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智典 >

第32章

西方智典-第32章

小说: 西方智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以选择。    
    人们是不轻易敬重他人的,也因为这一原因,敬意大多数是隐藏着的。因此,与“爱”相比,“敬”更能给予人真正的满足,因为“敬”跟个人的价值有关。“爱”就不能直接地这么说,它的性质是主观的,“敬”却是客观的。说实话,被爱比受到敬重更为实惠。    
    虽然方式不同,人们的爱总是自私的。他们用来获得爱的手段,并不总让我们觉得自豪。我们获得他人的爱意,是我们不对他人的智力和善意,做出过分的要求。但与人交往时一定要真心诚意的,没有丝毫伪装——不可仅仅出乎容忍,容忍说到底只是一种轻视。这让我们想起艾尔维修的一句观察入微的话:我们所拥有的才智,其分量通常可从能够令我们欣喜的那些才智中,很准确地估计出来。用这句话为前提,是容易做出结论的。    
    英译者注:艾尔维修(1715-1771)是叔本华敬重的一位法国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论机智》,因为明确地推崇唯物观点,在出版的当时曾引起热烈的兴趣和反对。    
    正确的见解    
    不管是在公众场合、或在社团、或在书中发表过什么不当的意见,并且获得接受——无论如何,没有受到驳斥,我们没有理由失望,或是觉得事情就此终了。为了求得心安,我们应该这么想:有关问题当在以后逐渐受到注意;新的看法会加上去;该问题会得以劝考、深思、讨论,通常到最后将导致正确的见解。在一个时期之后(时间的长短似乎要看困难的程度),明白人早就看出的答案,大家都会了解的。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三章 处人之道(3)

    适当的藐视    
    人们就像孩子一样,你要是宠爱他们,他们就会顽皮。因此,我们不可对每个人都纵容,或是宽宏大量。一般来说,不借钱给某人不会丧失一个朋友,借钱给他倒有可能失去这个朋友。同样地,我们会因为举止有些高傲和粗心,一下子就把朋友疏远;但如果我们对人非常和蔼而殷勤,对方就常常变得傲慢,让人无法忍受,终致分手。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对待他们时偶然掺杂一些藐视的态度,并不碍事,那将会使他们更为珍惜你的友情。意大利有一句奥妙的谚语:“藐视就能获得重视。”如果我们真正地非常敬重某人,我们千万不能让他知道。这么做不能令我们满意,但是应该这么做。说真的,家犬尚且容忍不了我们过分的溺爱,何况是人!    
    不同的人    
    最令人无法招架的事情是,人们觉得你要依赖他们。一有这种想法,人们就对你态度无理而专横。有些人,只要你跟他们进入任何关系,就变得不文明。例如,如果你在有些场合跟他们谈到秘密的事,他们立刻异想天开地觉得可以对你乱来,而试图逾越礼貌的原则。这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愿意只结交很少的人,为什么不能跟粗俗的人太亲近。有人一旦认为我依赖于他超过他依赖于我,他立刻会觉得我偷过他什么东西。他会设法报复,取回一些什么。跟人相处想要取得优势,惟一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我们不依赖他。    
    性格高贵、心智宏伟的人,往往显出罕有的缺乏世故,对人们缺乏了解,他们年轻时更是如此。其结果是,要欺骗或是误导他们很是容易;在另一方面,性格普通的人更能适应世界,获得成功。    
    大多数人都彻头彻尾地主观,除了他们自己之外,什么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不管说什么话,他们总想到自己的情况,只要偶然有机会提到牵涉他们个人的任何事,不管其关系是多么疏远,他们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全神贯注。其结果就是,一旦话题转移,他们就没有能耐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有损他们利益或虚荣的话,他们也无从承认它的有效性。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他们动辄生气,觉得受到污辱或被冒犯,故而跟他们讨论任何一般性的事,我们都必须极度小心,避免让我们的话,跟我们面前之人的价值观和敏感想法,具有一丝一毫的可能关系,因为我们可能说的任何东西都或许会伤害他的情绪。    
    如果不会影响到自身,人们大多数什么都不在乎。他们与真实动人的观感,或是精致、微妙和机智的谈话,完全无缘:他们不懂,或没有感受。但是,最为间接、可能性极少的、那些会扰乱到他们无聊的虚荣的事物,或是会不利地反映出他们极为珍贵的自身的任何东西——对于那些,他们就最为细心敏感了。这一方面,他们就像你可能不经意踩着它脚趾的小狗——从它大吠尖叫你就知道;或者,他们像全身长满溃疡和脓疮的病人,对待他们可要小心,必须避免无谓的照料。在有些人之中,这种情绪已经到达隘路,如果他们跟人谈话,对方表现出、或者未能全部掩饰自己的才智,他们就会认为是不折不扣的侮辱。纵然他们当时隐藏恶意,这位无心的冒犯者事后想不出他们为何做出如此行为,绞尽脑汁,希望发现自己究竟做过什么事,惹起人家的毒意和仇恨。    
    批评他人的人,就是在进行自我改造。习惯于暗中审视他人的一般行为,对别人所做或未做的事给予严厉批评的人们,能够改进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完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正义感,或是毕竟有足够的骄傲和虚荣,避免自己做出在他处增加严厉责备的行为。宽容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会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    
    臆    测    
    当我们经验很少或是没有经验的时候,我们必定要依靠臆测的概念加以判断。对事物必须做出判断时,臆测的概念总是不能跟经验相提并论。对于一般人而言,臆测的概念就是出自他们私心的看法。那些在心性上比一般大众高超的人士,就不是这样——在“不自私”这一点上,他们跟其他的人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高标准去判断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其结果就总是跟他们的盘算不相符合。    
    远离卑劣的人    
    一个性格高尚的人,由于自己经验的影响,或是学习他人的教训,最终还是会看出,大众之中有六分之五的人都在道德上和智力上发生问题,你对一般人所能期望的就是这样。因此,只要环境不把你跟那些人安排有亲谊关系,最好还是躲开他们,尽量远离他们,不跟他们发生关系——纵然这样,你仍未能达到适当地了解他们卑劣的程度:他一向所持对于人性卑劣的估评,需要不断地把它的范围扩大和加深。在此同时,他将会犯重大错误而有损自己。    
    上天的才能    
    上天并不像拙劣的诗人,后者把傻子或坏人介绍给我们时,做法笨拙,设想肤浅,让我们几乎可说看到诗人就站在他所写的每一人物的背后,一直在剥夺每一人物的七情六欲,告诉你的话都是警告性的:这人是坏蛋,那一个是傻子。不必听他说的话。    
    上天的才能像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些大文豪所写的每一个人物(包括魔鬼本人),都有他或她的多面的性格,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出场都恰如其分。各个人物都是那么客观地加以描写,我们的兴趣为之激起,我们无法不同情他们的观点。像真实的人一样,大文豪所创造的人物,都受到某一明显定律的作用而演化,使他们所说所做合乎自然,因而也就必然要那样发展。如果我们期望所见到的魔鬼都生有尖角,傻子一行动就发出铃铛声,我们将一辈子都成为魔鬼和傻子的受害人。    
    摇尾巴的狗可能是最凶狠的    
    人们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就像月亮或是驼子一样,只让你看到他们的一面。每一个人都有伪装的天分——利用自己的容貌制造一副面具,所以他看起来总是像他想要假装的模样。因为他总是在他个性的范围内谋划,他装扮的外表非常适合他,其效果特别会令人受骗。每当他的目标是要讨好某人,企图赢得某人好感的时候,他就戴上面具。我们对这种面具须加留意,要把它当作是蜡制的,或是硬纸片做成的。千万别忘记意大利的一句绝妙的谚语:摇尾巴的狗可能是最凶狠的。    
    日常小事    
    从一个人处理小事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因为那时候他不会特加留心,对他人完全缺乏顾虑。这时常会提供好机会,借以观察一个人性格上的极端自私。如果这些缺点在小事上显露,或在他的一般行为中可以看出,我们就会发现他在处理大事上,也同样潜伏着,尽管他可能已把事实有所掩饰。这种机会不宜错失。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在那些“法律不会追究琐事”的事件中,如果某人不顾公众利益而中饱私囊,我们敢说他心中没有正义,要是没有法纪和强制力束缚他的手,他必然是一个大恶徒。不可信任他,不要让他进入门内。在私人圈子内不怕破坏法律的人,一旦觉得可以触犯国家大法而逃过制裁,会不惜以身试法的。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三章 处人之道(4)

    知人断事    
    跟我们有关系或是我们必须跟他打交道的人,如果显露出令人不快的习性,我们就必须问自己:这个人是否价值那么大,我们竟要忍受他那接二连三、变本加厉地展现的坏习性?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可说的话不多,因为空谈无益,我们惟有让事件继续下去,不管我们是否表达过不满。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我们这么做就是让自己暴露于再度被冒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需要立刻跟这位尊贵的朋友断绝往来,不再恢复关系。    
    如果对方是佣人,把他辞掉,因为情况一旦重现,他不可避免地会重犯同样的或类似的过失,尽管在当时他衷心诚挚地保证不再那么做。人们对任何事,绝无例外地,都能忘记,可是不会忘记自己,以及自己的性格。性格是无从改变的。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内心的原则,因而情景相同时总是会做同样的事,不会有所改变。    
    要是一个普通人的善性超过他的恶性,我们在与他交往时,尽可依赖他的正义感、公正心、感恩、忠贞、爱和同情,不必激起他对我们有所顾忌。但情况相反的是,一般人都是恶性超过善性,相反的措施是较为谨慎精明的。“宽恕不计较”的意思就是,把高价买来的经验扔掉。    
    环境变更后的期望    
    人们的兴趣一有变动,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就随之变动。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图谋是近视眼开出的票据,而接受票据的人,没有异议,一定是更为近视的。因此,假如你想要知道你打算安置在一个机构的某人的行为如何,你不能把期望建立在他的应允和保证之上。因为,即使我们接受他是诚心诚意的,他对所谈论的问题并不明白。要估计他的行为如何,惟一的办法是,考虑他将被安置的环境会怎样,以及可能跟他的性格发生冲突的程度,才会有些端倪。    
    真实素质    
    构成大多数人的性格的真实素质是令人沮丧的,如果我们想要对这些素质具有清楚而深刻的了解(这了解有其需要),我们不妨把各个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行为,作为一篇对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的评论,相信获得的教益会不少。    
    从相反的方式来看人们的性格也是一样。这样得来的经验,用来避免对自己或是对他人抱持错误的看法,都会是很有用的。但如果在真实的人生或作品中,你遇见任何特别卑鄙或愚蠢的脾性,你一定要小心不让这情况使你烦恼或难过,只把它看作增加你的见闻的一项材料,只是研究人性时可考虑的一桩新事实。我们对待这些卑鄙和愚蠢的态度,应该和矿物学家偶然发现非常特别的矿物标本没有什么不同。    
    行为规则    
    了解一条与人相处的行为规则,甚至是发现这条规则,并且精确地把它写出来,都很容易;可是,不久之后发现,这条规则在实行时需要观念和箴规去制约,还不如自己要怎么活就怎么活。在这里,像一切想获致实际效果的论说一样,首先是了解规则,其次是学习如何付诸实践。致力推理可能马上就懂得理论,然而要做到就需要一段时间。    
    没有人具有充分的条件能够独自发展,完全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每个人都需要获得预先设想好的计划所做出的指引,依循一般性的若干规则。但是,如果有人过分循规蹈矩,努力培养一个跟自己天性不合的性格,这种性格只是由人为的功夫而取得,并完全靠推理的过程才有所进展,他不久就会发现,贺拉斯的话可以确认:    
    用棍叉赶走自然,她仍然会回来。(《书函集》卷1)    
    自律与强制    
    让初学者看乐器的各种谱子,或是击剑的不同姿势,不管他怎么努力学习,一定会犯错。每当他犯错,他准会想,要依照眼睛看乐谱的速度,或是在剧烈的决斗之中去遵守那些规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尽管如此,经过一连串的过失、错误和重新努力,逐步的练习使他变得完美。    
    在学习写和说拉丁文时,我们会忘记文法规则。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练习,傻子才会成为侍臣,冲动的人变得精明而世故,直言的人变得含蓄,高贵的人变得玩世不恭。虽然这类自律是长时期习惯的结果,它总是要有外界的强制才能做到,可是本性一直都在抗拒,有时竟然出乎意料地冲破一切。按照抽象的原则所做出的行为,跟出于天性所做出的行为,其间的差别犹如巧夺天工的人造品和一个有生命的有机组织之间的差别,后者的形式和物质是一体的,彼此无法分开。    
    不自然的事物不是完美的    
    拿破仑皇帝说过:“不自然的事物不是完美的。”这句话表达一个人的习惯性格和内在本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确认我所说的话。这句话可以应用到各方面,不管是在物理或伦理方面。我所想到的惟一例外是金石英,这是矿物专家知道的一种物质,它的天然状态不如人造品。    
    动物的简单举止    
    有人觉得交谈的对方在智力上远远超过自己,他就会暗中漫不经心地做出结论:交谈的对方对自己的能力做了相当的低估。就是这种推理法——一种省略推理法——激起了他怨恨交加的痛苦之情。葛拉西安说得好:要想受人欢迎,我们必得表现出最像动物的简单举止。    
    表现与隐藏    
    一个人把才智和精明表现出来,就能够使自己在社会中受人欢迎——要是这么想,你一定还涉世未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别人具有这些优点,只会引起憎恨和愤慨,又因为需要隐瞒生怒的真正缘由(甚至对自己),这就让人更难忍受。    
    人要是真正具有才智,不会想到需要大肆显露自己具有它:他知道自己厚实的底蕴,很是满足。西班牙的一句谚语正好用在这里:喀啦作响的铁蹄少一颗钉子。当然,我在开始说过,没有人应该让缰绳完全放松,把自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因为我们的天性之中,有很多邪恶凶暴的一面需要隐藏起来。这就是说,消极的掩饰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假装具有本来没有的品格。还需要记住的是,矫饰伪装一下子就会被别人发觉,甚至在他们还未明了所伪装的是什么之前。最后,伪装做作不可能持久,有一天面具终会掉下来。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塞尼加《宽厚》)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三章 处人之道(5)

    赞扬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