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林徽因画传 >

第2章

林徽因画传-第2章

小说: 林徽因画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徽因写诗,写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灵动的一笔,但诗人林徽因却将建筑作为毕生事业。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24岁时被聘为东北大学建筑学教授,45岁时被清华大学聘为一级教授。这时的林徽因,谁也不能说她只是只会谈谈恋爱的名门闺秀,她的认真、她的执着构建了不属于绯闻,却依旧光彩照人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艺表现在许多方面,1927年她与梁思成结婚,她一反常规、亲手设计了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一时间万人侧目,她的那身礼服有林徽因内在的、一致的一种审美趣味,即基本摒弃了西式服装的元素,以不合常情的大胆想像,塑造出古雅、浓郁、特异的东方风格。这种美丽让人过目不忘。     

  对比设计东方式结婚礼服、穿旗袍的林徽因,再对比身穿西服、摩登漂亮的林徽因,则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就这样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林徽因身上,美是超越国界、不需要语言的,林徽因的结婚礼服,就吸引了大批的加拿大新闻摄影记者。服饰,在林徽因那里,是一种文化。     

  林徽因自己,也曾尝试研究中国古代的妇女服装。1925年,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策划创办一个内容包括各种艺术门类的杂志,拟取名《雕虫》或《河图》,拟订的四期目录中,向林徽因预定的稿件就有三篇,分别为《帕敷罗娃的艺术》、《帕敷罗娃舞蹈摄影》以及《中国妇女服装问题》,(闻一多致梁实秋信,《闻一多全集》)闻一多的杂志最后不知踪影何在,林徽因的《中国妇女服装问题》一文也难现庐山真容。     

  倒是1936年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古建筑考察报告的心得:     

  两种飞仙,一种着〃印度湿折的衣裳而露脚〃,〃肥笨而不自然〃;一种〃短衣长裙,衣沼简而不韵,肩带长而回绕〃,〃轻灵飘逸,极能表现出乘风羽化的韵致〃,林徽因对服饰判断着〃印度式短裙〃、斋浓重异国色彩者属前期刻像,还停留在描摹印度飞仙的水平;而〃体态修长〃,〃短衣长裙〃,肩上飘带曲折回绕,衣沼〃筒而有韵〃者,体现出〃中国神情美感〃,显然是后期融会成熟的作品,两相比较,林徽因个人喜好,不言自明,而由服饰考证云岗石刻,深入浅出,看似简单,靠的却是多年研究的经验与眼光,由美术而服饰而建筑,林徽因的路,走得令旁人望尘莫及,她对服饰的喜好,也喜好得不同一般了。     

  不少曾经见过林徽因的人,都被她的美貌而倾倒。她的美丽实在给人留下的印象大深了。有人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老作家冰心先生:〃林徽因与陆小曼谁更美?〃冰心回答:〃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林徽因的表姐王稚姚1901年生,长林徽因3岁,从童稚暑期在杭州、上海,青少年暑期在北京,都和林徽因共同生活。她回忆说林徽因的大眼睛像祖父、美貌像祖母。祖母也是福州人,眉毛细而弯,非常漂亮,所以祖母十分溺爱她。表姐还说自己的母亲林泽民是林徽因的大姑母,在杭州时期当林徽因的启蒙老师,爱她胜过其生母,因为她又聪慧又美丽,十分可爱。     

  1935年,林徽因曾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英国文学》课。云南大学中文系全振寰教授曾修读她上的这门课。全教授告诉我们:〃当时许寿裳任院长,潘家询任外语系主任。曹靖华、周作人、朱光潜都在此执教。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学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那就听不成课了。〃     

 


第一部分第5节:才貌是可以双全的(图)

  萧乾的夫人文洁若以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陪伴梁思成走过最后岁月的林洙女士也慨叹:〃她是我一生中所见识过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作家陈衡哲之妹陈衡粹至今念念不忘1930年春夏之交在香山上的〃惊鸿一瞥〃:     

  〃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陈衡粹:《我见过的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     

  只有加上了世代的书香,如花容颜才一变而为绝代的风华。在同代人的记忆中,林徽因的美有如传奇。20世纪30年代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间美人〃的对联赠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简单的一句话道尽张幼仪的半生辛酸,却也无意中点破林徽因之所以为人所赞赏的真正原因。     

  容貌之美并不足以长驻,林徽因的美丽,用文洁若的话来说,是〃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当青春逝去,人也老去,人们眼中的林徽因依然充满了美感。文洁若对此就深有感受。1948年清华学生剧团在大礼堂用英语出演《守望莱茵河》时,文洁若见到了已经44岁的林徽因,文洁若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一会儿,林徽因出现了,坐在头排中间,和她一道进来的还有梁思成和金岳霖。开演前,梁从诫过来了,为了避免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他单膝跪在妈妈面前,低声和妈妈说话。林徽因伸出一只纤柔的手,亲热地抚摸着爱子的头。林徽因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感〃。文洁若因而感慨说:〃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40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文洁若所感慨的,正是林徽因一生修炼的美丽,也是经得起岁月推敲的真正的美丽。     

  林徽因无疑是美丽的:她有美丽的容颜,美丽的情怀,美丽的才思,美丽的文字……她所写的《莲灯》一诗让人们真正认识她的玉洁冰清: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林洙女士也是一位大美人,但她对林徽因同样是倾心不己。她说:〃林先生是我所见过的女子中最美的一位,虽然患肺病,可很瘦弱,但还是极美,她的精神特别感人,透过她的身影,可见她的精神之光,〃林洙1948年带着她父亲的介绍信到清华园见林徽因,想进清华建筑系。林徽因十分热情接待这位同乡姑娘,亲自为林洙补习英语,林沫得以亲身接触林徽因,故有独特的感受。     

  林洙回忆初见林徽因,第一眼是从照片上。〃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我不想用细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不能,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当我正在注视这张照片时,只听卧室的门´;嗒´;地一声开了。我回转身来,见到林先生略带咳嗽、微笑着走进来,她边和我握手边说:´;对不起,早上总是要咳这么一大阵子,等到喘息稍定才能见人,否则是见不得人的。´;〃     

 


第一部分第6节:一生诗意千寻瀑(图)

  林徽因的善谈是很出名的,她很喜欢和人交流,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与人分享。当时的林洙才从福建到清华,作为同乡,林徽因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北京的历史。〃北京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     

  见林洙不懂,又详细解释何为〃左祖右社〃,何为〃经涂九轨〃。当林洙谈到听说颐和园的长椅特别有趣时,林徽因摆手说:〃颐和园前山太俗气了,颐和园的精华在后山。沈从文现在正住在谐趣园,你可以去找他,请他做向导。〃     

  时隔50余年,仍可见当初那惊鸿一瞥,留给林洙的震撼。〃我从梁家出来感到既兴奋又新鲜。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怎么又那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么能包容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     

  李健吾先生曾有几句对林徽因的描写,据说颇为传神生动:〃(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我记起她亲口讲起的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考察庙宇回到北平,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时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她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的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最近出版的有关林徽因文章,有的作者还不满足于沿用20世纪30年代已风行的〃一代才女〃这个称号,而称她为〃绝艳才女〃,的确,要突出写她的美貌,已经是极赞无辞了。     

  3.一生诗意千寻瀑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深夜里听到乐声》     

  林徽因是一位世所公认的才女,模糊却又让人充满〃美丽的想象〃。但林徽因的一生,却如耀眼的星星,在历史上留下亮丽的光彩。     

  林徽因除了长得漂亮之外,性格非常活泼,而且天资非凡。她会画画,也会作诗,还会演戏,她是一位兴趣十分广泛,能力超群的文化名人。现在的人只知道她和梁思成一样在建筑界是位专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并认真读过她的诗,她的散文和小说、剧本,她在20世纪30年代初受〃新月派〃的影响开始写诗,她善于用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她的诗很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3位公认的杰出的福建籍女作家冰心、庐隐和林徽因。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汪曾祺就曾如是称赞:〃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泠,一时无二。〃她在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后来加入新月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加起来不过10来万字,但这仅有的一点东西,按后人的评价,〃几乎是篇篇珠玉〃。林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第一部分第7节:洋鬼子的浅薄千万学不得(图)

  冰心和庐隐比林徽因略长几岁,她们的作品出版过很多部,仍能为今天的人们所知。林徽因的诗早在1937年就准备出版,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实现,直到1985年才由陈钟英、陈宇两位编纂出版了《林徽因诗集》,共收集了55首1931到1948年她所写的新诗,这些诗绝大部分发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刊上。     

  林徽因的散文,是并非形式上的诗、不外露的诗。从她的虚构与纪实的作品,主要是戏剧、小说和狭义的散文里写到的人物(不是她自己)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出身和修养。这些人物中高门第、养尊处优的少爷、小姐等等都有一点洋气。掌握外国语文、出国留学、国际交往之类就像家常便饭。作为业余作家,林徽因写这些人物,远不是都抱同情态度的,人如其文,也不由自己,显出她自己尽管也有点洋气,决没有这些人物的俗气。     

  林徽因由于从小得到优越教养,在中西地域之间、文化之间,都是去来自如,也大可以外边出人头地,但是不管条件如何,云游八方后还是一心回到祖国,根不离国土,枝叶也在国土上生发。她深通中外文化,却从不崇洋,更不媚外。她早就在《窗子以外》里说过一句〃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她身心萦绕着传统悠久的楼宇台榭,也为之萦绕不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