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果送到浦东去,在浦东开花结果。我们也希望在这样一个两个政府搭建的一个平台的基础上,促进两地企业家交流,促进企业之间交流和合作,这是我们两个政府共同的目的。
好,谢谢孙区长。那么浦东,我们孙区长说了,希望在人才优势上,进一步地提高,进一步地加大力度,那么我们王区长,希望孙区长这边提高什么,做到什么?
我想接着刚才孙区长说的这个意见。的确没有学校,没有人才的地方,你的经济发展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我想呢,就是从我们在交往过程当中呢,浦东的弱点非常明显,同时呢我们在交往过程当中,也更看到了中关村的机遇和它的潜在的力量。我认为如果中关村,它把全国的产业,全国的市场,全国的基地,以至于全国其他各地的特长,变成中关村的企业和人才的,可以辐射,可以带动的一个基地的话,那么中关村就是站在这个地球的顶端。
那么我想这方面可能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对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也非常欢迎中关村的企业,和中关村的专家或者人才,更多地走到上海走到浦东,包括全国各地。你们的知识,你们的这些创新的成果,和你们的一些管理的经验,可以在我们那边创造一个很大的天地,这样的话,可以更加地壮大我们中关村的力量,同时可以带动我们全国,带动浦东,我们的经济在创新时代能够得到新的提升。所以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期盼,也是我们的一种呼吁,也是我们和中关村合作的,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这样的一个沟通,我想这个沟通,实际上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果。
你看王区长回答问题,非常有意思,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了一段检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对地方的优势提出一种希望,对于对方的不足,您提出什么样的见解?
希望当中就寄托着,它对现在的改善和提高扩展。
好,谢谢。
我觉得应该说双方的不足很明显。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源头,是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那么相应地,它的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恐怕就不能不可能集中在本地,那么对于想把所有的成果,都能够尽在本地转化,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制造业来讲,如果从某一项产品,某两项产品的产业化来讲,那可能中关村地区就存在着劣势,因为它不可能在这个地方都产生,是优势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从它下游角度来讲,它可能就是一个劣势,除非到了我们更高级的一个专业化分工的阶段,研发也能够成为一个产业的时候,中关村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上的优势,这是我想说的,这是中关村的弱点。
那么对于浦东来讲,我觉得浦东还有一个优势没有看到的,实际上它面临着长江三角洲这样非常大的制造业的腹地,这个是我觉得不仅仅是浦东,而且是我们中国在未来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世界制造中心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但是,我是曾经跟咱们浦东,和上海的一些同志交往,他们提出来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在我们上海的高科技园区,不能出现像联想、方正、四通,这样的大企业,我觉得他们提的这个问题是它的弱点,就是它来自于基层的市场力量,相对来讲比较弱。
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大专院校,它都有这样愿意创业,愿意去从市场的这种最基层的经济活动的人,我觉得可能比较少。也就是说有一种,在中关村可能是一种创业文化,在上海浦东可能是一种白领文化。那么我觉得这里边可能有它未来,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当中,需要一个个人的这种活力的时候,它可能就会有一种差距了。
我到上海也有感觉,走到浦东,先看到一幢幢金融大厦,给人感觉就是浦东有钱,再往张江高科走,一看,一个一个小院,一个个制作区域,发现有技术,再看看到我们中关村,我们这儿一看,我们是有智能,再一看我们有企业,这是给人外在的不同的感觉。那么赵女士,您就这两方面不同的感觉,再比较以后它们发展的优势,是要结合,还是要各走出不同的路?
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可能是比较占优势的,是各走各的路。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的专业化分工,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产业,它从研发到设计、制造和销售,它能够做一些专业化分工的时候,我们两地会有非常好的一种合作。但是现在,从国内的大量的,是一个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部一条线自己完成,它这种专业化程度、分工程度相对比较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各自要找各自的优势。比如说制造业非常强的,它会除了发展制造业之外,它要拉研发人员到我这儿来,我要开拓市场,你也要到我这儿来了,这样就会形成各自发展各自这样的状况。那么北京呢,它两头都很强,又想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它也会把制造业想办法做强,那肯定就是大量地是各干各的。但是事实上,从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你将来专业化分工是一个必然趋势,只不过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就是说如果说我们两地的领导,从长远发展来看,当前既发挥各自优势,那么这个路,按照我觉得阶段性地设定自己的目标,是各自发挥发展自己的,然后将来我们不断地再寻求未来的合作的机会,我想这样应该是一个领导者,他应该具有的思维吧。
有一个概念,就是中关村的概念,已经让人接受了,那浦东的概念也正在形成,将来会有中关村模式和浦东模式,会是这样吗?
是有可能的。因为确实天然禀赋的资源,确实不一样,在这样一个天然差距下,那么你要找到自己的切实的起点起步,你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你不可能抛开自己的长处,去做自己的短处,所以肯定它的起步的点不一样,它发展模式也会有所不同,那样才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到场的,还有分别在中关村和浦东开发企业的一些企业家。有没有对我们浦东和中关村发展感兴趣,需要官员做解答的问题?现场提问。
好,请。
我姓王 王立峰,我是从加拿大回来,现在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一个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吧,在办手续的过程当中,办一个外商投资企业,至少要两个多月,然后要跑的部门有十几个,比如说财政局,统计局这些呢,是内资企业完全不需要做的,比如说,我在这边工作,我要办一个工作签证,这个工作签证呢,我要跑北京市的出入境管理局,公司注册,经营年限30年,它签证只给你一年,然后你每年要去renew(续签),然后你要是过期了,你忙,忘了过期,一天罚你500块钱,包括我们租房子。我不知道中关村科技园区,或者海淀区,现在是不是有所考虑?我也不清楚浦东那面,因为浦东那边我也去过,但是没有长呆,那边是不是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我希望两位区长,就这个问题能讨论一下,谢谢。
这是一个鲜活的案例,我们是赵委员,还是孙区长先回答?
我先来解释一下,据我所知,海淀区政府好像没有出台过什么对外资企业,或者说外商投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相反,最近我们海淀区,建设一个绿色通道,就是专门服务于外商投资企业,如果说你准备在海淀区,在我们这个地盘上,投资办企业的话,你到区政府来,我们有一个地盘,就是在我们区政府的,企业服务中心那儿,有一个绿色通道,你把你所有材料交到这儿之后,所有其他的一切的手续,都由政府一个部门专门给你办,你不需要跑众多政府的部门,也不需要去找很多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因此你把材料交到这儿,政府其他的事情全给你做了。
刚才我想这位朋友碰到的问题呢,应该说也不能说带有普遍性吧,但是不能算是少数。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在中关村,在或者更大一点的范围,就是我们的服务意识,恐怕比浦东,比南方要差好几年,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因为也不只一个企业,反映同样的问题,那么现在政府已经在大力地,从市政府到区政府,就像刚才孙区长说的,已经在改进,但是就是确确实实是我们的绿色通道刚刚开通不久,可能您是早注册了一些时间,如果说现在的话,可能我们这个绿色通道就已经开通了,已经意识到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落后了,不管是服务的手段,还是服务的意识上,那么已经在大踏步地想往前赶。肯定人家南方,浦东也在往前走,如果我们步伐不快的话,我们恐怕在这方面比较难赶上。
但是我想呢,就是像刚才孙区长说的,从市政府开始,就是现在已经是把政策的落实,把一些规定,能不能真正让企业享受,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我想这个局面应该逐渐会改善。
但是我们这位加拿大朋友,可能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是吧?刚才区长和赵委员解释完以后,您满意了吗?
这个我很满意。因为这种事情 我知道不仅仅是海淀区一个区能决定的。但是既然我们回来了,已经决定在这边创业了,投了那么多的钱,然后公司已经开起来了,这个在方便上,你哪怕每年要收两千块钱,一次交五年的我们都愿意交,但你不能每年都去跑一次。具体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想多交一些穿西装系领带的朋友,这些问题要尽快,因为等不起的。这个是我们的一点希望。
说得好。
我感到首先呢,今天这位王先生,在这样的场合来提这些问题,本身说明中关村有非常好的这种创业的这种氛围和这种社会氛围,就是有问题可以直接对话,可以直接说,不用转弯抹角,这是我感到非常羡慕。刚才说的这就是创业氛围。
第二呢,我们浦东也碰到过这些事情,后来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了one stop service,就是一站服务的办法,我们把包括所有创业人的服务,都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把其他投资人的,我们政府专门有一个投资项目办公室,它管了大概三十多个部门,审批的部门全部在那边弄,后来我们发现光光有这个one stop service,还不解决问题,因为它这个程序还是很多,你只能说小步快跑,还必须走这个路。所以我们形成审批制度改革的时候,就是把有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不必要的管理制度呢,在我们自己职权范围当中,进行最大的改革,“短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出路,不是单单是加强服务、“短路”。包括刚才讲到这些户籍的问题,我们后来就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给他一个,上海市居住证,他就是享受和上海市民一样的待遇,连我们的医疗保险,他都可以参加的,这些问题都解决,那么这样的话他会感到,这个就是自己的家一样。
那这个政策是您向上海市政府要的,还是自己定的?
我们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非常有感触,就是我们都面临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有一些好的,政府的服务的政策,和我们一些很好的意愿,包括中关村包括浦东我们都有,但是我们还是常常受到一些投诉,或者说大家的抱怨,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的宣传和我们的沟通还不够,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社会的沟通,跟企业之间、跟创业者之间,要建立一种非常好的通道,非常畅通地把各种意见传过来,而且把我们政府一些好的政策,也非常畅通地要说下去。
比如我们在浦东,我们搞了科技发展基金,我们一年大概有几千万,专门资助各种工程项目的,但是后来发现来申请的人,还不很多。有钱给你你怎么还不申请?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就是我们政策的宣传面还不到,虽然我们做了很好的本意,有了很好的政策,宣传不够,我们就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以后,我们在网站上,通过互相之间的联网,包括我们投资回国留学生协会,创业者协会去宣传,宣传以后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最后我们好的愿望,都变成好的沟通,好的沟通会取得好的效果。
刚才王区长说得确实是很对,一个就是说我们很多政策,确实是沟通不够,这种现象呢,比如说北京市也有居住证,我不知道这位王先生,拿到这个北京市的居住证没有?另外还有一些很多的方便的通道,包括一些资金的支持。但是确确实实是,没有能够架起比较有效的沟通的桥梁,像北京市政府,它也在考虑在中关村园区,怎么样建立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通道,因为企业所碰到的问题,恰恰就是刚才说的,涉及到税务工商可能是十几个、二十个,甚至三十个更多的部门,那么这些部门,如果说让人们所有的意识,一下子改变我想可能也难,但是如果说能够有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通道,那么这个就会更好一些。
现在市政府和区里边,都在建立这样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通道,如果有问题反映上来,那么及时地找到相关部门,去想办法把它解决。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思维方式,甚至还有一个文化习俗的问题,现在要真正地管好,有什么样的具体从观念到措施的转变?我们请王局长介绍一下浦东的经验和现在的做法。
浦东经验实际上,是向全国学习的结果,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就很多学习,深圳一些经济特区开发区,因为浦东实际上它的“出生纸”,也是比较晚的,它1990年拿到“出生纸”的,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那么我们感到呢,第一个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当中,你本身不是“利用”外资两个字,实际上我们感到可能不单单是“利用”,这个就是我们实际上,外资或者说我们国内资本互相之间参与。这两个平台本身就是平等的,而且的确是需要的,资本在流通当中它会创造价值,这个价值对双方,对多方可能都是有益的,那么从真诚的这种愿望出发,我们也大家也可以注意到。刚才我们赵女士也讲到,浦东实际上,上海本身,它是一个移民的一个城市,他很少是上海祖籍的,像我们都不是上海祖籍的,那么他在这里,他就有一种比较大的,接纳各种投资文化的这种基础,我想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诚意地广义地开放,而且这种开放最后,是合作,是参与,使大家变成一个大家庭。
还有一个我刚才说,政府在服务过程当中,你要知道我们政府有很多的做法,包括政策,永远是落后的,因为我们政策制定,它是很慎重的一个过程,制定完了以后,根据现在情况做出调查,对未来有一些判断以后做出来的。但是实际上现在特别是中国,这二十多年发展的速度,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历史,所以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滞后的,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滞后,我们要建立很好的反馈渠道,你把各种我们政策在实施当中新出现的问题,经常过来以后我们就研究,有的我们自己能够研究的,我们尽可能把它做掉。我们有一句说法,就有很多事情多请示以后,是做不成的。你该做的事情,你只要是三个有利于,我们现在按照“三个代表”这样的原则,你判断一下,应该做的你就做,当然有一些重大的问题你必须请示。但是我们现在上海市,包括我们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