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逃,美军乘胜追击,又俘虏500余人。美军仅伤亡70多人,取得辉煌胜利。
英军在战场上连连失败,被迫求和。根据双方1814年12月签订的《根特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同时,美国也放弃对加拿大的领土要求。第二次美英战争以美国胜利而告终。
美国胜利的原因,在于这场战争具有捍卫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美国的对外扩张企图是次要的),也在于美国军民英勇奋战的结果。
这场战争与独立战争不同,仅仅是一场有限战争。双方参战的规模不大,多是营团规模的战斗。双方伤亡也不大,美国伤亡总数为5700人,英军与此相当。在战争中,海军起了决定性作用。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使美国蒙受了严重损失,而美海军的胜利使美国控制了五大湖区。在战争中,双方均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如空心爆破弹、火箭、世界第一艘蒸汽战舰、水雷等等。在战术上英军使用了两栖登陆战术,步兵使用战壕来隐蔽,而美国工兵则在构筑工事、架桥铺路中大显身手。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彻底摆脱了英国政治和经济的压迫,赢得了真正独立,从而为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扫清了道路。
48 希腊独立战争
结束异族400年的军事占领
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开展了一场反抗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希腊近400年的军事封建统治,是希腊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希腊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广大人民饱受痛苦和磨难。土耳其封建主残酷压迫希腊人民,强迫他们履行各种封建义务,激起广大希腊人民的强烈反抗。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统治集团内部昏庸无能,封建军事专制制度严重制约希腊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土耳其境内暴动、反叛活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给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战争第一阶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希腊全民奋起,其中农民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1821年3月4日,侨居俄国的希腊“友谊社”总负责人依普希兰狄斯越过俄国国界,率领起义军在罗马尼亚的雅西号召希腊人民起义。3月23日,起义波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各区。4月7日,斯佩采岛宣布起义,支援伯罗奔尼撒半岛起义。4月22日,普萨拉宣布起义;28日,伊德拉岛起义军民控制科林斯地区。5月7日,阿提卡地区的武装村民冲进雅典,迫使土军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义军几乎席卷整个希腊的大部分陆地和爱琴海许多岛屿。6月,依普希兰狄斯率起义军进入希腊时,在德拉戈尚与土军交战,被土军打败,依普希兰狄斯逃亡奥地利,不久被捕。7月,战斗日趋激烈。10月5日,希腊军民攻占特里波利斯城。起义军不久几乎全部解放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起义军在厄皮道尔召开首届国民议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国民政府。
战争第二阶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义军暂时失挫。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败,面对希腊人民的胜利,开始对起义军血腥镇压。开俄斯岛军民10万人,一次就被土耳其军队血洗2.3万人,4.7万人被出卖当奴隶。1822年6月,土耳其军队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发动大规模反攻。土军出动近3万人,未遇抵抗,就到达科林斯卫城。随后,向南深入伯罗奔尼撒内地,遭农民起义军的伏击,伤亡很大,溃不成军,除少数逃脱外,全部被歼。
在海上,希腊小船敢于与装有大炮的土舰作战。一水兵驾驶一艘着火的船冲进土舰停泊场,烧毁1艘军舰,其余土舰全部逃入达达尼尔海峡。
希腊军民的胜利严重挫伤了土军的士气,士兵害怕送命,拒绝参战,土军陷入一片混乱。然而,希腊起义军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军政首脑忙于权力之争,贻误了有利战机。起义军未能乘土军混乱之际,扩大战果,解放中、北部地区,以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1824年4月,希腊召开第二届国民议会,科罗克特洛尼斯被解除总司令职务。以科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绝承认政府。希腊出现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伯罗奔尼撒的封建势力乘机联合“民主派”,反对“亲欧派”。
经过两次激烈的武装冲突,“民主派”遭失败,科罗克特洛尼斯本人被捕。希腊内部战争结束,起义军力量蒙受重大损失。
1824年7月,土耳其统治者与其藩臣埃及统治者签订协定,共同镇压希腊人民起义。1825年2月,埃及陆海军9万大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登陆。希腊军队虽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挡埃军的进攻。希腊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释放科罗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为总司令,但是,战局已难扭转,埃军占领特里波利斯及半岛绝大部分地区。1825年5月,土埃军近4万人联合围攻希腊西部重镇——米索隆基市。经11个月的围攻和封锁,守城军民顽强战斗,宁死不屈。1826年4月22日,守城军民英勇突围,仅有300多居民生还。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区以北的希腊国土落入土耳其军之手。自由希腊仅保留伯罗奔尼撒一部分国土和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但是希腊人民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战争第三阶段(1827—1829年),战争国际化。由于希腊独立战争曲折的发展历程,世界舆论加大,对欧洲大国利益的影响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国的关注,尤其是沙俄政府。
早在1825年,俄国政府为巩固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就认为必须支援希腊人的独立战争。俄国一旦占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无论在贸易和政治方面,无疑都是对英国实力的一个沉重打击。英国政府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也不愿意让俄国单独进行干预。于是,英国先与俄国达成某些让步,以此牵制俄国的行动。1826年4月4日,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关于联合调处希土停战和希向土纳贡获取自治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英俄两国都不在希腊谋取特权。
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斗争的严峻形势,希腊政府内部两派斗争暂时缓解。1827年4月,在特莱辛召开第三届国民议会,各派达成妥协,一致选举卡波狄斯特里亚为总统。
该总统曾任职于俄国政府,他的当选进一步证明俄国对希腊政治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欧洲列强对希腊战争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两国与俄国在伦敦签订三国协约,重申1826年彼得堡议定书的条款,并补充规定,要求希土双方立即停火,否则三国将共同采取强制措施制止希腊战争。土耳其当局驳斥伦敦协约的一切条件,拒绝停止军事行动。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国舰队与埃土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湾进行交战。经4小时激烈海战,埃土联合舰队遭重创。1828年4月,俄土战争相继爆发,俄军穿过巴尔干半岛,进入马里查河谷,攻占阿德里安堡。1829年,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阿德里安堡条约》,接受俄、英、法三国伦敦协约。
希腊起义军利用俄土战争之际,先后解放了部分国土。
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9月,起义军在别特拉与土军交战,大获全胜。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于1830年2月3日新的伦敦议定书,承认希腊独立。
希腊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反殖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希腊人民的胜利、奥斯曼帝国的失败而结束。
这场希腊独立战争几乎席卷全国各地,不仅有陆上交战,而且有海战。战争历时8年半之久,作战双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战争过程中,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全希腊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几乎都积极投入战斗。起义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采用伏击或奇袭战法,大量消耗土军有生力量。在战争初期,起义军以陆战为主,后期,特别是英法俄三国向土宣战后,海战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最后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希腊独立战争经历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胜利的取得,首先是希腊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其次,有利的国际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战争始终得到欧洲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变化,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目的参与战争,客观上牵制了土军力量,削弱了土军的战斗力,为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希腊独立战争的胜利,为希腊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的人民受到了鼓舞,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9 英缅战争
伊洛瓦底江饮恨在英国铁蹄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