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

第43章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43章

小说: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埃首都和部分领土后,埃方军队分散各地,组织抗战游击队,消耗敌人,在极为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实力,为最后赶走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79 西班牙内战
佛朗哥法西斯君临马德里
西班牙内战是本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民为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捍卫革命成果、捍卫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在16世纪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19世纪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独立革命战争风起云涌,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使它失去了绝大部分的美洲殖民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领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又以西班牙的惨败而告终。从此西班牙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列强。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落后的西班牙,引起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陷于紊乱,人民群众非常不满,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可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真正解决西班牙社会的根本问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异常尖锐,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很薄弱。1935年欧洲政局风云变幻,战争的威胁逐渐逼近。面对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状况,共产国际提出了建立人民阵线,团结无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进步力量,以抗击法西斯势力的号召。西班牙共产党经过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党联合组成了人民阵线,并在1935年2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获胜,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改革。这些初步的社会改革引起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几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党派和反动军官都在积极寻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帮助和支持,阴谋策划叛乱,以颠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驻西属摩洛哥梅利里亚的军队首先发动叛乱,次日,驻摩洛哥殖民军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飞往摩洛哥的德土安指挥叛军,另一反动将领莫拉则在西班牙北方发动反叛。叛乱在西班牙各大城市蔓延,这时共和国军队的80%官兵被叛乱者所控制。叛乱因为早有预谋,而且是在国际反动势力支持下进行的,所以一开始进展颇为顺利。佛朗哥统率的摩洛哥军团由南向北,莫拉率领的正统派和保皇党军队由北向南,企图南北夹击首都马德里,迅速夺取政权。然而,广大人民群众痛恨君主制度和法西斯主义,珍惜革命的初步成果,积极响应人民阵线的号召,纷纷自动起来保卫共和国,民警部队和忠于共和国的军队同叛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爱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使得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等中心城市的叛乱先后被迅速平定,叛军的速胜计划破产。
正当叛乱几乎失败之时,德、意法西斯眼看西班牙反动派的叛乱难以获胜,便不惜撕下伪装,于1936年8月公然支持叛乱,并武装干涉西班牙。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有其险恶的用意。一是想控制住成为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咽喉的西班牙这块战略要地,以便在未来对英法作战时能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二是想以西班牙作为新武器的试验场,以便为未来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德、意法西斯公开的武装干涉开始时,首先用飞机、船只把佛朗哥的叛军主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本土。与此同时,大批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给叛军,并出动轰炸机闯进西班牙的领空,对和平城市和居民实施狂轰滥炸。接着法西斯正规军也踏上了西班牙国土,与叛军一起进攻西班牙政府。由此西班牙民主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内战争就演变为一场具有国际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了。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是世界法西斯势力对民主势力的又一次猖狂进攻。这场战争对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可是,这时英、法、美政府却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表面上禁止各国向西班牙输送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是封锁西班牙共和国,听任德、意援助叛军,伙同德、意共同扼杀民主的西班牙共和国。因此德、意法西斯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大武装干涉的规模,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有5万德军、15万意军在西班牙直接参战。叛军在得到德、意公开支持,取得了大量军事装备和人力补充后,于8月13日攻占了西南重镇巴达霍斯,南北两支叛军会合,然后挥兵直指马德里。共和国处境逐渐恶化。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联合势力的战争,赢得了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集会,谴责德、意的武装干涉,要求英、美、法放弃“不干涉”政策。
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来自54个国家的4.2万名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9月,马德里开始遭到轰炸。11月初叛军进至马德里城郊,马德里保卫战进入紧张阶段。7日,叛军开始全线展开进攻。共和军顽强抵抗,狠狠打击叛军,使叛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叛军进入马德里市区的企图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月,叛军和德、意侵略军又先后发动了两次强大的攻势,都遭到失败。其中在著名的瓜达拉哈达阻击战中,共和军和国际纵队的战士给意军和叛军以迎头痛击,经数小时的激战,意军损失惨重,溃不成军,死伤近万人,被俘达数千人。经过几番较量后,法西斯侵略军和叛军被迫暂时放弃占领马德里的企图,将其主要攻势转向北方。
1937年夏,叛军和侵略军在集聚兵力后转入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兵力有15万人,佛朗哥叛军主力集中在毕尔巴鄂方向作战。共和军仅能集结6万军队分散抗击敌人。6月20日,巴斯克地区的首府毕尔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军在重工业区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据点希洪城陷落。随后,法西斯指挥部把作战重点转向了东线。1938年3月,叛军转入进攻,突破共和军防御,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切断了加泰罗尼亚和西班牙中部以及南部地区的联系。接着叛军分兵出击,南攻巴伦西亚,北进巴塞罗那,共和国处于多方受敌的危急局面。这时英、法政府却封锁法西边界,扣留共和国从国外购买的大批军火。12月法西斯联军集中30万重兵进攻加泰罗尼亚。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联军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后占领加泰罗尼亚全境。
英、法帝国主义者在美国公开支持下,胁迫共和国政府投降来迅速结束西班牙战争。2月27日,英、法两国政府相继宣布承认佛朗哥政权并断绝同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关系。此时共和国政府处境非常困难,尽管决心作战到底,但共和国内部的反革命武装叛乱打断了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图。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国内部的卡萨多上校和右翼社会党首领贝斯太罗与叛军相勾结,在马德里发动反革命政变,夺取了共和国政权,实行白色恐怖,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者。为了配合这一叛乱,佛朗哥的军队全线出击,牵制在前线的共产党作战部队不能回师援救马德里。28日,经历了两年八个月战斗洗礼的英雄城市马德里终于在内外敌人夹攻下陷落。4月初叛军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国被扼杀,法西斯独裁政权开始了在西班牙的统治。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利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装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谓“不干涉”政策。内部诸因素中,西班牙共产党始终没有掌握人民阵线的领导权问题则是最主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这场战争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为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的意义远远超出西班牙本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民主力量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的一个重大事件,是30年代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80 日本侵华战争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此,战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之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以解决“满蒙政策”为中心议题的“东方会议”,主要是确定新的对华政策,意欲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化,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日本于1931年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由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3月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策动“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轴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认为只要对中国“加以一击”,就能使其完全屈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计划在华北,两周内攻克大同,一个月攻占整个山西;在东南,10天占领上海,3周攻克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克广州,在3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帝国主义的迷梦。就在芦沟桥事变当夜,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芦沟桥历经三失三得,迫使日军不断增兵。
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初期对日军做了较为积极的抵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特别是台儿庄一战,更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不断打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遭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便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转移其主力于解放区战场。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改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巩固其占领区。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进行“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历时近4个月,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坚持敌后抗战,牵制了大量敌人,破坏了日军北上侵苏的计划。日军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开始认识到剿共仅靠武力进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实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军和解放区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从1943年开始,战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3年2月,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9月,意大利政府宣布投降,德、意、日联盟瓦解。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美军继1942年在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有力打击下,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也加剧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人民反战情绪激增。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态势,日本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日本企图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日军强调确保其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并以部分伪军接替部分日军守备任务,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严重困难,坚持了敌后抗战,并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还在继续顽抗。为准备决战,日本大本营于1945年1月制定出《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不仅规定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任务,而且把日本人民直接投入决战准备。1945年上半年,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继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发起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区。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以巨大打击。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余万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在中国、苏联、亚洲各国以及美、英等盟国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日军迅即崩溃。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日本侵华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侵华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