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 >

第8章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第8章

小说: 说服孩子的对话:这样说孩子最能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过多地被夸奖智力聪明的孩子可能回避新的挑战。在这项研究中,老师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解决一些非语言性的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这样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外一半的孩子则换了一种说法:“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紧接着,给这些孩子两种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是他们在完成的时候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是最终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的东西;另一种是他们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结果是三分之二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那种任务,因为他们不想冒出任何差错的风险;与此相比,被夸奖付出努力的那些孩子中的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能够学到新事物的那种任务。

  总是夸奖孩子聪明的另一个缺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开始把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逐渐形成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使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发生偏离,并且只有成功的打算。如果他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就认为那只是他聪明罢了。一旦他受到了挫折,他将很可能为此断定“我并不聪明”,随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往远一点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能样样行,处处赢。孩子没有失败的准备,结果不仅是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也必然会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结果导致终生一蹶不振。

  但是,当你夸奖孩子的勤奋而不是他的聪明的时候,你其实是在鼓励他继续努力去寻求更多的挑战。这可以帮助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气馁。即便结果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也将明白他的努力是最被看重的,会被认为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值得他不懈努力完成的任务。
  在人生的旅程中,许多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原本被认为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聪明了。遇到寒冷酷热,聪明的人逃开了,笨的人则亲身尝试,却意外地在寒冷酷热中成长。笨的人逐渐认识到:“勤奋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勤奋。”

  我们稍加观察就可以注意到,在一个学校或者班级中,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勤奋,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勤奋努力的孩子总是能受到欢迎。

  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夸奖。不要因为孩子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不努力而担心。记住: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所以,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

  当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时,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这样的话,一定会伤了他的自尊。应该问问他:“你是不是还不够努力?”当孩子表现优秀时,不要把它归功于孩子聪明的先天优势,而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后天勤奋努力上。应该告诉他:“成绩不错,这都是你勤奋努力的结果!你努力的过程是最值得赞赏的!”
批评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1)


  第6章 批评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

  1.批评孩子一定要艺术

  请先看一位父亲讲的真实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声音颤抖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让我没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妻子:第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第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第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三天后的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提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学期末,还拿回一张奖状。

  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真可谓教子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这位父亲的教子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都是否定性的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是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抓住要害、严肃认真、简明扼要地指出错误后,要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批评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2)


  第二,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前面提到的那位父亲采取单独批评的方式,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种策略是一种失误。你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对那错事也许就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第五,相互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第六,肯定与批评话语的比例不低于5∶1。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越多,孩子的智力、应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就越强,父母对孩子负面关注多,正面关注少,会引发孩子抑郁和敌意的情绪。所以如果批评过多,肯定过少,孩子就会像缺少阳光和营养的秧苗一样,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七,要勇于自我批评和承担责任。

  父母敢于自我批评或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可以用行动证明给孩子看——认错,不是无能和耻辱,不会给自己带来难堪。承担责任,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可以给别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赢得更多的尊重。

  2.批评孩子是项“五个一”工程

  一天下午,老师集中开会,学校提前放学,明明写完作业后,打电话找来几个同学到家里玩。明明拿出象棋与同学比试高低。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明明的妈妈回来了。

  明明赶快草草地结束了“战斗”,同学们也知趣地走了。

  妈妈送走了明明的同学后,对明明大声说:“我同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要中考了,不要再找同学下棋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明明解释道:“今天考了一上午,感觉很累,想休息一下,就和同学下了几盘棋。”

  “别找理由了,我看你就是爱下棋,不爱学习。”妈妈说。

  “下棋又怎么了?”明明也急了。

  “中考考下象棋吗?上大学考下象棋吗?”

  “不考就不能玩一玩吗?”明明理直气壮地反问了一句。

  “不行,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行。”

  “我也不能一天到晚总是学习呀,我下下棋有什么不好。”

  妈妈听到这里似乎没了词,便突然厉声说道:“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说你一句你有十句在那儿等着,我是你妈妈,我说话你听着就是了,哪来那么多废话?”

  “一没理了,就拿大话压人。”明明嘟囔着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像明明家里发生的事,在许多家庭都发生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好多家长都这样抱怨:孩子学会顶嘴了,你批评他,他不听,你教育他,他与你顶。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想说服孩子还真难。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孩子顶嘴现象产生的原因。

  (1)借机发泄。孩子遇到难事、烦恼事,心情不顺,这时恰逢父母的批评、指责,于是“借沟淌水”,把自己心中的怨气、怒气一齐抛向了父母,一般情况下,这种顶嘴是一种宣泄,雷阵雨似的,一会儿就过去了。
批评孩子的最佳对话模式(3)


  (2)为自己申辩。孩子认为父母的批评是片面的,指责是错误的,他是为自己的行为讲明理由,以证实自己的正确性。

  (3)无理辩三分。这种孩子往往是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愿承认,没理由找理由,说些歪理来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诡辩。

  (4)家长放纵。因这种原因形成孩子的顶嘴,主要是父母的呵护过分,孩子顶嘴,父母不但不生气,还觉得孩子“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心中暗自高兴。

  对待孩子的顶嘴行为,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父母不要依靠自己的权威对孩子进行呵斥压服,不能动不动就用“住嘴”来强行制止孩子。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先冷静下来,可以采用“五个一”工程分步骤进行。

  第一,问一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错误。作为父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要先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呢?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极其敏感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第二,放一放。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选一选。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如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在与孩子一块回家的路上聊聊,打电话与孩子说说等。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四,导一导。

  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老师一样,耐心地启发、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己弄清错误所在,自愿表示在今后如何改正,不再重犯。这样,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也更能提高孩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第五,激一激。

  父母和孩子谈话时,有时可用“激将法”,用言辞激励孩子努力进取。独生子女普遍缺少竞争压力,作为父母,要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去接受挑战,使其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挨批,也没有哪个父母喜欢批评孩子。批评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既然是手段,就要有效果。我们要是能真正做到这“五个一”,相信会产生实效。你不妨一试。

  3.要就事论事,适可而止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阿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多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学校开除。上次你们几个一起去玩,就是因为他,你们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正大广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再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想象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玩。啰啰唆唆,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跟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我们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节外生枝。

  上面的对话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教训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就事论事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这门技术掌握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事论事,适可而止,才会达到有效的批评效果。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