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这两种到最终的殊途同归是什么呢?在
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
途同归,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于丹心语)。
但是价值这种判读永远不同,有人的价值观更多地看重社会上的名垂青史,
看重在社会坐标系上的建功立业,是个人生命付出代价也要去建立一种社会功
勋,也有人更多看重的是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如果是前
者,他可能在社会上在人生中不甘就多一点,而后者淡泊就多一点。其实这就是
儒与道在作用于我们内心时候,在光阴,在我们拥有的相同的光阴中,呈现的不
同态度。
其实说到中国人的生死,很有意思。其实中国人在死亡的态度上,很少有过
于激烈的人,除了像屈原这样的人,我们能数出的很少很少。屈原为什么会选择
如此激烈的一种方式呢?是因为他站在战国乱世之中,他作为楚王的同姓,这样
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他尽管
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还有很多国家要收留他,尽管他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但
是他知道,他的宗庙和他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他的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随
着一切而去。所以其实屈原之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用郭沫若先生
的话说,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这样的
一个人生,他是我们既空前也几乎绝后采取的一种惨烈而决绝的方式处理生命的
人,有更多的人在内心采用了道家的方式,也就是说看到了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
事情(还有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于丹心语)。
比如说司马迁,我们看司马迁的生命。司马迁在他的《报仁安书》里面,给
他的好朋友仁少卿写的信里,他回顾了自己下狱、受刑整个这个过程,他说自己
非常冤枉,自己这样一种被诬陷,以莫须有的这种罪名被诬陷,然后满朝文武没
有人去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但是为什么要活下来呢?因为
他觉得有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
《史记》鸿篇巨制在他手中,他会想到从他的父亲司马谈把这样一个史官的大业
托付给他的时候,告诉他周公之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之后五百年之后至于今,
没有人能够昭明世,来把这样一个时代记录下来,传承青史,把哲学、文学打通,
这样的一种义理薪火相传,传承下去的人,说现在该有这样的人了,所以司马迁
说,他面对历史托付下来五百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态度是,小子何敢让焉?
天降大任于斯人,有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宁可受辱也绝不轻生,这就是司马迁的
态度。其实这样的态度,跟庄子给我们的这样生命写照,可以形成一个映衬,我
们简单地来看庄子的生死观感,你会觉得他很消极,因为在《齐物论》里面,在
《人间世》里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故事,是说天地之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永恒,
人忽而为人,忽而为鼠肝,忽而为虫臂,忽而就为很小很小的东西了,那么不是
人生太落寞了吗?我们不是太缈小了吗?但是换一句话说,生命在它自己现有的
形态上,怎么样是它最大的价值呢?
'画外音'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清楚,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决不找死,但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
就选择了轻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害怕生命中的挑战呢?
其实我们现在在大学里面,都受着一种现象的压力,其实心理很沉重,就是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轻生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问问原因,无非几种,最多
的一种是感情问题,恋爱没有处理好,觉得此生无望了,殉情这是一种;第二种,
工作没有找好,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尖子,上了这么好的学校,社会还不接纳
自己,愤而轻生;第三种,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觉得太压抑,人生没有其它的
乐趣。其实现在轻生的孩子,总括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形,他们选择是在什么时候
呢?是选择在20个楼层的时候,连着他们的背包还他们自己从楼上就扔下去了,
他们是那个理想还没打开,甚至也没来得及放得下就一切陨落。为什么会出现今
天这种现象?其实对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轻生的这批孩子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独
生子女,这些孩子是从小生活中小皇帝的那种环境之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供
着一个小人,这个小孩就是这样长起来的,他怎么可能不唯我独尊,所以这个家
庭是个金字塔,他永远在塔尖之上,但是社会也是一个塔,每一个公民要走进社
会,就意味着要做塔的基座(于丹心语)。
我们现在的一个悖论,就是每个家庭的塔尖,走出来肯不肯做社会的基座。
当不愿意做基座的时候,他面对的不简单是心理的失衡,走到极致就是对于生死
轻易的选择。其实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今天种种压力下,人由于这种失衡
而得出来对生命最草率的一种处理。轻生的方式在今天有两种,一种明显的方式
最果决地把自己像一件破衣服那样,从高楼顶上扔下去;另外还有一种隐蔽的轻
生方式,就是让自己放任自流,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他不思进取了,
在一个已经无望的家庭中,不建设感情了,在朋友圈中穷困僚倒,醉生梦死了,
这个人可以活成行尸走肉,这样的话他肉体的生命没有寂灭,但是在心中哀莫大
于心死,他那个痛至极点的心也已经寂灭了。
所以其实在今天讨论生死这个话题,看起来很远,其实离每一个人很近,我
们的生命中究竟还有多少肌体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
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人跟人的回答比例并不相同。所以其实带着
自己心智里面最初的那些梦想,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
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
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为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
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
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
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所以其实读《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如果真正把
它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
近人心,看见自己内心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
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九、心态与状态
'画外音'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有的人可以在这儿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
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的理想,一
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认为,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
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
最好的发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以一个坦荡的好心态,把自己的人生
活到最佳状态?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心得??心态与状态》。
人生百年,常怀千岁忧。就象古诗里面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
个时间的流程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如同白驹过隙,好像
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的倏忽一瞬一样,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
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
呢?其实庄子面对这个问题,提供给我们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而心态决定人的状态。这种态度会
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什么是真正的旷达?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
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什么意思呢?真正对
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务,就是不去追求,不追求那些生之无以为,也就是说
我们不以为是的东西,我们认为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
去追逐了。那么大家会说,我认为没价值我还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
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人这一生自己心中无以为的事情,我
们就了一口气去追求的东西还少吗?有的时候一个小孩子,为了他一个并不喜欢
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可能在清华(大学),所以说我宁可服从调剂,在清华(大
学)读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家长说,我儿子是清华(大学)的,孩子说,我别
着清华(大学)的校徽,但他心中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第
二志愿的那个学校,但是此生他错过了。也有一些爱情,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
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可能他真正舍弃了他心中以为此生正确的那个
人,但是为了众人的眼光,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不以
为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点;另外一点,什么叫达命之情呢?就
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所谓无奈何,也就是说那些无可奈何命运达不
到的目标,或者说放下我们心中那些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
正达不到的目的(于丹心语)。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会有山里的一种猴子跑到农田里面去祸害庄稼,
其实它们的目的,也都很简单,无非是储备一点粮食,也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所
以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就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就是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
使猴子来最奥妙的绝密在于使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个米。他们那里有一种独特的
细细的瓶颈,大口的瓶子,这个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是一个猴子的
爪子可以伸进去,张着的时候可以伸进去,但是一旦它攥上拳头就出不来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