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权市场解读-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渐进式改革开放的道路。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阶段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一直没有取得整体突破,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囿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的思想束缚。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转变。由于这个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就可以从整体布局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同时推进。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力量分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从一些次要的行业、领域和企业退出,可以有效地集中力量,加强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的重要行业、领域和重点企业,从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
其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进入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企业影响最大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取代计划体制。依附于旧体制、靠减税让利政策而生存的国有企业面临空前的挑战。二是社会经济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靠数量扩张和速度推动企业增长的粗放经营已难以为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三是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有企业将面对世界最强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四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国有经济应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先导和关键作用。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9)
在上述剧变的形势下,只有适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收缩战线,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 换个角度看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已触摸到企业所有权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艰难性正日益显现。
近几年在对改革的批评与质疑中,国有企业改革首当其冲地受到批评,是因为在多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少数国企的经营管理层通过瓜分国有资产暴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等。由于国有企业牵涉到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与失业、牵涉到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同时又涉及是否有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涉及是否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涉及到是否损害工人阶级主体地位与政权性质、涉及了关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德评判,因而处于焦点状态。
2004年夏末秋初 的“郎顾之争”,是1994年国企改革争论以来的第一次席卷全国的大讨论,其实质上就是产权改革的大讨论,焦点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企改制应该不应该?2、国企改制国资是否流失?流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3、国企改制的操作透明性、程序的合法性4、国企领导产权激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是其本质还是〃国企改制过程中公平与效益问题〃。
国企改革是党和政府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切合社会实际的、符合经济规律的重大举措,是审时度势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正确选择。当务之急,应对改革的许多问题重新审视,用广泛的事实与深入的理论说明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推动进一步的改革,才能避免改革前功尽弃,才能重新赢得社会对改革的支持与信任,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较好的舆论氛围、技术方案、操作思路与精神准备。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企改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这种创新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要保证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另外要减少代理成本的支付,减少代理损失。而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经营者群体的收益最大化。但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往往并不一致,因此产权制度的创新成为问题的焦点。我们的理解是从股权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经理人革命三个方面来达成引进新的产权机制、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的最终目的。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人〃的问题
改革涉及到人的问题往往成为改革的阻力所在。首先,国企改革要从目前企业的人员结构、人员数量方面进行调整,对目前的人员进行重组和配置。其次,对人员的管理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强调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明确企业的用工性质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第三,人员的观念必须转变,积极接受现代的管理理念,从企业的文化、氛围等方面着力改善企业人员的观念;最后,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改善。我们要从企业的责权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权激励等角度来考虑怎样改善企业家的环境。
正确看待国有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
总有一些人在担心:国有企业卖出去了是不是会动摇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其实这种担心可以理解却并不必要。首先,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全部-很难想像,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如何能解决全国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仅仅靠国有经济如何能实现全民小康。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其次,国有经济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力和推动力的领域进行拓展。其三,中国的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私有化,而是在进行“有进有退、进退有序”的战略性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调整,单纯的国有企业数量会逐渐减少,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国有资产可以通过参控股多元投资主体的现代化公司制企业的方式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而且国有资产的总量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10)
我们期待在整个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一种独特的改革模式,也许这种独特的改革模式会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而促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期待着也共同探索着在体制方面和管理方面出现新的突破。
三、流动重组-国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始终是一项重点内容,坚持资产的流动重组并不断探索国资流动的创新模式成为国企改革能够不断获得显著成效的路径依赖 。
1。 资产流动重组的客观合理性
企业资产流动重组是指企业间通过产权流动、整合带来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调整(再造),其形式包括企业收购、兼并、合并、租赁、破产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大概念,既包括企业的业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又包括企业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和管理制度重组。企业资产流动重组不是偶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也不是只与某一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范畴,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产流动重组,表面上看是各种有形、无形资产的分合,其实质则是与这些“物”的运动有关的产权关系的变更,亦即与这些有形、无形的资产相联系的财产权利的转移与重新组合。进一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的实质是资本产权的交易,这种资本产权的交易不是一般商品交易的产权流动,而是以企业产权整体交易为特征的市场活动。与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的“关停并转”有本质上的不同, 企业进行资产流动重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其一,变资产的直接实物形态控制为价值形态控制要求资产流动重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成长、生产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同一生产组织中容纳多个产权主体的资本,生产过程中各个资本所有者必须放弃对自有资本的实物控制,而以价值形态体现为对某一特定的资本产权。这样,必然会引起资产的流动重组。通过资产流动重组,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能迅速积聚数额巨大的资本,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同时,也节约了资金筹措成本、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成本。可以说,资产流动重组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完美统一。
其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资产的流动重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亦即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基本经济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进行,来自计划当局的指令代替自愿协定,并且决定了生产的物品质量、数量以及如何生产出来,消费品的交换也都是按照政府管制的价格进行,这样往往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则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在要求价格必须充分灵活,资本能够自由流动。
市场机制的实质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而企业资产流动重组正是优胜劣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论及。他指出,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出于趋利的动机,资本家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同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也必须将其资产不断地从低效益部门向高效益部门转移,从劣势行业向优势行业转移,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资产的重组。通过资产流动重组,资本的产权关系在处于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进行变更,产生资源的新组合,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等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调整。
2。 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的必要性
改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需要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作了片面的理解,在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上,使得国有资产的分布过于分散,战线拉得太长。据粗略测算,分布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先导性高科技产业中的国有资产不足其总量的30%,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由此被大大削弱,在许多重要领域(如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继续在拉大。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通过资产的流动重组,使分散的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必须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这有利于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市场供给主体日益增多,同时,市场态势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如:市场由需求膨胀转向市场疲软,市场开发转向市场份额的争夺。从国际市场看,国外资本与产品不断介入,更加剧了全国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唯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要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就要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效益,这也是现代企业的共同追求。但是,目前国有企业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却成为了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大中小企业并举的企业结构,且分属不同的地方和部门,造成了普遍的规模不经济和生产非专业化。特别是在诸如汽车、机械、石化、钢铁等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的行业中,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更为突出。
为此,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通过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使劣势企业的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使分散的中小企业的资产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并由此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中国的“航空母舰”。从目前的国情考虑,应该说这是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它既不需要国家增量资金的大量投入,同时又能够以企业内部扩张无可比拟的速度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并增强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另外,也可以较低的成本使现存的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资产流动重组具有迅速实现生产集中和经营规模化的功能。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产权不能流动,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增量资金的投入,而不能运用资产流动重组机制,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来实现。可以说,这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要求必须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实现这一要求,除了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强化技术改造并通过改造扩建提高生产能力外,还必须加快国有资产流动重组步伐,盘活资产存量,发挥现有资产流动重组的规模扩张效应,这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产权的自由流动是必不可少的。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国有资本产权不能流动,完全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市场体系也就不可能是完整的,市场配置资源范围和有效性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在业已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国有企业资产流动重组,也是健全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的客观要求。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12)
3。 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的探索实践
资产行政划拨
对国有经济调整和对国有企业改组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的方式,另一种是市场的方式。前者的主要做法是在保持“国有”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无偿划转、置换等方式使一些企业的整体或部分国有资产在不同国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