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中的精品,名贵的菜肴。滇菜中便有以鸡烹饪的“红烧鸡”和“火夹清蒸鸡”。
传说明熹宗朱由校最喜爱吃云南名产“鸡土从”了。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鲜鸡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大有杨贵妃吃鲜荔枝,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鸡出云南……益胃、清神、治痔”,“皆言其味似鸡肉也”。除了制做名馔佳肴外,还可以加工成干菜,或腌制“油鸡”。这样便宜于贮存或送往远处。近年来云南有关部门重视开发鸡资源优势,将产品推向海外,很受欢迎。
据专家介绍,云南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气候多样,土质复杂,云南沙地比重大,有近五十种白蚁生长沙地土壤中,而云南特产鸡就是专门繁殖生长在白蚁巢上的。可以说,没有白蚁的地方,不会有鸡;白蚁多的地方,鸡也就多了。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鸡只能生长此间,而且不易人工栽培,故而云南鸡身价倍增,而名冠于世。清乾隆年间著名文人赵翼在云南品尝鸡后,曾赋诗一首:“老饕惊叹应未得,异者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真是将鸡的色、香、味、型都夸赞得无以复加了。
“火夹清蒸鸡”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与辅料——
鲜鸡1250克,中筒云腿200克,精盐5克,味精、胡椒各少许,鸡汤400克,芝麻油适量。
制作技艺——
1.选粗壮的鸡摘下帽头,削去根部泥土并洗净。切7厘米长,3厘米厚的长片状。
中筒云腿也切与鸡大小相似的长方片状备用。
2.把一片云腿片夹在两片鸡中间。边夹边理成砖头形状,直至夹完为止。取扣碗一个,用鸡帽头垫底,将鸡片和云腿片整齐地码入碗内,倒上鸡汤50克及精盐2克。上笼用大火蒸熟后,取出翻扣在汤碗内。
3.把鸡汤350克下锅,放入精盐,味精和胡椒粉。用锅烧好后浇入汤碗内,淋上芝麻油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腾冲饵块”和永历帝
“腾冲饵块”,又名“大救驾”,是云南美馔。这道菜色美诱人,兼有红、黄、绿、白四色,又有极佳的口感,香糯细软,甜而不腻。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眼看江山易人,永历帝出逃,企图寻求一个立足之地重振山河。后来时局变化,吴三桂投降满清,击垮了李自成后,欲率军捉拿永历。永历艰难地逃到了云南,幸亏李定国率大西军誓死保驾,才得苟延
残喘。为了抗击清军追剿,李定国将军派靳统武领兵护送永历帝避走滇西重镇腾冲,他却率大军与吴三桂清军决一死战。山区道路崎岖难行,永历一行整整奔走一整夜,快天明时已经走不动了,才进入腾冲地界,好在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小村庄。靳将军派人前去寻找食物。没过多长时间,老庄主急忙赶来叩见圣上。再三问安之后献上来一大盘当地吃食炒饵块。永历皇帝饥不择食,只管大口大口吞食,还连声夸赞:“好吃、好吃!”待他吃饱了肚子,方才仔细询问美食如何制作。老庄主诚惶诚恐地回禀之后,永历皇帝说:“多亏你的炒饵块救了我的大驾,朕日后必有重赏于你”。从此以后,“腾冲饵块”身价倍增,更以“大救驾”的美名而闻名于世。一段佳话长久地流传于民间,更为云南美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呢。
“大救驾”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饵块420克,火腿60克,鲜番茄60克,鲜猪肉100克,葱白段、菠菜各50克,熟鸡蛋1个,猪油360克,水淀粉10克,肉汤250克,糟辣子30克,咸酱油20克,酸菜80克,精盐5克,味精2克。
制作技艺——
1.把饵块切菱形片。肉切薄片。放入精盐1克、水淀粉调匀码齐。火腿切成薄片,番茄切小块,酸菜洗净切成丝,菠菜洗净切成段。
2.锅置火上,放入猪油20克烧热,加入饵块片,稍炒回软,入盘。锅置火上,注入猪油280克烧热,把猪肉片滑锅过油后倒入漏勺。
3.锅置火上,放入猪油60克烧热,下葱段煸出香味,放入番茄,菠菜煸炒,放肉片、火腿片、鸡蛋,再放糟辣椒、味精、盐4克、酱油、汤50克,最后倒入饵块炒均匀装盘。把酸菜和肉汤煮成酸菜汤一碗,一起上桌。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北京烧麦第一家
北京市前门外向的“都一处烧麦馆”原是清乾隆三年开业的。最早的店主王瑞福是从山西临汾来到北京的,刚开始时他只在前门外开了个小饭铺卖“烧麦”、“炸三角儿”、“酸辣汤”之类的山西风味吃食。有一天,身穿微服的乾隆皇帝去通州私访,回来天色已晚,大饭馆全关门了,只有这个小饭铺还开着,便带两个随从进来吃饭。小店无他人,主人只送上热气腾腾的大盘烧麦。皇上倒也吃得分外香甜,而且边吃边聊。他见这里的吃食鲜美,便问:“你们叫什么字号?”掌柜的说小小生意,根本没有起名儿。乾隆说:“今儿全京都的饭馆
儿都关了门儿,只有你这一处还开着,不如就叫‘都一处’吧。”回宫之后,皇上御笔一挥,亲手写好一块“都一处”的匾额令人送去。直到这时掌柜的才知道,那天晚上来吃饭的竟是圣上,赶紧把匾悬挂起来。从此他的生意愈发兴隆起来。“都一处”也就远近闻名了。
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
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以上是清朝同治年间专咏京城“都一处”烧麦馆的《竹枝词》。原来“都一处”
的前身叫做“碎葫芦”。那是为什么呢?据传店主王瑞福是骑着小毛驴进京的,手头实紧,只得在前门外“浮山会馆”暂住。前门大街离宫廷禁地不远,又是皇上每年去天坛祭祀的必经之处。王瑞福好不容易才请会馆老乡帮忙在前门外开了家小店铺。那时做买卖带卖酒的,都得在门脸儿上挑根高高的竹竿儿,竿上挂个酒葫芦。王瑞福开张之际,手头十分拮据,但是看到路西酒铺正在换新葫芦,自己硬是着脸面向人家讨来替下来的碎葫芦,挂到自家门脸上,可见其创业时的举步维艰了。以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王瑞福出于山西人勤俭的本性,竟然不肯换下那碎葫芦。常来光顾的酒客便以“碎葫芦”当作店铺的浑名。
后来“都一处”生意越做越大,名人雅士、宫廷要员纷纷前来聚会宴乐。店主又增设南号,即今日的岷江饮食店之处,成为南北两号的京城著名大酒家,并非小饭铺小酒馆之昔日风貌可比了。
1956年“都一处”公私合营,迁到现在的馆址,也就是原来福顺、隆庆魁干果店和天有信绸缎庄的旧址。1953年仅容五六十人同时就餐的铺面,到1964年扩建为百人餐厅。同年秋郭沫若来此,兴趣盎然地观赏了乾隆御笔虎头匾“都一处”。
不幸“文革”中这块匾成了“四旧”。粉碎“四人帮”之后,匾又挂了起来。那匾黑漆金字,上下左右雕刻着四个虎头,乾隆御书的字体苍劲有力,真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都一处”的烧麦一直被人们视为美馔珍品,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光肉馅的制作,便要选用70%的精瘦肉,故而馅香不腻。烧麦皮子也有讲究,得擀的边上薄中间厚才行,还得手工捏出一十八个褶来。烧麦包好上笼,蒸熟连笼一起上桌,看起来烧麦犹如麦梢上绽开的朵朵白花,十分美观,所以它有又“梢麦”的别称。
“都一处”的菜肴也有“绝活”,之一是“晾肉面筋”。先用上好的瘦猪肉,挂起晾干。切成段下锅煮,外加红曲、红糖和各种佐料。煮熟后切丁,和水面筋一起炒时加糖醋。吃到嘴里,又甜又酸大有“嚼头儿”。都一处又一绝是“炸三角儿”。是用瘦肉丁、肉皮冻和韭菜做馅儿,另放香油、味精、姜末。和面擀圆皮,捏成三角形,再炸成金黄色。吃时先用筷子扎个眼儿,放放热气儿,避免烫嘴。肉皮冻化成汤,连汤带肉一块儿吃。现炸现吃,外焦里嫩,味道鲜美。解放前,“都一处”每天都要卖到夜里十一点以后。前门外戏园多,等广和楼、三庆、庆乐戏院散了戏,京剧演员差不多都来光顾。特别是谭富英、裘盛戎更是每晚必到,他们先要烧麦,吃完了再炸二两“三角儿”,边吃边聊,当作是极大的乐趣呢。
“翡翠烧麦”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面粉1000克,菠菜1500克,冬笋100克,火腿肉100克,白糖150克,精盐15克,味精5克,大油100克,香油25克。
制作技艺——
1.菠菜摘好洗净,放入开水锅中先焯一下,捞出放清水中,再捞出挤净水分。先用刀切碎,再剁烂成泥,挤干水分,放入盆中,再放进精盐、味精、白糖、大油拌匀。
2.冬笋洗净切成小片。火腿肉洗净,切成薄片。然后一起放入菠菜盆内,加入香油拌匀拌好,制成馅心。
3.面粉倒入盆内,用开水拌和成雪花片状,再用清水拌和揉匀,揉至面团光滑。
放在案板上,切成四块,搓成长条,揪成50克面4个的小剂。
4.将小剂按扁,用走棰擀成荷花叶边面皮,包上馅,捏成烧麦形状,上屉用急火蒸十五分钟,出屉装盘即为青翠嫩绿的“翡翠烧麦”。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菀豆黄”和“芸豆卷”
“菀豆黄”和“芸豆卷”都是清宫御膳冷点中的传统名品。
据说,有一天慈禧太后吃饱了饭在静心斋歇夏乘凉。正在打盹之时,忽然宫墙外打锣吆喝之声传来,慈禧被吵醒了,便派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当差回来禀报,说是卖菀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听说是新鲜吃货,立即下令把小贩叫进来。小贩见过太后后便诚惶诚恐地叩头认罪,并取出最好的菀豆黄、芸豆卷各一盘,敬献到老佛爷面前。慈禧一样只尝了一枚,
便觉味道鲜美,于是便叫小贩留在宫中御膳房点心局,专做这两样冷点。
其实,“菀豆黄”的原料就是白豌豆。入锅煮烂后成烂泥,经火煸炒、冰冻等多道工序而做成菀豆黄,是黄色无馅的方块点心,色鲜明、味香甜、清凉爽口,百吃不腻。“芸豆卷”,是用芸豆面做皮,卷上各色各样的馅做成的。制作过程中,芸豆经过水泡、去皮、煮炒及蒸等手续,便去掉了豆腥味。此后豆泥还要用特别的马尾细箩筛过,所以做出后,极其细腻。雪白的面皮儿卷着层层不同颜色的馅儿,吃在嘴里不厚不腻,咽到肚里不撑不胀,怪不得会令西太后倍加喜爱呢。
“菀豆黄”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白豌豆500克,白糖350克,碱面10克(制20枚)。
制作技艺——
1.将豌豆磨碎,簸去皮,洗净。用铝锅或铜锅(忌用铁锅)放在旺火上,倒入凉水1500克烧开,放入碎豆和碱面。再开,改用小火煮两小时(初开需将浮沫撇净,以保颜色美观,不宜用勺搅动以免豆沙沉底糊锅)。当碎豆煮成稀粥状后,下入白糖搅匀,将锅端下。取瓷盆一只,上面翻扣一个马尾箩,逐次将碎豆煮成的稀粥舀在箩上,以竹板刮擦,通过箩形成小细丝,落在瓷盆中成豆泥。
2.将豆泥倒入锅里,在旺火上以木板炒搅,勿使糊锅。要注意火候,不可太嫩(水分过多),否则凝固后就切不成块;炒得太老(水分过少)凝固后又会裂纹。所以需随时用木板捞起试验,如豆泥往下流得很慢,流下后形成一堆,逐渐地与锅中的豆泥融合,即可起锅。
3.将炒好的豆泥倒入白铁模子里摊平,用干净白纸盖上,以防凝固后表皮裂口,并保持清洁。然后,放于通风处晾五六小时,放入冰箱内凝结后即为菀豆黄。吃时,在案板上切成小块,放入盘中即可。
“芸豆卷”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白芸豆500克,白糖250克,糖桂花5克,芝麻仁100克,碱面、明矾各少许(制20块)。
制作技艺——
1.将芸豆磨成豆瓣,簸去皮,放盆里,用开水泡一夜(最少泡半天),将磨掉的豆皮泡涨。然后,加些温水(忌用冷水,以免豆心发硬煮不透),与盆里的凉开水调匀,两手将豆瓣进行搓搅,使豆皮脱壳而浮在水面上,随即用笊篱捞出。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将豆皮去净。
2.将磨碎豆瓣放入开水锅里,加碱和明矾。煮时多加水,以免豆瓣煮得太稠,滤不干水,做出的豆泥太稀,还会有生熟不匀的现象。煮1小时后,用手指将豆瓣搓捻一下,如一搓捻即成粉,就算煮好了。捞出用布包好,上笼屉蒸15分钟取出,仍用布包着,不使其变凉。
3.在瓷盆上面翻扣一个马尾箩,逐次舀些豆瓣倒在箩上,用竹板刮擦成泥,通过箩形成小细丝,落到瓷盆中,不要搅和。晾凉后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防吸潮。用时倒在湿布上,隔着布揉合成泥。如细丝太湿,可用干布。若因久放,细丝偏干,可掺凉开水少许。
4.将芝麻仁筛去杂质,在微火上焙黄擀碎,加白糖拌匀。卷芸豆卷时,再加入糖水泡过的糖桂花。
5.取湿布1块,一半铺在石板上,一半垂下。将和好的豆泥取出100克搓成圆条,放在湿布中间。用小刀先将豆泥条压成片,再抹成长方形薄片。然后切去四周不齐的地方,往上面铺满芝麻馅,将垂在石板下的一半湿布撩起盖在馅上,垫着布把馅轻轻压实,以免在卷的时候到处粘些芝麻,影响外观。
6.卷时,左手将盖在馅上的布揭开,向前方拉紧,使豆泥片的后边沿(即向怀里的一边)随布略微抬起。右手四指顺着抬起的豆泥片的边沿,隔着布向下略压,使豆泥片的边沿成一小卷边。整个边压完后,左手放开拉着的布,仍盖在豆泥片上,双手将小卷边捏实。然后隔着布向前推卷,将一半的豆泥片卷成一个大卷边,捏实后,轻轻撤出卷进去的湿布。接着,将布带着豆泥片掉换方向,照上法将另一半豆泥片也卷成个大卷边,使两个大卷边并列在一起,再用布将怀里的大卷边提拉起来,压在外边的卷上,隔着布轻轻地略压,使之略微粘起来,成为一个圆柱形的长条,即为芸豆卷。最后将布拉起,使卷慢慢地滚到石板上,先切去两端不齐的边,再切成小段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茯苓夹饼”慈禧爱
“茯苓夹饼”是北京名特食品。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买几盒带回去,以馈赠亲友。
慈禧为什么晚年特别爱吃茯苓饼呢?传说北京城外的香山有个法海寺。早年寺内的老方丈素有“老寿星”之称。多少年来到此进香的人,就听说老方丈已九十九岁了。若问他到底多大岁数,他连自己也说不清了。但是老方丈精神特好,每天除了坐禅、练功,就是上山采药
。他除了吃松子,便是吃自己亲手烙的不知名的小圆饼儿。
这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眼看自己年纪大了,现在又得了时常犯的心疼病,使她日夜烦忧,生怕自己活不成了。御医看她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