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对联集锦 >

第20章

对联集锦-第20章

小说: 对联集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翌年隆冬,李白随同一位诗友、当朝兵部侍郎乘船重游新安江,再次路经更楼底村,听到油坊里“嘭嘭”的打油声,又想起了去夏被油车工难倒的事。这时,八名船工正弓腰驼背携纤,踩着冰层,吃力地拉着客船往前而行,被踩碎的冰层在阳光照射二,熠熠发光,如同银浪荡漾。李白触景生情,产生了灵感,忙叫停船。他奔进油坊,打到周兴诗说:“你的对我对出来了!”
  寒冬拉纤船,船夫踩冰,冰破似浪。
  句中的“冰破似浪”谐“兵部侍郎”,正好对上翰林学士。周兴诗见对得工整,忙邀李白到他家喝米酒。
  自此,李白再也不敢自夸才华盖世了。他多次感慨地说:“庶民百姓之中,大有文才啊!”
  夫妻巧对贺寿联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吕蒙正联结姻缘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位书生叫吕蒙正。他家境清贫,靠卖字作诗为生。一天,吕蒙正路经赵员外府门外,只见一群文人墨客,正在装腔作势,高谈阔论。一打听,原来是赵员外年过五十得贵子,高兴非凡,以重金聘请文人墨客为他作门联。现在,这帮儒生搜尽枯肠,苦思无对。突然,工部侍郎的儿子倪兴官大呼一声“有了”,便得意地提笔写下一联,贴在赵府大门上:
  子当承父业;
  臣必报君恩。
  众儒一见,急忙奉承,赵员外也称赞不一。谁知站在旁边的吕蒙正不禁大笑起来:“这样的对联贴在门口,也不怕别人笑掉牙!”倪兴官见是位粗布蓝衫的穷士,便蛮横地说:“滚开,你有什么资格评论!”众儒生也发出一阵狂笑。
  吕蒙正面对讥笑侮辱,不以为然,朗声吟道:
  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
  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倪兴官一把拉住吕蒙正说:“你说本联错在何处?倘若说不出理由,我要上衙门告你侮辱斯文!”吕蒙正推开倪兴官的手,理直气壮地说:“你想告我?我还要告你呢!此联不但粗劣,而且有灭族之祸。”赵员外一听,大吃一惊,忙躬身问道:“客官请道出事由。”吕蒙正笑哈哈地说:“此联颠倒人伦,目无君父。岂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言一对。
  这时,赵员外觉得吕蒙正言之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以光耀门楣。吕蒙正见盛情难却,就说:“不必重写,只要把对联中的字更动一下,改成‘父业子当承;君恩臣必报’就行。”赵员外见吕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为,有心再试试他,就合着自己的身份出了一上联,要吕蒙正和:
  未老思阁老;
  吕蒙正看了倪兴官一眼,微微一笑说:
  无才做秀才。
  赵员外一听,满口称赞,打算将女儿黛菊许配给吕蒙正为妻。这时,倪兴官醋意大发,恶狠狠地吟出一句:
  牛头焉会生龙角?
  吕蒙正毫不示弱:
  狗嘴何尝出象牙!
  倪兴官紧接一句:
  一介寒儒妄想攀龙攀凤攀丹桂;
  吕蒙正看到客堂正中的一尊佛像,即景生情道:
  三尊宝像岸然坐鳌坐象坐莲花。
  倪兴官诗才平庸,无言以对,虽气得七窍生烟,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赵员外听了,拍案叫绝,当即要婢女去闺房传话小姐,告知已为其择得佳偶。黛菊小姐自小聪明,能诗善词,才貌双全。听了婢女的传话,就禀明父亲,说自己也有一联,如吕蒙正能对出下联,方可议婚。她的上联是:
  因荷而得藕;
  吕蒙正一看小姐出的乃是一副谐音联,便一挥而就:
  有杏不须梅。
  小姐见对得工整,比喻得当,不禁嫣然一笑,默许了婚事。婚后,小两口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关于吕蒙正联对结姻缘,民间还有另一传说,请见下篇“彩楼妙对配佳偶”。
  彩楼妙对配佳偶
  越剧《彩楼记》中说,吕蒙正是无意中得彩球被招了亲,其实,吕蒙正在得彩球之前还有一段对课的故事。
  话说吕蒙正京试误期,盘缠用尽,贫困潦倒。一日,刘宰相之女抛绣球招婿,京城内热闹非凡,吕蒙正也去凑热闹。彩楼门外的守卫见其衣衫褴褛,拦住了他,说:“进场时辰已过,要面罚对课,你能行吗?”吕蒙正哈哈大笑,说:“人才不可看貌相,海水不可用斗量。”守卫被他说的哑口无言,便将吕蒙正带到彩楼下去见刘小姐。
  端坐在彩楼上的刘月娥小姐,年方二九,聪明俊俏,琴棋书画样样皆能,说媒的人踏断了门槛,求亲的不是皇亲国戚,便是官家子弟,刘宰相唯恐答应这家得罪那家,为此伤透脑筋,只得张榜“抛彩球”招亲。刘宰相将此事和女儿一讲,刘小姐伤心啼哭,说“彩球不长眼睛,岂不断送了女儿终身?”刘宰相说:“老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怎么办?”刘小姐要求父亲在榜上加一条:抛球之日,须准时入场,若过时辰,面罚对课。刘宰相不明女儿之意,刘小姐说:“有了这一条,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辈定然早早进场;饱学才子才敢姗姗来迟……”刘宰相一听有理,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此刻,吕蒙正被带到彩楼下,刘小姐撩起珠帘一看,见吕蒙正虽然衣衫褴褛,却是五官端正,双眼炯炯有神,颇有几分书生之气。她命贴身丫环梅香前去问过姓名年龄,便出了一题:
  黑白未分此去不知南北;
  吕蒙正脱口而出:
  青黄不接特来讨点东西。
  刘小姐听了吕蒙正的课,觉得不错,平仄对仗讲究,但欠高雅,便又出一题:
  荷叶鱼儿伞;
  吕蒙正一边吟哦,一边整了整衣冠,笑了笑答道:
  花絮虱儿窝。
  刘小姐又出一对:
  一杆银枪能挡雄兵百万;
  吕蒙正挥了挥讨饭棒随声应道:
  半段竹竿驱走恶狗千条。
  刘小姐暗暗思忖,吕蒙正果然才华出众,连对三课对答如流,只可惜张口不离破烂、乞讨,不禁又好笑,又生气。梅香有心成全吕蒙正,便对小姐说:“吕相公穷途落魄,苦在其中,对出的课当然含有苦味。”她凑到小姐耳边咬了咬耳朵,小姐笑了笑,出了一道反课题:
  十字街头叫老爷老爷老爷老老爷;
  吕蒙正忽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金銮殿上喊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瞬时,刘小姐笑逐颜开,撩起珠帘,手捧彩球走到台前,向并非有意求亲的吕蒙正抛去。吕蒙正眼快手疾,撩起破棉袍,一把接住了彩球。
  书生出联试新妇
  从前,江南某地有两位书生,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从小在一起念书,二人情同手足。长大后,二人又一起考中秀才,进了县学。后来,二人都成了亲,张书生娶本村老秀才之女,李书生娶塾师之女。次年,张书生得一子,李书生之妻则数年无出。
  不想,两年以后,疫病流行,张书生夫妇双双染病身亡。临终前,张书生执李书生手含泪以幼子相托,李书生此后也一直视此子如同己出。又三年,李书生之妻产下一子,却因产后受风,不久便得病而亡。李书生凄凄惶惶拉扯着两个孩子,过起了光棍日子。有心再娶吧,又怕后娘虐待两个幼子;不娶吧,下有幼子嗷嗷待哺,上有年迈双亲无人照应,再说家中没个女人也真不像过日子的。
  一天,有位学友来访,见他日子艰难,便说:“我有一表妹新寡,很有文才,有意寻一文士再醮,兄若有意,弟当作伐。”李书生道:“此事重大,让我考虑两天,三天后去弟府上拜访。”学友走后,李书生就此事去征求岳父意见,岳父说道:“你正壮年,续弦本无不可,但如新妇不贤,反害老父幼子受苦,事要三思。”李书生见岳父有反对之意,只得告辞回家。心中却想道:“错过这个机会,难道要我打一辈子光棍不成?”
  恰巧,舅父来看妹妹,李书生便向他请教。舅父说:“你一个孝敬双亲抚养子女也太难了,如果女子贤慧,不妨娶回,你妻子地下有知也会赞同的。”李书生见舅父赞同,一时没了主意,舅父走后,便又去向父亲请示。父亲说:“孀妇再醮,古有先例;鳏夫续娶,理之当然。”
  李书生见父亲也支持,心中高兴,但转念一想,岳父的话也不无道理,若是新妇生子,她会不会虐待前妻和张书生之子呢?他为这事非常痛苦,整整想了两天,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第三天,他去学友家中说:“听说此女很有文才,我有一上联,她若对得好,此事就烦兄玉成;若对不好,只得作罢。”说完,递上一个信封,请学友转交其表妹。学友表妹拆开信封一看,里面写得上联是:
  岳父舅父生身父,三心二意;
  她对李书生家的情况早从表兄口中知道的一清二楚,心中明白他的意思,当下提笔写道:
  义子继子亲生子,一母三雏。
  李书生接到女子下联,欣喜若狂,当即应下这门亲事。婚后新妇果然贤慧无比,对公婆如同亲生父母,视继子一如亲生子女。
  秀才出联试才女
  从前,某县有个年轻秀才,二十多岁了,尚未娶妻。这秀才仪表非凡,文才又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不少人家愿意和他结亲,都被他一一拒绝。秀才择偶倒不论门第,却一定要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这小县城的女子不是无才便是无貌,才貌双全的又有几个?因此,秀才的婚事便拖了下来。
  有一天,秀才出城访友,来到一个小镇,镇里有个小药铺,他走得口渴,便去讨碗水喝。铺中有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药,秀才见她容貌端正,便有爱慕之意,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试探道: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岂可吃?
  少女闻声抬头,见他是个秀才,知道是在索对,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气,我何不如此对答!于是一笑对道: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秀才见少女应对巧妙,很是高兴,心想再试她一试,抬眼看到门外药圃之中长有芍药,张口又吟道:
  春暖带云锄芍药;
  不想,少女张口即对道:
  秋高和露种芙蓉。
  此时,秀才对少女已是倾心爱慕,但是素不相识,又不便开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却一直放此女不下。朋友见秀才一直心神不定,问明缘由,笑道:“兄台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个才子,至今尚未许人。以兄台人品,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说便成。”后来,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见过秀才,心中也自愿意。秀才终于如愿以偿,了却终身大事。
  巧设一联嫁二女
  明朝年间,山西太谷县有一位名医乔嗣祖,年近花甲,膝下只有两个女儿:珍姐和珠妹。乔老先生有心想把祖传医术传给两个女儿,又怕违背祖训。最后,乔老决定招婿入门,订下了三个条件:
  一、精通医术,热爱医道,愿终生从医;
  二、年纪与女儿相当;
  三、应征者须亲自登门应试,以“珍珠双花红娘子”为上联,应对下联。
  消息传出后,应征者甚多,不少名门贵少也频频而至。但过了三月有余,竟无一人能对出下联,登门者也渐渐稀少,乔老心中甚是担忧。
  以在这当儿,一位身着绿锦袍的“公子”前来拜访。此人十七八岁年纪,面色古铜,体格健壮,像是耕作之人。乔老见他相貌与衣着不甚相宜,感到奇怪,便问了一句:“相公贵庚几何?”少年答曰:“一十八岁。”这比珠妹尚小一岁,乔老想借此谢客,忽又转念:人不可貌相,且让他试试再说。一问一答,前两条很快通过了,当问及第三条时,少年答曰:“在下对的是‘枸杞二丑绿宾郎(槟榔)’,不知仙翁以为如何?”乔老沉思片刻,喝退左右,不露声色地对少年道:“我不知你的下联作何解释,能否明示一二?”少年听后,如释负重地长吁一口气,然后像背书一样道:“仙翁的上联中,珍珠、双花、红娘子,都是中药名,此其一;珍姐、珠妹乃府上两位小姐,全联同时指两位小姐待定婚配,此其二;这第三么……还要仙翁垂允后方敢明说。故在下对以‘枸杞、二丑、绿宾郎(槟榔)’。不瞒您说,在下姓吴,名杞,哥哥吴枸。今身穿绿锦衣前来,乃是哥哥的嘱咐,权以‘绿宾郎’自许。还望仙翁见谅才是。”
  乔老听罢,觉得对联颇佳,释义又恰到好处,不免暗自欢喜。随口道:“既是兄弟二人,因何你独自前来?”少年道:“仙翁有所不知。哥哥文才医术胜吾十倍有余,人品、相貌亦均属上乘,只可惜有疾在足,远涉多有不便,故此在下只身前来。”
  乔老深感少年诚实可信,以道:“我意已准,只是令兄不在当面,还需见后方能定夺。请叙其三吧!”少年也不推辞道:“这其三是‘双’为数,必对以数,又只能对以‘二’。‘花’既是一对姐妹,‘丑’必将是一对兄弟。红绿乃颜色对,以不必说了。往日众多来访者均是单来独往,当然对不出下联。方才仙翁面带愠色,想必也是因我只身前来之故吧?”乔老听了,心中甚是欢喜,即命下人抬轿去接吴枸前来。
  原来,吴枸、吴杞兄弟住在绵山脚下,也是医药世家。哥哥幼时随父上山采药,不慎跌伤,脚留残疾,此后便常年在家中攻读诗书和医术,才学医术均达很高造诣。弟弟虽不善文墨,却喜欢种药、采药,兼种粮田,故而黝黑、健壮。几年前,父母双亡,兄弟俩相依为命。当听得太谷县乔家赘婿之事时,哥哥吴枸深思数日,认定已有七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