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 >

第2章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第2章

小说: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明明爸爸下班后回家,还没有走到住处便听到了花园中传来的欢笑声。小明明正在高兴地荡着秋千。

  这件事足以证明,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比别人强的良好自我感觉,孩子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

  假如在小明明第一次上秋千时表现出恐惧的时候,爸爸没有鼓励他而是打击他:“我当年不学就会,这个太简单了!”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段时间,小斯宾塞成绩下滑得很厉害,虽然他平时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但还是感觉在某些方面似乎差人一等。因此,他感到很沮丧。

  小斯宾塞最后带着失望的心情来到父亲的卧室,难过地说:“爸爸,我想退学。”

  “为什么?”父亲奇怪地问。

  “我……我感觉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孩子!”父亲说,“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月来,你虽然在一些课程上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其他课程上进步明显,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小斯宾塞略带惊喜地问。

  “真的是这样的!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那门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父亲继续说,“在我小时候,人们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的我是多么地难过,后来,我摆脱了忧郁,同时也摆脱了‘笨’,你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一次对话之后,小斯宾塞内心深处升起了希望。他的信心又回来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他们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并学习各种方法,以便让自己适应并融入这个世界中。作为成年人,尤其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许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问题,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他们的想象时,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一点都不像我,想当年爸爸我(妈妈我)……”父母不顾一切地回忆着自己当年的辉煌历史时,孩子的自信心正在经受着无情的打击,接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孩子面临困境时,请你经常地鼓励一句:“孩子,你比我当年强多了!”
激励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4)


  4.“你会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

  这是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显得心事重重。

  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询问儿子,儿子开始怎么也不肯说,最后,为了不为难父母,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过了几天,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块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

  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囔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

  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幸运降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有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每当他受到挫折时,他都会想起这辆自行车,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而父亲,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儿子,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得到的吗?”

  儿子困惑地看着父亲。父亲说:“这辆自行车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让你觉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为此,我辛苦了很长时间,才把钱还清。”

  你的期待决定孩子的未来。孩子的一生都决定在你手中。你是选择让他成为“最幸运的人”,还是“最不幸运的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以下的实验。这位心理学家请小学老师对孩子们做一种特别的测验,借此就能够预测孩子的将来。当然,并没有所谓能够预测“将来”的测验,实际进行的只是普通的智能测验而已,也就是说,老师们在一开始就受骗了。根据测验的结果,把被认为“将来”不错的孩子的名字列举出来。

  但是这个结果并未公开发表,只有老师们知道而已。一年以后,让同样的孩子再做一次智能测验。结果发现上一次做测验时,被认为将来有希望的孩子的智商,比没有被列举出的孩子的智商高出了许多。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如何解释呢?

  老师们在心中会想“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希望,所以一定要努力教育他”,但是并没有对孩子这么说。可是,任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会改变,这种改变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原本认为“他是静不下来的孩子”,可是因为测验结果良好,也许老师会认为“他是一个对于各种刺激都能够产生敏感反应的孩子”,从而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认为这个孩子具有好的“将来”,则老师的看法会对孩子造成良好的影响。这位研究者将此效果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生长于塞浦路斯的年轻天才雕塑家,他天生讨厌女人,本来想一辈子不结婚,但后来却爱上了自己的雕塑。皮格马利翁持续看着由大理石所雕塑出来的美丽女郎,不断奉献自己的爱,爱神维纳斯觉得他很可怜,于是给予石雕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如果以好的“眼光”来看孩子,那么对于孩子的发展会造成好的影响。当然,也有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反的效果,亦即如果以“蠢蛋”“没办法”“真糟糕”的心情来看待孩子,则对于孩子的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看法,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原本应该伸展的芽,也会被摘除。无法得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健全的成长会受到妨碍,无法充分地适应社会。

  不论周围的人对于孩子的看法如何,做父母的一定要对孩子抱有期待之心,并认定“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发展”,如果连父母都放弃了,那么孩子就彻底失去希望了。给予你的孩子足够的期望,他也会成为“最幸运的人”。

激励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5)


  1.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

  一天,A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牛角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雨水混着泥浆,浑身脏兮兮的。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依然还存在。A女士正气得想好好教训儿子一顿的时候,儿子手中拿着几块石头,满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妈妈,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我们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喜欢得很。”儿子举着石头对A女士说。

  “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头的花纹很特别,像向日葵,哦,还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呢。”A女士看着儿子无邪的脸,不由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A女士一怒之下打骂儿子一顿,以后她儿子心中始终会存有阴影,会因顾虑母亲的责备而放弃去做许多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花朵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挂西瓜,荷花为什么不能长在陆地上。大自然的万物,总是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于是才有这万紫千红的世界,百花争妍,精彩纷呈。

  唯独轮到看自己的孩子时,总觉得他处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过高、过于单一,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的花朵都达不到要求。

  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映。而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和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制孩子的一种工具。

  不明白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但是在跟孩子较劲,而且还是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较劲,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对于家长,教训则是:不要盲目与教师保持一致。不能把“配合老师的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做”。家长若发现老师的办法总是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最好去请教一下教育专家。那样至少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的问题或许能解决得比现在好一些。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上面所讲的事例一定要引以为戒,虽然你可能不会像上面所提到的老师和家长那么“傻”,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习惯,不要跟孩子较劲。

  自然界没有一条相同的河流,也没有一座相同的山峰,亦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一个相同模样和相同性格的人。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必要非得强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呢?

  自从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以来,我们大家就知道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在自然界还有一条比“优胜劣汰”更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与众不同”。

  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如此才可能成功。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同样,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应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只有尊重差异性,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兴趣和理想,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关心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进每个个体的心灵去完成唤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愿望。

  2.尊重孩子的隐私

  莉莉自上初中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锁在一个小柜子里,钥匙总是藏起来。一天晚上,妈妈发现女儿的钥匙放在桌子上,又惊又喜,准备打开柜子看看女儿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这时,丈夫制止说:“你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女儿的反感。”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女儿醒来就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

  妈妈不容置疑地说:“没看!”

  女儿叫道:“我在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

  母亲猛地倒吸一口凉气:幸亏听了丈夫的话。
激励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6)


  女儿打开柜子,看见里面的东西纹丝不动,道歉说:“冤枉你们了。”

  母亲有点儿沉不住气了,马上说:“本来我是想看的,可你爸没让我看。”

  女儿说:“只要你们看了我就能发现,我所有的东西都有‘暗道机关’!”

  女儿的话让母亲大吃一惊:她这不是把我们当成“特务”了吗?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给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北京市一名初二学生如此诉说。

  调查显示,当孩子和同学聊天或者打电话的时候,有50%以上的家长会坐在旁边听甚至是躲在旁边偷听。“其实我和同学只是随便聊聊天,但是看到他们在旁边偷听就是别扭,所以每次打电话我都躲到自己的屋里,把门关上。”一位女学生说。而孩子的家长也表示出自己的无奈:“她有什么话都不跟我们说,这是我们唯一了解她的办法。”

  这个学生的心声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深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记就变成了孩子倾诉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谈话,殊不知这些父母的做法却正是孩子们最反感的行为。

  父母应尊重孩子们的隐私权,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认为:“青少年时期对隐私的需要超过他一生任何其他时期,甚至成年期,如果你认为隐私对你很重要,那么它对你的孩子更重要。”

  孩子需要有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在孩子的生活空间上应如此,在孩子的心灵空间和感情空间上更应如此。所以,不要轻易去动孩子抽屉上的锁,因为它是用来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父母应该平视孩子,走近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的烦恼,给他们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空间。

  因此,作为家长万不可采取偷听(孩子之间的电话、谈话)、偷看(孩子的信和日记)、偷察(跟踪孩子,向孩子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甚至打骂体罚、“刑讯逼供”等手段来窥探孩子、监视孩子和干涉孩子。否则,只能使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距离越拉越远,甚至还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3.莫羞辱,尊重孩子的人格

  一天,乔治教7岁的儿子凯利怎样使用割草机。当他正在教凯利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接电话。乔治刚刚转身,凯利由于控制不住割草机的抖动,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片花草已被夷为平地。

  乔治回头看到发生的一切之后,非常生气。这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侍弄出的令邻居们羡慕的花圃。他开始对儿子吼叫:“你这个笨蛋,什么时候能不干这种让人笑话的蠢事。”

  这时,妻子很快走过来,把手放在乔治的肩膀上说:“亲爱的,请记住,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花已经死了,还有被棒球砸碎的玻璃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以及掉在厨房地上的碟子,它们都已经破了,都已无法挽回。此时,我们不要再去打碎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果他们充满活力的内心变得麻木,这种无法挽回的损失才是真正的遗憾。
激励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7)


  可惜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孩子有时出了差错,常常遭到父母或老师的指责,甚至讽刺和挖苦。

  “白吃了十几年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