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相信中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年,阿尔布雷希特先从富格尔家族(德意志地区的大家族,拥有巨额财富)借钱,然后送给利奥十世教皇,交易是他可以担当美因兹、马格德堡大主教及兼管另一个主教的行政,然后阿尔布雷希特得到教皇允许,可以在其辖区出售赎罪卷,教皇则贪得无厌地提取50%的收入。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终于在教堂大门上贴出《95条论纲》,讨论赎罪卷的问题。德国人愤怒了,而德国人一感到愤愤不平则欧洲就意味着灾难临头,进而世界为之颤动,俾斯麦、希特勒的愤怒就令世界发抖,而谁又能说得准未来德国总统会不会对什么事感到不满呢?所以,我们可以和法国人调情,却要密切注视德国人的一切,因为全球化已经这样成熟了——欧洲人口袋里掉落一分钱,我们在床边都会听到它落地的清脆响声。
●是否团结:亚洲还是一个疑问?
在可能的三者中最具悬念的就是亚洲了。
亚洲在近150年来一直处在矛盾重重之中,尽管欧洲在1945年前也是如此,但现代欧洲则是一个日渐统一的大欧洲——它的力量仅次于盎格鲁?萨克逊国家联盟。亚洲的传统核心有三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由于地理相对封闭,东亚一直稳定地以中国为核心。印度是南亚的核心,但这一地位经常被伊斯兰世界的力量所打断。而伊斯兰世界在过去虽然也曾有过强大帝国的存在,但在近代却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国家,埃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或者叙利亚都没有充分的实力担当起这个责任,伊斯兰世界的教派分离也导致这里矛盾不断。其实,阿拉伯世界虽然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但它一直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明世界,完全可以像欧洲一样人为地划出一条边界,成为一个阿拉伯洲。
阿拉伯世界的纷乱导致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无法成为亚洲的核心,甚至也难以成为一个团结的联盟,众多的国家和各自的利益注定这些国家难以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
现在的亚洲中,最具实力的是日本,最具潜力的是中国和印度。中国是传统的核心,周边国家对此并不陌生;而日本想代替中国地位的努力被欧美和中国所打断;印度尽管是南亚的大国,对东南亚也有过悠久的影响,但它似乎总是稍逊一筹,既没有建立过强大的国际联盟,也没有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大国的政治影响,尼赫鲁曾经提出的不结盟运动在冷战时期梦想成为独立的第三势力,但结果证明不过是空洞的口号,既没有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得到认同也没有缔结出独立于冷战之外的国际联盟,倒更像是“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印度外交政策中的体现。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之争和中印之间较量性的竞争是那么深刻,彼此都是大国,又都曾兵戎相见,似乎和谐早就在彼此间消失殆尽。相比之下,东南亚各国的合作更有效率,这种在四面压力下的合作倒是更具现实意义,彼此也更容易信任。但中国、印度和日本似乎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实力,谁都不情愿作配角。一个分裂的亚太、一个分裂的阿拉伯世界、一个分裂的南亚次大陆,又怎么对抗一个强大、团结、彼此信任的盎格鲁?萨克逊联盟和能用同一种声音讲话的欧洲联盟呢?但也不可忽视的是在太平洋沿岸的亚洲部分出现了一种力量整合的趋势,这不得不让人们拭目以待。
亚洲命运
一次,几个国家的将军在争论谁的士兵是最优秀的,争论不下,于是提出比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的士兵能够顺利地把一面旗子插到悬崖下面的一棵大树下。德国士兵最先出场,然后按照指挥官的要求,笔直地走向悬崖,毫不犹豫地从悬崖上跳下去,结果摔死了;美国兵第二个出场,嚼着口香糖领命而去,但在悬崖边上张望了一会儿,吹着口哨离开了;最后中国士兵来了,他得到了同样的命令,他也走到悬崖边,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掏出绳子系在悬崖上的树上,再顺着绳子滑下去,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这就是中国人的不同之处,他们总能完成任务却又不偏激。
谁是逐鹿者?(1)
全球化带给每一个国家的都是同样的两份礼物:永远流动的利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弱者寻求自保,强者寻求更大利益,但途径都是差不多的——即合作,相互结成一个组织,来对抗另一个组织。
显然,分化组合,就是未来20~30年国际政治必然的主题。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2050年最终不是形成战国七雄或者春秋五霸的格局而是形成三国演义的模式呢?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已经存在的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联盟。只有能对抗这个联盟,或者两者的联合能够抗衡这个联盟的时候,这种游戏才成立。并且,七角、五角或者四角关系都不能形成稳定对抗的关系,只有三角关系才是最稳固的。原因在于几何学上任何大于三角的图形都会产生倾斜、移动,直至失去这种对抗结构。在国际关系学中,同样是大于三角的游戏矛盾也会骤然增多,必然其中有的国家在矛盾中选择放弃朋友转而归附到另一个阵营当中,演化的最终结果还是会形成三角。
盎格鲁?萨克逊联盟是现代世界最强大的联盟,它的实力就成为选拔对抗者的标准。单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再强大的国家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都会成为一个小朋友。这是一场团体比赛,只有有资格组成团队的国家联盟才能够取得入场券。
二战实际上是一场经典的团体角斗赛——纳粹德国是其中标准的参照物,其它各方都是在和它进行比较,也依照这种比较结果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欧洲,其实就是一场充满阴谋、谈判、实力对比和出卖朋友的欧洲戏剧。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统一欧洲,但在战略上不希望出现两线作战,所以希望首先取得其中一条战线的安宁,这决定了德国必须同时与前苏联和英国谈判。英国希望祸水东引,前苏联同样希望德国首先攻击法国和英国,以求赢得时间准备。结果就是一场欧洲历史上最大的讨价还价,历时10年,直至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在这场政治与外交的角逐中,每个实力集团都在评估德国的军备、战时经济潜力和开战后德国可能占领的资源、德国的盟友等,这些是用以谈判的基础,也是决定与德国妥协程度和自身立场的决定性依据。在欧洲众多的国家中,如波兰、芬兰、挪威、瑞典、捷克、希腊等小国一直只能充当配角和附属角色的原因就是他们与德国这个参照物相比,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同样,在今天的世界,如果要想与美国站在一个拳台上,就要拥有与美国一样的等级。如同希腊诸国任何一个城邦国家单独面对庞大的波斯帝国都是渺小的,波斯就是他们的参照物,只有各个城市国家联合起来才能达到与波斯帝国抗衡的水平。
既然有了美国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确立和这个参照物对抗的条件,根据历史经验总结下来,要想与美国站在一个重量级的拳台上,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条件一:必须建立一个足以对抗美国的联盟。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充满野心的帝国建立了一个企图统治世界的组织后,最好的对抗办法就是同样也建立一个组织,而且这个组织还不能太弱,否则将不堪一击。如果当一个这样的联盟还不足以对抗的话,那么就必须联合另外一个组织,二者的实力应该基本与这个野心帝国的实力相当,否则会容易因担心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而选择臣服。当拿破仑企图在欧洲建立大一统的伟大欧洲帝国的时候,英国立刻就组织了反法同盟,英国的传统外交目的就是要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任何一个企图统一欧洲的大帝国出现,一个联合的欧洲对英国来说显然是一个“联合的噩梦”。
这个反法同盟仅仅有英国不行,还必须有沙皇俄国,这样才能构成一个轴心,即伦敦—莫斯科轴心。这个联盟迫使法国腹背受敌,即使这样还不行,英国的陆军太弱小,根本无法与法军抗衡,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太落后——看起来更像是农民的武装,所以英国还必须把奥地利和普鲁士拉过来,这样他们才能在军队人数和战斗力上维持与法国相当的水平。英国还必须支持西班牙的抵抗力量,这既可以牵制法国的力量,同时也是维持一个将来登陆欧洲的前沿基地。英国作为一个没有法国人统治的岛屿就成为反法同盟最大的战略后方,当然拿破仑针对这一点构筑了大陆封锁政策,但这并不成功,法国的海军力量只能与英国维持大体相当的水平,甚至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处在下风,这样法国就没有力量封锁英国和欧洲的海岸,所以英国得以维持这个同盟的存在,直至拿破仑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典型的联盟对联盟的战争。英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维持一个同盟的存在,直至这个同盟取得胜利。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三足鼎立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而不成功的联盟在历史中也有,如宋与辽之间并没有消除彼此的矛盾,也没有联合一致的军事行动,甚至连统一的战略、外交、经济计划都没有,因而这个口头的联盟对金国一直没构成过重大威胁,倒是蒙古人趁这三国混战的时候异军突起,如同龙卷风一样横扫整个欧亚大陆。
条件二:效率更重要。
在联盟的内部,大家举行的并不是圆桌会议,原因就是此时需要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当然在法律及外交表面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各个国家的旗杆都是一样高。
谁是逐鹿者?(2)
这个联盟可以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显然是只有几个起核心作用的点,这就是轴心。联盟的所有成员国都围绕这个轴心旋转,而这个轴心则又需要一个重心,或者说核心。如德意轴心,显然德国的实力远远大于意大利,柏林的重要性也自然要比罗马重要——所以盟军解放罗马并不等于二战结束,攻克柏林才是真正胜利的标志。同样,在美国没有正式卷入战争的时候,伦敦显然是与巴黎构成轴心,在失去巴黎后,伦敦是与莫斯科建立了事实上的轴心关系,这期间伦敦一直是反对德国的重心,德国重点要打击的也正是伦敦,但德国的空军和海军都没有实现希特勒的愿望。在美国参战后,华盛顿取代伦敦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核心,这个核心通过三条线支配着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联盟:华盛顿—伦敦是欧洲战场和盎格鲁?萨克逊联盟及英联邦国家的传统中心;华盛顿—南京是亚洲战场反对日本的中心;华盛顿—莫斯科是北方战场反对德国和日本的中心。
无论什么样的联盟都是一个运转的机器,支配这个机器的只能是一个大脑,否则这个机器就不知该怎样运转了。绝对的平等在战场上就是最大的敌人。
条件三:没有裂隙。
阿拉伯联盟同样也是一个缺乏信任的组织,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就多次在阿拉伯联盟会议上大声指责沙特或者干脆中途退场。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同样深远,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为时8年的两伊战争。拥有共同的宗教本来可以促进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但当宗教分裂出教派之后就成了矛盾的源泉,阿拉伯世界中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争斗早就成了外界制约阿拉伯人的可利用资源。如第二次海湾战争后,美国就一直在利用伊拉克逊尼派对什叶派在萨达姆掌权时的为所欲为的不满和报复心理左右伊拉克的政治局势。阿拉伯的极端宗教势力也一直对沙特王室允许基督教美国在伊斯兰圣地驻军非常不满,这也导致了沙特政府与宗教势力和众多沙特平民教徒关系紧张。
决定亚洲的内因(1)
● 中国:传统的东亚大国
《参考消息》曾登载了一篇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于2005年4月23号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所作的演讲。其中李光耀提到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观点:“中国崛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是“重新崛起”,因为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说,中国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只不过在过去的500年里,欧洲和美国超过了中国。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在1820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工业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亚洲经济占世界总产值的3/5。①
中国在东亚的传统地位并不需要多说,无论世界历史还是亚洲历史,失去了对中国的论述也就失去了对亚洲的论述,可以说东亚的命运是和中国连在一起的,中国受到内乱或者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则整个东亚都将蒙受损失,而中国强盛则整个亚洲都会享受到中国带来的利益。
中国在东亚的核心地位自秦统一中国直至鸦片战争,历时两千多年。只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自身陷入到迷茫当中。但即使从1840年算起,至2050年中国重新崛起,也仅仅是中断了200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亚洲对中国在亚洲的历史地位并不陌生,对中国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崛起的能力也没有多少怀疑,只是对中国重新崛起后如何运用它的力量以及是否会对过去令中国受辱的国家采取报复而心存猜疑罢了。
●日本:菊花与武士道
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
日本社会普遍接受佛教,但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取其“精髓”,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人是如此理解佛教的劫与人的生死了结之间的关系的——生前的罪恶就在生前了结,与死后的灵魂无染。一劫了却,一劫复生,周而复始。所以在日本人眼中无所谓正反,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人都是值得敬仰的。无所谓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失败;也无所谓荣与辱,只有民族利益得失。这也就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既崇尚佛教又对武士道精神如痴如醉。
在欧洲也可以找到一面日本的镜子,那就是英国。从地理上和岛国文明来看,日本和英国非常相像——它们分别孤悬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不同的是英国面对的是一个自罗马帝国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的四分五裂的欧洲,这使英国能够有效行使一种“英国因素”,即利用英国的力量竭力反对任何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的企图,即 “联合的噩梦”。无论是法国、德国、俄罗斯还是瑞典,只要谁有统一的企图,英国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反对者,并且往往成为反对者中的中流砥柱,这就是英国的“制衡原则”。而今天,面对欧盟的形成,英国则显然颇为矛盾——无论加入或者反对,都是置英国利益于他人的股掌之中;日本的烦恼则正相反,日本两千年来一直是面对一个统一的大陆,即使是在它分裂的时候,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一直没有机会像英国那样在亚洲大陆施展“日本因素”,它对这个大陆帝国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明朝时期的沿海地区,即“倭乱”,而从来没有上升到影响中国进程的程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只是在近100年的发展中,才借西方的殖民行为上升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国家。
而且很明显,即使是这种制衡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盎格鲁?萨克逊联盟的支持,并且只能是这个联盟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二是必须在中国这个大帝国软弱无力的时刻才行得通。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100年而已,现在中国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稳定、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