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林徽因画传 >

第7章

林徽因画传-第7章

小说: 林徽因画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志摩在车厢里看着前来送行的林徽因,心里痛苦至极,想到此去各分东西,相见无期,他急忙掏出纸笔,想在火车开动前写一封信交给林徽因: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只见大前晚模糊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的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的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但书未竞而车已行,徐志摩失去机会,更增伤感,眼泪顿时涌了上来,坐在一旁的恩厚之看在眼里,拿过这封没写完的信,放在自己的文件包里,车厢外有人大声喊道:〃徐志摩哭了!〃     

  事实是,徐志摩在北京目睹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之后,而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留学的一切手续都已办好,不日即将起程,希望日趋破灭,有诗为证:     

  请听我悲哽的声音,祈求于我爱的神:     

  人间哪一个的身上,不带些儿创与伤!     

  哪有高洁的灵魂,不经地狱,便登天堂:     

  我是肉搏过刀山炮烙,闯度了奈何桥,     

  方有今日这颗赤裸裸的心,自由高傲!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     

  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     

  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     

  这首诗题为〃APray〃,意为〃一个祈祷〃,发表于1923年7月。在这首诗里,诗中的〃爱神〃就是林徽因,他仿佛是在告诉林徽因:为了你我才离婚的,请你接受我经过努力才有的对你的自由的恋爱吧!将恋爱对象称为〃爱神〃,而祈求对方给予爱,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惯技。     

  祈祷没有结果,随后托泰戈尔替他求情也没有成功,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双飞美国,出国留学去了,徐志摩彻底幻灭了。同样有诗为证:     

  我梦见你呵,你那憔悴的神情!     

  手捧着鲜花腼腆的做新人;     

  我恼恨我恨你的负心,     

  我又不忍,不忍你的疲损。     

  你为什么负心?我大声的呵问,     

  但那喜庆的闹乐侵蚀了我的恚愤     

  你为什么背盟?我又大声的诃问     

  那碧绿的灯光照出你两腮的泪痕!     

  仓皇的,仓皇的,我四顾观礼的来宾     

  为什么这满堂的鬼影与遣骨的阴森?     

  我又转眼看那新郎啊,上帝有灵光!     

  却原来,偎傍着我爱,是一架骷髅狰狞!     

  徐志摩《一个噩梦》     

  其后徐志摩在文学中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也是由林徽因的恋情引发而起的。他在《猛虎集·序》中谈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     

  〃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又说,这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缝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篇序文是1931年写的,整10年前正是徐和林在伦敦热恋的时节。     

 


第二部分第21节:很有分寸的艺术加工(图)

  此时,林徽因亦通过小说,对徐志摩与她的感情,作了解说。这是林徽因的第一篇小说,题为《窘》,写于1931年6月。     

  小说写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朋友的一个女儿。天真、活泼的女孩子没有理解〃叔叔〃对她的特殊感情,只是把对方当做一个可爱的〃叔叔〃而已;中年知识分子感到这种难以启齿的特殊情感,使他〃窘极了〃,既不能对女孩子表达,也不能让朋友知道。小说最后以这个中年知识分子匆匆离开朋友家、离开北平南下结束。小说主要是以男主人公为叙事视角,对他复杂的心理描写,较为生动,但艺术上不很成功,算不上是一篇优秀小说。可以推测,这显然是写作者与徐志摩当年在英国伦敦交往的一段往事,只不过将故事发生的地点移到了北平,男主人公的年龄略大了些,而那个女孩子的年龄似乎也小了些。     

  林徽因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并且经徐志摩的手发表在当年9月的《新月》杂志上?况且又是以真名发表的?她当然知道:对她和徐志摩当年感情交往略知一二的圈子中的朋友们,一眼就能看出这篇小说的真实的影子,她同样不知道:此时外面又有了关于她和徐志摩的〃谣言〃,那么她为什么这个时候以真名发表这样的小说?     

  也许,林徽因的目的正是为了告诉人们她和徐志摩当年交往的〃真相〃,意在纠正关于此事的种种传说,这个推测,也能说明这篇小说对事实进行的很有分寸的艺术加工。一方面肯定了徐志摩对自己的特殊感情,并在小说中把这种感情表现得〃发乎情,止乎礼〃,不致于使徐志摩感到难堪,另一方面,通过对女孩子天真、纯洁的描写,说明自己当年并没有把徐志摩的感情当做爱情,根本没有理解这种感情的能力与年龄。如果不是出于〃澄清事实〃的这种辟谣的目的,林徽因不会这样有意识地对事实真相进行艺术加工。     

  因为我们知道,这篇小说和我们上面分析的《那一晚》、《仍然》,差异很大。同时创作的作品,为什么在诗中和在小说中会有这样的差异?答案只能是〃诗言志〃,而小说则是为了辟谣;以笔名发表的诗,真正的读者是徐志摩,而以真名发表的小说,读者则是他们俩人之外的那些关心此事而又对此事略有所知的人们。聪明的徐志摩不会看不出这种区别,也不会不能理解林徽因写作《窘》的良苦用心。     

  对徐志摩来说,没能和林徽因成为〃神仙伴侣〃,是他终生的遗憾,并且是带着这种遗憾离开人世的,真可谓〃此恨绵绵无尽期〃。时间不会因遗憾而停止,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要去过,只有记忆在时间和人生中越发显得沉重,就像黑白的老照片一样深深地、深深地印在心底。     

  1924年秋,在新月社的活动中,徐志摩结识京师名媛陆小曼,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陆小曼是北京大学教授王庚的妻子,容貌美丽,喜欢交际,对徐志摩的才情很是倾慕,而徐志摩也为她的风情所迷倒。两人经历一番曲折后,于1926年10月在北京结婚。他们请梁启超做证婚人,本来梁启超不愿意做,无奈胡适再三劝说,最后只好答应。然而,令徐志摩大吃一惊的是,在婚礼上,梁启超对他和陆小曼二人大加训斥。     

  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从新做人!〃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的,都是过来人!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们不要再一次成为过来人。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为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还没听完就面红耳赤,十分难堪,而陆小曼则因突如其来的训斥快要晕倒。后来多人劝说,梁启超才作罢。     

  1927年1月,胡适为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再次赴美。到达美国不久,他便收到林徽因寄来的信,邀请他去费城教育会演讲。林徽因的主要目的是想与胡适谈谈,以了解国内的一些情况。她写道:〃我这三年残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胡适应约前来会见林徽因,谈话中必然谈及徐志摩和陆小曼。对于他们的婚事,胡适一开始也不很同意,可是后看到他们俩爱得你死我活,历尽艰难,因而十分同情和理解。     

 


第二部分第22节:命中注定的交错(图)

     

  对于徐志摩结婚,林徽因的心情还是很复杂,很微妙。在3月份给胡适的信中说:〃那天所谈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全都忘不了的尤其是'人事'。一切的事情我从前不明白现在已清楚了许多,就还有要说要问,也就让他们去,不说不问了。'让过去的算过去的'这是志摩的一句现成话。〃     

  她还说:〃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再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只是存在于一定的限度之内。这里有理性的约束,也因为感情本身并没有达到冲决一切的程度,对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林徽因还跟胡适做了详细的述说。她在信中说:〃如你所说的,经验是可宝贵的,但是价值的经验全是痛苦换来的,我在这三年中真是得了不少经历,但也够苦了。经过了好些的变励的环境和心理,我是如你说的老成了好些,换句话说便是会悟了从青年的Ideallstickase(理想主义阶段)走到了成年的realistic(现实主义阶段),做人便这样做罢。Idealistic的梦停止了也就可以医下了许多vanity(虚荣)这未始不是个好处〃,〃照事实上看来我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这是对自己心境的准确描绘。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少女时代的林徽因已经逐渐远去,迎面走来的,是一位成熟、直面现实的女性。     

  8。命中注定的交错     

  林徽因写有的《别丢掉》一诗是纪念她和徐志摩的恋情的: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就像诗中所说,山谷中永有回音,但回音永是虚无,只有说话的人才自己知道。〃有缘千里来相逢,无缘对面不相识!〃这句老话历经千百年不变,似可更加证明它的正确。即使是苦苦地跟随其后,还是做其他的努力,天空中的两片无缘的白云终会擦身而过,然后走上各自的旅途。     

  临死前的几年,徐志摩生活得非常狼狈。交际花出身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只得应老友胡适之邀兼教于北大,挣些外快以贴补夫人的花销。为了省钱,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飞来飞去。     

  1931年7月7日,大概是林徽因从香山回到北平城里的家中,这一天又回到香山。徐志摩在送别林徽因之后,诗兴大作,写了一首题为《你去》的诗,连同一封信,寄给林徽因,〃请教女诗人〃,全诗如下: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第二部分第23节:惨状不忍睹(图)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这首诗还是让人想到作者的那首《偶然》,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偶然》重点是〃在这交会时〃这种〃偶然〃,而这首诗的重点是分别之后的你我;《偶然》中〃你有你,我有我的,方向〃,是一种遗憾与无奈,但这首诗中则坦然地认定你我〃分手〃,并正视此后自己的〃凶险的途程〃,因此,这首诗中的〃我爱你〃这种情感,已不完全是初恋时的那种爱情了。梁从诫说得很对,〃徐志摩此时对母亲的感情显然也越过了浪漫的幻想,变得沉着而深化了〃,不然的话,双方都有各自的家庭,外间又有关于他们的〃浮言〃,徐志摩怎么会送给林徽因诗;即使徐志摩做得出来,当年没能接受他的爱情的林徽因更不会接受他的爱情,诗人林徽因当然会看得出来,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的爱〃,而非一般的爱情。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云云,显然隐喻徐志摩当时和陆小曼的那种百孔千疮的婚姻,〃我〃执着地沿着属于〃我〃的〃凶险的途程〃走下去,表明徐志摩虽然对自己的婚姻已经彻底幻灭,对陆小曼已彻底地寒心了,但他只能认命地维持下去。而不会回头,说到底,〃我〃对〃你〃的爱,是一种藏在心底的爱,温暖着〃我〃这颗寒冷的心。     

  徐志摩以诗表明心意,同样一声〃爱你〃,却早已经超越了浪漫的幻想,在随诗附上的信中,徐志摩还特意问候〃思成恐怕也有些着家矮墙上的艳阳,此去归来时难说完〃,生命中的第三次聚首,祝福的心情却多过了其他,至此,徐志摩对林徽因的一片真情,宛如玉壶冰心,它使得1931年的时光变得分外令人留恋。然而,时光的脚步毕竟不会为此而多作一步的停留。香山半载,一晃而过。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尘世之缘,也终究到了要结束的时候。     

  1931年11月19日,对林徽因来说,这是个黑色的日子!徐志摩肯定没有想到,他不能如预想的那样,当天晚上见到林徽因!     

  其实,1931年11月19日这天,徐志摩在北京本来是没有课的,但,此晚林徽因要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