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让鼓励成为习惯(代序)
让鼓励成为习惯
(代序)
文/沈文婷
为这套丛书写序,初衷是希望可以引领读者,去推开智慧的门,去享受精神的盛宴。然而我动笔之时,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套丛书里的一位作者在前几天讲起的故事,让我感动至今。序,可不写,但人生中的那一份珍贵的“鼓励”,我必须送给每一位读者。
记忆中的童年,似乎全是母亲的夸奖,当然这是跟他得了许多“第一”分不开的。如今他取得了成绩,有时会有疑问:难道每次我都考第一吗?于是,他给母亲打电话,想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母亲在电话里说:“当然没考那么多‘第一’了,我也没想过你永远是‘第一’。只是,你考一次‘第一’,我就会夸你一次。后来你考得不是很好,我也照样夸你,可能是夸习惯了。”
夸习惯了!这句话从母亲嘴里说出来,那么随意,那么轻松,他却感觉重如泰山。因为,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他是走不到今天的,他更不会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他说,母亲的“夸习惯了”,是他这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鼓励。
我希望这套丛书中让我感动和令我深省的小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可以给每一位读者以感动和启迪,给每一颗心灵以慰藉和震撼。每一种人生都是无价的,每一颗心灵都是高贵的,我害怕,这套丛书在人生的启迪与心灵的激励上可能远远不够,虽然在我心目中它是那么完美。所以,我迟迟不敢把我知道的“好”告诉读者,我只是希望,一篇小故事,一句话,哪怕像一粒沙一样的渺小,却可以给你一份鼓励。也许这份鼓励,就可以让你聚沙成塔,创造奇迹。
这套丛书收录了四位《读者》签约作家的最新主打原创,与其说他们是用一篇篇故事来诠释成功、心灵、人生、幸福而让我们感动,不如说他们以非同寻常的经历以及人生的质感与美感给我们启迪。虽然读者并不一定能了解到他们更多的经历,但是,他们的思想却融合在每一篇文章里。
我不想用一些指点性的词语来为这套丛书“指手画脚”,只是想和读者在翻阅前分享一份“鼓励”,我真的觉得这就足够欣慰了。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那位作者,他却不想序里提到自己的名字。他说,母亲之所以“夸习惯了”,是因为她知道那份鼓励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她就一直夸,一直夸下去。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得到别人的鼓励,而最初最珍贵的鼓励却只有一个名字,叫母亲。
我相信,那鼓励是最单纯也是最无私的,就算“隐姓埋名”,它一样是“响当当”的。所以,真的很希望,这套丛书也可以让读者从中得到我们最单纯也是最无私的鼓励,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智慧、生活哲理、成功启迪。让这一篇一篇的“鼓励”,成为习惯。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美国黑人杰西克曾是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在那家报社中他感到四面楚歌,受人排挤。与别人交往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
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报社总编希望手下记者能采访到哈默,以提高报纸的声誉与卖点。
杰西克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
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几个简短问题。
哈默和颜悦色地说:“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对杰西克的软磨硬缠,哈默没有动怒,最后迫于无奈,哈默同意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杰西克想了想,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明显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依旧不愠不火,平静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而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会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哈默离去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站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当然那次采访也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的那番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后,他在有关哈默的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故事——在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可以说,杰克逊对哈默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从这个故事里,杰西克也终于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前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不仅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伤害善良的心灵呢?
从那以后,杰西克与报社的其他同事坦诚相处。他知道,理解和大度是最容易缩短两颗敌视心灵之间的距离的,而关照就是两颗心之间最美的桥梁。
同事们不再排挤他了,亲切地喊他“黑蛋”。直到多年后,他卸下报社主编的重担,一人隐居乡间安享晚年的时候,围着他蹦蹦跳跳的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也喊他“黑蛋”,因为,他的邻居们已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了。
上帝只给了他两只苹果
贝尔蒙多出生于巴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天生迟钝,学无所成。为此,他的母亲一筹莫展,望子成龙的热情也日益削减。
贝尔蒙多十几岁的时候就被迫辍学,面对母亲疲惫的脸,他除了懊恼沮丧,就是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以博得母亲舒心的笑。
在家无所事事,他就摆弄几个苹果,做成可口的甜点。这不但没有博得母亲的称赞,反而使母亲对他的前途更加忧心如焚,到后来索性对他放任不管,认为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尔蒙多去了巴黎一家非常豪华的大酒店做小伙计。他相貌普通,又无特长,谁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后来他去了餐饮部当了一名打下手的小厨师,帮助一位甜点大师洗水果、配调料。当时他会做的唯一一道甜点,就是把两只苹果的果肉放进一只苹果中,那只苹果就显得很丰满,而外表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两个苹果拼起来的,果核也都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特别香甜。
一次,这道特别的甜点被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发现了。她品尝后,十分欣赏,并特意约见了贝尔蒙多。这个一直不被重视的憨小伙激动地表示他将再接再厉,以不辜负夫人的赏识。
贵妇人虽然长包了一套最昂贵的套房,可是一年中也只有加起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度过,但是她每次来这里,都会指名点那道贝尔蒙多做的甜点。
那几年,巴黎的经济萧条,酒店里每年都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然而,毫不起眼的贝尔蒙多却年年安然无事——那位贵妇人是酒店最重要的客人,而他,可爱的贝尔蒙多则成为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
酒店举行豪华庆典的那天,每个大厨师都做了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轮到贝尔蒙多时,他仍然精心地做了那道甜点。对着家属席中的母亲,他泪盈于睫,喃喃地说:“我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我曾想给母亲带来一点点不同,可我没有做到。我希望今天,当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时,母亲能尝尝我10年前就做过的这道甜点。”
在众人的注目下,年迈的母亲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一口一口地细心品尝了这道该酒店远近闻名的招牌佳肴。她终于知道,贝尔蒙多不是一个普通而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上帝给了他两只苹果,他却巧妙地调制成独一无二又令人刮目相看的苹果点心。当年,她忽视了他,幸好上帝从来没有轻视卑微,尽管上帝能够给他的,只是两个普通的苹果。
我知道那条通向“峡谷”的路
在挪威,有一幅名扬街巷的画,名字叫《幸福的峡谷》。作画的技巧与笔法都没有什么特别,它最迷人的地方,是画中那个传说。
很久以前,在挪威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整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家庭的败落与人生的茫然成了他无法释怀的愁结,幸福于他而言,如同天边的星星遥不可及。
他天天祷告,希望上帝能赐予他福祉。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来一位天使把他带进一个峡谷,告诉他说:这里是神奇的峡谷,只要走进来,你就可以找到你殷殷以求的幸福。
当时正值夏天,那是北欧国家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谷中林木青葱,野花遍地,候鸟在空中翩翩起舞,溪水涓涓而流,慢板如歌。他的心顿时被这一片美景深深地迷住了。
最后,天使严肃地说:“每个人一生只能来这里两次。第一次是来认路,第二次是你可以在任何有困难的时候来这里寻找解决的办法。两次以后,幸福的峡谷将永远从你的世界消失,所以你必须好好珍惜,运用还剩下的最后一次机会。”
说完,天使就张开翅膀飞走了。他恋恋不舍却幸福而满足地离开了峡谷。
从那以后,年轻人不再怨天尤人,萎靡不振,因为他知道了那条通向“幸福峡谷”的路。在以后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年轻人总是拿出一腔热忱与风雨抗争,在棘手的困难面前,他更是迎头而上,不逃避,不退缩,这样,那些困难总是出人意料地迎刃而解。那个令他向往的峡谷是他最后的支持,因而他不敢轻易走进去,他知道人生之中还有更大的风雨在前面等着他,还有更大的不幸需要那片峡谷的神奇去化解。
到了老年,他已是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独自回到了峡谷。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流露出一股力量与智慧,所以人们喜欢那幅画。其实,你只要怀揣一颗始终不渝的心,纵然山高水远,关卡重重,也能坦然面对,谈笑飞越。只是一次峰回路转,你就会发现,在你眼前铺开的正是一片幸福的峡谷。那条通向“峡谷”的路,有时就在我们心中,只是它上面铺满了泥泞。在泥泞下面,退退缩缩的人看到的是更深的泥泞,而一往无前的人看到的却是阳光大道。
抖开困难的包袱
有一个年轻人,从1992年开始做生意,收入还不错,但后来染上了好赌的坏毛病,几年内将二三十万元的血汗钱输得一干二净。
1996年,他看准了太阳能产业的勃兴,加盟了正在异军突起的皇明太阳能集团。于是,他把仅有的两万多元投进去,他希望这是一个悔过从头再来的机会。为了搞好销售,他和爱人跑遍了所在城市的36个乡镇,不辞辛苦地向人们细心讲解皇明太阳能热水器的优点和用法,却几乎没什么效果。当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光这个品牌的代理商就有好几个。他们都很清楚,谁的业绩小,势必将被总部取消代理权资格。
当总部的市场部经理来调查当地市场时,其他的对手纷纷表示自己已将产品打进了几个乡镇,前景一片大好,生怕暴露了他们举步维艰的境地。
而那时,他连一个乡镇的业务都没拓展开。思前想后,他写了一份有关自己的困难和全市市场情况的汇报,打算反映给总部。他的爱人和亲朋好友都极力阻止,说他这样做无疑是自断出路,但他仍坚持把汇报交了上去。
没想到,几天后,总部派出了“皇明科普万里行”车队,来到他的小城,配合他“上山下乡”,散发数以万计的《皇明太阳科普报》,共同开拓市场。皇明集团还派出优秀业务员指导他的工作,规范专营店店面布置,培训员工。
1997年,他的营业额达到80万元,1998年,达到100万元,1999年又突破400万元。这个年轻人就是山东皇明集团常熟地区分公司经理柏德宝。
有人说,柏德宝的成功太侥幸了,万一总部认为他的能力有限,而招惹败北,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呢,成功向来是青睐于那些敢于把困难抖出来的人,因为,在抖开困难包袱的同时,也把自己希望战胜困难的决心抖了出来。一个总是背着困难走路的人,能走多远呢?
想在温布尔登中央球场上打球
1994年,前丹麦网球名将简莱斯利出任史密斯奇连毕湛公司总裁职位。有一位记者前去采访,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莱斯利先生,您能说说网球与总裁有什么关系吗?”
“显然,它们毫无关系。”
简单而平直的一句话让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答记者问的一句托词而已,而事实又怎样呢?
“我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世界冠军,而是要在温布尔登中央球场打球。”这是1960年已被列为“世界十大网球好手”之一的莱斯利说过的一句话。
1969年,莱斯利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央球场比赛,结果败给了洛德雷佛。但莱斯利却没有一点遗憾,反而兴奋地说:“以前练球,我都是那么渴望自己能来温布尔登,嗅到草地的气息,听到观众的喝彩声,此行真是我毕生的荣耀。”
有记者问他是否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拿到冠军。他只是平淡地回答道:“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没有成功,却不能没有目标。”
这是一种怎样的超脱,怎样的智慧?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莱斯利,他是一个把目标与成功分得很清的人,成败得失无关紧要,他追求的是一个明确目标,一种执著,一份毅力。所以他用了整整9年的时间得以走进温布尔登中央球场打球。
20年后,他成为施贵宝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公司与必治妥施贵宝公司合并,他被排挤出局。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宗教和哲学课程,这期间,他从未放弃做总裁的目标。
这样,1994年,他出任史密斯奇连毕湛公司总裁职位。
——目标有时候很简单,却需要足够的信心与毅力去追求;成功有时候又很遥远,却与目标咫尺之隔。
下一个就轮到你
冬日的黄昏,杳无人烟的海边,乌云狂涌,潮水肆虐。
凄哑苍凉的抽泣声被潮声掩盖起来,他脆弱敏感的心如同海水中随波逐流的砂粒,无助至极。
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糟透了的黄昏,然而,知道那个黄昏的人,一定很少。
就在刚刚还是风和日丽的下午,他所在的班级正热火朝天地举行着演说比赛——政治家们在台上挥洒自如、口若悬河的风度一直是古希腊莘莘学子向往的目标。
海诺图是一个40多岁的尖酸女人,她正和校方几位领导坐在教室前排煞有介事地听着她的得意门徒满腹经纶的演说。
没多久,海诺图悄悄地走到他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