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871-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

第6章

5871-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务,丰富当代体育文化,例如“投壶”这样历史悠久的古老游戏,就可以加以开发作为现代体育项目和娱乐项目。其次是展示中国体育运动成就。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成为一个世界体育大国,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再次,我们应当在更加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现代活力,凸显中国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与世界和资源性价值。    
    总之,通过策划和实施人文奥运战略,我们将大力推动东西文化交流活动,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世界各国、各文化体系都能从这种对话和交流中受惠,创造人类文化交流的多赢局面。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的灵魂(1)

    三、和平、和谐、和爱——人文奥运的灵魂    
    在北京两次申奥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很善于“打文化牌”,而且是打传统文化牌。当我们看到悉尼和多伦多邀请土著居民来彰显其文化传统时,我们不能不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动容,在我们中国文化面前,不论是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的土著,他们的传统文化似乎失去了历史。我们的先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且它还有世界其他文化和文明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独一无二性:世界上有七大文明古国,然而惟有中国是延续了其古代文明的国度。因此,北京的人文奥运,就不能不以中华文明作为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盛宴的主要内容。    
    奥林匹克虽然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毋庸讳言的是,它起源于欧洲,带有强烈的欧洲文化色彩。奥林匹克走向全球的过程,是伴随着西方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已经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国际奥委会的相关报告中,一再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应当是多文化的和跨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性的,它也应当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因此,当奥林匹克的光辉照耀东方这片神奇土地时,奥林匹克也应当与中华文明相融合。请让我们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来思索中国文化能向奥林匹克、向世界奉献什么吧!    
    中国至少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最新的考古发现一直在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向更早的时代推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奥运会,将整个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的奥运会,是一个主题文化盛会。那么我们选取中国文化中的何种资源,作为这次文化盛会的主题?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要考虑文化主题的现代价值,它能够回应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先进性、启示性和指导性;第二,要考虑文化主题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契合性,因为奥运会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活动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媒介;第三,要考虑文化主题的普及性和可受性,我们所奉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品,而且是可以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分享的文化精品。    
    在讨论“人文奥运成果”问题时,我与同事安启念教授提出以“和平、和谐、和爱”作为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来补充“更快、更高、更强”格言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来丰富和深化《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和平与和谐思想,这一设想是富有创见的。和谐思想,或者说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旨和基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华。以中国和谐思想和和谐文化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约束性条件。    
    自从进入20世纪后半期,人类就被其自身活动所创造的文明后果所困扰,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这些困扰着人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五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心灵与体魄的冲突,以及文明与文明的冲突。如何在新的世纪有效化解这五大冲突,使人类至少看到能够免于自身毁灭的希望?这就需要人类彻底转换思维方式,抛弃那种片面强调主体克服客体的对抗性思维,代之以“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的和合思维。自然界对人类的疯狂报复、被压迫民族运用极端手段对压迫者的反抗,都说明以自我为中心的绝对价值观、以否定自我的对象来肯定自我的生存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而且给人类整体带来无穷的恶果。而和谐的思想,则昭示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的灵魂(2)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方块字“武”的写法,就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和平的理解。“止戈”为武,即使是战争和武力,其最终目标也还是追求和平。古代的中国人“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他们取法天和地的德性,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自己的民族精神。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中国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勉励,勤奋振起;当中国处于汉、唐盛世,强大帝国时,中国人则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协和万邦,体现泱泱大国包容的胸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在进取向上的同时,又把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因此这是个具有创造活力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处理国际关系时,一直倡导并认真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可以说,中国人民的和平思想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也都含有浓厚的和平思想,古代希腊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圣休战协议”,他们诚实地遵守和履行这一协议。国际体育界人士曾指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是使人和谐发展的工具,也是加强和平、友谊和相互了解的工具。”《奥林匹克宪章》在强调奥林匹克对青少年的教育时指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进入21世纪,战争与武力冲突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呼唤和平、保卫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主题。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主义也有着很好的结合点。中国人在本原论上持气一元论,同时又从阴、阳的对待来理解气的构成和运行。由气的阴、阳二元性,中国人崇尚辩证思维,认为阴阳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气化流行。在对矛盾的理解上,中国哲学崇尚和谐的精神最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不认为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最终归宿和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而是认为“仇必和而解”,矛盾双方的融合、和解才是最后的结果和最高的目标。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人人都应恪守的“道德金律”。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恰是指导人类达成和谐理想的行动指南。当代中国的思想家们,他们把握住我们时代的文化课题,进一步开发中国和谐思想资源,发展中国的和谐哲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合哲学,以期人类能够达成一个和谐美好的未来社会。这样一种理想和精神,又恰是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视方面。《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这也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谈到奥林匹克教育时所说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然而,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担忧的那样,竞技体育的发展有背离人类和谐发展的可能,而且在最近几十年的奥运会实践中,这种可能已经在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强调、深化和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世界文化也有着重要价值。    
    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是基于身缘亲情而生发于内心的对他人的自然而然的爱。中国墨家创始人墨子倡导“兼爱”,“爱人之国如爱其国,爱人之家如爱其家,爱人之身如爱其身”。宋代儒家代表人物张载从“性者,万物一源”出发,提出了儒家“民胞物与”的兼爱说,将百姓看作是自己的同胞,万物看作是自己的伙伴。从世界文化视野出发,我们会发现,“兼爱”、“博爱”是人类各个文明体系的共同价值取向,它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以不同的方式被表述着。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活动的深化,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关于“兼爱”和“博爱”的思想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然而,近现代以来的全球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一些强势国家或强势国家集团、强势文明,把“兼爱”与“博爱”仅限定为自己所在的文化圈,而以敌对和奴役的姿态对待其他文明、其他国家和人民。此外,他们还从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出发,在经济、军事、科技霸权的支持下,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推行文化霸权,将世界多元文明中自己所处的一元凌驾于其他多元文明之上。在这里,“和爱”的思想——爱人如爱己,并且允许别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和谐共存、和平共处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资源。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一项文化使命,即是以奥运会为中介,促进来自五大洲的人们,无论他们来自于何种文明,使用何种语言,怀着何种宗教信仰,属于何种肤色,都能在这个全球盛会中平等、深入、面对面地交流,以此来增加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    
    “更快、更高、更强”反映了人类把进步作为首要追求目标和最高理想,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和平、和谐的追求和渴望已成为新的首要目标和最高理想,我们应当立足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文化课题,立足于人类哲学和文化的制高点,提出新的奥林匹克格言,积极倡导“和平、和谐、和爱”的精神,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实践人文奥运理念——浅谈高校在奥林匹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杨淑敏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亮点,奥林匹克教育是实施人文奥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在北京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大背景下,以弘扬、传播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这一世界先进文化形态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为教育主体和主旨的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在奥林匹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使其在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的同时,更要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丰富者和发展者,从而为北京实施人文奥运理念战略、兑现承办一届历史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承诺作出贡献。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    
    (一)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是对世界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运动,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交流的底蕴。现代奥运之父、伟大的教育家和人文主义者顾拜旦从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起,就坚决反对把这一运动看作是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即“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也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就是体育加文化、教育。”100多年来,通过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对奥林匹克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丰富与发展,使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和前进,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因此,奥林匹克文化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它却是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属于并服务于全人类。    
    彭永捷教授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界定为“文化奥运”,并提出从“文化奥运”的角度来理解人文奥运,即内在地包含着把“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理解为文化、文明的一个优秀成果。因此,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盛会。因而,奥林匹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以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弘扬、传播和发展。    
    不可否认,我们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拒绝这一文化的理由。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讲话中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各种文明“应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既是我们丰富和发展自己先进文化内容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化作贡献的过程。


《奥林匹克优秀论文集》 第二部分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二)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这种教育是在北京筹办、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的。    
    彭永捷教授在他主编的《人文奥运探索》一书中,对人文奥运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人文奥运是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盛会。”    
    《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中对人文奥运作了如下论述: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北京奥申委已向国际奥委会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和全中国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计划。不仅如此,北京奥组委在为把人文奥运理念化为实践而专门制订的《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对奥林匹克教育和传播做了部署,指出在未来六年,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本土化。    
    可见,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使奥林匹克文化得到弘扬、传播和发展,是实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理念”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战略的成败。    
    (三)教育主体与主旨的特殊性    
    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教育的主体是青年,而主旨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