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势”,才能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
拉姆斯菲尔德是竭力推行这一政策主张的主将。早在克林顿时代,拉姆斯菲尔德在美国国会担任“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和组织评估委员会”主席,他当时就领导一个专家小组对其他国家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弹道导弹威胁作出评估,最后形成了一个《拉姆斯菲尔德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受到的弹道导弹威胁正在不断增加”,并绘声绘色地说,有些国家已经部署了对准美国的弹道导弹,美国还不知道,美国对于这种威胁的预警时间越来越短了。报告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应该加紧部署“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MD)”。后来,小布什表扬说:“拉姆斯菲尔德的报告为国家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开了个好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必要性。”小布什入主白宫后,部署“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成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拉姆斯菲尔德重返五角大楼后,为了进一步谋求美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除了迅速启动“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又很快指示国防部启动了另一项秘密研制“太空轰炸机”的计划。鹰派认为,“太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区”。研制“太空轰炸机”,就是为了谋取美国在未来太空战中的“绝对优势”。这种“太空轰炸机”一旦研制成功,它能像航天飞机一样用火箭发射升空,在上百公里的高空巡航,可以躲开世界上所有防空武器的攻击。它不仅可以用来直接攻击轨道上的敌国卫星,还能在战争爆发的瞬间,对世界各个角落的地面目标快速投掷精确制导炸弹,使美国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
什么叫“绝对优势”?它的另一个说法就是以强凌弱。冷战以后,美国进行的战争都是“老鹰抓小鸡”式的非对称战争,它的对手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过去在两相对峙的情况下,美国即使对一个弱小对手开战,也总会有一些“后顾之忧”,现在没有了,放心地打好了。只要美国决意向谁开战,它打胜是没有什么悬念的。所以,它是越打越过瘾,越打越想打。
4、“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打击”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扎卡里亚写过一篇题为《傲慢帝国》的文章,他说,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纵横天下的单极世界,但布什和他的鹰派谋士们却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似乎美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自由,美国仿佛是一个被围困的国家,四周都有威胁,让人大惑不解。“9·11”事件之后,美国落下了“9·11”恐惧症。在这种“被围”心理驱使下,鹰派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竭力主张对“潜在的”敌对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不让恐怖主义威胁到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小布什2002年5月访问德国时,首次亮出了鹰派为他炮制的“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他说,虽。8。 051 然“威慑”和“遏制”仍然是美国的重要战略原则,但面临来自恐怖主义和核生化武器袭击等等新的威胁,美国必须贯彻“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同年6月1日,小布什又在西点军校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的军事原则。不久,美国又将“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打击”写进了2002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成为其国策。
在上述鹰派理论的支配下,美国的新世纪军事战略充满了一意孤行的色彩,对别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观随意性陡增。伊拉克战争,美国开战的主要理由是一口咬定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说这是对美国的最大威胁。但战前联合国核查人员到伊拉克反复核查一直没有查到什么证据,战后美国派出大批核查人员进去严查还是查不到证据。对此,美、英两国的反战派抓住不放,由此在美英两国国内分别引发了“情报门”风波。“情报门”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鹰派的霸道作风,只要它想打谁,它就会捕风捉影地随便找些“理由”,即使找不理由它也会制造出某种“理由”,不是理由也是“理由”。在鹰派心目中,伊拉克战争已经打胜了,萨达姆政权已被搞掉了,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当初的开战“理由”,真的又能怎样,假的又能怎样?
5、“震慑”与“斩首”
“震慑”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已经不再追求“全歼”敌人;相反,它要尽可能把战争的硬摧毁、硬杀伤程度降下来,把战争的着眼点转移到迅速摧垮敌人的战斗意志上,这是一条通往战争胜利的“捷径”。
最早提出“震慑”理论的是厄尔曼,最早支持“震慑”理论的是拉姆斯菲尔德。“震慑”理论产生于1996年,它是总结海湾战争经验的产物。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在军事理论上寻求新突破的条件已经成熟。当时,被称为“冷战时期的七名斗士”的厄尔曼和另外六名美军退役将军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海湾战争的最新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厄尔曼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研究小组认真分析海湾战争中的一个个战例,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分别撰写论文,定期展开讨论。他们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题为《震慑:迅速取得支配地位》。贯穿在这份报告中的一个基本作战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美军拥有的速度、精确武器和信息优势,在战争发起阶段就对敌人实施震撼力极强的精确打击,摧毁敌人的核心目标,借此迅速导致敌方人员心理崩溃,放弃抵抗,这样能收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美国鹰派与战争(4)
当时,拉姆斯菲尔德出席了这个研究小组的一次情况介绍会,对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大加赞赏。拉姆斯菲尔德重返五角大楼时,把“震慑”理论带进了国防部,成为他指导这次伊拉克战争的“基础性概念”。
“震慑”不同于“威慑”,“威慑”是吓人,“震慑”是真打。而且“震慑”不是一般性地打,而是重拳出击,直捣要害,给敌人以毁灭性的一击,力争一举将敌打昏、打懵。霍纳将军回忆道,在海湾战争中,他指挥的美国空军一举打掉了指挥伊军飞行员的地面导航雷达,伊拉克飞行员立刻成了没头苍蝇乱作一团,迅速失去了作战能力。美军认为,“震慑”
这种全新的作战理论,是海湾战争以来作战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无疑,它将成为美军今后指导信息化战争的主流理论。
“斩首”理论是与“震慑”理论紧密相连的。“斩首”行动,是最有效的“震慑”手段。所谓“斩首”,是斩交战国国家元首之“首”。科索沃战争就是要“斩”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之“首”,伊拉克战争当然是要“斩”萨达姆之“首”。对于上一次海湾战争的结局,鹰派很不满意,他们认为海湾战争“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伊拉克独裁者还在台上”,“伊拉克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是海湾战争留下的“极大遗憾”。伊拉克战争,鹰派从战前谋划到每一步具体作战行动,都把炸死萨达姆、推翻萨达姆政权作为首要目标。
三 美国鹰派如此咄咄逼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按美国的意志“塑造世界”。美国鹰派认为,美国作为“21世纪最。10。 053 强大的民主国家”,它“肩负的义务”就是要“将政治和经济自由化像救世主降临般地推广开来”。
拉姆斯菲尔德认为,为了按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各国政权,首先要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舆论”。为此,他“对美国政府没有一个‘塑造’世界舆论的长期计划而感到很不满”。
美国鹰派想用美国模子“塑造世界”,但是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一厢情愿的事情只有在想象中才是“美好”的,一旦进入实践领域,事情从来不会那么简单。美国此次打伊拉克战争,战略目标是要“重塑中东版图”,这件事也不会像美国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的评论说,美国在伊拉克是“迅速取得胜利,慢慢遭受折磨”。
从伊拉克传出的信息表明,久久不能从伊拉克脱身的美军官兵们,并不喜欢咄咄逼人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甚至有些愤恨他。有一位士兵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如果他现在在这里,我会要求他立刻下台。”
美英“情报门”
美英“情报门”(1)
一 须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过来,政治也是战争的继续。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小布什和布莱尔分别回到国内,政治麻烦立刻就来了。仗虽打完了,但开战的“理由”却仍然画着一个大问号。想当初,“二布”铁了心要向伊拉克开战,为了各自取得本国民意支持,两人一唱一和,把开战“理由”说得鲜血淋淋,煞是吓人。他们合力抬出的两大开战“理由”是:第一,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第二,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对美国和英国的“直接威胁”。
美英两国的反战派都说,不对啊,联合国派了大批武器核查人员到伊拉克去反复核查,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呀。“二布”却说,不,虽然一时没有找到,那是因为萨达姆太狡诈了,根据确凿“情报”,他手里肯定有、绝对有,大大的有。
反战派还想说点什么,“二布”哪里还有耐心多费口舌?只听嗖的一声,精确制导炸弹已向伊拉克飞了过去,一眨眼工夫,已在巴格达城内轰然炸响,开战啦!“二布”大权在握,反战派能有什么办法?
为什么“二布”铁了心要打这一仗?道理非常简单,他们一个身为美国总统,一个身为英国首相,都想搞出点“政绩”,也好“青史留名”。但是,他们心里也明白,他们咬定的那两大开战“理由”,若是最终拿不出任何证据来,总不是个事儿。所以,美军2003年4月9日攻陷巴格达,小布什4月15日就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前往伊拉克,前去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以为这是十拿九稳、手到擒来的事儿,可是哪里知道,几个月查下来,掘地三尺,四处搜寻,连一根毛也没有找到。
这一下,反战派不干了,他们对“二布”大喝一声道:且慢,给老子把问题说说清楚! 这叫秋后算账。反战派把问题提得一针见血:既然萨达姆并没有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你们凭什么向伊拉克开战?“二布”支支吾吾,心里发虚,哪里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有欺世盗名之嫌,反战派岂能让他俩蒙混过关?“二布”原先咬定的两大开战“理由”,顿时成了他们自己头上的两条辫子,被反战派死死揪住不放。
忽然有人抖出猛料说,“二布”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来是根据一则假“情报”编造出来的。反战派一听,这还了得,政治道德哪里去了?霎时间,美英两国国内已是唇枪舌剑,口水冲天,喊声一片:“追查!彻底追查!”
哈哈,热闹了。
“情报门”风波表面上是美英两国的主战派与反战派之争,骨子里,却是美英两国的朝野两党之争。美国和英国的两党政治,一样的品牌,一样的奥妙。什么叫政治?就是你整我、我治你。
当然,美英两国的民众之中,确实也有不少人是出于真诚和善良的愿望,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他们的良好愿望也只能在朝野两党之争掀起的浊浪中上下颠簸就是了。
二 美国和英国的“情报门”,乍一看是各闹各的,其实两边闹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具体细节有所不同而已。
先说美国“情报门”。
要想看懂美国“情报门”,有两把钥匙要掌握:第一,要知道它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前哨战。第二,要知道它是老布什故事的翻版。知道了第一点,便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至于被纷乱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知道了第二点,它会给你一个极大的悬念:小布什会不会和老布什一样“赢得战争,输掉选举”呢?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美国“情报门”爆发在2003年,不早不晚,适逢其时。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这场较量,其激烈程度将超过以往。为什么?因为在共和党这边,他们无。3。 057 论如何再不能让老布什“赢得战争,输掉选举”的悲剧在小布什身上重演了。为此,伊拉克战争一结束,共和党就不遗余力地为小布什造势,一次次公布民意调查结果,每次都显示小布什的支持率一路攀升,形势看好。而在民主党那边,他们有了上次击败老布什的成功经验,此次对击败小布什同样充满信心。共和党一个劲儿鼓吹小布什民意看涨、身价攀升,民主党岂肯服输?不服输,就会有动作。他们死死揪住小布什以假情报蒙骗国会和公众的辫子不放,一叠声喝问道:“说!你凭什么向伊拉克开战?”
按说,小布什的工作也是抓得够紧了,美军2003年4月9日攻克巴格达,他4月15日就派出大批人员开赴伊拉克去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谁知连一根毛也没有找到。民主党的工作也同样抓得很紧很紧啊,他们一看小布什连一根毛都没有找到,该出手时快出手。2003年5月22日,民主党就在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难,要求中情局对所谓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进行重新评估。
在美国政坛,围绕总统大选,两党的攻守转换往往是在瞬息之间。小布什在伊拉克得手之时,共和党是占上风的,民主党绝对下风。可是,当“情报门”风波一起,民主党立刻转为攻势,共和党成了守势。
唇枪舌战中,对共和党和小布什极为不利的消息被一条又一条地抖露出来: 有消息说,向伊拉克开战前,鹰派头面人物、副总统切尼多次造访中情局,对情报的分析施加政治影响,导致对情报的利用“挑挑拣拣”,对情报分析结论作“倾向性处理”,以便影响国会,误导国会支持向伊拉克开战。
美英“情报门”(2)
又有消息说,另一位鹰派头面人物、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内成立了一个“影子情报局”,对外称“特别计划办公室”。他们专门“挑选”和“扭曲”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搜集到的情报,使之有利于小布什政府向萨达姆开战。拉姆斯菲尔德就是靠这一手,将美国“成功地导向了伊拉克战争”。
更有消息说,向伊拉克开战前夕,小布什在向国会报告的国情咨文中,曾提到一个所谓伊拉克向非洲“购铀”的情报。战后人们才发觉,原来这是一个漏洞百出、荒诞不经的假情报!事情经过如下:2001年10月至11月间,一位非洲国家驻意大利的低级外交官主动找到意大利军事情报局,表示愿意出售一份“原始情报资料”。其主要内容是尼日尔外交部长哈比博签署的尼日尔每年向伊拉克出售5千吨“纯铀”的政府议定书,还附有几份往来电报。2001年底,这份“情报”被英国情报机构以几千美元的价格买走了。2002年8月24日,英国政府据此“情报”公布了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罪行”。2003年1月28日,小布什将这一“情报”列入了国情咨文,拿到美国国会去发表演说。3月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即向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指出,美英两国的“情报”不符合事实。但美英坚持以这份假“情报”为依据,蒙骗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3月20日就向伊拉克开战了。
揭露者说,其实这份假“情报”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