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6章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6章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之士一样为他的宫苑景点选取优雅的名字和具诗意的主题,来呈现独创景物如画般的形象,并由一位精挑细选出来的博学之士书写,以整齐划一。而且,这位自负的皇帝授命宫廷御用画家沈源和唐岱,以及书法家汪由敦绘制两册长2。6英尺(约79厘米)和2。35英尺(约72厘米)宽的绢本彩绘,以呈现出所有四十景给人印象深刻的图像。这套画作和诗集被法国人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走,随后被发现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国书馆里。法国在1983年给中方赠送一套原图彩色照片的底片。7至于由孙佑和沈源签章的同一个绢本彩绘的木刻版,则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印制出版了。    
    圆明园内的各个景点均可经由变化多端的路径抵达,这些路径刻意铺成多变的拐弯和蜿蜒状,9可能有风水的因素在里面。大概是认为邪灵只能直线走动,以至于会被蜿蜒的走道所阻挡。不过,拐弯和蜿蜒也是产生惊喜的要素。一条狭窄、曲折和幽暗的山路,看来会把游人带向尽头,但不久却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迎接他们;突然之间,他们会被优美的树丛、蓝天白云、飞禽、奇花异草和从高地涌出流水注入池塘等景象带来惊喜;顷刻之间,他们甚至可感受到远山吹来清柔的风。因此,曲折的路径可提升游人的兴致,去欣赏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续呈现的景观。这种令人惊喜的因素阐释了“藏”跟“露”结合的艺术。在长春园北端的欧式建筑,在墙垣和山丘旁边,用中式的建筑结构隐藏起来,只有从远处才看得见高高的屋顶。但“藏”不是简单地用来传达“没有西式建筑会破坏这个重要园林的和谐”,它也是用来制造惊喜的效果。    
    不同于散文或诗词里使用完全隐藏的技巧,藏的意义在园林里是要带出一个由隐至显,既保留又含蓄的表现,因此展开的景观不能一眼就看到底。一个英国人在18世纪末参观过圆明园之后,就曾经记录下藏的效果,说是“在圆明园里的飞檐是要表现出建筑的雄伟印象,特别是从远处的树丛间窥看”。    
    除了路径之外,连接这座园林每一个角落的运河网络,几乎在动线上也起了相同的效果。有非常之多的游船和水艇在园里穿梭,为了提高船队的运作,圆明园雇用船工、船库管理员和船只维修员的数目日渐增加。他们在园里居住和工作之后,就成了园林里的船仆,成为侍候皇帝和皇家众多的侍从之一。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1)

    这座帝王宫苑在福海完工之前的本园布局是正方形。它由三个主要的人工建筑群所组成,就是行政建筑、皇家居住区和乡村景色的综合体,沿着中轴线由南往北伸展,另外还有非常之多的小区,遍布在这座巨大的宫苑之中。    
    主要的入口处朝南的大宫门,是园里十八个主要宫门的其中一个。在这道宫门的顶端挂着一幅木制匾额,刻上“圆明园”这三个由康熙亲笔书写的大字。在大宫门前面的中央是五楹宽大空间的房子,实际上是给主要的政府部门包括内阁、六部、翰林院、宗人府的官员一个办公的地方。越过这道宫门就是二宫门或者叫做出入贤良门,由在拱桥上跨过护城河的一对镀金龙守护着,在入口的两侧有供来人候旨的房间,这里也是皇帝每年校阅军队与比试射艺的地方。13    
    正大光明殿坐落在二宫门里的正中央位置,其名意谓胸襟开阔以适应一位伟大的统治者。这部分的建筑是完全依照紫禁城里的主殿太和殿复制而成。这座主殿的外观以油漆和镀金来装饰,在层层交叠的屋檐下有铁丝织成的网来阻止飞鸟接近。殿堂高129英尺(约39米),宽63英尺(约19米),有七根直径为2英尺9英寸(约84厘米)的原木柱子竖立在4英尺(约1。2米)高的台阶上的圆形石墩上,在殿堂内有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一副对联匀称地挂在两侧。由三级石阶登上石灰砖的地面,上面铺满约60厘米长、8厘米厚的方形大理石。主殿前面是一个开放式的庭院,两侧各有一座偏殿,而主殿的后方有一座石山像巨大的玉竹笔直竖立。这座殿堂是皇帝用来接见他的官员和外国贵宾,以及摆设宴会,特别是像皇帝寿辰等特别节庆而举办盛宴的地方,也是进行科举殿试的场所。一般来说,这个行政区由墙围出很大一个禁区,跟正大光明殿一样是这个区的重要结构。从里面看出去可以让人欣赏到林荫和花卉红紫相杂等宜人景色。随着这座帝王宫苑的政治地位上升,这座主殿堂后来也需要增加两翼。东翼是给军机大臣每天处理政事的办公地方,而西翼就用做候旨的厢房。14在乾隆皇帝的四十景里,这是他第一个命名的景观。    
    往正大光明殿的东边走去,就是勤政殿,这是由许多殿堂组成的一个大庭院,富春楼在后面,芳碧丛在前面,中间夹杂着保和殿与太和正殿三楹。勤政殿是清代皇帝接见官员、审阅奏章和简单用膳的地方,作用跟紫禁城里的乾清宫一样。在这个主要听政室内龙座后面的大屏风上,写了“无逸”两个大字,意思是勉励不要纵情逸乐。自雍正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为清朝皇帝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听政场所,乾隆给这个景点命名为勤政亲贤。15    
    在这个听政场所的后面越过前湖,就是皇帝寝宫所在的九州,由九个小岛组成,围绕着200平方英尺(约19平方米)大的后湖,以桥梁来连接。16这个所谓的九州,明显地是从儒家的《书经》里参照古代中国所了解的世界。雍正皇帝给这个地方命名为九州,是希望表示整个帝国是在四海之内,并象征天下和平与繁荣。我不认为雍正或乾隆以九州清晏作为九州的缩影,是皇家宫苑的“回光返照”;王毅误以为将无限的空间压缩在一隅是要把“芥子纳须弥”,17象征帝王宏伟气象的丧失。其实,创造“壶中天地”乃是非凡的艺术。这种设计不仅不会丧失宏伟的观瞻,正好符合帝王的远大世界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里最重要的美学内涵,让小小的人工建筑去表现无边际的大自然,不仅是天地的一部分,更是宇宙的一部分。    
    事实上,虽然许多经典的中国园林是划定有限的范围,但都有清晰的意图去创造无限空间的感觉,塑造宽敞空间的意象是园林艺术的基本精髓。压缩的效果若能从小见大,因近及远,乃是一种精巧的手艺。在圆明园里的九州恰好是这座雄伟的帝王宫苑之重要中心,象征着完整的中国世界,肯定经由象征主义传达出的雄伟而非狭小的感觉。    
    在九州南北轴线上的岛屿,容纳了三座由北向南排列的建筑群,分别是七楹宽的九州清晏、奉三无私殿和五楹宽的圆明园殿,面向前湖。这三座宫殿排列在大宫门的中轴线上。在这三大宫殿的东边矗立着“天地一家春”和“承恩堂”。承恩堂是后宫嫔妃的住所;在三大殿的西边是有名的清辉阁,在1737年到1860年之间,圆明园四十景的绢本彩绘就是挂在这里的北边墙壁上。皇帝的寝宫夹在两个小湖的中间,位于这个巨大的院落里,乾隆名之为九州清晏。18从这个命名看得出乾隆皇帝希望在小宇宙里一窥天下。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2)

    在九州里的皇帝寝宫和后宫都是禁地,不过欧洲传教士王致诚神甫还是能够亲眼目睹。他发现这里“有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美丽事物,像家具、装饰、绘画……(这里)有最珍贵的各种各样的木料;中国和日本的漆器、古代的古董花瓶、丝绸和金丝银缕,全都会聚在这里。艺术和高尚的品位能够增添财富的本质”19。在1860年,当欧洲的侵略者抢掠这座宫殿的时候,一位英国军官看到这座皇家起居住所“墙上有很大的壁龛,挂起和铺满丝绸垫子作为睡床,一个倾斜的平台让皇帝可以走上去”。在枕头之下,这个不列颠军官还看到“一条丝质手帕上,用朱砂笔写满各种各样的异族人”;靠近床的桌子上,那里有“一些吸筒和其他中国的奢侈品”20。这个描述至少反映出咸丰时代皇帝起居室的摆设。    
    在九州上的第二个岛矗立着有名的牡丹台,后来乾隆把这个景观命名为“镂月开云”。它的主殿是由珍贵的楠木所建造,铺上灿烂的绿色和二色的砖瓦,营造出金碧辉煌的外观。在这座主殿后面堂皇气派的楼座称为御兰芬。再往后是宽广的建筑综合体,中间是纪恩堂,往西走是养素书屋,往东走是栖云楼,21这个景观的中心主题是牡丹。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称这种特别的花象征富贵和忠贞,康熙在他的宫苑里识别出90种不同品种的牡丹。22每一次牡丹花盛开的季节通常是晚春时分,这个时候有数以千计的花在怒放,清朝的皇帝会亲临牡丹台去欣赏庞大绿松树做背景的有如华丽锦绣般的风景,所以乾隆把牡丹台作为他最喜欢作诗的地方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23    
    剩下七个围成圆圈的九州之岛是这样排列的。在后湖的东北角是“天然图画”,这也是坐落在这里的主建筑之名字,位于正中,有左右两侧,西边包含了一阁一楼,而东边就包括了五福堂。在这个景观的前面,伸展出一个很大的庭院,它的特色是在竹林的中间有非常多的桐树。从五福堂出来后,经过一条平直的小桥跨越一条小溪,就会抵达碧桐书院。它的主建筑朝南,包含了三楹宽的前宅、五楹宽的主殿、五楹宽的后殿。整齐的梧桐树种植在院子的每一角落,形成高于宅院的长长树荫,看来宅院好像被藏了起来。据说乾隆很爱到这里来聆听雨声,以激发他写诗的灵感。从碧桐书院往西走就是“慈云普护”,在它后方是独一无二的钟楼,再稍微往西一点,是一座三楹宽的主前院叫做“欢喜佛场”,面对后湖并朝向南方。在“慈云普护”北方是三层楼高的楼阁,里面供奉观音大士和关帝圣君。从“慈云普护”这座主殿往东走就是一座龙王殿,是用来供奉圆明园里名叫昭福的龙王。24“慈云普护”这个名字很明显地是要保佑所有生灵的意思。    
    离开这个有宗教味之地,通过一条石桥往西走,就到了“上下天光”。它的主建筑是眺望后湖的两层阁楼,乃是依照洞庭湖上著名的岳阳楼复制而来。这座楼的两侧延伸至两边的狭岸,就像一道彩虹,其中还建造了一座八角形的凉亭。在这座楼的后面是一座叫做“平安院”的小建筑庭院。这里是九州在西南方转向名为“杏花春馆”小岛的地方。这座别馆是由杏花村、春雨轩、翠微堂、抑斋和镜水斋所组成,这组景观是由雍正下令建造,在乾隆时将之美化,并命名为四十景之一。乾隆喜欢在杏花盛开的晚春时节来到这里,他以“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来形容这里的景色。25    
    “杏花春馆”所在的小岛是由碧澜桥连接到“坦坦荡荡”,坦坦荡荡的前院建筑有三个部分:素心堂在中间,知鱼亭在东北,双佳斋在西北。前院建筑的后面是“光风霁月”。这组景观的独特之处是有一个方形的鱼池,此池最得乾隆的欢心。他在诗里就引用庄子的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6在这个景观的南方,可以见到名为“茹古涵今”的小岛坐落在后湖的西南角,并由多座桥梁连接到主要的居住宅院和长春仙馆。所有楼座、殿堂、画室都建造成很大的四方形,由许多宜人的回廊连接。乾隆在给这个景观命名的时候,曾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27。有人认为,这个在九个岛上的多个景观所构成的景是四十景当中最漂亮的。    
    跨越九州往西走就是字楼,乾隆命之为“万方安和”,房子建于湖上,成字状。28由于房子是用坚固的砖块建成并有水环绕,所以冬暖夏凉,乾隆皇帝在此曾被秋月下字漂浮水面上下对映的金色倒影所吸引,这个金色倒影被称为“佛光普照”。其他外观具有宗教意义的风光景点,包括最著名的“月地云居”,由矮红墙和翠松包围环绕,隐藏在一个大操场的北端。其主建筑前方,面临一条小溪,后方依靠一座小山丘,这是皇室成员念经拜佛的理想之处。29    
    在字楼的北方正好是桃花坞,这个景观让人想起公元4世纪诗人陶潜(公元372—427),即陶渊明所虚构出来的著名传奇。在这个传奇里,有一个渔夫迷路后,发现一个叫做桃花源的世外桃源,在那里生活的人十分快乐,对外界一无所知。这个渔夫后来回到家之后讲述他的经历,但他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这个失落的桃花源从此就赋予中国文人一个传奇乐土的乌托邦想法。圆明园里的桃花坞包含了一系列的殿堂和楼座。位于东北端的殿堂称为“桃源深处”,是雍正所建造,他非常欣赏巧妙的设计,并亲自为每一个楼阁的牌匾题写称号。乾隆为这个坞另取名为“武陵春色”,并把它选为四十景之一。30


第二部分:建   筑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3)

    大操场坐落在圆明园原址的西南角,有一个检阅台,可供军队操练,乾隆命名为“山高水长”。越过“月地云居”然后到西北角,是乾隆在1742年花了60万两白银完成的“鸿慈永祜”,主建筑叫做“安佑宫”,处在山径尽头正中,朝向南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31    
    不同于许多圆明园内其他建筑,“鸿慈永祜”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大理石。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牌坊前有两对华表32,顶部是淡黄色的琉璃瓦和檐。每一柱华表都有20英尺(约6米)高,彼此之间有大约100英尺(约305米)的距离,这些华表的四周有四个大理石护栏和一只石兽,以及雕饰了龙、云和火焰的台柱。五条平行的大理石桥梁跨越护城河之后,就是三座用作屏饰的牌坊,坐落在宫门之前。每一座桥梁都有两只大约174厘米高的石麒麟,坐镇在98厘米高的石台上。33宫门通往主殿堂的淡红色外城高墙,上方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至于内城墙也是红色,配上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庭院里面的空间是用来等候觐见的地方。主宫门建在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平台上,可扶护栏拾级而上。另有一对桥梁横跨一条护城河。在宽广的庭院两侧是供宾客留宿的房间,院中有一对很大的香炉和两座有叠檐的亭子。主殿坐落在一个很大的大理石平台上,有五个石阶可拾级而上,石阶由青铜兽守护,位于中间精雕细琢的龙雕石阶,只有皇帝才能行走。乾隆命名为“鸿慈永祜”。在此殿堂的内部,乾隆摆放了雍正和康熙的画像和牌位,以表达他对已经去世父祖的追思。在乾隆死后,他自己的画像和牌位也由他的继位人摆放在这里以便纪念和供奉。满洲皇族非常重视这座殿堂;不过在园林当中建筑这样的大型宗庙,极为罕见。34    
    在“鸿慈永祜”的东边是汇芳书院。它由以下的建筑群组成:抒藻轩在前方,涵远斋在后方,随安室在西边,倬云楼在东边。从汇芳书院再往东走就是眉月轩,南面有一座名叫“断桥残雪”的露天建筑,处于一个凉亭和楼阁之间,约有三楹宽。35这座断桥是由数十种不同形式的碎石建造出来,残存的部分桥身仍然可以在今天的遗址中看到。    
    在汇芳书院的下方是宗教建筑群,仿照北京著名的喇嘛寺庙雍和宫而建造,包含三个部分:两排七楹宽的楼阁由两道门廊连接至西边,三排七楹宽的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