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尤文化神秘之谜 >

第12章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12章

小说: 尤文化神秘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原因或根据,故而又称因谛。灭谛是讲解脱,最彻底的解脱是没有任何痛
苦的涅槃境界。道谛是讲实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
法,即持戒、禅定和教理学习等。道谛中还包括了早期佛教提出的“八正道”,
即寻求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八种正确途径:正信仰、正思维、正言语、正作
业、正生活、正努力、正思念、正禅定。其中的“正信仰”提倡对人生应持
中庸之道的正确观念。它是佛学的基础,强调宗教道德义务,强调个人要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人生觉悟的过程就是“从染转净”,“从愚及贤”,
“去恶向善”的过程。这种主张的意义和作用是复杂的,需要作全面的、历
史的,具体的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四谛的核心在于讲世界是一个无
边的苦海,只有皈依佛祖才能寻找到摆脱苦海的彼岸。佛教无意于宇宙观的
不切实际的探索,认为解脱人类的痛苦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佛教理论可以
看作是一种有关人生哲学的体系。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它不可能把社会原
因造成的痛苦提到应有的位置上,也没有把法理与社会现象造成的痛苦加以
区别。虽然佛教的全部理论集中于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并作出独特的价值
判断,提供了有趣的设计方案,却无法开出改造社会的良药,只能给人们以
精神的希望、慰藉、满足与寄托。

2。“十二因缘说”。佛教在分析人生之苦及其成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
说,认为世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种因
缘: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识(意识)、名(身体精神)、色(肉
体)、六入(眼、耳、鼻、舌、身、心)、受(感受)、爱(贪爱)、取(对
外界事物的求取)、有(生存环境)、生和死。其中心是说人生的痛苦均由
“无明”所引起,只有消除无明,才能获得解脱。
3。“三世两重因果说”。这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把十二因缘说和其他
佛教理论结合起来后提出的教义之一。佛教宣称,一切生灵均有三世(过去、
现在、未来),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轮回有六条道路:天、人、魔鬼(阿
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一个人只有今生的行为符合佛教之“法”,才
能免却轮回之苦,否则将永远在轮回中在劫难逃。这种说教的核心在于宣传
“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并以此证明只有皈依佛教,消除“无明”,
才能摆脱苦海,进入极乐世界的天堂。
4。“三法印说”。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主要教义概括
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体系。其中心是说,包括人
的精神与肉体在内的万物处在不断的生无变化之中;世上并不存在宇宙的精
神“我”和个人的精神“我”,即“法无我”和“人无我”。涅槃寂静是说
佛教徒追求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绝对安静而神秘的
精神状态。三印说的要害在于鼓吹世界上的万物虚幻无常,引导人们去逃避
现实的社会斗争。
当然,今天佛教的这些教义,与释迦牟尼初创时所宣扬的,已相去甚远。
这与其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一作用是分不开的。每一种宗教,自其产
生后,都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佛教也


当不例外。乔达摩在宣传“众生平等”思想的同时,又打出邱度教生死轮回
的思想旗帜,并使之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以图束缚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安定
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便于统治者很好地统治。难怪他的理论一出
来,便得到国王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乔达摩在世时,还是逝世后,国王们
对传播他的佛教、思想给予了很大合作。阿育王就是个突出例子。

阿育王于公元前256—226 年统一印度,这位皇帝为人残暴,杀人成性。
可是他一统印度之后,也懂得安定民心与巩固统治的关系,“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对佛教异常重视,将其宛为国教,并派大批使臣到国外大力宣传,
致使佛教一度盛行,教徒众多。佛教所以有如此发展与传播,显然同各国国
王的支持有关。其实,“阿育王”并不是专心一志地皈依佛教,对其它宗教
他也崇拜。只要对他的统治和经商有利,什么宗教他都信仰。古今中外所有
剥削阶级的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是实用主义者,阿育王也不例外。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流传,尤其是初期,对社会发展,确有积极意义。
到后来,由于热衷于偶像崇拜,一般人染上了虚无色彩,民族健康大受其害。
从公元八九世纪以后,印度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到
后来,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以后,印度佛教受到了致命性打击。到13 世纪初,
佛教在印度趋于消灭。19 世纪以后虽又有所复兴,有一定恢复,但至今佛教
徒的人数也不算多。

在佛教的历史上传说有过几次佛教大结集,这对佛教的发展和佛典的形
成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是在佛陀去世几年后(地点在王舍城),就他的教义
作了整理并编辑成经典,即所谓的三藏,第一部分为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
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为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为论
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第二次佛教大结集是在佛陀逝世的一世纪左
右,于吠舍里举行。这次结集,分成了几派,谴责了一些异教,佛教徒修订
了佛经。第三次结集是由阿育王亲自主持的,在华氏城举行,分了十八派,
会上为佛经的最后定型作了努力。自从阿育王时代后,佛教是印度的主要宗
教,在迦腻色迎时期举行了第四次大结集,这次结集为经典作了权威性的注
释。迦腻色迦是佛教史上仅次于阿育王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登位的年代是
公元78 年。印度独立后,佛教又有所发展,于1954 年在缅甸迦巴阿约举行
了会议。会上讨论了用巴利文出版三藏经典和在宗教的各方面有关修改问题
进行了讨论。1956 年10 月14 日,印度政府利用佛陀涅槃2500 年庆祝活动
之机,组织了活动,吸收了500 万“贱民”加入佛教。自此以后,一直为宣
传佛教而不断努力,据统计,1971 年佛徒人数又有大量增加,已有3000 万
“贱民”改信了佛教。

从前,佛教强调独身,但是现在也讲结婚了。佛教界妇女的情形有了改
善,对她们的教育也受到重视。今天印度的一些表列种姓的人们为了改善自
己的境况大量皈依了佛教。实际上,这些人改信佛教以后,各方面的处境变
化并不大,有些地方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佛教自其产生后,便开始向外传播,约在公元1 世纪左右,已有印度和
尚来到中国。如公元179 年有竺佛朔;公元197 年有竺大力;公元3 世纪有
释迦跋澄、释迦提婆;5 世纪有求那跋陀罗;6 世纪有真蒂。到隋唐时,来我
国的就更多了,可谓举不胜举。直到13 世纪印度的佛教虽然差不多衰亡了,
但南印度有个敦巴桑结还五次来我国西藏传教。当然,其中最有名的是鸠摩
罗什,他系统地将印度古代重要哲学思想介绍到我国,还翻译了大量佛教经


典,是一位在我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学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印度学者。印度
学者来中国后,译经、传教、讲学,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对我国文化发展起
了帮助作用,而且同中国学者合作,把许多印文典籍译成汉文,使得这些迄
今已在印度失传的典籍得以保存。

看过《西游记》的中国人都知道唐代有个唐僧曾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即
印度)去取经,其实在唐僧之前,便已有许多人到过印度。据史书记载,公
元前2 世纪,中印两国之间就有了接触。在魏晋时就有些人去印度学习佛教,
以后时断时续,不断有人前往,从公元3 世纪中叶起到8 世纪中叶,500 年
间到印度去的佛教徒就有160 余人。在以后1000 年间,仍有许多佛教徒去过
印度学习。这些人中最著名的算是法显、宋云、惠生、玄奘(即唐僧)、王
玄策、义净等人了。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在那里取经求
学,交流文化,同印度人民缔结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在印度,玄奘等人的名
字家喻户晓。提到中国人,必首先想到玄奘,见到中国人也自然会想到玄类,
他们不只是把他看作学习印度的先师,还把玄奘视为中印友谊的象征。还有
些人,当说是大多数人,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有去无回,有的在印度归天,
有的葬于半路,连姓名都没留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留于世,为中印人民所
敬重。从中国去印的和尚虽时多时少,断断续续,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却一
直存在,直到19 世纪在西方思想未传入中国前,中国信佛教的人数依然很
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有些人虽然不懂得什么是佛教,但或多或少都受着佛
教的一些思想影响,例如相信因果报应、转业轮回等等。可以说,自佛教传
入中国后,便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至皇帝,下至庶民,
无不蒙受影响,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科学和文化起了刺激作用,在某种程度
上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随着时代的前进也需发展。现今许多佛教上层有
识之士,已开展了各种旨在繁荣佛教的活动,仅1960 年以来印度各地成立的
佛教组织就有上百个。世界各国对佛教的研究也在加强,近年来已在印度召
开了多次有关佛教研究的国际性会议。

(三)锡克教

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有一座几乎通体馏金的寺庙。它
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但它既不是清
真寺,也不是印度教庙,而是被锡克教徒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金
庙,是锡克教最神圣的礼拜中心。

现在印度约有1500 万锡克教徒,主要生活在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其余散
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18 世纪以后,锡克人到海外谋生的
日益增多,如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等等。居住在旁遮普邦的锡克人
虽人数不多,只是全印人口的2%,但向全国提供的粮食占1/2 还强,有“印
度粮仓”之称,是这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锡克教是目前印度仅次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第四大宗教。“锡
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15 世纪下半叶。它原属印度教的一支,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
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
祖师,尊称为“古鲁”。从第一师尊纳那格(1469—1539 年)算起,到高温
德·辛哈(1666—1708 年)为止,先后共有十位师尊。之后,虽然还有其他
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师尊和


锡克教的著名经典《戈兰特·萨哈布》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该教的创始者纳那格曾公开宣称:
“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
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既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说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也
反对偶像崇拜和男尊女卑,还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以及印伊两教繁缛
的祭祷仪式等。

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印度教森严的
种姓制度和繁缛的教规,引起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八世纪初,伊斯
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
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的主张,遂
出现。了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纳那格师尊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的统治时期(1451—1—6 年,当
时印度教的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了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
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目
的,竟然给巴卑尔马上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就虎视眈
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
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师尊纳那格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
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引狼入室,
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
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统治阶层,只有师尊纳
那格首先公开强烈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
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哀鸿遍野的凄惨景象
用自己诗人的笔头写了出来:

出兵呼罗珊,印度吓破胆,

敌人来进攻,不必怨苍天。

巴卑尔入侵以后,人民惨遭屠杀,这时,为人民的苦难而悲伤的诗人纳
那格激愤地责问梵天:“啊,梵天,你眼看着大家受苦受难,可是你丝毫也
不怜悯,你怎能忍见一只残暴的老虎向一头弱小的母牛扑去!”借此谴责侵
略者,同情和支持受难的人民。

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纳那格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
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
爱憎分明。一天,有个地主请他去吃饭,出乎地主所料,遭到他断然拒绝,
地主问他不去的原因,他明确地回答:“你家的饭里渗着穷人的血。”与此
相反,他常到当地一户贫苦人家去吃饭,说那是奶糕。他对富人和穷人的态
度就是如此泾渭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师尊纳那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
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春太阳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
面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

“你面朝西给谁浇水?”

“给太阳呀!”

“太阳有多远?”

“说不清。”

“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


“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纳那格说。一
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
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纳那格立刻反
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
那里呢?”他们被纳那格驳得哑口无言。

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
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师尊纳那格坚决反对这种野蛮
行为,并指出了妇女的应有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
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
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师尊纳那格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
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