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5-夜与昼-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他微微笑了,从随身挎着的书包里拿出一个小速写本,对着“印度美人”画起铅笔速写来。画了几笔,他又停住。这一家的女性他没欣赏完呢。在任何一种场合,他总要把在场的每一位女性都品味个遍才算完的。这个惯例不能破。
剩下的就是黄平平了。
她是这六个女性中最年轻的。她新鲜滋润,娇小的身体充溢着活力。这是自己反复欣赏过的姑娘了,而且自己正在追逐她。现在,她正在讲述她的治家方略呢……
我觉着,咱们这个大家庭在生活上主要有五个问题(她笑笑,冲淡一下自己用语的严肃性)。一个,是经济收支和伙食问题。第二个,是住房问题。第三个,是起居作息互相减少干扰的问题。第四个,是如何照顾爸爸的问题。第五个,公共设施——如水龙头、洗衣机、煤气炉——如何安排使用的问题,还有一系列具体规则。我觉着,就这五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遗漏呀?别的问题都是各个小家和个人的事儿了。(又是略带调皮的一笑,以符合她老末的身份。)
先说第一个,经济收支和伙食问题。咱们这个大家赖以生存的费用,就是每月三百一十五元。一百五十元是爸爸出的,另外是十一个人——除了入托的玲玲和小薇,上学的四姐,阿姨以外——每人每月交十五元。“入”就是这一笔。支出呢,项目就多了:房费、水费、电费、卫生费、煤气费、冬天的取暖用煤、阿姨的月薪等等,最主要的一项是伙食费,其中包括粮、菜、油、盐、醋、酱、添置炊具等一系列开支。看着三百一十五元好像不少,可对于十六个人来讲,平均每人才不到二十元——十九元七角。就是按在家吃饭的十三个人平均,每人每月才二十四元多一点。这笔钱要支付各种开销,最后花在伙食费上的钱,每个人不过十几块。我觉着,咱们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伙食质量太差,不得不各自开小灶,既费时间,又费煤气、电——差不多人人都用“热得快”。
咱们家为什么伙食质量差?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嘛。(她有意这样不伦不类地使用理论概念。)要解决伙食质量问题,现在的方法是每人每月再多交些生活费。根据现在的市场物价,我做了个大概了解,咱们每人每月再多交十五元——十一人是一百六十五元,等于每天增加五元菜钱——咱们的伙食才能达到一个凑合的水平,要是想再好些,就需要每人每月多交二十元,也就是每人每月交三十五元,才能保证一个比较好一些的伙食水平。这样,包括各种酱菜、辣酱、腐乳等,大灶上都可以常备。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仍旧维持现状。大灶上提供主食和低标准的菜,大家各自为政,去弄自己的小菜,补充营养,调剂口味。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好处,就是不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众口自调嘛。另外,大灶上的压力轻些,阿姨也能忙过来。要不,可能还要去请个小保姆,每个月又要多开支三四十元。
〔春平这时插话道:“就现在这样,咱们也该请个小保姆帮助帮助阿姨了。昨天我和爸爸说了这个事儿,阿姨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劳累了。”〕
阿姨这事儿,大姐,等会儿咱们再商量吧?上面说的两个方案,大家看哪个方案好些?
〔人人都沉默着。这是她预料到的。〕
第一个方案是大家都能省点事儿,省点时间。第二个方案是灵活性大一些,可以自己部分调剂伙食。(她补充说完,等待大家表态。)
〔“就第一个方案吧。”小华不耐烦地说,连头也没抬。
他当然是最懒得自己麻烦的。
“还是第二个方案吧,还是灵活点儿方便。”赵世芬说。
她肯定觉得一个人交三十五元太多了。
下卷:第三部分她彻底埋葬了一切奢望
“两个方案倒是各有各的好处……”梁志祥瓮声瓮气地说,显出他的犹豫不决,他察看了一下秋平的脸色,似乎同他看法相似。
春平、曾立波、夏平等人都在思索。
这种情况自己是有所预料的。这两种极端的方案使全家陷入一种难以抉择的矛盾状态中。这时,她就可以拿出她的折衷方案了。那才是她决定采取的方案。〕
我还考虑有第三个方案(她稍作停顿,以引起全家人的注意),就是把上面两个方案综合一下。每人每月再多交上十元钱,把大灶的伙食水平稍稍提高一些,这样,没时间自己搞小灶的人也就可以吃得凑合,愿意搞小灶调剂的呢,还留有了各自灵活的余地。你们看这个方案是不是更好一些?
〔“我看就这样挺好。”赵世芬立刻表态。有着一开始多交十五元、二十元方案的压力,现在多交十元在她思想上就一下能通过了。
“我看就这个方案吧。”梁志祥看了看秋平,转过头说道。
“就这个方案吧。”曾立波和春平也认为很圆满地松了口气。刚才的两个方案,他们显然都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怎么都行。”小华又是不耐烦。
“我也觉着这个方案好一些。”夏平认真地说。
这就都通过了。这正是她要达到的目的。
她为她的“改革”艺术感到满意。如果一开始提出这个方案,肯定不会如此顺利地通过。这叫“夹心方案”。中庸之道万岁。〕
那咱们就采取这个方案。以后每人每月交二十五元生活费,比原来多交十元。其他方面还要注意节约:节电、节水、节煤气。要不,增加的钱还是吃不到嘴里。
黄平平的话被打断了,邮递员送来报纸和信。
有冬平的邮件:一个牛皮纸大信封。她疑惑地看了看,把它拆开了。
邮递员走后,黄平平想接着往下讲,又有人进了院门。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领着个小男孩。“秋平。”来人看到秋平,高兴地叫道。
秋平迎上去,这是她过去的同学:“是你呀。”
“咱们十几年没见了吧?”来人热情地拉着秋平的胳膊又捶又拍,“我昨天给你打电话,你们厂里人转告你了吗?”
“告诉了。”
“走吧,咱们班的女生都约齐了,今天在中山公园聚会,一律带上孩子,就差你了。”
“我还有事儿呢。”秋平扭头看了看,为难地推托道。
“你去吧,有我在这儿就行了。”梁志祥对秋平说。
秋平转头看着老同学:“我不去了。”
“你怎么了?咱们分手十几年,好不容易凑到一块儿,聊聊过去和现在有多好哇。”
“我也没什么聊的。”她聊什么呢?她曾经比谁都好强,可现在比谁都差,有什么脸和同学们相聚呢?来人呆呆地站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过身走了。
秋平看了看在一旁小板凳上坐着看连环画的女儿玲玲,头发梳得又光又亮,戴着红色的小发卡,穿着漂亮的小连衣裙,心中感到一点安慰。她现在小半个心思在丈夫身上,希望他熬出个文凭,大半个心思就在女儿身上了。她从女儿一岁时就开始教她识字。现在才四岁,就能做四则算术,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还会几百个英文单词了。每当她统计完女儿的识字数后,就有一种欣慰。她要把女儿培养成神童。
……她领着女儿坐在电车上,街上的商店、饭馆、机关大门上的牌子一个个在车窗外掠过。“玲玲,你给妈妈念念,那些牌子上写着什么?”她对坐在怀里的女儿说。女儿那时才三岁,用小手指点着车窗外,拖着童音朗诵般念道:“红光百货商店,晋阳饭庄,中华实业开发公司,外文书店……”引得满车人都啧啧地惊叹。这时,她心中就会漾起一丝混合着凄然的幸福微笑……
……又一次,车正好停在书店门口的站台上,“玲玲,你看那个书店门口的大牌子上写的英文念什么?”她指着车窗外问道,“给妈妈念念。”因为刚才没有买电动玩具,玲玲正在赌气,说什么也不开口。“她能认得吗?”乘客中一个胖胖的中年妇人不相信地问。旁边几个乘客也看着玲玲。“她认得。”她说,然后把嘴凑到女儿耳边:“玲玲,快给妈妈念呀?快,乖孩子。”玲玲噘着嘴扭头不理。车就要开了。一个车门已经关上了,她就要失去在这几个乘客面前证明女儿才能的时机了。她又对女儿耳语道:“玲玲,快给妈妈念,要不,妈妈该难过死了。”“那你给我买——”玲玲说道,指的是刚才在商店里看见的电动火车。“好,给你买。”玲玲这才扭头看着车窗外面,流利地念完广告牌上的几个英文单词,赢得了周围乘客的拍掌称赞。她却把脸伏贴在女儿嫩小的肩上流出了眼泪。“妈,您怎么了?”“没怎么。”……
她自己还能有什么可追求的?青春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她彻底埋葬了一切奢望,把自己沉浸在操劳辛苦中。上班去一身工作服,下班回来还是工作服。不慕任何女人的虚荣。麻木的安然。还有什么想的?
“秋平,你怎么老是这一身工作服啊?带孩子去公园也穿这个?”春平不止一次打量着她的穿着说道。
“这样方便。”她答道。
“秋平,我给你买了件衣服。”一次,春平拿着刚为她买的款式新颖的上衣。
“我不要。”她说。
“已经买了,穿吧。”
“那我去帮你退了。”
她坚决不要,以致伤了春平的心。
下卷:第三部分这是她爱过的第一个人
第二个问题是住房问题。你们都听我说,别走神。(她略提高了一点声音。)这个问题目前看来只能维持现状。西边这间空房是不是可以腾出来住,大姐和大嫂都提出来过。这个咱们商量一下。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二姐、四姐都结婚了——嗳,我说说怕什么的,别瞪我呀(笑)——暂时在单位找不下房,那这间放东西的空房就给了四姐。我现在不是和二姐住一间吗?我搬出来,取代四姐的位置,和阿姨住到一块儿去,这样,二姐也就一人有一间房了。这不是解决了?二哥现在——二哥你别不高兴啊,我可怕你烦了(笑)——他现在是一人住一间,结婚也就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情况。可在这基本情况上,有两个变化可以考虑,一个,如果有谁能在单位找下住房,搬不搬出去?搬出去是不是就违背了妈妈的遗嘱——让咱们这个大家不要散?是不是不散就永远挤在一块儿,永远维持这种低标准的居住条件?还有一个情况是:在二姐、四姐马上还没结婚的情况下,那间空房是不是可以暂时腾出来,让大姐或让大哥他们住一住?……
牛皮纸信封里是一本大型文学刊物。她疑惑地翻了翻,谁给她寄的呢?从刊物中翻出一张信笺,是封短信,一笔洒脱苍劲的钢笔字。
冬平: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我却始终没有忘记你。看到这封信,你可能一时还想不起我——我大概应该被你忘却的——请你读读寄去的刊物上的小说,在你最喜欢的作品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真诚地希望你一切都好。
没有落款。
这是谁呢?这字迹使她在深久的记忆中模糊感到了什么。然而像隔着浓雾一般,她看不清自己的记忆。她翻开目录。每一位作者的名字都看过了,没有她认识的。再看一遍,还是没有。他(她确定对方是个男性)也许用了笔名。
她的目光不知为什么停留在头条目录上。
中篇小说《小岛》,作者:秦明月。
她从这笔名中,从这小说的题目中又隐隐约约感到了什么,记忆深层的形象正在朦胧中若有若无地浮现出来。她还是看不清记忆,因为她不敢相信。她翻开了中篇小说《小岛》。题图:湖水,小岛,丛树,茂密的草,秋风萧瑟,迷茫苍凉。
她读到了这样的作者题记:
哲人启示:一个男人不应该时隔多年再去重见自己年轻时爱过的姑娘。失望会打碎你全部美好的记忆,而给你带来极不愉快甚至嫌恶的印象。
我却要在“小岛”中寻觅她……
她一下合上刊物。她知道他是谁了。
他——陈晓时,是二姐夏平的同学。十多年前,少女时的自己崇拜过他,这是她爱过的第一个人。他在她心目中是个思想天才。他也热烈地爱过她,得到过她。然而渐渐的,他在她心中黯然了,听说从插队的农村转到西北的一个小工厂当工人了,处境很平庸。他们的关系断了。前天,她突然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了他。他已经成为出国讲过学的青年学者了。面对着会场的热烈掌声,他从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她对着电视深深地怅惘了,难过了……
她慢慢翻开刊物,开始读《小岛》。
家庭会接近尾声时,院外面响起了收买破烂的吆喝声。会暂停下来。平平和夏平抱出一捆捆报纸、旧刊物,抬出一筐玻璃瓶罐,又拉出一篓嗡嗡飞着苍蝇的猪骨头,准备往外拿,收破烂的老头儿已经一瘸一拐地进了院子。
“报纸多少钱一斤?”平平问。
“两毛。”瘸老汉答道。他低头打量着一堆破烂。
“不是三毛一斤吗?”夏平问。
“前几年不是四毛吗?”平平又加了一句。
“您那是什么时候的价儿了?十年、二十年前的事儿了。现在早跌价了。”
“物价是涨,废品价是跌啊。”平平笑笑,“你们现在收破烂的尽自己定价,压低价,个人好多挣钱。”
“您怎么说都行啊。”
“三毛一斤,就都卖给您,要不,我们等别人来了再卖。”平平说。她想讨讨价。这两年出入自由市场,她也学会了这种高讨低要的心理战术。只要老头儿说两毛五一斤,她就成交脱手。这也是中庸之道。
“那您留着吧。”老头儿说着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像是要走。
下卷:第三部分一分钱的亏都不愿吃
“算了,都卖给你吧。”平平说,并为自己中庸之道的失败感到好笑。何必为几角钱计较?人的心理也真逗,心甘情愿时大手花钱,一出手二十元、三十元不心疼,可有时一分钱的亏都不愿吃。她不知道瘸老汉心里在说:哼,一个女学生家也会来这一套了。他经得可比这多得多了,还斗不过你?这些大户人家也真是见小,还抠心眼算我这毛儿几分的。院子里一时散了摊,聊天走动,和孩子逗笑,上厕所。
顾晓鹰有了机会。他有意大大方方地正面看着赵世芬和她哄逗的女儿,挥笔画着速写。
“您是在画我们呢?”赵世芬先是装作不知,然后是和顾晓鹰的目光打了几个对视,才笑着问。
“你看像不像?”顾晓鹰乘机把几张速写纸从夹子中拿出来欠身递过去。
“还真像哎。”赵世芬一张一张看着,赞叹道,“你是专门画画儿的?”
“对。我就是搞美术的。”顾晓鹰说,同时用目光照顾着旁边。一家子已有好几个人注意他了,唯有他要引动的那个“印度美人”还在低头看刊物。
“那您有时间给我们小薇画画行不?”赵世芬笑问道。凭着自己的直觉,她早已感到顾晓鹰目光中的热度,她本能地要进一步吸引他。
“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