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韩国四总统合传 >

第3章

韩国四总统合传-第3章

小说: 韩国四总统合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具有严肃性格的伊瑟·贝亚小姐,与李承晚的思想是一致的。结果,曲高和寡,李承晚只好戴着面具去过他的生活了。  他在华盛顿大学求学时期,借着演讲韩国问题,略有收入,弥补生活。他特别喜欢演说,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争取一些新朋友。此外,他由于博得听众诚挚和热烈的掌声,感到精神振奋,他的演说显示出非常流利的口才,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和美丽的修辞。他演说时的姿势也极为动人,完全不似人们所传说的东方人缺乏表情。他是个有经验的演说家,因他早年在国内的恶劣环境中从事群众运动,身历其境的经验使他的演说充满热情,倍加生色。  秋季,李承晚即往哈佛注册,从他注册所选的课程,可以了解他兴趣的本质。他求知的倾向明显在于彻底认识世界的局势,他选读欧洲史和美国史,还有欧洲各国的扩张和殖民政策史,19世纪的工商发达史。此外,有国际法、仲裁法、美国的外交政策等。以东方的背景来选读这些课程,那是完全新颖的,而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研读。所以他潜心研读,每至午夜。除了偶尔公开演讲外,很少参加大学的社交生活。各项课程,他都读得很好,在最短期间内便拿到硕士学位,但同学们却没有对他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只待了一年。  1908年春季,李承晚在哈佛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然而,他从不觉得对于母校有任何深切的情感。而且这时候他的心情已经不在课室内了,因为当时的韩国,已被日本人有计划地夺取了政府的各部门,并控制着耕地和工业资产。不久,李承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09年9月,在哈尔滨,一个韩国爱国青年安重根,刺死了日本侵朝元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西方国家很敬佩的人物。他正在赴莫斯科途中,是代表日本和俄国谈判瓜分韩国的,他的意思是从韩国北纬三十八度划线,北部归俄国统治,而日本则占有南部。安重根当场被捕,囚于旅顺监狱,后坚贞不屈而就义,安重根临刑前书写了四个大字:“第一江山”,他认为祖国锦绣江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最美的。  李承晚攻读博士学位时,研习的学科便是国际公法,毕业后他在几个场合常常幽默地谈这个笑话,他说:“教他研究国际公法的艾里特教授,应该将学费退给他。因为在事实上,国际间只有强权,根本没有国际公法这回事。”  毕业典礼于1910年7月14日举行,这是威尔逊校长最后一次主持的毕业典礼,威尔逊很快辞职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总统。当李承晚自威尔逊手中接受博士学位证书时,当威尔逊校长将博士学位的披肩放在李承晚肩上热烈握手祝贺时,李承晚的内心有无限的伤感,因为他的学业已经完成,这是他要回到祖国去的时候了。  然而,他的祖国已被日本人侵占,韩国的名称也不存在了,她变成了朝鲜,是日本的附庸国了。李承晚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一年,同时就是韩国被日本正式合并的一年。  李承晚对普林斯顿最为深刻的回忆之一,就是他的博士学位的笔试和口试,都是相当艰难的,这艰难不是其他的人所能想象的。然而,他觉得骄傲,以他一个外国人,早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东方历史、哲学及文学,而能通过各种严格的考试,如美国及欧洲史、国际公法、西洋哲学等。这双重的经验和教育,给他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这文化上的成就,是造成他的政治力量和领袖地位的主要因素。韩国人也普遍知道:他是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韩国人。  事实上,李承晚自小就没有离开过书房。他的双亲,原意是决心造就他成为一个读书人。六岁以前,便开始学习中国古文。在他的一生中,和书本、纸张、笔墨、小型打字机结了不解之缘。他75岁那年当选为韩国的大总统后,在汉城与釜山终日不断地批阅文件,听取报告,讨论问题,制定政策,看上去真像一个认真努力的大学者,把他研究的理论在社会中实施一般。  李承晚的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学了就教,在有了教学的实际体验后,又再去学。这种教学相长的情形,如他在狱中皈依基督的时期,一面自学,一面教人。因此,他的思想领域日益扩展,积累的经验使他渐趋成熟,尽管在30岁他才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但他的某些学识和人生经验,可说已在一般教授之上。他学识中的最大缺憾,是对于西方世界与现代文明所知太少,这是他极想学习充实的。  李承晚在华盛顿、哈佛、普林斯顿三所大学,常常从事演说。他用一本小册子,记载着他的演说日期和每次二元至五元的演讲费。有时,演讲费也有高至15元的。许多演讲起初都由青年会主办。其后,他开始接受各城市和各团体的邀请了。他常放映70至100张幻灯片,演讲的题目,大都是关于教会在韩国的工作和韩国人种种进步的事实。他常利用机会,使美国人对于保障和恢复韩国的独立有更多了解和关注,并呼吁美国人支持韩国人抵抗日本扩张的野心。听众一般的反应是:对于他演讲的前半部分,都感到兴趣和发生同情,但是对于后半部分却感到不安而不能接受了。


第一部分:神像背后的忍者—李承晚开始教育檀香山的韩侨子弟 

  开始教育檀香山的韩侨子弟  李承晚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虽然觉得彷徨,但对于他的职责,是丝毫没有疑惑的。问题不是在他应不应该立即回国,而是回国后做什么和采取怎样的行动方针。当汉城基督教青年会的格拉先生来拜访他,代表青年会国际总会会长摩特博士聘他去韩国担任组织、教育与传播福音工作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立刻表示接受,因为这事解决了他回国的手续与旅费,此外这个任务可使他与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经常接触,告别过师友后,他即返回离别了六年的故乡。  回国后,李承晚在汉城度过了多事而繁忙的17个月。当初,他原想在改变了的环境中找些有意义的工作做,但当事实证明不可能时,他就尝试新的活动。有位基督教学者名叫李商在,人们尊之为韩国的托尔斯泰,他是李承晚的狱中老友,并由李劝说才入了基督教的,李承晚去拜访他,二人的友谊就更亲密了。当时韩国基督教青年教会的美国秘书菲立普·吉利,是个有作为、富理想的人。  最初李承晚埋首于青年会工作,一心想在基督教会的服务中拯救同胞而不开罪于日本人,他从未想过对征服者可以妥协,不过他认为如果不积极反对他们的统治,也许可以暂时共存,所以他游遍全国,在各地学校演说,在礼拜堂领导礼拜。虽然如此,狡猾而精明的日本人岂肯放过他。李承晚为了要避免发言不慎而引起的麻烦,忍受着无限的屈辱和煎熬,即使他心中最想说的话也只有按捺住,于是心情日见沉重,在1912年3月,他放弃了青年会的演说工作,但他发现这也不是退避的道路。数日之内,他又得为学生运动作旅行演讲,结果被日本人扣留,就在这个生死关头,韩国基督教会立即斡旋,李承晚本人免遭迫害。  那年春天,监理会在米里亚波里斯召开国际会议,李承晚被韩国监理教会选为出席代表,同行者有两个外国传教士和一个韩国牧师,他们为李承晚向日本当局取得了出国许可,3月26日他再度出国,与父亲挥泪作最后一次的告别,老人站在家门口,挥着手,扭转面,不胜悲痛。李承晚之父逝世于1913年12月5日,这次成为他们父子之间的永别。  代表们先到达日本,在东京青年会的盛大聚会里各有演说。4月10日,李承晚从横滨搭上“谭巴吉努号”轮船,汉城监理教会的教士为他送行,他们一再劝告到美国后千万不要批评日本,致使国内同胞牵连受害。等到轮船驶出了日本港口,李承晚才透出一口气,因为直到最后一分钟,他还在狐疑中,不相信日本人真会放他走。  1912年秋,他渴望在美国大学里找一份教授的工作,但他又感到不能为祖国奋斗,空耗岁月。秋末,李承晚的狱中友人朴容万赴夏威夷州的首府檀香山,与当地韩侨领袖商洽筹款办一间韩文学校,打算请李承晚担任校长。1913年,这些领袖邀他往檀香山,他们已经募到3万美元基金,他立即前往。但他发现人事环境极为复杂,对这些捐款打主意的也大有人在,因此他不愿参与一切计划,更不接受保管该项捐款的责任。  但是不久之后,监理教会邀请李去接办当地的那间混合学校,该校招收由第一班至第六班的韩国男孩子,教学一半用英文一半用韩文。上午是“西式”的教育,包括韩国的历史与地理,下午则全部学习中国文学。李博士对于这种教程表示赞同,相信学生可以得益,成为对东西方都了如指掌的公民。就任以后,他遍游夏威夷群岛,探问从事种植的韩人的生活状况,他发现一些韩国女孩子,住在劳动营里,他们的父母们正欲强迫她们接受不自由的婚嫁。他将她们带至檀香山,安置她们住在苏珊娜·威士里教养院,代她们付食宿费用,该院主管人安德逊小姐说:“我们可以留她们住一个短时期,但是,她们必须进公立学院,在檀香山大混合的种族中去适应环境。”  至此,李承晚第一次遇到大问题,因为他是反对民族混合原则的,他深深以为韩国人应当继续应用他们的本国语文,应受他们本国的习惯与历史教育,而且日后应当献身于复国的工作。监理教的负责人对这种意见极端反对,坚决要求废除一切种族隔离习惯。李承晚只好弄一间房子用来作那些女孩子的宿舍,创办男女同校,把原来那间学校的名字改为韩民学院,最初有女生27名,很快增为四十多名。这时候对于韩国人应该独立办校呢,抑或接受监理会种族同化的主张呢,韩人团体中有了很尖锐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韩人团体在檀香山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学校,后来换了几次地址,最后在利利夏街1832号。  1916年秋,李承晚与监理教会完全决裂了,他自己创办了一所学校,坦白宣称他的宗旨就在于发扬韩国文化,并培植韩国侨民的下一代成为韩国爱国分子。韩人团体热心地尽力支持他,学生人数很快增到140名。  当李承晚初到夏威夷的时候,那里有一个主要的政治组织,名为韩国国民协会(简称KNA)。安昌浩,平壤人,是其中的主要领袖人物,另一位就是朴容万,李承晚赴檀香山就是被他们邀请去的。由于李承晚早年在独立会社的工作,他的入狱经历,著作《独立精神》的影响,加之他是韩国人中第一个获美国博士学位的人等等,当然使他在韩人中受到拥护。比上述种种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固执地坚持韩国独立运动未死,认为凡是韩国人民都必须追求这个目标,因此他的领导艺术抓住了重点,得到韩国海外同胞中很多人的忠诚拥护。但是,在与他对抗的人中也有许多人才。  安昌浩为人聪颖,意志坚强,虽然受的教育不多,但很有群众基础。李承晚本来极愿与他合作,但事实证明办不到。韩国国民协会属下有个义烈团,这个社团由平壤人组成,以安昌浩为领袖,这些人为追求他们团体的特殊利益,极为团结,有无比的忠心。他们的意志如此坚决,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1392年李朝即位之前,先镇压了平壤人民的反抗,掌握大权后下令以后永不用平壤人任政府要职,以处罚该地区人民。果然,一直经过500年,直到日本并吞了高丽,这个不平等待遇从没有修正过。因此,凡是平壤出生的人,很自然地发展出一种仇恨心理,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团结精神。  在檀香山的韩国居民中,安昌浩变成了李承晚的劲敌。安昌浩既不会说英语,也看不懂英文。自然而然地,他与英美的民主政治传统毫无接触,也不明了它的宗旨。可是他虽没有明显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口才在韩人中无人匹敌,他能说动别人,为团体效命。在1932年日本制造“满洲国”后,他去中国时被日本人抓捕,控告他是在上海炸死日本军官的韩国革命分子的同谋,他被判四年监禁,在韩国的大田服刑。他坐了两年监狱,然后假释。1937年中日“七七事变”后不久,他在汉城再度被捕。12月中旬才出狱,因在监狱备受酷刑,所以出狱后即病倒,1938年3月,死于汉城医学院,享年60岁。他在韩国人民心中,深深受到爱戴,被认为是一个为国捐躯的忠心爱国分子。


第一部分:神像背后的忍者—李承晚“3·1独立运动”催生的“临时政府”

  “3·1独立运动”催生的“临时政府”  在夏威夷,李承晚与朴容万一向有不同的主张,至此,争执白热化了。朴容万坚持认为时机已成熟,应当立即发动国内的武装暴动,作为决心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表现。他指出,列强们将会根据威尔逊的四点精神作公断,即使日本的力量庞大,革命暴动仍是可以成功的。李承晚的回答是:流血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世界大战已打了四年,全世界都厌恶流血了,再爆发一次战争,没有人吃得消。如果日本因韩人暴动而作武力还击,更可借口韩国人民不守法律,因而杀害平民,加强管制,同时博取盟国的同情,西方的政治家一定会被迫站在日本方面,因为他们曾经并肩战斗过。所以,李承晚认为武力革命不是明智之举。  后来,李承晚提议一个折中方法,抗议而不作武力革命,他们应当表现出来的,不是以武力争取自由,而是一个和平的示威游行,其规模之大无疑足以表现韩国人民的意志。于是产生了一个新观念,即全国性的消极抵抗示威,三年之后,甘地在印度也发起相似的运动。  国内的知识分子也注意着李、朴之间的辩论。虽然日本的检查制度十分严密,那些在国外经常向国内同胞传递消息的同志,照样常常进行秘密通讯。以后的事实证明,这种通讯工作的秘密使日本人完全像睡在梦里一般。  事实上,这个机会是由韩国那位退位皇帝给予的。1919年1月20日,他去世了。日本人宣称是死于中风,但是他的血压一向很低,所以这种解释不能令人完全相信,韩国流传两种说法:其一,他是被毒死的,其二,他是为抗议日本人给他的小儿子娶日本的梨本公主而自杀的。最初,日本人拒绝定一个日子让人民哀悼他。但是,看到韩国人民一致要求,东京才准许3月3日那天,韩民可以在各地聚会举行哀悼的仪式。  爱国人士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开始讨论恢复独立的计划,金奎植(他的叔父有个印刷机,李承晚在1897年曾用来印行《每日新闻》)由上海被派赴巴黎,为韩国独立向巴黎和会申诉。朴容万离开檀香山经中国东北抵上海,他领导着一个韩国革命团体,他们要把这件事情变成流血恐怖的攻势,不管有没有用也要与韩国的日本官员算一算血债,同时表现韩国人民要求独立的坚强意志,作为赴巴黎申诉的代表的后盾。  但是,最后的决策是采取了和平示威,显然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示威游行,是组织周密的范例。独立示威的动机是受宗教指导的爱国主义。韩国基督教的领袖中有:吉相朱,他是韩国最大教堂的一名牧师;李商在,20年前李承晚的狱中同伴;孙秉熙,天道教的领袖,天道教是当地一个影响很大的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