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

第8章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8章

小说: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无存,无论是古槐还是小亭,即便是当年他住过的那间南房,也完全没有了踪影。  朱彝尊生于1629年,浙江省秀水人,大概在今天的嘉兴,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康熙年间,他以布衣身份应博学鸿儒考试,成为翰林院检讨。他曾经参加编修《明史》,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他擅长诗文,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士禛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他还曾经写作了介绍北京历史沿革的《日下旧闻》,成为后世研究北京必不可少的一部 参考书。  据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曾经居住在这条胡同,只不过具体的位置已经没有办法去寻找了。


第五部分第148节:四川营胡同1

  四川营胡同相传明朝末年,秦玉良由四川入援京城,在这一带驻扎,因而营地此后就称为“四川营”,在防务之余,军队曾纺织棉布,所以,附近几条街道便与棉花有了联系,棉花头条是其中之一。  棉花头条和四川营在琉璃厂西口的南边,也早已变成了空阔的工地,只有棉花下三条还在那里。骡马市大街北侧的很多胡同也完全变了模样,大多数是失去了临街的部分,这也是拓宽马路的结果吧。很多个灯箱广告牌竖在道路旁边,在描绘着以后优美壮观的蓝图,残存的胡同在这些广告的后面,而在这些广告的包围之中,是已经消逝了的胡同。


第五部分第149节:四川营胡同2

  在已经消失了的棉花头条里,曾经住着位知名的报人,他就是林白水。林白水故居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那还是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但也阻止不了现代规划的进程,对于林白水故居的印象也只能通过照片去回忆。以前的棉花头条不算长,也就是百米左右吧,胡同里的院落大多还比较齐整,林白水的故居是胡同的1号,一座典型的蛮子门。  林白水出生于1874年,青年时期文才便已经很出名,曾参加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先后创办了《公言报》、《平和日报》、《新社会报》,后来《新社会报》被查封后,他又创办了《社会日报》。1926年夏日的一天,军阀张宗昌下令抓捕了林白水,并在凌晨于天桥刑场处决。  棉花头条就是这消逝的胡同中的一条,和它同时湮灭在施工围档里的还有四川营胡同的南侧,至今,这两条胡同里的景象我还能够清晰回忆出来,然而,回忆也只能是面对空旷工地的一种无奈。  古老北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历史,如今,棉花胡同没了,那段故事只能在四川营中回味。


第五部分第150节:校场口胡同

  校场口胡同位于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因明清时期军队演习操练而得名。  明朝时候,有将军校场一条到五条,清朝时候,有镶蓝旗住宅于此处。所谓校场口,就是校厂出入之地。  今天的校场口胡同周围,过去古老的胡同格局仍然保存着,虽然寻常朴素,但却记录了数百年的历史。


第五部分第151节:思源胡同

  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北起老墙根街,西到长椿街。清朝时,胡同以北有葱厂,这里则是一片葱地,故称葱店。胡同以西部分称为四眼井。建国以后,这两条胡同合并为思源胡同,取饮水思源的意思。  今天,思源胡同西口,已是普通的住宅小区,胡同深处还保存着旧时的民居,大多是很普通又很有代表性的宣南建筑风格。


第五部分第152节:南横东街

  南横东街位于宣武区东南部,东起北纬路,西至菜市口大街。历史上称为横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南横东街东部,过去称为城隍庙街,是由于有城隍庙的缘故。现在,古老的寺庙所在的地方,正在进行着拆迁,建设着新式的楼宇。胡同95号,过去为全浙会馆,龚自珍曾居于此处。109号是曾国藩住处。  南横东街在这几年的改造中,逐渐失去了模样,古老的痕迹越来越少,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越来越多,然而历史是需要依托的,不能只是空泛地出现在书本里面。


第五部分第153节:西砖胡同1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


第五部分第154节:西砖胡同2

  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第五部分第155节: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  胡同里以蛮子门居多,这其实也在说明着过去主人的身份。胡同里的蛮子门大多很气派,只是规制上无法造成广亮或是金柱的模样。所以能够猜测过去的主人大概应该是财力出众的商人了。精美的砖雕镶嵌在门楼上,诉说着属于过去的历史。


第五部分第156节:菜市口胡同

  菜市口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因北口紧邻菜市口而得名。今天,菜市口胡同已被菜市口大街取代,胡同的西侧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东半边,作为新的菜市口大街的组成。  过去菜市口胡同称为丞相胡同,再以前称绳匠胡同、神仙胡同。胡同里住过很多名人,其中李大钊主编的《晨钟报》就设于此。


第五部分第157节:教子胡同

  教子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因清朝时胡同里有轿子铺而得名。  这条胡同的形成可以上溯到辽代,是北城通往悯忠寺(今天的法源寺)的重要街道。明朝末年,由这里可以直通右安门,始称为教子胡同。  今天,教子胡同北半段已经被新式的住宅小区取代,留下的老宅子不是很多,虽然历史总会记录于那些古老的砖石之上,但现实的行进只能让古老在无奈中消逝。


第五部分第158节:前孙公园胡同

  后孙公园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万源夹道,西至兴胜胡同,因胡同内有孙承泽府第花园而得名。  所谓孙公园,其实就是孙承泽的宅园而已。这孙承泽是明朝崇祯时候的进士,清入关后降清官至吏部左侍郎。今天,走在前孙公园胡同上面,仍然可以隐约看到当年气派的影子,很多个大宅门林立,气势不凡。  走在今天的前孙公园胡同里,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过去的痕迹,虽然它们苍老而模糊。


第五部分第159节:铁门胡同

  铁门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西草厂街,南至骡马市大街,因为胡同里曾有圈养老虎的铁栅栏而得名。  胡同内有宣城会馆,也就是清朝著名诗人施愚山的故居。故居的大门已经斑驳不堪,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旧时的规模。年轻学子赶考的情景停留在数百年前,而时光的流逝让房屋逐渐衰老。  一部《施公案》将他的名字永远记录与胡同的地名志上。


第六部分第160节:梁家园胡同

  梁家园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梁家园东胡同,西至红线胡同,并南接骡马市大街,因过去胡同里有梁姓人家的花园而得名。  梁家园与北面的孙公园一样,同为此地著名的私家宅园,当时曾经盛极一时。梁家园引凉水河入园,园内草木茂盛,秀美非常。  今天,旧时的园林早已没了踪影,厂房、学校成为这个地方最常见的


第六部分第161节:黑窑厂街1

  窑厂街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南横东街,南至陶然亭路,明清时期,此地有官窑,且烧砖之土为黑色,因此得名。


第六部分第162节:黑窑厂街2

  金中都的东垣由此穿过,一直向北延伸。今天看来,北京的土壤不可能是黑色,可能是当时的砖土取子金中都的夯土城垣。  黑窑厂现在大多已是新式的住宅楼,只有胡同北部路东仍保存着一小片古老的建筑,那里便是建于清代的尼姑庵——三圣庵。


第六部分第163节:龙泉胡同

  龙泉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陶然亭路,南至陶然亭公园,因胡同内原有龙泉寺而得名。  龙泉寺建于元代,明朝时候改建,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为北京著名寺庙之一,幽雅宽阔。现在,为陶然亭小学所在地,寺内建筑已多改建。  今天的龙泉寺胡同,早已没了数百年前旺盛的香火,有的只是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以及年少的学生。


第六部分第164节:香厂路

  香厂路位于宣武区东南部,东起留学路,西至阡儿胡同。明清时期,胡同附近为低洼之地,称为香厂,传说是由于此地多有制香贩香者而得名。  香厂路是民国时期示范性街道之一,今天的胡同两侧仍然有很多民国时期西洋风格的建筑。  在胡同与万明路交汇的地方,曾建有北京过去最热闹的游乐场——新世界,据说是仿照上海新世界建造的,可惜的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被拆除了。那里现在是两座高层住宅塔楼。


第六部分第165节:门框胡同

  门框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廊房头条,南至大栅栏街。门框胡同这个地名出现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附近经商的人们集资在胡同中搭建了一座财神佛楼,是用石板将佛架起,远远望去,好似门框一样,因而得名。  今天,佛楼早已不存,只留下了当年的石板,与名称更加贴切,只是里面的历史没有太多人知道了。


第六部分第166节: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明朝时,有一韩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宅园里修建有大水潭,因而人们称之为韩家潭。建国以后,改称为韩家胡同。  过去韩家胡同是妓院云集的“八大胡同”之一。所谓“八大胡同”,是位于前门大栅栏附近,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妓院密集的地区。  今天,过去的灯红酒绿早就是历史的片段,“八大胡同”也已是普通老百姓的住宅,这种记忆,不是美丽,但又不能说丑陋,毕竟它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活生生的纪念。    

 


第六部分第167节:盆儿胡同

  盆儿胡同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北起南横西街,南至白纸坊东街,相传是曾有烧制瓷盆的作房在此而得名的。  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学会就是在这条胡同里筹建的。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多次在此集会。现在,学会旧址已为联合大学的校区取代,周围的建筑也基本变了模样,成为了普通的住宅小区。  胡同中部有万寿公园,原为万寿宫,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香火曾经极为旺盛。


第六部分第168节:东交民巷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称为东江米巷,据说此地曾是出售江米的集市,因而得名。《辛丑条约》签订后,这里成为“使馆街”。


第六部分第169节:钱市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明朝时称为东江米巷,据说此地曾是出售江米的集市,因而得名。《辛丑条约》签订后,这里成为“使馆街”。


第六部分第170节:九湾胡同

     

  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因胡同曲折多达九个湾而得名。过去胡同里曾有般若寺,因此在明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称为般若寺胡同。    

 


第六部分第171节:樱桃斜街

  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形成于元代,确切地说还应该是明朝,当时元朝定都北京后,废弃金中都不用,而重新营建大都,这条胡同是联系二者的通道之一。


第六部分第172节:砖塔胡同

  位于西城区中部,因胡同东口有万松老人塔而得名。万松老人是元朝时的著名僧人,圆寂后葬于此处,并在上面建塔。


第六部分第173节:兵马司胡同

  位于西城区中部,明朝时,这里曾有兵马司,所以得名。所谓兵马司,就是街区里防火防盗、掌管当地百姓生活的机构,是如今派出所的前身。


第六部分第174节:三眼井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部,因胡同里有一个三个井眼的井而得名。胡同附近有嵩祝院,也就是过去的嵩祝寺。


第六部分第175节:骑河楼街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过去在胡同东端,有御河,河上有楼式的桥,因而得名为骑河楼。正对着桥的地方有条胡同,名为骑河楼街。


第六部分第176节:东棉花胡同

  位于东城区中部,胡同里有一非常精美的砖雕门楼,这样的门楼在北京是唯一的。门楼隐藏在一个普通的院落里面。


第六部分第177节:雪池胡同

  位于西城区东部,因此地过去有清代的冰窖而得名。过去北京有几大冰窖,除了这里,还有什刹海附近的冰窖。


第六部分第178节:护国寺西巷

  位于西城区中北部,胡同里有护国寺而得名。前不久,一场大火让几百年历史的护国寺西大殿化为了灰烬。


第六部分第179节:图祥山胡同

  位于西城区东南部,明清时期称为兔儿山,据说原来这里有两座小山而得名。兔儿山是过去俯瞰京城的地方。


第六部分第180节:黄化门街

  位于东城区西部,明清时候,这里是皇城的禁区,为皇宫后勤所在地。是皇宫内置办衣冠、帐幔等东西的地方。


第六部分第181节:官书院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紧邻国子监街,位于孔庙东墙之下。过去这里曾有御书楼,据说官书院的得名也和此有关。


第六部分第182节:国子监街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胡同内有国子监,所以得名。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太学旧址,是过去士子们学习的地方。旁边是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第六部分第183节:前门西河沿街

  位于宣武区东北部。这条街道形成于过去的护城河南岸,并在前门以西,所以得名。胡同中的正乙祠戏楼非常有名。


第六部分第184节:廊坊二条

  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在明朝初期,当时大栅栏地区商业萧条,为振兴商业,朝廷在此处设置了“廊房”,也就是今天的商业街的意思。二条,是自南向北的第二条胡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