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toz-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出版座谈会纪要座谈会纪要(5)
不过,我们两个作者对北京的感受毕竟是少的,小众的。比如对法源寺这个地方来说,我们能讲出几件事儿,可能法源寺的僧人会讲出更多的故事;还有好多的地方我们还是没有写到,或者是我们不太了解的,比如说中关村这个词儿我们就没有解读,因为不熟悉,但是不排除有很多人会和中关村有特别的故事和感情……为了让这本书、这项事业有更好的延续,读书人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北京A TO Z编辑部”向全社会征稿,读者朋友可以写他们自己心中的北京,比如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风情民俗等等,而征集的来稿将有机会由《北京A to Z》编辑部整理收录到后续的图书中,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一本活书,一本有延续性的“老北京活词典”。这本书的诞生,北京读书人公司的汤小明先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下面我们请他谈一谈。
汤小明:推出《北京AtoZ》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前北京读书人所推出的大部分是财经类图书,而文化领域没有涉及几乎是空白。第二原因就是我个人的兴趣使然。虽然我是商人,但有文化的情节,一直想做文化这方面的作品。我通过李阳泉认识洪烛老师,我们一起探讨怎样切入北京,怎样诠释北京。经过大家的努力,《北京AtoZ》出现了,这相当于我们公司新增加了文化方面的出版,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化工作室,以后也会专门做文化这方面的图书。我句的,从长远来看,文化领域是非常有空间的。我们这本书出来以后,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有没有英文版,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准备把这本书翻成英文版。目前,台湾也有人看重了这本书,准备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
《北京A TO Z》这本书得到大家的好评,我们作为出版者感到很欣慰。事实上,北京题材的出版物非常多,在许多图书卖场都有专柜。在出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比如我们面对同样的菜,青菜和萝卜,但是做法却有很多种,只有创新的做法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最后有这么一个方案,就是用国际化的方式把北京打乱,重新换一个角度让大家看北京,而且把这个书作成一个活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觉得目前书里收录的200多条词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不管是老北京人还是在北京生活的外乡人,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他们的参与来谈北京的人、事、物,这样我们将会陆续推出《北京AtoZ》第二第三第四本……
事实上,可能每个人对北京的感觉都不尽相同,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恩恩怨怨总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用图书的方式来表达。现在我每天也都在看这本书,我爱人是老北京人,她也放一本在床头,看得津津有味,书里好多地方连她也不知道。她告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周末就不用发愁去哪玩儿了,有可能就会按这本书所指示的,在北京城中找一个或几个地方玩儿。我希望这本书首先产生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不论是北京的建筑、规划、新老北京的对比、光荣、或者遗憾,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北京延伸到其他的城市,那么这样的话这个话题就大了。
赵维:这本书确实让我激动,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这个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有趣的,很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节奏与方式。“A TO Z”是一个非常好的框架,将来这个框架可以放好多好多的东西,你们可以分成不同城市的系列。从这一点上看,汤总和您的团队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关于书,我有一点建议,如果里面加一些资料性的导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谈到一个景点的时候,如果能够提供很详细的诸如门票价格、景点联系电话、导游情况等等,会更有实用性。到时候,来北京旅游的人带上这本书就不用带别的书了,所以说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再深化再细化。
出版座谈会纪要座谈会纪要(6)
涂志刚:赵老师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手笔,这第一本书人文色彩是很浓的,刚才赵维老师说了,在“A TO Z”这个框架之下,有很多想法都可以实现。比如南京、西安等城市系列,甚至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还有,这本书的另一个价值在于文笔,它把人文和地理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了,这是很难得的。
王 军: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匆匆翻了翻,觉得很好,作者写得很细。
如今我们看北京的历史,整体上缺乏一种空间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问题。西欧的史学家有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我们没有,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也没有,我本人也是,我后来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反观这问题,发现从小学习的教科书中没有这种概念的传输,是非常大一个损失。很多物质空间我们都不知道,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找鲁迅故居,我当时去那儿找的时候,我问一个中学生我说你知道《阿Q正传》吗,这个房子和阿Q有什么关系?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做这种事儿的人太少了。
北京城现在被拆得差不多了,我们这代人能够看到的已经不多了,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收集这些史料哪怕是给后人一个交代,都是极有意义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北京城的研究,说实在的做得根本不够。我曾经看到法国的一个历史学家,当我看到她的研究之后,为我们自己的研究感到无地自容。人家拿着《乾隆京城全图》,很虔诚地把钟鼓楼地区的小寺庙都找到了,有的寺庙没了,但是碑还趟在那儿,就是这样,她也不放过。
据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正之和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的研究,元大都还在。它的南城墙在现在长安街的位置,长安街以北的街巷胡同规规整整,这些是什么时代形成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赵正之教授通过文献研究,认为明朝初年改建北京城时,只是动了宫城,其余的城市街区依然如旧,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规模的改建,所以元大都的街巷胡同保存至今。60年代,徐苹芳先生又通过考古勘探的方式,证实了赵正之所言。所以,元大都到现在还活着,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可惜当我们知道的时候,北京城已变成这个样子了。元大都是中国第一个用街巷制规划建设的城市,唐代及唐以前的中国城市为里坊制,进入城市看到的都是坊墙,看不到清明上河图的景象,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出现在宋代,因为宋代对唐代的城市进行了一次改建,将坊墙拆除了,这样大家就可以沿街做买卖了。而元大都就是第一次用这种街巷制作了全新的规划,这些形成于13世纪的街巷在今天还为我们使用着,是值得我们引为骄傲的。
元大都时期的这些街巷胡同到今天合不合用?我是有资格说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在胡同里住了十多年。胡同为什么能够在闹中取静?为什么宜于居住?就是因为里面没有安排商业。但是,你要买东西又非常方便,因为你只需走到胡同尽端的大街,那里尽是商业,而几百米长的胡同又是很好的步行距离。从大街走进胡同,再走进四合院,是一个从开放的城市空间,向个人私密空间逐渐递进的过程,居民这样走回家理直气壮,而小偷这样走进去,可能最后连偷东西的勇气都没有了。作为住宅,四合院有很好的私密性,而胡同里的小寺庙又是邻里交往的场所,这些地方好比是社区的穴位,穴位活了,大家相互见面的机会多了,就会有一种社区的安全感,社区同时也就有了活力。而这些东西,正是今天北京的城市规划需要借鉴的,这就是元大都这个城市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出版座谈会纪要座谈会纪要(7)
另外,这个城市几百年来还形成了一种自然生长的秩序,即以院落为单位进行房地产权的自由买卖,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正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品质。正是因为产权是私有的,正是有了产权与市场的互动,几百年来,不用政府抓危改,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旧城内的危房率只有5%,整个城市的房屋质量是健康的。可是,在后来的和平建设时期,北京旧城内的危房率到1990年却上升至50%,这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把产权与市场的机制弄坏了,一是产权被弄得不清不楚,出现了经租、标准租这种事情,大量合法的私房遭到不合法的侵占;二是大量将私房充公,公家无力维修又背上一个大包袱;三是几十年来对旧城就是一个拆字,拆迁又是强制性的,弄得谁也不敢买,谁也不敢修四合院,谁说它能不危破吗?我注意到,目前对房改房也出现了强拆的势头,如果继续下去,房改房也将出现类似四合院的问题,最终也被弄成不可交易的资产,也是谁也不敢买,谁也不敢修,必然衰败,到那时,又是一拆了之,引发的社会矛盾将是全方位的。
目前拆北京旧城又是说危房太多了,老百姓生活太惨了。这是实情,没必要回避。关键是要提出安全的策略。现在的房改加危改的拆迁政策,老百姓回迁得交将近二十万元,拿钱走人也就是十几万元,而这些人又多是低收入者,北京的房价又这么高。这样的危改只会增加社会矛盾。而对房主与房客的拆迁政策又差不多,许多房客单位分了房还不走,政府也没有去查过,他们倒是强烈要求危改,因为到时候就可以拿钱走人,因此这样的危改伤害的又多是产权人的权益。拆迁说到底是一种产权交易的事情,开发商要搞建设,应该先通过公平的市场化方式,先把人家的产权都拿过来再说,再进行建设的立项、审批,而现在的做法则是未与产权人协商,就把人家的产权给规划了,搞得大家对自己的房产都没有了信心,不敢去修缮、爱护、经营,其结果是整个城市活力的丧失。
出版座谈会纪要座谈会纪要(8)
有人提出,拆迁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因为拆迁一年可吃掉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房地产投资又占了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一半多。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观点,因为它掩盖了这种增长方式背后贫富差距拉大的事实,以及社会矛盾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因此,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思路,解决当前的危房问题。应该向历史学习,修复产权与市场的关系,将合法的产权真正还给合法的产权人,把《宪法》的要求落到实处,不得在商业性项目中进行强拆,必须实现公平的市场交易。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一条既能节省政府财力,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又能发挥产权人的力量,有效解决危房问题的道路,这是历史与现实给我们的启示。而对那些公房大杂院怎么办?完全可以进行房改,政府确应作适当投入,迁走部分人口,因为这些多是低收入者,政府完全应该帮助他们体面地生活,可以通过多建设廉租房的方式加以解决,千万不能逼着别人去买房子。只要把产权与市场的关系恢复了,房地产交易的这潭水活了,危房也就被自然净化了,城市的经济肯定会出现安全的增长,国内一些城市已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而对于四合院,政府只需明确其修缮标准及市政设施标准,像巴黎那样,建筑内部可以现代化,而外观必须保持固有的风貌。
赵维:刚才几位重点谈到了城市建筑文化,我非常的关心,这两年不少文化人参加城市问题的讨论中间,特别有意义。这是一个热点,对于城市建筑和未来规划方面来说批判的东西只能是跳出行外,而不是把全部的发言权掌控在开发商手中。
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现在新的城市?比如说国贸现在的价值我们该怎么认识?其实我想,北京许多人需要建筑之外的东西,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我觉得跳出发展商的思考范围,用文化来思考这个事儿是很有意义的事儿。比如说建外SOHO,为什么好多的广告都以这里作为背景?它的特点就在于——它在这个城市中间,是未来北京都市空间。它未来的价值可能是跟法源寺、跟四合院差不多。
王彬:我对北京文化非常感兴趣, 写北京的书非常的多,但是感觉用心在写的并不多,先前王军先生的《城记》是不错的书。而洪烛先生这本书我觉得不论从题目还是文字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我想如果当初我在写北京文化的时候能以这本书作为参考就太好了,可以走好多的捷径。这本书可是说是非常独特北京的载体,通过它可以看到北京好多的线索,我想这是对北京文化非常好的贡献。这么多人写北京的书,《北京A TO Z》这本书是很有特色的,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些对北京文化的评点是一个亮点。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包罗性,ABC等26个字母可以包罗太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