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93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93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修一点福,那是真正种了福田。

    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有没有学风,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是不是认真在学习、认真在修持。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认真修持,这是如法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是不是完全相应、圆满相应?不见得。那是为什么?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没错,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你得福小,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你一定会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决不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所以种福,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所以他后面,这个地方注解里头说,‘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他这里说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去看。

    注解里头有几话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大论》云’,《大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有一段话说,‘财为恶心因缘’,为什么?财常常能引起人的贪心,贪心是三毒之首,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是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贪的祸害,所以他能够常常舍,能把贪心放下。‘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这个道理?贪是祸害,施是大福。你布施,远离祸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做?‘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这是凶衰之相,带给人的是忧患、是恐怖。有钱的人惟恐自己的财富失掉,天天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我常常听人家讲,商场里作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药就不能睡觉,什么原因?忧虑过度,这不是财害了他吗?安眠药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说的话没错。‘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这首偈,这里头两首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的忧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为你生大福大利,‘福无量’,为什么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不知道布施的好处,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处,知道布施的利益,你就会欢喜布施,常行布施,尽心尽力的布施,福报无有穷尽。这个现象,团体里面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净宗学会,这个事实摆在眼前的;个人,你们也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学佛就学布施,章嘉大师头一天跟我见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听话,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没有福报而且又短命,怜悯我劝我修布施。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福报,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与过去生中不相干。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点因果,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点智慧,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我们过这些苦日子,你们连作梦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心,点燃那个光度才等于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后一行,‘《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讲的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翻开经本看二十二面,二十二面的注解末后这一段很重要,我们从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是非常明显的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我们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面第二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也有写在这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传授你一偈一句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下面说‘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这个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老师有没有过失?很难说。为什么很难说?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你以烦恼心看老师,老师过失无量无边,你以清净看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没有好恶,没有好丑’,境是什么?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一切物,给诸位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丑,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恶心,看一切人都是恶人,看一切法都是恶法。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也正同《坛经》里面所讲的风动、旛动,惠能大师看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你的心在动,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诸佛菩萨示现表演,表演在迹象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里面还有杀、盗、淫,善财童子还去参访。杀、盗、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菩萨示现,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他怎么会得到?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必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用心不同。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下面接著说,‘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末后这一句: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小注里头说,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经》,佛的话,‘法是众生真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