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049,相信中国 >

第30章

2049,相信中国-第30章

小说: 2049,相信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就创立了,这个帝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发达程度都相当于东方的大唐帝国——它们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两个大帝国。伊斯兰教同样是一种外向宗教,在阿拉伯人同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角逐中,阿拉伯人的意志坚定,其军事能力优秀,但唯一与他们不同的就是在征战中,阿拉伯人更愿意用宽容的宗教精神对待占领地,如阿拉伯人很少对占领地进行大屠杀,也很少用武力威胁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也很少用掠夺式的税收制度赚取当地的财富。而只是要他们缴纳一定的赋税。甚至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拜占廷帝国的伟大神学家大马士革?圣?胡安几乎是在阿拉伯帝国的国度中生活了一生。
  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来,阿拉伯世界很快就成为一个拥有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山的广阔地域的世界。这里实际上是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一个可以连接东方的中国、日本和印度,西方的拜占廷、法兰克、埃及,北方的俄罗斯、中亚草原的地带,古老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将当时世界联系起来的阿拉伯之路。阿拉伯世界同样也是一个纷争的世界,这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多数时间里都是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但这并不影响阿拉伯文明在当时世界中的统治地位。
  但阿拉伯帝国却没能像唐帝国那样得到继承,它庞大的领土此后一直处于四分五裂中。但由于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正好处于欧洲和东亚两大文明之间,所以这个帝国的存在很好地将东西方连接在了一起——如果以阿拉伯人的眼光看世界,甚至可以说从阿拉伯帝国时全球化早就已经开始了。
  如同在热闹的集市上一样,阿拉伯人实际上处于当时人类文明世界的十字街头。尽管分裂多于统一,但自公元8世纪开始的400年时间里,阿拉伯人仍然达到了全盛时期。
  首先,他们有了一个良好的统治模式——尽管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还是处在奴隶制社会制度中,远不如同时代的唐帝国。但他们已经开始准备抛弃这些了,他们对待奴隶已经很宽容了。
  其次,他们创造了最有效率的数字体系,尽管这种灵感可能来源于印度。欧洲大概此后100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这些数字,而中国直到1840后才开始使用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就是今天的数学基础。
  还有就是阿拉伯人的医术实际上与我们不分伯仲,甚至在有些方面要优于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国人的医学与阴阳理论是一统的,阿拉伯人也强调协调与平衡,盖仑学派和希波克拉底学派是阿拉伯医学的两大原始派系。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同样像现代医学一样,把医学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临床实用部分。在理论上和中国一样建立了矛盾统一的医学观念。在实际应用上,阿拉伯医生实际上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如阿拉伯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草药知识,这些草药知识经过阿拉伯人与唐帝国的交流,逐渐流传到中国,如唐帝国就将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的草药统称为“海药”(主要是阿拉伯航海商人从海洋带入中国的),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草药知识——唐代已经有专门的政府人员整理、记录这些草药。


阿拉伯人:文明冲突中的盟友(2)


  伊本?纳迪姆(ibnal’Nadim,公元?~999年)在《科学书目》中还记录了著名医学家拉齐(公元865~925年)帮助一位中国医药学家的故事。阿威罗伊、阿维森纳和拉齐三人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医学家。当时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唐称之为大食)有着频繁交往,几乎涉及各个领域。李约瑟(1900~1995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就记载了这个故事。一位中国医生来到巴格达,并住在当时著名的拉齐家里,拜他为师,学习多年。在回国之前请求拉齐允许他将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16卷医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带回中国。
  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阿拉伯人也羡慕长生不老,因而也有炼丹术,并且也有同样的结果——没有提炼出金丹或者金条,而是开创了化学。阿拉伯人在此方面的贡献是砝码和一些染料。欧洲人羡慕地说,阿拉伯人用砝码就能区分出是羊奶还是牛奶(同等容积下密度不同重量就不同),是芝麻油还是橄榄油,还能区分出各个地方的宝石。
  天文学也是各个文明较量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既然阿拉伯人占有地利,那么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阿拉伯人从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波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许多天文知识,也作出了自己的智慧总结。利用阿拉伯在地球上的低纬度位置,发现了许多新的星体,今天的许多星体命名就都有阿拉伯语含义,如辇道增七星、织女星、毕宿五星等。阿拉伯天文学者比鲁尼就写了一本利用星空占卜的书,即《占星入门解答》。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地球可能是绕着太阳运转,因为这可以合理解释一些天体现象。
  阿拉伯帝国和当时唐帝国的交往同样也促进了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发展。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曾经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大食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唐帝国的文化是很开明的,并不限制异教的传播,唐高宗允许穆斯林使节在长安修建清真寺。双方来往频繁,见于我国史书记载的,仅唐代阿拉伯人的使节来到长安就达37次之多。安史之乱暴发后,公元757年唐朝向大食求援,大食即派遣数千军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人后来也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教徒的先人之一。公元8世纪中叶,相比之下,中国外出的旅行家较少,但也有几位较著名的,如《西游记》的背景人物玄奘(他主要是去印度),还有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他的足迹一直抵达到北非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游记,即《经行记》。阿拉伯人旅行家来中国的就比较多了,如伊本?白图泰(公元1304~1369年)就是最著名的一位摩洛哥旅行家。他在21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摩洛哥的丹吉尔,此后一直游历了30多年。他从摩洛哥开始一路向东走去,先拜访了北非的许多伊斯兰国家和城市,包括撒哈拉以南的东非。然后到达了西亚的拜占廷和中亚草原,再一直向东,先后到达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最后到达中国。先后到过泉州、杭州及元大都(北京)。在元大都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伊本?白图泰返回摩洛哥,口述了他的整个旅行过程,即《伊本?白图泰游记》。在那个年代,这就是一部地理与文明的记录,他向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揭开了东方的神秘面纱。除了伊本?白图泰这样的旅行家,由于中国和印度、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庞大,航海技术的逐渐成熟,使海上贸易逐渐取代陆路贸易,因此有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海洋贸易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曾由巴士拉与希拉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同样,他们在回去之后也对中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进行了叙述,其中某些情节成为《阿拉伯之夜》的素材。
  中国的造纸术也是由阿拉伯人传递给世界的。那是因为一场唐帝国和阿拉伯人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唐帝国失败,许多人成了俘虏,而正是这些俘虏将中国的造纸术传给了阿拉伯人。这场战争之后不久,外部世界(中国以外的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就明确记载道“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此后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
  后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到了阿拉伯人那里,从此欧洲人就不再跋山涉水从中国进口丝绸,而是从更近的中东进口,中国的丝绸贸易由此开始衰落,中国不再独占丝绸的垄断地位。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正如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时刻存在一样,历史就是在这种不间断的冲突与融合中编织的艺术品。
  阿拉伯文明的成就也是一个征战与和平融合的果实。阿拉伯文明不是阿拉伯人自己的,而是曾经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曾经征服过这片土地上的和曾经影响过这片土地的所有人的共同成绩,无论他们曾经或现在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今天的伊拉克是世界的焦点,在八千年前这里也是世界的焦点。现代伊拉克人实际上是贝都因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后代,其中以贝都因人为主——他们是古老的游牧民族。而从文明的角度来讲,伊拉克人又是闪米特人和波斯人的后裔。闪米特人信奉的是多神教,波斯人则属于印欧语系,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中的琐罗亚斯德教派,两者几乎是对立的。伊拉克这片土地是世界文明的对流之地,因而这里也汇聚着众多的文明创造者的后裔。现在,伊拉克有2300万人,从宗教上看,其中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占56%,逊尼派占33%;从人种上看,阿拉伯人占四分之三,库尔德人占五分之一,还有一些很少的迦勒底人、亚述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等。
  伊拉克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换言之就是容易被利用的地方。伊斯兰教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教派,也就是说只要有外部势力想插手中东的时候,这里就有很好的矛盾在等待利用——在国际关系中,矛盾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很好地利用矛盾也就意味着可以事半功倍。当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很快,伊拉克的18个省中就有15个省不受萨达姆的控制了,什叶派当然不会放过重掌权力的机会,结果又是一个悲剧式的谢幕,在纳杰夫和卡尔巴拉这些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的圣地,人们开始攻击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人,但人们又很快发现,美国人并不打算推翻萨达姆,而只是要教训他一下,显然,萨达姆等来了血腥报复的机会,大批的什叶派人士又被杀死。


阿拉伯人:文明冲突中的盟友(3)


  从1891年开始,萨迈拉的一个伊玛目禁止信徒吸烟(当时,伊朗国王并没有谴责一家英国公司对烟草的垄断),逐渐引发了伊拉克人对英国人的愤怒,在1920年爆发了反对英国人的起义。英国人使用惯用的伎俩,一边镇压一边许诺一边扶植亲英势力。如提高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的地位(起义者多是什叶派),维护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地位,并许诺允许麦加的谢里夫重建一个真正的阿拉伯帝国,但显然那是一个骗局。
  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在1961年达成一个秘密协议——《塞克斯?批科协议》,这是一个典型的分赃协议,即从加沙地带到基尔库克这片地方将属于英国,黎巴嫩、叙利亚将属于法国。法国则用摩苏尔换取法国石油公司参股英国人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共享石油利益。
  1932年10月3日,伊拉克获得独立,但英国人仍享有宗主国地位。欧洲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主导着世界的政治,一个失落的中东文明故国,在现代工业面前毫无实力可言,这也就意味着伊拉克的独立之路注定要举步维艰。当二战爆发后,伊拉克人自然清楚这是一个渔翁得利的好机会,不幸的是,他们又一次押错了赌注。伊拉克人希望德国人能赶走英国人,这和埃及的想法没什么本质区别,埃及人对谁来到他们的国土上不感兴趣,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都一样,都是主人。1941年4月,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
  伊拉克这片土地上就是这样,石油、古老文明、宗教、民族分割、政治利益等导致一个接一个的纷争出现,一批人死去另一批人紧接着死去,政变、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来自外国的阴谋与来自本国的争夺此起彼伏。
  直到1958年7月14日巴格达的电台里响起《马赛曲》,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将军领导的政变组织——“自由军官委员会”采取行动,推翻了费萨尔国王和阿卜杜拉。次年,伊拉克退出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巴格达条约,重新回到真主的怀抱。但在冷战的气氛中,卡西姆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东西方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其实无论他选择谁做朋友,另一方必然不高兴,也就必然为他设计一些危险的剧情。1959年10月,他躲过了一次暗杀,但没有躲过4年后的又一次攻击。萨达姆是1959年刺杀卡西姆的成员之一,他也成功地获得了卡西姆的国家。
  他和他的复兴党终于在1968年成功了。
  尼布甲尼撒和萨拉丁都是阿拉伯人的英雄,他们都是后人可以祈求的神灵,都是从古巴比伦神塔上走下来指导后来统治者的先贤——尼布甲尼撒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萨拉丁在1187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而他的梦想就是统一阿拉伯世界,这也是萨达姆的伟大梦想,可惜,结果都是否定的,并且,萨达姆两次败于“新十字军”。


其他朋友


  关于俄罗斯前面已经讨论了很多,这里无需再多赘言:它的双头鹰战略连俄罗斯人自己都不甚清楚,它的重点究竟在那里?
  欧洲人不认同它,更不相信它;亚洲人更无从谈起认同,而且多数时候深受其害。结果只能这样,俄罗斯人企图左右逢源,利用亚洲和欧洲,而欧洲和亚洲也在利用俄罗斯制衡美国、或者相互制衡,这是一个标准的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游戏。
  巴西呢?是不是我们的新伙伴?
  巴西是一个新兴势力,由于过去它一直相对默默无闻,因而国际社会大多对它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还充满疑问,对这个国际社会的新伙伴大多数国家仍然采取的是同一态度:有待观察。
  巴西如果能形成气候,即成为一个新经济中心,那么它对国际政治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在美洲大陆——美国的后院制造分离主义,从而从背后牵制了美国。从这一角度来说,恐怕只有美国会感到不愉快,而其它大国都会很期待看到这一幕。另外巴西的崛起也意味着拉丁文明的复兴,这会明显分离基督教世界,会形成基督教的三大派系,即斯拉夫—东正教、盎格鲁—基督教和拉丁—基督教,在欧洲也许还会逐渐形成以法德为中心的日耳曼—基督教派系。
  无论如何,巴西的崛起都会造成南北美洲的分离,美国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者。
  再就是东盟了,这是我们身边仅次于日本、印度、俄罗斯、中东阿拉伯集团的第五大集团,并且这里的经济自战后一直欣欣向荣,并且占有战略要地,但整个东盟显然还很缺乏凝聚力,它们的组织还是较为松散,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团结的优势。
  凡是中国人都会清楚地记得1998年发生在印尼的那场灾难——针对华人的灾难。为什么在印尼华人总是得到印尼人暴力的“偏爱”?有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条是印尼背后有美国人——印尼地处亚太战略要地,美国人不会指责印尼的暴力,因而印尼有恃无恐。美国希望看到中印之间关系恶化。
  在东亚的历史上,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整个东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东亚唯一的大帝国。这个帝国的威胁主要是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而广阔的南洋一直被视为一片蛮荒之地,既没有威胁力也没有什么价值。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