币/月)    
    CDMA每月平均每客收费        128           91              …            …    
     (APRU,人民币/月)    
    与此同时,参考GSM的APRU,中移动只是提供GSM,而其平均每户每月收费是人民币93元,比中联通的人民币52元高出78。85%。是什么令到中移动在同样模式的服务,收费远较中联通昂贵,同时却录得更高的实际客户增长?(按2003年底的客户数目为基数,增长率则大致相同,两者每月上客人数均增加1。9%。)    
    单从GSM的APRU来衡量,中联通及中移动在2004年上半年都下降了9%。但实际上中联通的整体APRU下降幅度,若连同CDMA计算在内,则远不止此数,单是CDMA的APRU已下降了29%。    
    笔者归纳了以下数个原因:    
    (一)中移动成立历史较长,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二)中移动的客户是高用量的客户;    
    (三)中移动集中发展GSM,因此其网络比中联通较优质,无论在拨出及接收的断线率都很低,最适合高用量人士;    
    (四)过去数年,中联通的双网络策略未能凑效。虽然母公司承担了发展CDMA网络的资金,可是面对固定的租网费用及用户减费的竞争,中联通的CDMA运作仍是无利可图。只靠本身每年约人民币200亿元的现金流来发展GSM网络,亦嫌不足。投入资金只及中移动的三分之一。所以中联通的GSM服务无法与中移动分庭抗礼。从数据可以看到,中联通是希望藉着价钱竞争,但最终只能吸纳到一些低用量的客户。


第四部分中移动及中联通的上客速度与收费(2)

    表44:比较中联通及中移动的营运成本效益    
                  中联通       与营业额相比      中移动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GSM业务             40;304        59。6%            131;693            81。5%    
    CDMA业务            16;623        24。6%               …                0。0%    
    其他(1)            7;121        10。5%             27;345             16。9%              
    产品销售(2)        3;596          5。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