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智典 >

第36章

西方智典-第36章

小说: 西方智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空虚和苦难。    
    如诗人生    
    “世界对人是宽宏大量的”,一个年轻人在早期教养中如果能除去这一观念,对他将有很大的好处;但教育的一般结果是加强这一妄念,我们对人生的初始观念,通常是从小说而非生活实际中得来的。    
    在我们青春时代明媚的早上,人生的诗歌在我们面前展现壮阔的景色,我们奋不顾身,热切地要看它实现。我们简直是期望能抓住彩虹!青年预期他的事业宛如有趣的浪漫,这里就隐藏着我一直在叙述的失望的胚芽。这些景象如此可爱,其原委就在于它们是空想的,并不真实。在观看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居于纯知识的领域,这一领域是自足的,没有真实人生中的熙攘和斗争。试图实现这些想像,就是把它们定为意志的目标,其过程总是痛苦的。    
    人生可以比喻为一幅刺绣,我们在前半生所见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所见到的是反面。反面没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较具有教导作用,它能说明丝线如何绣在一起的。    
    真实的痛苦    
    我们前半生的主要特征,如果是渴望幸福从未获得满足,我们的后半生就是害怕遭遇不幸。当年事渐长,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在性质上都是梦幻似的,只有痛苦是真实的。于是,在年长的时候,我们(或是我们之中比较明智的)转为专心于消除此生的一切痛苦,巩固我们的地位,少去追逐快乐。对了,我可以这么说,在年老时,我们比较有能力阻挡“不幸”的到来,在年轻时,我们比较有能耐逆来顺受。    
    心态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听到门铃响声总是高兴的,我这么想:啊,好事来到。到后一阶段,我在这些时候的情绪却是沮丧多于快乐,我这么想:请上天帮助我!我该怎么办?对于世人,任何稍有才能或杰出的人在情绪上都有相似的剧变。就为了这,他们不能说是正正规规地属于这个世界,根据优越的程度不同,他们或多或少地遗世独立。在青年时期,他们感到被世界遗弃,到后来,他们觉得好像已逃离这个世界。前一个感觉是不愉快的,出于愚昧;后一觉察是愉快的,因为在这时候,他们已了解世界的真相。    
    与前半生相比,后半生就好像一个音乐乐段的后一部分,它已经降低热切的渴望,而表现出更多的安谧和宁静。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在青年时,我们幻想世上的幸福和欢乐多的是,只是不容易相碰而已;年老时,我们知道事情并非如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心态是完全恬静,尽力享受当前的时刻,我们甚至会为一些小事高兴不已。    
    我们在早年的想像是,此生中的首要事件,还有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在登场时都会有号鼓鸣奏;当我们年老回顾之际,发觉他们都是静悄悄地来到,好似从边门溜进来,几乎无人觉察。    
    视野明晰    
    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是“视野明晰”。这是我们成熟的特征,也使得这个世界跟我们青少年的时候看来不同。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事情看得平常,按照实况接受各种事物。而在早年,我们看到的是用我们心中的遐思怪念、经由承袭而来的偏见以及奇异的妄想拼凑而成的梦幻的世界。我们未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所见的景象是扭曲的。经验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我们从大脑的幻想,也就是从年轻时所得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    
    最佳的教育方式    
    最佳的教育方式是,不让那些错误观念进入我们的脑海,尽管它的目标是消极的。但是,这一任务充满困难。首先是孩子的所见所识要尽可能加以限制,就是在限制中也只能给予清晰和正确的观念;只有在孩子把范围内的事物都有适当的领悟之后,才可以把范围扩大。我们要小心,不允许任何东西是含糊的,或是有什么让人一知半解或者误解的。这种训练的结果是,孩子们对人和事的观念在性质上有限而简单,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观念是清晰而且正确的,以后只要扩展而不是改正。同样的路线要继续维持到青年期。这一教育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禁止阅读小说,用适当的传记文学代替小说的地位。    
    智力上的优越    
    智力上的优越,即使是最高级的,也不可能让谁在谈话中取得崇高的地位,除非你已经年近四十。年龄和经验能让一个才智最为平庸的人,跟极有才分的人相抗衡,只要后者年事尚轻。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是个人本身的优越,不是靠作品已经取得的地位。    
    年过四十    
    年过四十,只要稍有智力的人——上天让六分之五的人们智力极为平庸,超出这些人的智力就是稍有智力——都会显露一些愤世嫉俗。到了这个年纪,我们从检查自己的性格中,很自然地就能推断出他人的性格。其结果是,我们发现不管是理智的品质还是感性的品质(通常是两者一样),他们都未能达到自己的水平,因而逐渐感到失望。因此,我们很乐意避免再跟他人有任何纠葛。一般而言,每一个人都喜爱或憎恨独处——换句话说,独立遗世——其程度视个人对自己价值的看法而定。    
    早    熟    
    年轻人如果对于世界的了解和处世之道早熟,也就是说,要是他很早就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好似胸有成竹地踏入社会,无论从智力或是从道德观点来看,都不是良好的现象。它代表市侩的性格,在另一方面,看见人们的举措大惊小怪,与人交往时笨拙而且脾气执拗,显示出比较高尚的气质。    
    感觉死亡    
    青年攀登人生的山峦,看不到死亡(死亡的山峦在另一边的山脚),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青年时期那么愉快、生趣盎然。一旦我们越过山顶,死亡就出现了——在越过山顶之前,我们只是靠听闻略知死亡的。这就让我们感到气馁,因为在这时,我们开始觉得精力衰退。昔日朝气蓬勃,如今只有严肃认真;这种变化甚至在我们脸上都能看出。年轻时,人们可以随意告诉我们什么都无所谓,我们把生命看作是无穷无尽的,漫不经心地消耗时间;年岁越大,我们越为厉行节约。朝向生命的终了,我们每过一天的感觉,就像死囚一步步走向绞刑架一般。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五章 阶段人生(3)

    日子     
    年轻时,时间的步子似乎慢得多,所以我们生命的开头的四分之一,不但是最快乐的,也是最长的,它留下比较多的回忆。如果有必要,我们能就人生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娓娓告诉他人的话,会超过随后的两个阶段的总和。说真的,在一生的春天,正像一年的春季,日子长长的,简直令人厌烦;一到秋天,无论是一年的或一生的,虽然日子比较短,倒是更为温煦而且融和的。    
    记忆    
    对于一个老人,为什么他度过的一段生命是那么短暂?理由就在:他的记忆短暂,因此他想像他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他不再记得生命中不重要的部分,不愉快的生活的大部分现在也已经忘记。唉,所能留下的记忆太少了!一般说来,我们的智力并不完美,我们的记忆也一样有缺陷。为了不让所学习到的教训,以及我们经历过的事件,慢慢陷入遗忘的深渊,我们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经常做些反思。    
    然而,我们不习惯反思不重要的事,而且一般来说,不愿意反思对自己不愉快的事。但如果要记住它们,我们便有必要那么做。但是,那一类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事会继续有新的增加:大多在开始看起来挺重要的样子,因为它反复发生而变得无关紧要。因此到最后,我们实际上忘记它发生的次数。所以,我们对于早年的事记的更多,对于另一些年岁的事记得较少。我们活的越长久,我们称之为重要、认为值得记住的事就越少。仅仅由于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许多事记下,也就是说,事情一过,我们就忘记。时光之水继续流动,在流经之处留下的痕迹总会越少。    
    因为日常要占据他心头的事日益增多,一个人对于已经发生之事的记忆,相对的变得短暂。我们早年所做过的事,那些很久之前发生的事件,好像是岸上的目标,对于出航的水手来说,每一分钟都变的越小,越不清楚,更难认清。    
    不愉快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不愿意想到它,有损我们虚荣的事,通常更是如此。因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事件,很少是我们完全无可责备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忘去许多不愉快的事,以及许多不重要的事。    
    昨日重现    
    有时,我们会记得或想起很久以前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发生一样,有关的事件似乎就呈现在我们跟前。这种经验的理由就是,我们不可能同样那么生动地回忆中间时段所发生的事,而且涵盖那个时期的一幅图像,也可能在一瞥之间全部认识出来。此外,那个时期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已经忘掉,所留下的不过是我们曾经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一般了解——一种只是抽象生存的概念,不是某种特殊经验的直接景象。这就造成久远以前的某一单独事件,好像是在昨天发生的。中间时段消失了,整个人生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的短暂。的确,在年老时,我们有时不会相信我们竟是如此老迈,或是我们遗留下的冗长的过往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目前处境,似乎总是那么稳定,不可动摇。    
    年轻时的生命感觉    
    我们年轻时觉得生命漫长,不免会把我们活过的那么几年,用来衡量人生的寿命。在早年,一切东西对我们都是新的,所以它们看起来重要。在它们发生之后,我们想到它们,把它们记住。因此,在年轻时,生命充满着各种发生的事,其过程也就显得悠长。    
    36岁的界限    
    36岁以前,在使用生命力的方式上,我们可被比喻为依靠资金生息而过活的人:我们今天把钱花去,明天还会再有。但是,从36岁以后,我们的地位好像投资者开始动用他的资金。起初,他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开销的大部分都由本钱的利息支付。如果超支不大,他不会注意的。但是,超支不断增加,直到他觉察出超支问题日渐严重。他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不稳固,他自己觉得越来越穷,又没有希望停止吃老本。他从富裕向贫困下降的运动——像一件固体在空中下降,到最后毫无空间留下。如果这一比喻的两个条件——人的生命力和财富——都真的同时开始消解,这个人的确到达可怜的困境。就是对于这种不幸的恐惧,使人年纪越大越为爱惜财物。    
    生命的本金与利息    
    在人生开始之际——在我们成年之前的阶段还有成年之后的短时间——我们的生命力的情况,如同有些人每年把一部分利息加到本金里面一样。换言之,不但他们的利息照常地收到,而且本金不断地获得增加。在笃实的监护人的用心照顾之下,这种令人高兴的情况——健康和财富都一样——有时是能实现的。哦,幸福的青春,可悲的老年!    
    神童的结局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应该节省他的精力。亚里斯多德指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所有胜利者之中,只有两位或三位在两个不同的时期都获得奖品,一个时期在少年,一个时期在成年。其理由是,在成年之前接受训练所涉及的努力,由于会把他们的精力消耗殆尽,就很难持续到盛年。在体力方面如此,在神经活力上更是这样,而我们所有的智力成就无非都是神经活力的表现。所以,我们见到的神童——温室教育的成果,在儿童时代聪颖异常,令人赞叹不已,到后来变得很是平常。的确,孩子们早早被迫学习古典语文的方式,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许多饱学之士竟是那么迟钝而且缺乏判断。    
    人生的阶段    
    几乎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似乎特别适合人生的某一阶段,他到达这一阶段就是登峰造极。有些人年轻时非常可爱,在那以后,毫无出色之处;有人在盛年时活跃有劲,年纪渐增就失去所有的价值;许多人在年老时最占优势,这时他们的性格显得比较柔和,饱经世故,逸致地对待人生。法国人往往如此。    
    这一特殊性,可能由于有关人士的性格,跟青年、壮年或老年的性质比较接近,这一性格或是能跟人生的某一阶段相辅相成,或是可以矫正他在某一阶段一些特别的缺点。    
    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    
    在岸上的东西逐渐隐入远处,而且显然变小,水手们只有靠这种方式观察船只的进程。同样地,看见比我们年纪大的人都显得年轻,我们觉察到我们已经年老。    
    我们年岁越大,我们所见所做所经历的一切,在心中留下的痕迹就越少,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解释过。引申其中含义,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在青年,我们是意识充分清醒地活着,到年老时,我们只是半活半死。时光向前流逝,我们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的感觉,渐渐减少,人生大小诸事匆促地过去,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正像我们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一样。手头有什么事,我们就做什么,过后我们不知道是否做过那件事。


第三篇 处世智慧第五章 阶段人生(4)

    生命的旅途    
    生命越接近一切知觉停止的终点,就会变得越是缺乏知觉,时间本身的进程似乎在增加速度。在孩童时代,人生的一切事物和境遇都是新奇的,这就足够使我们清醒,对生存有完全感觉。因此,在那个年龄,每天都似乎非常地长。我们旅行的时候,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在外面一个月,比在家度过四个月要悠长。在年轻或在旅途的时候,时间都似乎过得比较漫长,就是新奇感在实际上也无法免去我们不禁感到时间漫长得无从打发。    
    最佳岁月    
    时光流逝的速度,在我们感觉上所造成的不同,对于我们生存的每一阶段的整个性质,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它使得孩童时代——虽然只包括15年——似乎是一生最长的阶段,因而也是回忆最为丰富的;其次,它让人容易觉得烦闷无聊,年纪越小越是如此。例如,请想想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经常需要有所事事——不管是工作还是游戏。如果他们工作和游戏都完毕,一阵可怕的烦闷感随之而来。甚至在青年,我们也决不能免除这个倾向,大家都害怕无事可做的时刻。成年后,这种烦闷感会消失得越来越多。老人发现时间短缺,光阴似箭。    
    当然,我所说的是人,不是老朽的畜生。时光加速行进,烦闷无聊在人生前进中大多数会消逝,这时,热情及其伴随的痛苦会安分地睡去。人生在后期的负担,具体说来,比青春期显著地减轻,当然,这要假定健康还能维持住。所以,紧接着衰弱、困苦重重的老年之前的那个阶段,获得人生“最佳岁月”的美名。    
    青春期的种子    
    青春期的知觉是活跃的,能接受一切印象,青春时代拥有这一特权——种子在这时播下发芽,青春期是我们心智的春天。那时人们能领略深刻的真理,但不能构想出深刻的真理——也就是说,深湛真理的初始认识是立即的,是由一时的印象召唤出来的。只有当印象深刻活跃时,人们才能获得这种认识。如果我们要对深湛真理有所了解,完全要靠我们善用前段岁月。    
    在人生的后期,我们可能更有能力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