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

第38章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义上给学生以强大的支持。在《观察》时期,从舆论学的角度看,储安平
完全尽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责,他称赞学生,认为今日的学生已非
二十年前的学生,他们是成熟的,“非中年或老年人所能想象。他们有感情
并有理智,并且能使他们的感情约束于他们的、理智之中。”在这篇文章之
后,紧接着储安平又写了《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的专论,他以严
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对学潮予以公正的评价,他认为这次全国的学潮完
全是政府逼出来的,而非发动的,他们的行动绝对是纯洁的,而非卑鄙的,
他们的精神绝对是勇敢的,而非怯懦的。

从《观察》时期多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言论看,他们对于学潮的评
价基本是一致的。

钱端升对学生的评价是:“今天的学生,比我们的学生时代进步多了。
第一,现在的学生了解人民的痛苦,已与人民痛苦连一起。第二,现在的学
生无领袖欲,群众化了,无个人风头,所以组织力强。第三,学生的见解进
步,老实说,已走到我们的前头。”'7'   '7'《观察》第2 卷第14 期
3-5 页。

《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写过一篇《我看学潮》,《观察》很快就在“观
察文稿”专栏中全文转载了,可见它对学潮的留意。王芸生在文章中以自己
在北方的所见所闻,开宗明义地宣称,对于学潮“我同情”。'8'   '8'
《观察》第2 卷第14 期第17-18 页。

《观察》在第4 卷第7 期中还发表过一篇《谈今天的学运》的专文,
作者回顾了从抗战开始以来发生的多次学潮,以此来比较当时学生的精神面


貌。他认为,今天的学生是有理想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也经过了社会的磨炼,
他们有热情,同时也经过了社会的冷压。所以“他们比昨天的学生更结实,
更坚定。这其实就是说他们能够发挥理智,发挥理智表面看非常简单,不过
绝对不是那些把自己关闭在象牙之塔里的书呆子办得到的。。。今天的学生
运动,理智占据了主要的地位。”'9'   '9'《观察》第4 卷第7 期第
17-18 页。

赵超构在《观察》5 卷第2 期发表了专论《论政府大捕学生》。他在文
章中首先批驳了政府认为学潮被人利用的观点。他认为,就任何观点看,学
生批评政府是好现象,学生有知识,有热情,如果还不能有政治觉悟,还能
希望一般人民有政治的兴趣吗?假如多数公民都能像现在的青年学生关心政
治,勇于批评,岂不是国家的幸运?对学潮的总体评价,赵超构的说法是:
“历史可以作证:民国以来的学生运动,在发生的时候固然都给当时的政府
以烦扰,事后看来总是功多于过。”对于政府大捕学生,赵超构呼吁:“我们
诚恳地希望在处理过去以及以后的学生运动时,对于学生的政治表示有较宽
大的看法,”而不要以暴燥的心理状态,对学生随意加以审判'10'。  

'10'《观察》第5 卷第2 期第3-4 页。
在赵超构文章发表后不久,《观察》又在5 卷4 期上以同样头条专论形
式刊出了著名律师张志让的文章《评全国学生被捕事》,文章对于政府搜捕
学生及为此设立的各种借口逐条进行反驳,对学生的行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说:“还有我们不应该忘却的,学生既为国家人民,自亦享有人权,受有
人民自由之保障。”所以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对学生加以迫害'11'。  '11'
《观察》第5 卷第4 期第3-4 页。

总括《观察》对学潮及学生的看法,我以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储安
平及多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能对学潮寄予同情,对学生的为给予充分肯定,
并用自己掌握的刊物,有组织、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呼吁,充分表达了一个
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学生遭到政府迫害后,《观察》能够不畏强暴,挺
身而出,这一切行为使我们对四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整个精神状态有
一定的认识,由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反观半个世纪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
态,我们更强烈地感到争取言论自由对知识分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丧失了言
论自由的结果是使正义得不到伸张,无辜得不到援助,在无法发出正义呼声
的国度里,知识分子是怎样地痛苦啊!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

1929 年初,当胡适在《新月》杂志上进行人权与约法论争时,储安平
还是一个20 岁的青年,虽然这时的他以资历和学识还没有资格卷入这场论
战,但《新月》及胡适等人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那时
他还只是个文学青年,但由于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强烈向往,16 年后,作为
一个成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活动阶段:《观
察》时期。

1946 春天,储安平匆匆搁下在重庆办了约半年的《客观》周刊,奔赴


上海筹划《观察》的出版。这时的储安平从年龄上看,正是38 岁,精力充
沛,已经成为一个满怀自由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这时的储安平,已经从英
国留学归来,思想深受着费边主义的重要人物拉斯基的影响。整个抗战期间,
他在湖南,在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到来,使正在壮年时期的储安平开始一展他作为自由主义知
识分子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我们平日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1'。与储安平抗战期间一起办报的冯
英子曾回忆说,储安平一生对办报办刊有极高的热情,他一直想办一张类似
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2'。五四以后,凡信奉自由主义理想的知识
分子,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留学欧美的教育背景(可以理解为不仅是
抽象地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而且有直接生活的体验),二是年轻时期对文
学有高度热情(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对社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三是在文
学之外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是空发议论的政客),四是在
政治上追求欧美的政治制度,在精神上信奉自由主义的价值标准(可以理解
为他们设身处地地比较过两种制度的差异后作出的选择)。  '1'储安
平《政治失常》,《观察》第5 卷第13 期1-2 页。

'2'冯英子《回忆储安平先生》,山西《黄河》杂志1994 年第2 期第76
页。
由于这样的特征,使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有一种特别容易联合的条件。
四十年代执著于自由主义理想的青年一代,早期都或多或少地与胡适有过各
种各样的来往。他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对于政治又抱有热情,所不同的
是他们的热情不表现在具体直接的政治活动中,而是在道义和言论上。当时
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无论是中间偏左或中间偏右的人,对于政治的态度
都有相似的一面,在批评国民党腐败、支持学生运动,呼吁停止内战等重大
问题上,都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差异只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应采
取的方法。《观察》在创刊的时候,能将各类知识分子都聚集在一起,大体
反映了储安平本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很明显是中间偏左
的。

储安平不同于他的前辈胡适、傅斯年等人,在政治上的一个特征是他
没有直接介入任何具体的政治活动,也许当时的储安平尚未获得什么社会声
望,还没有资格进入政治家的视野。但从储安平当时的许多言论看,他在不
介入具体政治活动这一点上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有资格有条件介入也不介
入,这是他比他的前辈胡适、傅斯年、张君劢、梁漱溟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更令人深思的一面。储安平的关心政治,是希望以超然的姿态,以理性公平
的立场对国事发表意见,他的理想是作一个有资格批评一切政治势力的言论
代表。所以他在《观察》的发刊词中明确宣布:“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议
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3',在整个《观察》时期,
它的言论确实体现了储安平的追求,是保持了独立发言精神的。  '3'
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第1 卷第1 期第3 页。

储安平在《观察》时期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字,比如每卷的报告书及
其它一些言论,我已有专文评述,这里只涉及他在《观察》时期的时评。储
安平在创办《观察》之前已写出了《英国采风录》和《英人法人中国人》两
本专著,从这两本介绍比较性的专著中,我们可看出储安平对英法的政治制
度是做过深入研究的,他认为那种政治制度是值得中国学习的。作为个人,


储安平不仅在政治上信奉英国那一套,而且在为人处事,工作作风上都明显
地带有英国人办事的作风和效率'4' 。体现在他的政论文章中,更是严格以
理性为判断事物的出发点,以公平为尺度,凡事都要分清是非而不计利害的。  
'4' 可参阅冯英子《回忆储安平先生》一文。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国民党腐败政
治的批评。二是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和支持。三是对言论自由价值的维护。四
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
《失败的统治》是储安平为《观察》写的第一篇时评,在这篇文章中,
储安平首先指出国民党二十年的统治是一场“失败的统治”,储安平是以欧
美政府的正常运作来比较国民党的失败的。他力陈二十年来国民党统治下国
家在一切方面的毫无所成,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是“只知以加强‘政治的
控制’来维护其既得利益的政权”'5' 。他大声疾呼:“要挽回党的颓局,当
前的执政党必须赶快改变作风,换条路走,下大决心,大刀阔斧做几件福国
利民的大事,以振人心。二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二十年的历史说明单靠消极
的政治控制维护不了既得的政权;这条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6'  
'5''6' 储安平《失败的统治》,《观察》第1 卷第3 期第3 、4 页。
在储安平批评国民党政府的这部分时评中,表现了储安平在政治上的
态度和他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是完全以一个超然独的姿态,毫无顾忌地
对现政权发表议论的。在近半个世纪后,我每读他的这些时评,依然感到很
激动。’储安平所处的时代是为他所特别痛恨的,但在这个时代里,他还能
够独立办一份《观察》并以自由的心灵对国事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一点
已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想也不敢想的事了。
作为时评,一般来讲,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事件不再抱有兴
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
才会重新翻检。但在读储安平《观察》时评时,我却感到这些时评好像是为
今天而写的,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时评,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真是让人难以
相信。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是很有感染力的,文字也好,1949 年后任何一
个人都没有能再写出这样的时评,不是后来者没有识,而是没有这样的条件。
单说储安平的心态,就是后来知识分子难以想象的。人只有在没有顾忌,完
全敞开独立思维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心境的平和与文思的泉涌,丧失了这样
自由的心境,思维的空间必然狭小,写出的文字也很难体现出独特的性。1949
年后,几乎没有人能以自由的心态对国家发表独立的看法,所以也可以说政
论这种文体也消失了。只有毛泽东的一些政论还能让人感到有独特的语言和
思维,因为他是无所顾忌的。
当时对于民社党参加国大。事朝野多有物议,对此储安平发表了《论
张君劢》一文,他在文章中畅论自己的看法,并同时阐明了作为政治活动的
一些基本规则,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深受自由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风度和气
质。他认为,实行民主政治不能没有良好健全的舆论,我们既要求有一个有
风度的政治,我们就得先希望有一个有风度的舆论。
在政治上,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看法,我们可以冠冕堂皇地反对
他人,批评他人,但我们仍然尊重他人。论政的人与从政的人都须度量宽大,
心平气和'7' ,我们今日从政也好论政也好,必须把私人的感情丢开'8' 。类
似的言论,还体现在储安平几乎所有的时评中。他的时评从语言上看不可谓


不激烈,甚至有这样的话:“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
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9'。“美国苏联没有一个是好东西”'10'。
但从文章的逻辑和气度上看,是平静的,说理的,反映了储安平一贯论政的
风格:理性、公平、平心静气,据理力争。  '7'储安平《论张君劢》,
《观察》第1 卷第19 期第4 页。

'8'储安平《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及大公报在这次学潮里所表现的
态度》,《观察》第2 卷第5 页。
'9'储安平《一场烂污》,《观察》第5 卷第11 期第1 页。
储安平论政是以公理和法治为基本出发点的,在《政治失常》一文中,
他批评政府市政改革的失败,同时对当时政府赋予傅作义:“以后华北军政
各事,傅氏可以全权处理”的权力也据理力争。认为这“侵犯了司法的完整,
也是违宪的”'11'。在储安平看来,政治失常是可以理解的,但失常也要有
一个失常的限度。他认为要讲法治,就要尽量使制度法律化,人迁就制度,
制度不要迁就人,不要因人立制,因人授权'12'。  '10'储安平《评
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观察》第3 卷第9 期第3 页。

'11'储安平《政治失常》,《观察》第5 卷第13 期1-2 页。
'12'储安平《国大评论》,《观察》第4 卷第9 期第6 页。
对于当时国内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镇压
手段,但在每一次学潮之后,储安平都要发表时评,对学生运动给予高度评
价。他对学生运动的看法,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一、学生总是对的。二、
教授总是劝学生读书,游行最终是没什么用的。三、当学生遭到逮捕以后,
教授总是要抗议的并愿意利用一切关系保释学生。

四、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总是同情和理解的。

储安平认为:“我们并不偏袒学生,认为学生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或每
一件事都是对的。学生年青,富于理想,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有时不免失之过
高,而且在群众的情绪下,感情亦不免容易冲动。但是从大体上说,学生常
常是站在正义一方面的”'13'。这是储安平对历次学潮的基本评价。  

'13'储安平《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观察》第4 卷第10 期第
3 页。
在储安平的《观察》政论中,有三篇很值得注意,即《评浦立特的偏
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我们对美国的感觉》《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
采取步骤表明态度》。

这三篇政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储安平及同时代许多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对美国和苏联的态度。

第一篇文章是针对美军驻华及参加调解所发的。储安平对美国的评价
是很高的,他在文章一开始对于美国在抗战中对中国人民的感情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他说:在战争时期,中国人对于美国都怀有一种广泛的好感。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