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14章

朱元璋-第14章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他步入讲堂。李善长将小布放到案上,打开,现出几本书——《史记》。接着他抬眼一看,却见讲堂内空空荡荡,桌椅东倒西歪,一个学生也无!李善长轻叹,独自端坐,翻开《史记》,抑扬顿挫地讲道:“今日开讲本纪第八,高祖。高祖者,沛丰邑中阳里人,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刘媪尝息于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卧于其上,已而有孕,遂产高祖……”    
    这时堂下响起“嘿嘿”笑声。李善长抬头一看,朱元璋独自坐在最前面小凳上,听得兴高采烈。    
    李善长嗔:“为何发笑?”    
    朱元璋:“汉高祖刘邦,是咱最敬佩的英雄。今儿才知道,他是龙王配出来的!嘿嘿嘿……”李善长:“大帅想干什么?”    
    朱元璋:“我想请先生教我读书,教我学史。”    
    李善长:“大帅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学史?”    
    朱元璋尴尬了:“这……人不读书不知史,枉为人也。”    
    李善长冷冷地说:“未必,大帅不读书不知史,不是也成为大帅了么?”    
    朱元璋哑口无言。李善长起身欲去。朱元璋上前拦住,深深折腰相揖:“在下叩请先生当咱的军帅,请先生万勿推辞。”    
    李善长:“老朽身无刀兵之勇,手无缚鸡之力,岂敢从命。”    
    朱元璋真诚地说:“咱已经打听过了。先生是定远城里的大才子,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通古博今,料事如神。只因世道混乱,才不得不以教书为生。昨天见先生骑驴从刀兵中走过,独来独往,不以生死为意,在下非常敬佩!元璋起兵不久,只想着为天下百姓打出个太平世界。但所知浅陋,兵马薄弱,难成大业啊。因此,元璋叩请先生相助!”    
    李善长微笑:“凭你,也想为天下百姓打出个太平世界?”    
    朱元璋豪迈地说:“是,咱肯定能!”    
    李善长讥讽:“那好。远了不说,大帅能否先给定远百姓一点点太平?”    
    朱元璋:“怎么个给法?”    
    李善长沉吟:“我听说大帅把定远官仓拿下了?”    
    朱元璋:“是。得粮六千担!”    
    李善长:“定远百姓断粮半年多了,敢请大帅拿出三千担粮食来赠与全县百姓。老朽粗粗算下来,每人可分得三斤白米,这样一来,男女老少就能吃上顿太平饭了。”    
    朱元璋为难:“先生,这可是咱义军的军粮。如今,每担粮食值三十两白银啊。咱下一步招兵买马,全指望这批粮食哪。三千担……是不是多了点?”    
    李善长轻声一笑:“哼哼,大帅舍不得。看来,大帅的太平世界,不到三斤!”    
    李善长夹起小布包掉头而去。朱元璋原地发呆。    
    一张大红布告贴到城墙上,上面大书《告天下百姓书》。    
    百姓们纷纷拥上前观看,一个汉子念道:“凤阳朱元璋谨告天下。元贼窃居神州,百姓水深火热。元璋循天道起义军,誓除元贼,开创太平世界。元璋特告父老乡亲,兹将定远官仓粮食,全部奉还于民。并设坛立旗,招募义军……”    
    没等那汉子念完,就有人失声惊叫:    
    “天哪,朱元璋要开仓放粮啦!”“真的么?他真要施舍粮食?”“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将官仓粮食全部奉还于民!”    
    百姓们大呼小叫,纷纷奔走相告……辕门下,一面大旗迎风飘扬,旗上绣着斗大的“朱”字。旗下设立一副大案,案上摆着十几只粗瓷大碗,碗中斟满酒。只见一只巨掌正抓着斩了脖子的公鸡,挨个将鸡血滴入酒碗当中……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众兄弟围案而立,神色庄严。    
    朱元璋立于高处慷慨陈辞:“元璋从军以来,深感咱义军最大的敌人并非元军,而就是咱义军自个儿!为何这么说?因为义军统领们明争暗斗,义军弟兄们军纪散乱。这样的队伍与其说是义军,不如说是拿着刀枪的草民,打着义旗的野寇!这样的队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早晚必败!元璋以为,咱们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开创大业,那么首先得建立一支新型的义军。建军又从哪儿开始?就要从立规矩开始!今天,元璋与众弟兄在苍天大地之中,在四方百姓面前,歃血盟誓,订立五条军规。”


《朱元璋》 第三部分端起一碗血酒

    朱元璋上前端起一碗血酒,高举过头。众弟兄也上前各端一碗血酒,高举过头。    
    朱元璋高声道:“承天道,顺民心,扫除元贼,澄清寰宇!”    
    众弟兄誓道:“承天道,顺民心,扫除元贼,澄清寰宇!”    
    朱元璋高声道:“爱百姓,严军规,精忠报国,奋勇当先!”    
    众弟兄誓道:“爱百姓,严军规,精忠报国,奋勇当先!”……    
    不远处,众多百姓围观。他们啧啧感叹:    
    “唉,这样的队伍可是百年不见了!”“可不是么?别看人家兵马不多,可英雄气冲天哪!”“与其苟活于乱世,不如投靠这位朱大帅。日后一刀一枪,替天行道,青史留名!”……    
    人群中,李善长在人群中默默注视着,表情欣慰。    
    朱元璋高声道出最后一句:“不怕死,不贪财,令行禁止,生死同心!”    
    众弟兄誓道:“不怕死,不贪财,令行禁止,生死同心!”    
    誓罢,所有酒碗碰在一起,朱元璋与众弟兄仰面饮尽。    
    人群中扑出十几个青壮年,他们纷纷单腿跪地,争先恐后地道:“朱大帅,我想投军报效!……大帅,我跟你们走了。请大帅收下我!”……    
    朱元璋冲他们笑道:“小兄弟,你们可听清我们的规矩么?”    
    众青壮异口同声:“听清了!”数十个新兵在山洼中摆开阵势,正在习武。他们连军装还没有,着各式短衣,有的腰间还扎着一根草绳。但他们每人都执一柄雪亮砍刀,奋力劈斩。    
    指挥官汤和在阵中穿行,监视,同时高喝种种口令:“劈!斩!挡!抡!进!退!横!直!”……众新兵遵照口令挥刀使出各种各样刀法,动作整齐划一。朱元璋竟然也排列在阵容里,使一柄大刀,动作一丝不苟。他与新兵一起操练。    
    操毕,汤和不悦,下令:“停,刀法太过呆拙!先歇会吧,待会再练。”    
    朱元璋拭着汗走向徐达。徐达摘下腰间水葫芦递给朱元璋。朱元璋接过,摘去盖头,咕咕狂饮。    
    汤和打量着那些新兵,不无忧虑地说:“上位,咱们十天扩军三千多,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你瞧这些娃儿,个个呆头呆脑的,行么?”    
    朱元璋回头打量那些娃儿,自信地说:“行!即使现在不行,上了战场也肯定行。”    
    汤和:“为何?”    
    朱元璋:“他们都是没爹没娘的孤儿,我把他们都收为义子啦!将来呀,他们都和我是一个脾气。”    
    汤和惊讶:“上位啊,你自己才多大岁数?竟认下这么多干儿子?”    
    朱元璋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不信你等着瞧,这些娃儿跟着我,打起仗来肯定舍生忘死,嘿嘿嘿。娃儿们,拜见你们汤二叔。”    
    众娃儿扑前四面围定汤和,齐声叩叫:“汤二叔!”    
    汤和窘道:“好好,起来,都起来。小子们,你们有了大帅这样的干爹,那可是天大的福气。好生练武,将来个个都得是英雄汉!”    
    众娃儿齐吼:“嗳!”    
    这时一个军士策马奔来:“大帅,城里来了个老头,说要见你。”    
    朱元璋:“叫什么名?”    
    军士尴尬:“他没说。”    
    朱元璋笑了:“没说我也知道,我可等他好久了。快快!”    
    朱元璋从军士手里接过马缰,翻身上马,急驰而去。汤和在后头喊:“上位,那老头谁啊?”朱元璋高叫着:“李善长!”朱元璋匆匆奔入院内,匆匆奔上台阶,朝伫立堂上那位老者深深一揖:“朱元璋来迟,请先生恕罪!”    
    李善长揖,微笑:“大帅连日来所作所为,令在下不胜敬佩。在下思虑再三,决定不避浅陋,冒昧造访。如蒙大帅不弃,在下愿竭尽所能,略效绵薄。”    
    朱元璋狂喜:“真的啊!先生,请受朱元璋一拜。”    
    朱元璋跪地折腰欲叩。李善长急忙拦住,但朱元璋仍然重重叩了一个头。起身将李善长按于首座,欢喜地说:“元璋有先生相助,真如同刘玄德请到了诸葛亮,做梦都能笑醒来!哈哈哈……”    
    李善长微笑:“也许大帅胜于刘玄德,但在下万不敢和卧龙先生相比。大帅呀……”    
    朱元璋急忙打断:“别别,大帅这名目是唬外人的!您还是叫咱元璋吧。”    
    李善长沉吟:“那不妥。我听说,你的兄弟都称你为‘上位’?”    
    朱元璋:“是。”    
    李善长:“这名目好。既明白,又不落俗。我可否也称你‘上位’?”    
    朱元璋笑:“成成。您叫我上位,我称您先生,成啊!”    
    李善长:“上位啊,在下先请教一件事。破城之后,我曾劝你拨出一半粮食舍于百姓,你舍不得。可为何几天后,你竟然把六千担粮食全部舍给百姓了呢?”    
    朱元璋窘笑:“嘿嘿,当时,我没明白先生的深意,所以才有些舍不得。那天夜里,我辗转难眠,黎明时分豁然开朗!先生让我放粮,其实是要我争取民心哪!”    
    李善长笑了:“上位聪明过人,一点即透!当今世上,各种名目的大帅可谓俯拾皆是、数不胜数。他们哪,拥兵自重的不少,真正得民心的却不多。上位刚刚起兵,重在造势。什么是势?在下以为,最大的声势就暗藏在老百姓的心中!”    
    “是啊,是啊!不瞒先生,咱放牛娃出身,太知道粮食的珍贵了。咱爹咱娘、还有一个哥两个妹子,都是生生饿死的。那时候,咱家哪怕要有半斤米,他们也死不了哇!爹娘死那天,全家剩下最后一碗粥,我至今记得,那粥只有十三颗米粒!就这十三颗米粒,咱爹娘没吃上,因此他们死了。咱吃了,所以咱活到今天。”朱元璋激动地说道,“先生哪,一把米值一条命啊!”    
    李善长感动:“不光值一条命,它们还值一大片人心哪!这十多年来,天灾连绵不断,致使英雄豪杰纷纷起兵造反,都说是反元。你说,他们真是为了反元么?大元开国都八、九十年了,他们为何早不反而现在反?说白了,就因为现在朝廷无道、天地无情,家家断炊、饿殍遍地,造反是让饥饿给逼出来的!造反者是为了活命!纵观古今,只要有粮食,百姓往往就是顺民。没了粮食,百姓们必成乱民,乱民必成为义军!这个时候,谁能给天下百姓一口饭吃,那他就是再生父母,就是百姓的大救星!”    
    朱元璋激动:“先生说得太好了。元璋放粮的告示一出,周围几百里的百姓都蜂拥而至,咱十天里就招了三千多义军啊。咱给他们什么呢?不过就是一碗饭吃,他们就愿意跟咱出生入死了!”    
    李善长微笑:“上位那碗饭里头,还有一份希望,一份公平!为此,他们才愿意跟你出生入死。”    
    朱元璋连声赞道:“说的是啊。元璋起兵不久,力量薄弱。可眼前天下大乱,豪强遍地。咱这支小小的队伍只要稍不当心,就会被元军击溃,或者被其他义军给吞并喽。先生哪,咱怎样才站稳脚跟,发展大业?这是咱现在最焦虑的事儿,请先生教我。”    
    李善长沉吟片刻:“朱升曾有有三句话、九个字,我借此奉送上位。”    
    朱元璋喜:“快说。”    
    李善长一字字地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一字字重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眼望远方。    
    朱元璋沉重的内心独白:“当时,我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九个字的价值,直到十几年后开元立国了,才意识到,正是这九字战略,让我登上帝位的。”


《朱元璋》 第三部分先站稳了脚跟

    第六章    
    李善长端坐帅椅,朱元璋屈居旁座,听李侃侃而谈。    
    李善长说:“所谓高筑墙,就是脚下有一块根据地,背后有一座城池。先站稳了脚跟,徐图发展。万万不可朝秦暮楚、志大才疏。今日联甲打乙,明天又降丙投丁!表面上说是东征西讨壮大声势,实际上已坠入流寇一路了。”    
    朱元璋点头:“不错。咱们那些义军们哪,天天都在忙着你争我斗、分分合合的,力量都使在内耗上了。对此,元璋早有彻骨之痛!”    
    李善长说:“所谓广积粮,就是积蓄力量,尤其是粮饷兵马军械。不会积蓄者,吃一口少一口。打一仗,少一批。而会积蓄者,则能让地里粮食再生长出粮食来,让手里的兵马再繁衍出兵马来。”    
    朱元璋喜叫:“说得好!”    
    李善长微笑:“最难的恐怕是缓称王了。古往今来,世道越乱,称王称霸者就越多,而且往往还急于称王称霸。他们手里还没几杆刀枪哪,先把自己封为天王、地王、龙帅、虎帅什么的。他们哪,与其说是仗势欺人,不如说是仗势唬人!在这片土地上,您随便往哪儿一站,放眼望去,不出百里之内就能数出一打大王来!在下冒昧揣想,就连上位您,也有不少弟兄劝您称王吧?”    
    朱元璋:“可不是么!打下定远没两天,好些弟兄就劝我做定远王。”    
    李善长:“终有一天,上位肯定能成为王,但是现在万万不可!现在上位应该埋头练兵,积蓄力量,宁为韬晦,无须张扬!即使到了足已称王的那一天,称王也越晚越好!为何?因为那将成为众矢之的!不但朝廷会首先发兵剿你,而且各地义军也会侧目而视。”    
    朱元璋深沉地说:“元璋记住了。”    
    李善长:“再说一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有此三者,上位定能以小渐大,从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    
    朱元璋惊讶:“先生说什么?一统天下?我、我、我怎敢有那等野心!”    
    李善长微笑:“上位如果不想取天下,何必收用我李善长?”    
    朱元璋呆了,陷入沉思。一根粗大木桩狠狠撞击坚固的城门,城门洞发出“轰、轰”回响……只见那厚重城门一点点开裂、一分分倾斜,终于轰然倒地。    
    朱元璋拔剑怒喝:“弟兄们,两个时辰之内,拿下滁州城!”    
    义军们高呼着“冲杀”之声,疯狂地冲过城门!而冲杀在最前面的,正是朱元璋的义子们。一面镶写大红“朱”字的战旗显得格外触目。    
    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十七岁的朱元璋攻占安徽重镇滁州,建立了自己第一个根据地。城外野地,一群难民扶老携幼,踉跄而行。一个老妇安慰着饿得哇哇啼哭的小孙女:“娃儿莫哭,再忍会儿,进了城咱们就能讨着吃的了。”    
    身旁的老爹催促:“快着吧,听说朱大帅又要放粮哪!”    
    此话一出,不远处一个头戴斗笠、怀抱婴儿的女人兴奋举目——竟然是马姑娘。她上前问守门的义军:“兄弟,请问这是滁州么?”    
    那位年轻义军正色:“是。”    
    马姑娘激动地说:“那么……朱元璋在城里吗?”    
    年轻义军喝道:“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