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 >

第7章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第7章

小说: 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外音'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
                              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
                              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有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它动物,有很多的规则是我们
                              所不知道的。他说比如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那你醒了以后轻则腰疼,
                              重则是落下半身不遂了,然后他问你觉得泥鳅也是这样的吗?泥鳅住在那儿它就
                              正好,你要让它住人的火炕,那没准就烤成鱼干了。庄子甚至说象丽姬、象毛嫱
                              这都是人间的美女,我们形容美女往往有一个词叫沉鱼落雁之容,说看到她那些
                              大雁就飞散了,鱼就由于羞愧就潜到水底去了。庄子说那些个雁也吓跑了,鱼也
                              都惊逃了,他们真的就觉得这个美女就那么美吗?也许是他们认为丑陋而被吓跑
                              的。所以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
                              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己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
                              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其它自己的心只有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
                              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
                              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庄子讲了不止一个这样的故
                              事。在《至乐篇》里他说,鲁国国君遇到了一只很大的海鸟,突然之间飞来了,
                              国君觉得毕恭毕敬。 
                              '配音'国君:这是我国最好听的音乐,好听吗?这些肉都是给你吃的,快吃
                              吧;这是鲁国最好的酒,你喝吧,来,干一杯。 
                              每天用这样的礼仪在供奉这个海鸟,而这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思,不吃
                              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抑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配音'国君:你为什么不吃呢?我什么都给你最好的了。 
                              这是为什么呢?庄子的总结说这叫以人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是以人
                              喜欢的那种礼仪对待它,而不是以它自己的心思在对等它,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
                              生活里头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
                              是在这样养育着呢? 
                              '画外音'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
                              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强掉自己的好心,却
                              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对自己都没有认识清楚,又如何能认清客观的
                              事物呢? 
                              其实原来小的时候,中国传统养孩子有一种方式就是打蜡烛包,说孩子的腿
                              要长得直,生下来就用小被子把这孩子紧紧紧紧地给裹起来,而且怕孩子总是在
                              吸手指,怕那个小手吸起泡来,或者咬破,就给孩子带纱布的小手套,打蜡烛包。
                              但是按照今天最科学的这种抚育科学来讲,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
                              包住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他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
                              神经从一开始就是受局限的。所以现在医院里面宁可提倡经常看着孩子,给他剪
                              指甲,也一定不要束缚他,而且这个蜡烛包现在也都散开了。这些从科学上来讲,
                              已经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给他打了一个精
                              神蜡烛包,总在以成人的世界标准,告诉他,你的腿要想长得直,就必须绑起来,
                              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三岁必须弹钢琴,你从四岁必须
                              学美术,你从五岁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六岁上小学,你有什么去跟
                              别人抗衡,而六岁一上学,你必须比别人多报一个奥数班,这样的话你才能像我
                              们这样在社会上竞争,你才能够读了大学,进入成人世界,这样的一种竞技规则。
                              而这些方式是不是给海鸟摆上酒肉的一种方法吗? 
                              其实庄子的寓言有多少是作为今天的镜子,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
                              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
                              的标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这种恶
                              果就象庄子在《应帝王》里面写的一个寓言。他说南海之地叫做倐;北海之地叫
                              做忽,这也象他写的南冥北冥一样非常辽阔,非常遥远这样两个地方,他们要是
                              想会面的话,经常在中央这个地方大家相会,中间的这个帝王名字叫浑沌。什么
                              叫浑沌呀,就是长成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大肉球。浑沌就老迎来送往,好吃好喝的
                              招待着倐跟忽,倐与浑就看着这个浑沌,他们觉得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什么人间
                              的至乐,都享受不了,所以倐与忽谋报浑沌,两个人为了报恩,就在一起谋划,
                              说人皆有七窍,有了七窍,可以吃,可以喝,可以听,可以看,人间的喜怒悲欢,
                              声色美丽,都可以入得眼目,那么说浑沌没有,怎么办?我们给他凿开吧。整整
                              凿了七天,结果是什么呢?是七日七窍成,而浑沌死,真正凿开的时候浑沌就失
                              去了他的本真,他之所以可以活着,就是因为他的“浑沌”之态,他可以去综观
                              天地,等你把各窍给他分开的时候,他已经远离了他的生命本体。其实这个寓言
                              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
                              我们一窍又一窍,凿到最后呢,我们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但是离
                              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
                              自己的赤子之心。于丹心语) 
                              我们很少在内心追问这个命题,因为我们离自己已经太远了,很多物理的属
                              性,我们一眼看去可以一目了然,但对我们自己终究看不清。人世间很多事情效
                              率是出在它的科学上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准确的方式迎合物性去做,这就是最高
                              的效率,而不要违逆它,用人为的想象去判断,去处理去强加于人,其实庄子讲
                              的这些寓言,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听的真正就是一些故事吗?有很多故事可
                              能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鹰,它从小就是
                              跟鸡群长大的,主人把它放到鸡群里头从小一起给它养大了,它一直就认为自己
                              是一只鸡,所以主人真正要放这只鹰的时候,怎么打,怎么骂,怎么给它吃的,
                              诱惑它都不行,它就认为自己是鸡飞不起来,最后这个主人太失望了,他说我白
                              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把它扔了吧。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象
                              一只鸡崽一样一撒手,垂直向悬崖底下掉下去。 
                              '画外音'掉下悬崖的雏鹰,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一只和鸡一起长大的小
                              鹰还能不能恢复它雄鹰的本性?而这样的一个故事,又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人
                              生道理呢? 
                              (重复上面,略)就在坠落的过程中,这只鹰扑棱扑棱翅膀,在没有坠地的
                              时候,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悬崖坠落这样的一个高空的落
                              差中,它的天性被恢复了,因为它知道它的翅膀是有用的,而过去你养育它的过
                              程中,一直把它和鸡群喂在一起,没有用过它的翅膀,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
                              的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于丹心语)。 
                              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职业,让你用心去做,而不是用
                              脑子去谋生,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获得过被激发的乐趣,你没有享受被提升的
                              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会被遮蔽了。也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爱情,如
                              果不遇到他真正所爱的那个人,这个人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的,尽管他
                              和其他人有家庭,生儿育女,过着寻常人眼中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没有燃烧过,
                              因为他没有遇对那个人。 
                              其实我们想一想,每一个是耶非耶,蝶耶庄耶,这一生的大寓言我们曾经多
                              少次错失过自己,这是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的一个命题,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
                              的那个机会吗?那么怎么样去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又教给我们一种认识你自
                              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
                              你自己,这个话庄子是假托了孔子的一段话。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跟他讲我想出去
                              做事,我要去魏国,阻止暴虐的国君,他老师特别不屑一顾,说你别去了,像你
                              去了以后,那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给杀了。颜回说那我总
                              要出去做事,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臊,你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
                              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他老师,说我们家可穷了,我已经长
                              年没有吃到过肉了,我一直就过这苦日子,这算不算就是斋戒啊?老师就笑了,
                              说这不算斋戒,不是指外在祭祀上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那颜回说什么是心的
                              斋戒,孔子告诉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是听之以气。(《庄
                              子??人间世》)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
                              这就是心斋。这段话虽然假托于孔子,但是是出自《庄子》。那么在庄子《人间
                              世》里面,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一
                              个人的眼睛有向外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
                              界,向内可以去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
                              度就有多深,这个是完全成正比的。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
                              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
                              如说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于被安排好,所以没
                              有自己的追逐,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所以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有
                              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渔王的人,这个人在捕鱼上技能太强了,它在方圆几
                              千里内,被称为是一个渔王,甚至是渔神。他自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从小
                              跟从他出海,但是这三个孩子捕鱼的技能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比上他的父亲。
                              所以他父亲特别沮丧,说为什么三个孩子为什么一个都不如我呢?后来有一位哲
                              人去点拨他。他问这个渔王:他说你这三个孩子开始从事捕鱼是什么时候?他父
                              亲说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