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尤文化神秘之谜 >

第9章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9章

小说: 尤文化神秘之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传播传入我国。公元3 世纪,我国就已有了梵呗的流行。唐代,唐乐中所
吸收的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西域乐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印度的音
乐。不仅如此,印度音乐对西亚、欧洲音乐的发展也曾产生过影响,古希腊
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有关印度音乐的情况。

前面提到,印度音乐的出现与宗教有关。音乐为宗教服务,祈祷、祭祀
等离不开奏乐和唱歌之类的活动。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一个人从生到死,
要参加许多名目繁多的仪式,如出生礼、初食礼、剃胎发礼。。以至婚礼、
丧礼等宗教礼仪,它们无不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印度,除了几千年来


流传不衰的古典音乐外,民间音乐更为丰富,如霍利歌、雨季歌、爱情歌等。
同时,流行音乐亦相继传入,迪斯科、摇滚乐已为越来越多的印度青年的喜
爱。

印度人性格活泼,能歌善舞,确名不虚传。不管你走进人潮如海的城市,
信步于大街小巷,还是来到人烟稀落的乡村,漫步于空旷的原野,不是歌声
四起,使人陶醉,就是乐声阵阵,悦耳动听。在这。不管是穿着华丽的富者,
还是衣衫褴褛的穷人,他们对音乐都享有同等权利。劳动之余或茶余饭后,
有些人不是轻声低吟,就是引吭高歌;有的击掌敲盘自奏自演,有的则三五
成群翩翩起舞。那种优美动听的乐声,疲惫的人听了顿时乏去累除,力气倍
增;忧愁的人听了立刻会愁消闷散,心旷神怡;而那些远离亲人的人听了则
会冲淡思乡之愁。可以说,印度人生活离不开音乐,而社会生活又丰富了音
乐的内容,难怪有的外国人说,印度人的生活是在快乐的音乐声中度过的。


6。神秘的瑜伽
练过气功的人一定会知道瑜伽,因为它也曾在中国气功界掀起过不小的
波澜,一度令许多人着迷、入境。。瑜伽一词原义是“结合”、“和谐”和
“一致”。古代印度人修炼瑜伽的唯一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同天神的合一,
据说人到了那个境界,便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瑜伽实际上是印度教徒追
求解脱的修炼手段。至于用它来锻炼身体,治疗疾病则是近代才有的事。

从印度河文明的遗址里挖掘出来的石刻和印章上,可以见到古人修炼瑜
伽的图案,这说明早在公元前4000 年就已有了瑜伽。

印度古人是怎样修炼瑜伽呢?对此,文献《薄伽梵歌》中曾有这样的记
载:

如果要修习瑜伽,一个人必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铺在地上,然后盖

上一张鹿皮或一块软布,座位不应太高也不应太低,位于圣洁的地方,修炼瑜伽的人应

该稳坐着,通过控制心意和器官,净化心灵,将心意集中于一点。。

一个人必须将他的躯体、颈和头竖直,然后凝视着鼻尖。。

遮闭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对象,将双眼和视野集中于两眉中间。。

谁在进食、睡眠、工作和消遣中有节制,便能够通过瑜伽的修炼,而减少所有物质

的痛苦。。

瑜伽的境界是摒弃五官的活动,将所有的感官门户关闭,将意念集中于心,将生命

固定于头顶上,这样便是处于瑜伽的境界中。。

修炼瑜伽的人,经过瑜伽的修习而使心意超然——没有所有的物质欲望时——他便

可以称得上达到了瑜伽的境界。

读了这些句子,令人仿佛可以看到古代那些苦行僧和隐士们,置身深山
密林,幽洞清泉,整日端坐,排遣杂念,追求心灵上的超脱,达到了忘我的
地步。史诗《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据说就是在森林中修炼时,蚂蚁筑的
蚁山把他盖没了,他却毫无察觉而因此得名,也可见他修炼的多么专心。

大约在公元450 年以后,有一个名叫波颠阇利的人总结了前人修炼瑜伽
的经验,写了一部《瑜伽经》。它给瑜伽下的定义是“制止思想活动”。修
炼的方法总称为“阿斯当伽”——即所谓的“八支”。它们是:守意(克制)、
持禁(限制)、打坐(坐姿)、调息(控制呼吸)、制感(制止感官活动)、
执持(专注)、禅定(静虑)和神昏(高超境界)。据现代印度瑜伽师看,
这八支中打坐和调息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要掌握坐的姿势和掌握好呼吸的方
法。

从《薄伽梵歌》的介绍看,古代瑜伽主要是调息静坐,达到静虑修身的
目的,似乎是越静越好。但到后来,大约有人觉得光坐着不动还不够,于是
就站了起来,创造出种种动作,现代称之为瑜伽体操,这一派如今在印度最
为流行。虽然已不打坐,但仍把各种姿势称之为某某打坐。例如被认为是最
难的一种打坐是头和前臂着地、全身挺直、双脚朝天,这个动作称为“希尔
夏打坐”。据说常做这个动作对身体大有好处。根据瑜伽理论,不管哪种姿
态,修炼者如果能坚持两个“嘎梯卡”(约合48 分钟),就算打完了这一坐。

印度瑜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每一派
都说自己传自古代瑜伽的正宗。现在,最主要的流派有五种:

第一种叫格尔玛瑜伽。格尔玛即“业”,也可译为“行为瑜伽”。它的


主要特点是强调修炼者的日常行为举止。它要求人们明智地、善良地生活,
寡欲静心,不玩物丧志。它认为人的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是他自己,人
的功过成败全靠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决定。这种瑜伽与其说是一种修炼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种叫杰恩瑜伽。“杰恩”的意思是“知识”。这一派的特点是强调
修炼者的悟力,要求人们全面地洞察和理解世界。所以瑜伽也被认为是一种
哲学。

第三种叫拉贾瑜伽,也译作“王瑜伽”。这一派以静坐为主。上面所讲
的八支是这一派的主要修炼方法。有人认为拉贾瑜伽是所有瑜伽形式的基
础。

第四种叫哈特瑜伽。“哈特”是手的意思。这一派除了打坐调息外,还
可以站起来,加上手和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现代的瑜伽体操由它发展而来。

第五种称之为帕克蒂瑜伽。“帕克蒂”的意思是“虔诚”和“崇拜”。
它要信徒向神奉献出一切,慷慨而仁慈,只给不取。它宣传瑜伽的中心是爱。
印度教的一些大师宣扬它是最高境界的瑜伽。看来,这一派的宗教色彩最浓,
也显得最神秘。

印度也有类似我国硬功的瑜伽流派。两个人把一条两端有月牙刀的铁棍
顶在脖子上,同时用力,可以把它顶弯。躺在碎玻璃上的人,让别人在他胸
上用铁锤砸断一根铁条,自己安然无恙。赤脚在碎玻璃上跳舞的孩子,双脚
完好无损。这些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却都是事实。瑜伽师把这种神奇现象的
原因归之于通过调息达到精神完全集中的结果,这大概就是中国气功所说的
“运气”吧。

现在,印度一些科研、医学单位也开始用先进仪器探索这种力量的奥秘,
但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不过,瑜伽能够健身这一点已为许多人的实践所
证明。印度电视台每星期都有教授瑜伽的节目。一些中、小学已推广了这种
锻炼的方法,教师们发现,用瑜伽修身的学生体格健壮,头脑清晰,比较容
易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说:“我可以忘记一切,但我忘
不了瑜伽”,由此也可看出瑜伽现今在印度是相当流行的。

1984 年4 月3 日,印度第一名宇航员拉·夏尔马乘前苏联宇宙飞船进入
太空。他在太空做的试验之一是用瑜伽来防止失重状态对身体器官带来的不
良影响。这可谓古老与崭新的奇妙结合。据1984 年8 月9 日塔斯社的报道,
苏联科学家对夏尔马在太空中作瑜伽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它对于预防失重
对支撑肌肉器官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宇航员在轨道上逗留的最初几个小时的
不利影响是有效的。

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中苦修的古代瑜伽大师们,恐怕
怎么也没想到瑜伽还有乘宇宙飞船直上云霄的蹊径吧。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
发展,瑜伽一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7。长生之学——印医
中国有中医,然而在古老的印度,则有着足以与中医并重的印医。

印医在印度叫做“阿优吠陀”,它是由两个梵文字组成的:“阿优”的
意思是“生命”、“寿命”和“年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所以印医
“阿优吠陀”也可理解为“长生之学”。

印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阿闼婆吠陀经》里,有700 多首诗是描述一
些疾病和它的治疗方法的。在公元前7 世纪,就有一个名叫苏希罗塔的名医
编纂了《苏希罗塔本集》。据说,这本医书已对血液循环作过朴素描述。到
了公元前1 世纪的时候,另一位名医恰拉卡又编纂了《恰拉卡本集》,书中
对胃液的功能也作了初步的探索。如果说《黄帝内经》标志着我国中医基本
成型的话,那么印医的历史可以说同中医是同时起步的。

印医最基本的医理是“三液平衡说”。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督夏”、“达
士”和“玛拉”三种基本液体。“督夏”决定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达士”
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起着某些特定的作用;“玛拉”是人体精华,部
分储存体内,部分在行使生理职能后排出体外。这三要素各司其职,互为平
衡,人体就能保持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便会疾病缠身,难得安宁。
是什么东西会打破这种平衡呢?印医认为,害人最甚者莫过于饮食不周。几
乎一切毛病都是病从口入。吃得不清洁,遗患无穷。印医为人们提供了许多
饮食信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反对吃过于油腻的东西。嗜好肥肉是健康的
大敌。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讲的就是一个
道理。

印医在治病上强调辩症施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用药的原则是促使三液恢复平衡。在它看来,一切药都是补药,是
为了让得病的人体组织复北,等整个人体调理平衡了,病自然就好了。

在用药之前,印医主张第一步先要“班恰卡尔玛”,即“净身”,也就
是先把病人身上的脏物弄干净。采用的办法是呕吐、腹泻、灌肠、鼻滴和放
血等。只有先净了身,用药才会有效验。

印医的药有两千多种,绝大部分是草木树根,同我国的草药差不多。此
外,人与动物的奶、盐、钾碱、明矾、金、银,乃至剧毒的砷(砒霜)和汞
也可入药。印医的一些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化毒为药的方法,酷似我国道家的
炼丹方术。印医草药一般也都是用水煎服,但也有用丸散膏丹之类的成药。
印医诊断也讲究望问闻切,与中医如出一辙。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印医也有记载:“凡遭疾病,绝粒七日。期
限之中,多有痊愈;必未瘳差,方乃饵药。药之性类,名种不同;医之工伎,
占候有异。”

“绝粒七日”指的大概就是先要“净身”吧。这种方法现在好多印度人
还在沿用,每每奏效。绝粒七日指的是不吃饭食,但可以喝新鲜的柠檬水,
既滋养肌体,又使有病的器官休息,靠人体自身的生理活动恢复功能的平衡。

我国有“阴阳”学说,印医也有“冷热”学说。既然病是饮食不周引起
的,印医师就要确定人体内是冷盛热弱还是热盛冷弱,然后给你开一个配以
药物的食谱。印医把一切药和食物都分为冷热两类,这种冷热不是指触感,
而是根据它的效果决定的,例如大蒜属热,椰子水属冷,洋葱属热,乌达德
豆属冷。


印医中对蜂蜜相当推崇。蜂蜜可以治疗从胃酸过多到肥胖症的种种疾
病,用它调和草药,还可以增加药力。这同中医又是一样的,我们吃的好多
中药丸不是也要“蜜封为丸”吗?印医还有几种据说可以强身防老的成药,
都是用几种野生水果磨成粉末,调和蜂蜜和奶酪制成的。

印医同中医相似相近之处,举来比比皆是,其原因既有不谋而合之处,
又有互相吸收的结果。印医影响中医,大抵是佛教东传的结果。印度佛教有
很多高僧,往往都是名医,他们用医术作为宣传佛教、吸引大众的重要工具。
古代印度大学者都要做到五明:声明(声韵学)、工巧学(工艺学)、内明
(哲学)、因明(逻辑学)和医方学(医学)。学医在印度古代是高尚的,
一些印僧来我国后,自然也会把医术带来。《隋书·经籍志》中保存了从天
竺传入的“龙树菩萨药方”等十二种。唐朝时,一个名叫那罗迩姿婆的方士
给太宗献过延年药;高宗时,另一天竺僧人卢伽阿逸也献过延年药,后被封
为怀化大将军。在印医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医也传入南亚地区,如《明史·外
国传》榜葛刺(孟加拉)条记述,说那里“有医卜、阴阳、百工、技艺悉如
中国,盖皆前世所流入也”。

我国西藏的藏医可说是中印医和当地医术交流融合的产物。据吐著王朝
史书记载:“唐王以。。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又给子。。治四百零四种病
的医方一百种,诊断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以后藏王又
聘请内地中医师韩文海、印医师巴热达扎,据各人见解,共同编成一本名叫
《敏吉村恰》的医书,意思是《无畏的武器》。

现今,印度政府也很重视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印医。据统计,到1980
年,印度全国有46 万印医医生,除私人诊所外,还有250 所由各邦政府办的
印医医院和16000 个印医药房。一些大学开设了印医课程,不但招收本国学
生,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在那里进修。

在印度,印医是很注重医德的。他们认为,治病是救苦济世之道,不应
有世俗的杂念。《恰拉卡本集》中曾对习印医的人有这样一段教诲:

在你去病人家里时,应该把你的语言、思绪和智慧完全集中在你的病人
身上,只考虑怎样医治,而不应有任何杂念。。决不要把病情告诉那些因掌
握了病情而可能谋害病人或其他人的人。

从远古以来,从事印医的人常常诵祷这样一首共同的祈祷诗:

我不想立国称王,

也不想升入天堂。

要什么超脱轮回,

到梵天自由翱翔。

为民解除疮痍,

乃我唯一理想。

大约正是这样一种高尚的济世救苦之道,千百年来,鼓舞着印医刻意研
修,普济众生,才使印度代代相传,成为印度的国宝。

综上,在介绍印度文化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印度文化具有如下三个明
显的特征:第一,有着浓重的宗教内涵;第二,在其发展上具有连续性,但
在思想上具有僵化性;第三是对外来文化的容摄性。虽然印度文化对本民族
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烈的继承性,但这并不排斥它对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兼容
并包、消化、吸收、改造的能力。

印度文化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各国文化也产


生过重大的影响。我国同印度的友好交往已达2000 多年,印度文化,曾给中
国文化的发展注入过新鲜的血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印度则交通自古,
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文艺,无不蒙贶,虽无兄弟眷属,何以加之”(《鲁
迅全集》第7 卷246 页)。这些话不单表达了他对印度人民的感情,也同样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感情。相信,这种源远流长的感情,一定会与日俱增。


第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