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一代道门先贤范长生(图)
范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四川涪陵丹兴人,蜀汉初年率众千余户迁居青城山。晋时为天师道首领,长生善天文,深研易理,有术教,民奉之如神。公元303年,为反抗益州刺史罗尚对李流、李雄流民集团的镇压,范贤慨然资助粮草,辅佐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李雄称帝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封天地太师、西山侯,百姓称之为山中宰相。 范长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蜀汉时“先帝征之不起”,被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视之术,刘禅易其宅为长生观。青城山以范长生为首的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得到各族人民的崇奉。经过系师张鲁(张陵之孙)和范贤先后数十年的经营,天师道奠定了牢固的根基。自晋以来,青城山因范长生而更为显赫。从此,道观林立,其中的长生宫为专祠,且以其名为宫名,为晋代范贤修真之地,长生得道之所。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道教著名学者杜光庭(图)
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浙江人氏,从少学习儒学,后入天台山学道,为上清派著名道士。在他的清修中,曾游学各地久居长安。他博学多才,晓通经书,融前人知识贯通为己所用,名声远播道里道外。唐僖宗仰慕他的才名,召入宫中,赐他紫袍玉带,成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公元881年,他随僖宗入蜀,赐号“广成先生”。僖宗返京,杜光庭见唐王朝日渐衰败,观蜀山多峻奇,遂辞官留蜀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并以青城山为中心重振道教。对此,唐张令向《寄杜光庭》诗赞曰:“试向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做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杜光庭修灵宝道场,潜心研究道学和道乐,总结出道教斋醮法事中所使用的音乐,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道教音乐家。 杜光庭居青城山近五十年,一生著述颇丰。他不仅对道教教义有研究,还通晓《易》理,他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精辟地分析了老子学说中“理、导、通”三者的关系,阐明了“通生万法,变通无壅”的大易之道,他本人曾对道教科仪及其音乐进行过规范整理,他在《蜀王青城山所祈雨醮词》中说:“天师演教,有章奏之品,有祈醮之科。”他还对修道方术等方面也做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继老子道德经的六十余家注解诠释进行了比较考察,概而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为推崇。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 他还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教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数十种著作,在道教中影响非常之大,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不愧为道教著名学者、一代宗师。他的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人称“扶宗主教,海内一人而已”。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一代道门画手张素卿(图)
青城山的独特景观和宗教魅力,让登临者和画家们接踵而至。唐五代时期,因唐朝对道教的推崇,使道教进入了一个全盛期。这时期,由于来青城山作画的道人张素卿所绘的道门神像,被当时的学者称他为“一代画手”。道教画以“恶以戒世,善于示后”为主题,让生动逼真的神像画逐步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宗教画的一大门类。 张素卿,四川简州人,生活在唐武宗、僖宗、昭宗年间(公元884~927年),他出身卑微,少孤而贫困,但却对绘画有着执著的爱好。他在节席使夏侯孜家做差役时,有机会见识了许多隋唐名画。张素卿经过刻苦学习,绘画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厌倦喧扰红尘,进入了清静无为的道家之门。 僖宗年间,张素卿居青城山,青城山的绮丽和幽深又进一步拓展了他的视野和胸襟,成就了一代画师。 张素卿善画道门神像,曾在青城山丈人观绘有《老子过流沙图》、《二十四化真》、《八仙朝真图》、《五岳四渎》、《十二溪女》。所绘道门尊像、天帝星宫,构图奇古,屡有创新,而且惟妙惟肖;所绘树木诸神及岳渎曹史,其像诡怪而逼真,让观画人都会感到恐惧。道教一代宗师杜光庭在《修青城山诸观功德记碑》中,盛赞张素卿的道画:“复命赐紫大德张素卿,图九江五岳之主,十山四渎之神,妙极丹青,弥加焕丽。”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碧洞真人陈清觉(图)
青城丹台碧洞宗陈清觉,湖北武昌人,字寒松,号烟霞子,少年习儒学。明末世道多乱,陈清觉在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派道士詹太林为师,出家修道。据青城山道家大师彭鹤年、傅圆天言传:陈清觉还曾与幼时的康熙帝同在北京白云观受过戒。
清康熙八年,陈清觉与师弟陈清湖来到青城山,住天师洞主持庙务。他招集道众,修桥铺路,重建常道观;重兴法事,重振玄坛。他除了让青城山各道观用全真道科仪音乐外,还派人学习北京白云观的戒律仪制和经韵音乐。经过陈清觉的努力,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焕然一新。四川察使赵良璧遇陈清觉于青羊宫,见他谈吐不凡,有出世之姿,非平常人也,十分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陈清觉住持。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因赵良璧奏闻,陈清觉奉诏进京。康熙帝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还亲笔书写了“丹台碧洞”的匾额(现存天师洞三清大殿),并赐有象牙朝笏(现存都江堰市文物局)。陈清觉借机献上道家青城茶。康熙品后,备受赞赏,认为青城茶其汤如玉,其味悠长,便下令地方官,岁供青城茶,御定为贡茶。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古琴大师张孔山(图)
张孔山,清代青城道士,著名古琴大师。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后寓居二王庙,自号半髯道人,祖籍浙江。 张孔山在悟道的同时,潜心研究古蜀琴艺术。他曾上溯岷江,登达源头的弓杠岭,听山水轻咽;登临青城山,望云海汹涌。最终他将山水林泉,谱入琴曲,创作出了古琴曲《流水》,成功地攀上了古蜀琴艺术的顶峰。此曲创用了“大打圆”及大量“滚沸”与隐伏复调,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沸”指法,以及流水的各种形态,故又称《七十二滚沸流水》。 《流水》中运用的“七十二滚沸”的技巧,在乐曲的弹奏中可得到全面的展现。悠扬的古琴声有如巍巍高山、荡荡流水,动人心魂。此曲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被录入镀金唱片,选为全球优秀乐曲之一,由太空飞船“旅行者二号”携入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人类的知音,让宇宙倾听到人类心灵与自然的美妙对话。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殊荣,也是青城山道教文化培育出的一颗粲然明珠。
张孔山一生作品很多,由他传谱的琴曲还有《高山》、《化蝶》、《孔子读易》、《平沙落雁》、《醉渔唱晚》、《潇湘夜雨》和《渔樵问答》等,皆渗透着道家的旨趣。他在成都与唐彝铭共同搜集古琴秘谱,合编为《天闻阁琴谱》共一百四十余曲,为明代以来琴曲刊本收曲最多者。古琴大师张孔山为收集古琴资料,整理创编增强古曲的表现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为张孔山修建的纪念馆就建在二王庙后山门入口处。 青城山道人会古琴者不乏其人。青城山今存的诗碑就有清人黄云鹄《光绪六年谷雨长生观晓起听仰之道人弹琴》的诗云:“山深晓宜睡,入帘花气香。起来面层嶂,万汇熙朝阳。道士弹高山,使我百虑忘。范贤傥可即,千秋共徜徉。”青城山长生宫道士龚仰之以古琴知名。青城山现存古琴两张,1990年在成都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的中外琴家曾来山瞻仰。首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期间,青城山道人弹奏的古琴曲《流水》,悠扬声声,响彻在青城山道教文化节的会场内外。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著名道士学者彭椿仙(图)
彭椿仙(1883年~1942年),法名至国,贵州省毕节县人,青年时曾入云南讲武堂求学。他见清廷腐败,萌学道之意,遂来青城山拜常道观道士程明星为师。观主何元清见其朴厚,故拒而折之,以考验其志。彭椿仙再三恳求,入观后又勤奋过人,道众识为人才,被公推为住持。清末,四川劝业道周孝怀提倡蚕桑,彭椿仙恳请其特设方外班,前去就读,毕业后回青城山推广蚕桑,成绩斐然。1919年他曾受到当时的四川省长杨庶堪表扬,颁发了“道在养生”提额,以资鼓励。 20世纪初叶,军阀们在防区内巧取豪夺,侵吞庙产。彭椿仙亲赴成都告状,触怒军阀被拘捕,后避地外乡,出省游历,遍涉五岳。他念及青城山庙观颓败,毅然回山,振兴庙务。自1919年从斋堂的建设开始,到1939年建成常道观全部殿堂,直至1941年采料重修玉皇楼(即今黄帝殿),彭椿仙费尽心血,因积劳成疾,后由易心莹接替完成建筑工程。 彭椿仙兴利革弊,建沿路茅亭,培植风景,广接十方人才,重视诗文刻石,对道教文物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道教学术研究者易心莹(图)
中国道教协会前副会长易心莹,少时在家读私塾,受其老师影响,立下学道的念头。他1913年独自来青城山观里做杂活,最初担任司炉烧水,为游人当向导等。后来,易心莹拜常道观道士魏至龄(松遐)为师,法名理轮,正式皈依道教,后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住持彭椿仙为培养道徒文化,将他送往本山朝阳庵吴君可门下学《五经》,通读《云笈七签》。 1926年,著名学者颜楷来青城山,见易心莹勤学好问,将他收入成都崇德书院深造,攻读儒家经史。易心莹学成回山,担任知客文书。他在接待四方名流的同时,撰成《青城指南》、《青城山风景导览》。彭椿仙为了使易心莹专做道教学术研究,卸去其知客职务。此后易玉莹便专心致志,广积道书,深入研究。他实地考察蜀中道观,并与当地研究道教的知名学者交流学术,互相切磋。
易心莹的伏案所得先后写成《老子通义》、《读老心解》、《道学系统表》、《道教分宗表》、《论道教宗派》、《道教养生》、《道教三字经》等书,并辑集《女子道教丛书》。1955年他被选任为青城山天师洞住持,195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57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2年被选为省道教协会会长,同年赴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道教协会组织的道教徒进修班讲学。 心莹大师一生求学孜孜不倦,讲学以“常道”为纲,参及儒学,博通五经,他以道书《阴符经》解释易理,其著述在海内外受到尊崇。 如今青城山文物基本完好,多赖易心莹等道众的精心保护。心莹大师于1976年2月7日病逝。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师傅圆天(图)
傅圆天于1925年5月出生在四川简阳县九龙乡,俗名傅长林,12岁皈依道教,19岁遵从母命到黄龙观出家为全真道士,拜张永平真人为师。30岁在青城山常道观拜谒易心莹道长,后被派到上清宫,又被推举为上清宫当家。 1979年12月,傅圆天担任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后,积极培养道教人才,突破道士紧缩于道观内部的自我封闭状态,兴办道教产业。他挖掘整理出道家秘方,开发青城山猕猴桃资源,筹建道家乳酒厂。值得重彩一笔的是,他组织道众在管理好青城宫观已有的茶树的基础上,还购置茶苗遍栽茶树,兴办道家茶厂,生产出享誉很高的“青城贡茶”。随着道观旅游开发的需要,游山参观宫观的人数逐年增加,来山歇憩喝茶的人也不断增多,茶叶的需求量增大。于是傅圆天发扬了道家“清修与劳作并重”的优良传统,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茶产量也有所上升,而制作工艺则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特殊风格。赵朴初先生品尝了傅圆天大师青城山的“洞天仙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青城道茶”的茶道茶礼,无不是傅圆天大师在世时创立下的。所以,一提到“青城道茶”的问世,不能不忆起傅圆天大师生前的重托和殷切希望。
傅圆天是一位虔诚而又坚贞的道教大师。他创办了青城山道教学校,立志以“为道育才”,“培养年轻一代道教人才”为己任,积极培养跨世纪的道教人才。他要求受戒弟子:“每做一件事,都要用太上之律来很好的衡量,要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自觉负责,多做有益社会民众的好事。”他在戒坛上主讲《道德经》和道教修持,明确指出:“先学会做人,才能学做神仙。大家既来律坛受戒,就当戒除自身散漫不拘的自私心性。遵守国家法纪和道教戒律,身体力行,修道积德,为社会服务,为祖师道场服务。以人道立基,以仙道修命……”他始终自奉俭薄,清修自律。他常言:“祖师有句话,‘只许担金上庙,不准带草还家。’要像保护眼珠那样保护道观。” 傅圆天还是一位道教活动家。中国成立道教文化研究所后,他担任名誉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同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他以坚贞的爱国爱教精神,积极参政议政。他坚持按照自主办教会,发展内地道教界与港、澳、台道教人士的友好交流。他倡导全真派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传戒活动。1993年9月,台北指南宫、香港青松观等共同在白云观内举办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大法会,他被推举为“大醮”委员会名誉主席。1994年到1996年,他召开了三次“两岸道教科范交流会”;1992年和1996年他两次应邀赴香港讲经说道。同时傅圆天大师又是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由于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影响,他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道教界有较高声望,是一位在海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的老道长。
第二部分:青城山与中国道教名人登篆大师江至霖(图)
江至霖,道号观吾道人,1908生于四川省彰明县。9岁至绵竹严仙观学习,19岁拜师彰明县三清宫龙门派欧明更生真人。次年,在成都二仙庵玄都律坛受戒一年,以天字第一号优秀成绩,留庵任经师,后升为高功。时值川中军阀混战,疫疠流行,他深悯人世苦难,思有拯拔,遂发愤潜修,通晓道经,特长科仪经韵,住成都二仙庵丛林共二十四年,大小坛场,历作主坛,深受赞许。 江至霖一生淡泊名利,1953年退隐绵竹。1980年,傅圆天大师礼聘,请他来常道观高功,主持道观斋醮科仪。他在科仪做功上稳重、自如,有高道风范。他还在青城山道教知识进修班讲授道教科范及音乐;1983年任青城山道教学校副校长,培养学员二百余人。江大师较全面地继承了原成都二仙庵十方丛林的经韵音乐传统,直到晚年仍能完整地唱出传统北韵曲目近五十首。江至霖79岁时唱《青城山道教晚坛仪式歌》时,嗓音洪亮,音质圆润、丰满,有较好的共鸣,具有朴实、自然、恬淡、虚无的演唱风格。他工书法尤长于魏隶,每坛的场联文青词,均工整自书,观者莫不赞叹佩服。1993年秋,青城山道教经韵团设坛场于北京白云观邱祖殿,因得江大师主坛,为同道称颂。1995年秋,中国道教协会在青城山举办全真道第二次传戒法会,江至霖荣任玄都律坛登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