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评价都是仅止于一般认识,因为它还没有成为执政者,
它究竟要干什么事情,谁也预料不到。在他们面前就如同一衰朽的老人和初
生的婴儿,老人的一切都是直接的具体的,好坏分明,而新生的婴儿却是难
以预测的,谁也说不清它将来会是什么。人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烦躁中,
常有某种幻想和错觉,总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后来者身上。这种心理使储安
平这样坚定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自己人生的选择中带上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色彩。 '11'《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第168、225、239 页,中华书
局香港分局1983 年11 月版。
储安平不容于国民党,1948 年《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他逃离上海,
才免于囚禁。
个人的直接遭遇,让他再去选择国民党,恐怕不太可能,他在1949 年
后,曾两度试图在新的环境下重振自由主义的理想,但又毫无所成。1949
年,新政权刚一建立,他要恢复《观察》,天遂人愿,《观察》复刊了,但此
《观察》已不是彼《观察》,他也无可奈何。离开《新观察》,去新疆考察,
他为新的生活所感动,写下了《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歌颂社
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他已失去了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环境,如果不
是1957 年夏天的言论,我们会说40 年代的储安平,居然是一个没有经过任
何曲折和痛苦就成了新的知识分子,这太难令人相信,然而历史总是人的具
体经历构成的。如果储安平,或者说他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经过思想
改造已经成为新知识分子的话,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1957 年会有那么多
经过思想改造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1949 年以前的精神
状态,可见当初的思想改造是多么荒唐。1957 年夏天,对所谓的思想改造
是莫大的嘲讽,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形成的信仰,那里会在强权下真正被改造?
只不过表示沉默和迁就而已。美学家朱光潜在《观察》关于“自由主义往何
处去”的讨论中,也写了一篇《自由与民主政治》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
可以看出来光潜对自由主义是很推祟的。他认为自由主义不属于一个政党,
只体现一个中立的超然的态度。朱光潜认为,既然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就
不应该有组织。因为有组织就得遵守共同的信仰和纪律,因而难免“党同伐
异”“阿其所好”。这与自由主义的精神是背离的。他认为任何一个政党,都
不应当仇视自由分子。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写到:“我敢说在三十年乃至五
十年的术来,中国真正的民意还要藉社会上少数优秀自由分子去形成、去表
现。假使这一部分人被逼得终归于没落,民主政治的前途恐怕更渺茫”'12'。
正是这位朱光潜,在1949 年后,作为北京大学西语系的主任,很快就发现
自己不适于作领导工作,多次向校务委员会主任汤用彤辞职。但这也逃不出
很快到来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朱光潜依然成为北京大学的
重点批判对象。后来朱光潜认真研究过马列,并在1951 年翻译出版了一本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艺术问题的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13'。
按说朱光潜该是一个被改造过的人了,但在1980 年以后,朱光潜首次著文
为沈从文鸣不平'14',并对自己在《西方美学史》中不敢提叔本华和尼采,
表示强烈自责,认为“这是由于我的顾虑,胆怯,不诚实”'15'。由朱光潜
的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高压下的心态。
'12'《观察》1948 年3 卷19 期第8 页。
'13'常风《回忆朱光潜先生》,山西《黄河》文学双月刊,1994 年第1
期第163 页。
'14'《沈从文研究资料》(上)第370 页,花城出版社1991 年版。
'15'《朱光潜全集》第2 卷第210 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储安平49 年后的第一次选择以平和的方式失败了,他离开《新观察》。
1957 年夏天,他的第二次选择,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却给他终身带
来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储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但同时也是储个人的,内
在性格的悲剧因素使他别无选择地走向了最终的命运。按理说,《观察》复
刊的失败,可以使储安平觉醒,他不应该再有第二次选择,然而,储的个性
却决定了他还要向悲剧的深渊走去。储安平在一生对办报、办刊的热情中就
已经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曾记否?1957 年,有多少知识分子无法忍受控制
言论的文化专制主义,多次提出同人报纸,同人刊物,同人出版社的呼声,
然而他们无一逃过“右派”的命运。对言论自由的渴望,最终被无情地消磨
殆尽了。1957 年以后,几乎没有一个知识分子敢于再公开争取办同人出版
社的权利。
复刊后的《新观察》在表面形式上,虽然还留有往日《观察》的印迹,
但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往日《观察》列在封面下的“撰稿人”名单被
取消了。第二,环绕《观察》刊徽周围的英文字母Independence(独立),
Non…Party(无党派),TheObsever(观察)没有了,只剩下图案。第三,《观
察》每期重复声明的本刊传统:“只要无背于本刊发刊辞所陈民主、自由、
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本刊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各人独立
发言,自负文责。在本刊发表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不表示即为编者所同
意者。同时,本刊在任何情形之下,不刊载不署真姓名的任何论文。”在《新
观察》中也看不到。第四、刊物不署主编“储安平”的名字。
变化最大的是往日《观察》撰稿人的基本消失。在复刊后的14 期中,
往日撰稿人只剩下费孝通、钱端升、王铁崖、彭子冈、季羡林、笪移今、楼
邦彦、陈达、叶君健、吴景超、袁翰青、樊弘、潘光旦、徐盈等人,其中除
了费孝通多次出现外,其余几乎都只写了一两篇文章。储安平为复刊后的《观
察》写了三篇署名文章《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工作》、《在哈尔滨所见的新的司
法工作和监狱工作》、《旅大农村中的生产、租佃、劳资、税制、互助情况》。
与旧日《观察》专论:《政府利刃指向〈观察〉》、《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
造不得》、《大局浮动、学潮如火》、《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一场
烂污》、《政治失常》等相比,已毫无锋芒。过去,从未在《观察》上出现过
的郭沫若、艾思奇、胡绳也露面了。
从整个刊物的文章内容上看,与往日《观察》截然不同。主要方针除
了歌颂新中国的内容外,剩下的就是对苏联、朝鲜、东欧国家的盲目赞颂,
还有就是有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文章。复刊后的《观察》出过两个专辑,
一个是第4 期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专栏,共发了社论、编辑部文章和
郭沫若的长诗《我向你高呼万岁》,社论的题目是《斯大林教导了我们》。第
11 期发表了《美帝在亚州的新阴谋》的特稿,署名《观察》编辑部。复刊
后的《观察》,除了刊名相同外,一切都变了。《观察》的转向,给我们留下
了巨大的思索空间。
三、《观察》的终止
为了给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思路,我从复刊后的《观察》中选择几
篇文章来作一简单的分析。
复刊后的《观察》在第3 期上新辟“读者观察”专栏,专发读者对刊
物的意见和编者的一些回答。我从中选择了署名吴四维和沈叔平的两封读者
来信。
本社同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自我批评,学习改造,二、工作任
务,三、编辑计划,工作态度。第一部分是文章的中心。全盘否定了以往《观
察》的意义和价值。细读这个过去的文本,我们会发现,文章作者在叙述事
件经过时使用的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而在评价当时的革命和否定自
己的过去时,则完全使用的是源自于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及当时流行
的报刊语言,其特色是抽象、空洞、雷同,毫无个人行文的风格特征。与储
安平往日议政时所采取的客观超然态度已截然不同。文章只剩下一种声音,
赞颂毛泽东个人,承认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实行,甚至对党对军队都做了不同
以往的评价,毫无分析地否定自己的过去,不加怀疑地接受思想改造和政治
学习,整个文章中充满了悔过和忐忑不安,好像自己过去犯了什么罪一样。
请看如下一段:
学习改造是一个长时期的艰巨的工作,我们现在还刚刚开始第一步。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检查自己过去的工作。我们发现我们
过去
的工作是经不起检查的,我们过去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虽然我们曾经
不畏
强暴地无情地打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政权,但是由于我们在过去的
社会
中所得到的教育,在思想的本质上,我们还是停留在旧民主主义的范
畴里
的。我们只批评了将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种种反动措施,但并未进
一步
解剖揭发蒋介石反动政权那种反人民反革命的封建的法西斯的本质。
虽然
我们是一片赤心地爱着我们的祖国,热情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好,但
是由
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就不可避免地停留在资
产阶
级和民族主义的阶段,不能把一切外国区分敌友,分别看待。在过去,
我
们主观地,自以为是地站在独立的立场,不参加任何党派,一方面尽
管坚
决地反对看反动的国民党,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过去并不了解中
共的
政策和情况,我们并没有靠拢共产党,以至我们在客观上不知觉地好
象自
居于中间方面,而带上了温情改良主义的色彩。”'16' '16'《观
察》第6 卷第1 期第4 页。
多么谦卑的自我批评。文章对于自己的过去只敢承认一点,即对国民
党政权的批判是作对了,其余则一概否定。今天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仿
佛觉得这是一个被囚禁的人在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把一切理性、尊严
都置之度外的选择、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他的心理似乎是只要能生存下去,
你让我承认什么都可以,他们似乎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某种狭隘的复仇心理,
也懂得秀才遇见兵的道理。《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以宣传党的意
志、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以劳苦大众为读者的刊物了。
对复刊后的《观察》,我们无法从刊物本身看到往日《观察》作者的直
接评价。只能看到来自基层的普通读者的声音。复刊后的《观察》没有复刊
词,只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的自我批评、工作任务、编辑方针》的本社同
人文章。从这篇文章的文字、风格、叙事方式上看,出自储安平手笔无疑。
对于复刊后的《观察》,来自基层的沈淑平、吴四维对它提出了愿望。
他们作为普通读者,对往日的《观察》虽有不满之感,但都客观地评价了它
在过去的功绩,主要不在她的启蒙特色和文化建设方面,而在对国民党的批
评。他们希望“更明确地提出为工农服务的,为建设新中国的新文化的总目
的。而且我们改造和提高的过程就是明确的和工农一步一步的结合,如果没
有这种政治上明确的路线,光是互相勉励一番是会掉在时代后面的”'17'
'17'《观察》第6 卷第3 期第28 页。
复刊后的《观察》已失去往日锋芒,对于不同意见也不敢大胆地刊载
了。对于复刊后的《观察》,当时的读者也有尖锐的批评,这种批评被《观
察》的编者们小心翼翼地在一则《编者简复》的回答中传达出来,信的读者
署名“无名氏”,寄自天津。他痛骂《观察》“一面倒”,对于复刊后的《观
察》,他“完全失望”。对于这位“无名氏”的意见,《观察》编者的看法是:
“完全是一个思想上的问题,希望他理智地全盘地考虑我们国家的问题。我
们必须抛掉自己一切的陈见,坐下冷静地来检查一下自己过去的认识,我希
望他不要专门想到自己一个人,自己一个小圈圈,自己的一个阶级的既得利
益;我们应该想一想一般的劳苦工农大众,他们过去是如何的一直被人踩在
脚底下。他们现在是翻身了,他们是应该翻身的。至于在这过渡时期内,一
切的缺点和困难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根据一时的缺点怀疑这次革命
的意义”'18'。复刊后的《观察》,就在如此情形之下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
间。 '18'《观察》第6 卷第3 期第28 页。
后记
这本集子的出版,首先要感谢丁东和贺雄飞两位先生,是他们的热情,
使我能有机会把这本差不多5 年前写的书再拿出来。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
是,在这本集子中一部分内容是我过去出版过的书中已有的(主要是一些随
感),这是我特别要向读者表示歉意的,因这样做有背于我过去的习惯。造
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在1994 年完成的《〈观察〉研究》一书仅有十几
万字,这在目前条件下单独出书是有一点困难的,而我一直想让这本书能有
机会与读者见面,为此我同意了贺雄飞先生的意见,收入了另外一些文章,
就成了现在这样一本书。我对过去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已不是很
满意,但基本观点没有改变。对于贺雄飞先生在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我
始终心存感激。
谢 泳
1998 年11 月25 日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