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5章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5章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常是建在贴近水面的地方,让游人可以欣赏水中畅游的鱼和漂浮的睡莲。桥也可以有衬托或揭示附近景色的作用。最普遍的是利用湖石给黄石堆砌出来的石板桥作为栏栅。至于木桥,虽然很少在小型的私人庭园里看到,但在圆明园里却非常之多。    
    第二是墙。几乎每一座中国园林都有墙围绕,在庞大的圆明园里,墙更是伸展好几公里长。园林里墙的建筑,或由石头或由砖块打造,因不同的用途而设计,并以花卉、雀鸟和神话等艺术雕刻来装饰。在圆明园里最大的墙是舍卫城,围成一个单独的大院区,引人注目地坐落在圆明园原址的东北角上。    
    第三是塔。这是佛教的建筑,几乎是任何具规模的庞大园林,包括圆明园在内,不可或缺的元素。塔增添了宗教的意义和美学的价值。另外,圆明园里还建造了许多石舟和牌楼,这在一般园林里是十分罕见的。    
    圆明园的整体设计很有创意地融合中国的自然景观与生活方式、富有艺术感的工艺、美学品位和园艺技术。包括对比、陪衬、外观、相对空间、深度排列和相对位置的布局等构思,全都应用在这个伟大园林的筹划当中。每一部分的建造都技巧地和有弹性地配合北京西边的地形和环境。即使是道路、流水和湖泽,都以花卉、树丛、动物和石头来美化。景物的安排通常是故意地复杂以提高层次感,让人不可能一眼就看透全部景色。    
    大致来说,圆明园的建筑采用了三种主要的技术性元素来创造整体,那就是“因”、“借”和“堆”。“因”就是有创意地让园林融合它的自然背景,像地形和地貌的特色,让园林成为一个整体。“因”取得好,可以帮助借用周遭远近的景色。借景的意念也反映出独特的中国美学品位和世界观。园林是整个环境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园林周围的自然美景都是它的景观之一。唐代诗人杜甫对这个意境就有很好的阐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6西岭雪和东吴船就成为诗人宅第的借景。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景色宜人的地方,被三座优美的山丘所围绕,有很多景致可以被借取。按照借景的条件,圆明园充分运用了分景(从不同方位撷取不同的景观)和隔景(在园林中再划分出小的庭园)的技巧,容我们在下文讨论。    
    至于“堆景”的手法,就是让建筑物之间互相配合来强调彼此的匀称。所有这些元素都涉及安排、组织、创作,以至于扩展空间的技巧,因此需要十分谨慎地来布局、理水、叠山、建筑和花木。27尽管有这些纲领,但没有常规,包括计成在内的中国园林设计者都强调要有创意地发挥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传统的技巧和技术益之以想象力,仿造著名神话、伟大画作、空中楼阁、名寺古刹和独特的书房,都有助于为圆明园营造出超过一百个不同的景点。在这座壮丽的帝王宫苑里有大量和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也肯定让此园成为一座非同凡响的植物园林。树种的选择和花卉的安排也是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给周围的景色衬托出漂亮的效果。早在1725年,雍正皇帝就曾经要内务府把缅甸进贡的植物栽种在圆明园之内。28    
    圆明园的设计者在营造山丘、溪流、湖泊和数不清的建筑物美化园林之前,就十分了解这座园林的整体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当设计者猎取苏州庭园一些让人赞叹的美景时,刻意要把南方的景色重新点化,使得看起来更为优雅。即使由乾隆皇帝建造的有明显特色的欧式建筑和园林,都十分有技巧地跟其他景观融合在一起,因此没有破坏园林整体的和谐。圆明园的整个外观同时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优美与皇帝权力的威严,标示和强调大一统的中国政治文化。    
    水代表平静和安宁,是任何形式的中国园林都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一个讲究的池塘很少是工整的几何图形,必须要营造出清幽的气氛,让住在园林里的人感到欣悦。圆明园更特别以“水景园”著称,全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彼此之间又由水道网络和蜿蜒的河道互相联系。根据圆明园的地图展示,所有呈现出来的建筑物都是处在小岛上,或被假山、台观、石岗、花树和灌木等包围而划分出来的区域。根据中国园林设计的传统,设计出来的水域一定要呈现出在自然环境里的湖泽、溪流、沟壑和瀑布的外形与特色,因为在营造园林的理论当中,效法自然是最基本的法则。


第二部分:建   筑园林艺术最伟大的综合体(3)

    相对于四周的山丘、丛林和殿堂,不论何种形式的水域都会提供引人入胜的景观。毋庸赘言,在圆明园里有充足的水资源提供饮用水的需要,以及用来调节气温和灌溉植物。圆明园的湖泊分出很多条支流和水道来互相连接,作为运载人和物品的方便渠道。    
    圆明园这个伟大的帝王宫苑,是由假山、风景、池塘和水道结合宫殿、楼阁、庙堂而成的庞大建筑创作,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小庭园和景点。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景点与景点之间是由宛转的道路和溪流以富有艺术感的方式连接起来。事实上,被特别设计出来的景观组成了一个独立但相连的复合园林。巨大的面积、壮丽的建筑、精致的内部设计、大量无价的古董和文化遗迹让这座园林无可匹敌。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736—1795),圆明园达到它的巅峰期,这个时候它由五座园林组成,就是圆明园本身、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亦称做清华园)和近春园。这就是北京西北郊相当著名的三山五园。不过,熙春园和近春园在公元19世纪的时候被赏赐给亲王,后来又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区。    
    圆明园最重要的设计师都是雷氏家族的成员。雷氏家族有好几代人担任圆明园的官职,持续没完没了的修缮和营造新建筑的工作。雷发达是清朝开国之初第一个在建筑的专业上赢得广泛肯定的设计师,他为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重建太和殿之后就取得了官位。他的儿子雷金玉在设计和建造康熙的畅春园上,表现出可以跟父亲媲美的家族遗传才能,他亦因此而获得七品的官衔和圆明园永久的职务,成为内务府的一员。康熙皇帝十分喜欢他,曾亲自为他祝贺七十大寿。雷金玉的子孙继续成为圆明园重要的建筑师和营造者。雷家三兄弟:家玮、家瑞和家玺曾伴随乾隆皇帝游江南以研究和模仿江南的庭园,然后在圆明园里重新建造。因此雷氏家族成员以他们制作出最好的建筑样式的才能,而赢得“样式雷”这个外号。今存数以百计的雷氏样式,呈现出精良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给我们提供一个极为有用的指引,去了解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宫苑。    
    雷氏一家长久以来都是皇帝御用的建筑师。正常来说,皇帝想在这里加装天花板或在那里添置走廊,都会透过宫苑的总管把需求传递给雷家的负责人。有时候,他们也会透过宦官来联络。例如在公元1859年3月8日,王总管传达圣旨要求“九州清晏东山添盖平台殿宇”,又传旨:“所有新添盖平台殿宇俱油饰绿色。”    
    雷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为清朝充当御用建筑师,所以对园林的营造可说非常熟练。他们植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技术,通过熟悉的象征,来强调至高无上的帝王思想和表现出天下归一的美感。将天、地、人的大融合,反映在自然景致和人工创作的微妙结合。他们毫无疑问采纳了儒家阐释人世的思考。很多宫殿的建筑包括内部的装潢,都遵从《周礼》里儒家所引用的观点,那就是强调庄重和威严。然而,园林的目的既然是用来享乐,在园林的设计里就不能太过注重儒家的教条。在圆明园里,除了堂而皇之的正大光明殿表现出儒家的庄严之外,其他许多建筑特别是在长春园里的建筑,大都呈现道教式的愉悦与悠闲。在长春园里的“海岳开襟”尤其表现出异常的脱俗和活泼。不过,道教的宇宙观所编织出来的天人关系网络,即使不比儒家的宇宙观更为和谐,至少也跟儒家一样重视和谐的关系。事实上,道教的艺术思维结合没有约束的自然之美与仿效仙境,或重塑一个神话世界的人造建筑,也同样能表达出整个大一统帝国的和谐。圆明园里虽包含了回教清真寺和欧洲巴洛克的建筑,但异域色彩并没有破坏整个帝王宫苑的和谐。    
    圆明园的设计者也考量在中国广泛使用的风水。实际上,一千多年来风水影响中国民间生活的各个层面。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士也经常根据风水的准则来处理家务事,尤其在祖坟和房屋的营建上更是如此。他们相信选择建筑的地点必须经过风水师的认可,否则会给住在这里的人和他们的后代带来可怕的灾难。畏惧灾难和追求昌隆都让风水师成为重要的专家。一个完全符合风水准则的好地方,将会为住在那里的人带来财富、健康和快乐。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大都认为选择在吉祥位置盖任何形式的房子,一定可以确保平安。虽然中华帝国不管是什么背景的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风水的正统地位,但他们实际上都认可这个习俗。今天的现代中国人,仍然会让他们的居所,符合风水的基本准则。    
    尽管风水具有迷信的性质,但它强调世间上阴阳流动的微妙平衡,就十分符合中国传统里天人合一的想法。风水师通常会帮人寻找幽静的墓穴或既宜人又漂亮的住址。有趣的是,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亦发现风水具有“显著的美学成分”。当李约瑟重游曾经是他年轻时极为仰慕的凡尔赛宫的庭院和公园时,忽然有一种“落寞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曾游历过中国的颐和园等多个园林,让他深信像凡尔赛宫那样呈现几何图形的庭园,不免在限制和束缚自然,而非顺应自然。    
    圆明园作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不可能忽略风水的重要性。其实,清朝的统治者十分认真地追求风水可能带来的好运和益处。例如在公元1724年,内务府请来山东济南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及潼关卫廪膳生员张尚忠等人查看圆明园风水。他们检视了许多建筑的方位,特别从外形、山水、爻象等方面来分析这座宫苑的形胜,以诊断吉凶。    
    北京西北的海淀区在清朝开国之前就已被选为营建宫苑的好地方。从空中拍摄的照片里,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势和轮廓显得很柔和,实在没有与自然不和谐的恶劣地形。这个平原的西边,有十来个绵延的山峰和溪流,这就是有名的西山。在西山稍为偏北之处就是玉泉山,也就是圆明园取得新鲜用水的地方。紧接着的香山,明代学者称其山脊为青龙皮。瓮山耸立在海淀西边大约五里(约一点五英里)的地方,它的独特之处是优美的曲线像一个瓮,并因而得名。34这两座山脉交错就像男女结合般调和。这些都是风水堪舆学上所显示的兴隆象征。    
    圆明园占据这个地区内一个最好的地点,整体布局的安排特别地和谐。在这座帝王宫苑里的众多假山,大概是刻意根据堪舆学的理论而建造。四十景的彩绘十分清楚地各自展现每个不同景点中的人工建筑物,里面耸立的山脉叫做青龙,跟称做白虎的较低山脊会聚在一起。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景点以风水的用语来表现兴隆的象征。    
    这座帝王宫苑的风水看起来好得无从吹毛求疵。即使最后遭遇到被焚毁的灾难,亦没有人对它最终的命运想当事后诸葛亮或归咎于风水不好。不过,还是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根据一位清代学者的说法,在公元1839年,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二宫门外拆掉一座拱形桥,以方便他观看骑射。这位学者引用一个风水师的话说,一条河需要有一座桥就像瞄准目标的弓,在去掉这座桥后就象征失去目标的弓,成为军事衰弱的不好预兆。中国就在这年有鸦片战争之惨败,35让这位学者觉得那风水师所做的预言,竟变成了事实。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园的布局

    圆明园由非常壮丽的建筑工程所组成,是清朝所创造的帝王御园。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最高成就,以及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营造圆明园的地点是在玉泉山山脚下有丰沛活水的平原上,靠近今天北京西北边的海淀区。来自玉泉的水被形容为清凉和干净,有云:“明月夜映清光圆”,即喻为“月光下的珍珠”。丰沛的泉水是因为在海淀和邻近的地区有充足的地下水。事实上,“淀”的意思就是会聚水的地方。更何况这里的地形可以让一座壮观的宫苑把美学的效果发挥到登峰造极。作为非常出色的现代中国建筑师,梁思成曾评论说,圆明园会聚山丘湖泊,结合殿堂、亭台楼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精华。虽然圆明园注重对称和平衡,但梁氏进一步说,圆明园的设计更能依照地形来强调变化,以及以活泼的造型来发挥独树一帜的风格。虽然在梁氏的慧眼里,圆明园也许因过多的人工雕琢而破坏了美丽的形胜,但他毕竟对圆明园具有生命的创意仍然是无可置疑的。    
    最近更有学者有鉴于圆明园在广大湖区和高耸的西山之麓,有巧夺天工的布局而称之为“万园之园”。其实由于周遭环境非常之好,早在13世纪元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优美的庄园在这里出现。到了16世纪,天然美景让这个地区十分具有吸引力,明代的武清侯李伟就因此得到灵感建造了十分著名的清华园,被喻为“京国第一名园”。不久之后,有名的书法家米万钟也在这里建造同负盛名的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根据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说法,这两座享有盛誉的园林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荒废的命运。    
    清代的统治者在海淀区又新建许多宫苑。根据三张可用的地图显示,圆明园里的巨大湖泊是由运河网络和蜿蜒的水道所连接起来的。从鸟瞰的角度来看,所有在圆明园内的建筑都坐落在小岛上,或是被假山、台榭、花石、树丛和灌木包围起来的单独区域。那些被特别命名的“景”点是由一组既独立又聚在一起的小庭园所构成。根据当时英国人对这座巨大园林的观察,它“包含一大群各式各样优雅精致的小建筑”。    
    在1737年,也就是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传旨要著名的宫廷御用画家郎世宁、唐岱、孙佑、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把圆明园恭绘在绢本上。完成之后就挂在清辉阁的北壁上。清辉阁在九州中央的皇帝寝宫的西侧。它的建筑样式是单纯的长方形,配上工匠在梁柱上雕刻的精致的图形和装潢,风景和周围的建筑配合在一起,十分宜人。此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悬挑部分,既让里面的人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又有细致的漆涂在上面以保护它不易腐朽。它的直角和轴心对称又显示出庄严的式样。这个地方是皇帝和他的侍臣用来作诗、绘画和欣赏风景等雅兴之用。    
    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是于1744年完成和被命名的,其中有十二景是乾隆于1736年登基之后才建造出来的。虽然雍正完成四十景当中的大部分,但乾隆继续大肆翻修所有名景。温文尔雅的乾隆对四十景中的每一个景,给予一个讲究的名称,并有一首题咏的诗作,后来辑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乾隆皇帝像一位饱学之士一样为他的宫苑景点选取优雅的名字和具诗意的主题,来呈现独创景物如画般的形象,并由一位精挑细选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