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相关书评浅钓纤鳞味更深
读米兰《柔福帝姬》
程灵素
帝姬柔福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在米兰的文中初见。早年读《三言二拍》时,对书中那么一段短短不过数千的文字,就有深刻的记忆。只是当时惊叹的不过是世事的奇遇巧合与假冒女子的胆大包天,后来当作异事与友人间或谈起,话题也只是向着“南宋战火流连,生为弱女子,假充公主之名尚得安享十余年荣华,胜于贫巷冻饿”如此方向而去而已。
不料数年以后,在天涯上读到米兰LADY的《柔福帝姬》,惊艳题材翻陈出新之余,也不禁为米兰特别的视点而感到眼前一亮:首先是章回、人名雅气逼人,“棠棣之华”“雪来香异”“瑗瑗”“婴茀”等名,读来就可几番回味。而最令人惊喜的是,至今以来,写柔福这段南宋逸事的文人,可谓多也,但大多数都是将柔福定位于“假帝姬”,或是“真帝姬、柔弱而遭污隐至死“这些惯常的角度,而米兰所塑造的柔福,却突破了这种默定的成规,前半生是一位成长于帝室之中的娇憨仙蕊,高贵而不失活泼;后半生却是历尽沧桑归来,貌若心如止水,但内心冷焰如火的执着寒株;整个故事的构成,既完整地解构了柔福帝姬的真假之迷,也笔墨恰至地写出柔福与高宗赵构之间复杂的情感,北宋帝室的沦落、胡汉思维的冲突,南宋朝廷与后宫的争斗、被掳帝室后妃在金的凄惨生活等等情节。不仅用语清灵雅致,颇有宋人间骨疏离之风致,而且人物情感层次丰富异常,与其说是为史上那位被视为“颜子”的柔福帝姬翻案之作,不如说,是由现代女子精心绘就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南宋生活浮世绘。
当然这些,更多的只是拿到全书稿通读之后的感觉,当初在网上日日追着看连载的时的心情,恐怕更多的是一分急迫与牵挂:虽然身为历史人物,早就注定了柔福与宗隽的必死,婴茀的立后与赵瑗的登基。但等候米兰用她那特有柔软而淡漠的文字推进情节的发展时,却完全是另一种复杂的感同身受。因此,也许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感化”之中,接受了柔福与赵构之间那暧昧的兄妹之恋,也认可了婴茀不动声色向皇后宝座一步步前行的那种冷静;赵构为何一直对婴茀的心思洞若观火,却不动声色?柔福对对自己宠眷颇深、倾心相爱的家国仇人,到底是应当爱还是不当爱呢?…………如此种种的问题,都曾萦绕心底。后来仔细想来,却发现这不过是米兰文字中的“代入感”在作祟——看过的那么多历史小说,大都是以演义的笔法,以漠不关心的第三者口吻说出。而米兰的《柔福》,却是难得地站在纯女性的角度出发,由心而主文,故尔,才能使以柔福为首的数十位人物栩栩如生。
许多女性作家的小说,也常常会患有一种通病。叫做过于自我。一切都由女主角的眼中看出,情爱痴缠方是大事,国家战乱,不过是倾城之恋一般的背景陪衬。但或许是因为米兰那份身为记者的开阔视野,她的《柔福》却显得大气感十足,并未拘泥于儿女的情场小事,而是将国亡、抗金、杀岳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巧妙的融合在故事之中。多线的结构,每一个章群以一位主人公的角度描述,相辅相承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出了故事的“真相”,颇有些阿加莎侦探小说的风格,但却没有让太多的疑团阻碍了故事的顺畅发展;对历史空白点的合理推测与演绎,绝好地补足了以往历史章回小说之中人性缺笔的硬伤——而这些细致的描写,大胆的推演,都是建筑在米兰对宋史精细之至的考证与引用上的——记得以前读宋史,也曾对赵构这位当年风姿飒爽、叫金人叹服的康王登基后为何如此寡言沉暗至赢弱而百思不得其解,米兰的《柔福》,却将我心中昔日那尚未完满的玦,一朝补成了环。
相较之下,柔福那如秋荻一般的性格、宗隽与赵构充满疑点的个性阴暗点,以及众多论坛上彩笔相较谈论的关于爱与不爱的争执火花,反而成了我较少关心的部分。相比起前十数回的起伏跌宕,我个人喜欢的还是最后一章《此花幽独》里,那个平淡得意犹未尽,仿佛是史实平铺直叙般的清绝结尾。当退位的高宗在梅树下与养子手持团扇,蓦然想起当年放灯的柔福,当年老的太上皇后吴婴茀,在夫君临终的手中看到了那一首题着“拜月无人见晚妆”团扇时冰冷而无奈的笑,嘎然而止的,便是我等读者那再也经不起这似是无情揉搓的酸梦之心。
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点滴,才串起了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柔福帝姬》严谨的结构,与通篇含蓄而低调的伤婉之情。于是,也贸然地引用赵构当年写下的《渔父词》为米兰此书书评的题目,“浅钓纤鳞味更深”,当然,古人当年题中之本意或许并非如此,更多的,只是我辈的推想罢了。
相关书评目断山南,家国何处
文/侯虹斌
“你看那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偏是这点风月情仇,剪它不断么?”《桃花扇》里临了对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当头棒喝,不妨放在任何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里。
有唐以降,连年战乱的中古史,吸引小说家的往往是战场上的喋血枭雄,或是忠贞死国的悲剧英雄,或是机谋荣辱之间的政坛斗争权力博弈,那些鲜血畅快淋漓地泼溅出来,可以极大地刺激阅读欲。然而,男子死沙场,城中多寡妇。男人尚可留名,成为统计学上的数字;还有更多被牺牲掉的女性,她们喑哑惨烈的人生,注定被淹埋在只有宏大叙事的历史深处,什么也不是。
关于靖康之难,宋代保留下了一份当年详细记载被掳北上的宗亲详细名录《开封府状》,其中标名金国主帅副帅掳获北行的有皇子、郡王、皇孙,还有皇后、嫔妃、王妃、帝姬、宗姬、族姬、宫女、采女、宗妇、族妇、贵戚和官民之女,女性多达11607人,竟占被掳的14000余人总数的83%以上。因为宋朝支付不起投降协议中犒赏金国军队的银钱,于是这些女人就被名码标价充抵犒赏金银。出卖她们的,是宋国的二位君主和他们的降臣们。
柔福帝姬就是其中被掳至金国的宋公主之一。政和三年,风雅的宋徽宗赵佶把“公主”名号改为了“帝姬”。
米兰这部四十多万字的《柔福帝姬》,便是在“靖康之难”的阔大背景下,借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关照国难家仇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撕裂。这个女人身份之特殊,仅仅是因为她平凡:既不是梁红玉、花木兰般直接战场御敌的悍将,也不是貂婵、西施般甘做兵不厌诈的鱼饵,她完全是战争及国恨家仇的承受者。如万千女子一样,“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山河之倾颓,这些帝姬们没有力量和机会去干预,大难来时,她们却被失败而无能的父兄们典当出去。因为她们的命运的普遍性,从柔福帝姬的角度切入,可洞见人生的另一种悲剧:在倍受凌辱的日子里把复国兴邦一雪前耻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的君王身上,最后梦想被他的虚伪懦弱击碎,最痛苦之处,是信念的幻灭。
选择柔福帝姬作为主角,则又是作者的机巧。柔福帝姬身为公主,历经北宋、金朝、南宋,此是绝无仅有的。关于真假柔福帝姬一事,历来有争议。当年,柔福帝姬归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被封为福国长公主,高宗赵构对其“一时宠渥,莫之前比”(《四朝闻见录》语)。高宗对长公主之丰富赏赐,对偏安一隅、历经年年战争的南宋小朝廷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历史上赵构对这位异母妹妹超乎正常的宠渥,成了小说的第二个立足点,被写成一场引而未发的禁忌之情。然而,本该黑暗而阴森的禁忌情感,在这里仅仅是二人的心魇,仍然像梦一样飘忽玄幽,最终为女主角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姿态,没有污秽和不堪。
作者还虚构出一段柔福帝姬与金国八皇子完颜宗隽的爱恨情仇,这段故事,是小说的华美乐章。心怀大志的宗隽与桀骜的柔福在驯服与反抗的拉锯战中,产生一种力的对抗,多少有点诱人。但是柔福历经姐妹父兄的凌辱、死亡、屠杀之后,仇恨在国家沦亡中显得格外突兀和刺目——在此基调下,再奢谈爱情显然是可耻的。惟其如此,柔福看到宗隽参与杀戮和侮辱自己的亲人与族人的时候,恨便来得格外地纯粹。
《柔福帝姬》中,有几位配角十分迷人。一是恃才傲物、风流俊雅,然而志大才疏的郓王赵楷,神来之笔是在他已身陷金国时,仍不经意地挑动敌国将军之女的春心,让其死心踏地地爱着他。一是宗姬赵玉箱,曲身事敌,实则暗暗为金国后宫酿下毒药,死得艳丽而灿烂。一是吴皇后婴茀,温柔贤淑,不动声色,却在国乱之际逐步完成了从侍女晋身才人、贵妃、皇后的破茧之旅,并成功把包括旧主柔福在内的潜在敌人一一消灭。——我更欣赏的人物是宁福帝姬串珠。作者吝于在她身上用墨,然而,这位瘦弱单薄的少女每一次露面,每一朵微笑,都是有毒的,看得人嗖嗖地发冷。她病入膏肓时还在指点柔福借刀杀人;被倒卖之际还能款款地给柔福预备下多年以后的通信以宽慰她;克死五任丈夫,被权势如日中天的宗隽收纳,又反戈一击,举报其谋逆之事,被金国皇帝封为夫人。三姐妹里,柔福选择了清洁和不妥协,贤福选择了逆来顺受,而宁福同时选择了这两条路,一边顺从,一边下毒。看到她,我就想起王小帅、娄烨、甚至安妮宝贝中的那些备受摧残而孤独执拗的青春,极聪明,心如玻璃七窍玲珑,却充满了破坏欲。然而,“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宁福的出现,是那么地熨贴着那个败坏的时代。
作者米兰还在这本书里试图完成一项智力的挑衅:每个人物在经历靖康之难之后,性格发生了逆转。如何让前一个柔福与后一个柔福、前一个赵构与后一个赵构,完成逻辑上合理的起承转合?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柔福成功了,而赵构还是稍欠火候。毕竟,对作者这样一位学法语出身的年轻女子而言,要演义浩大而繁杂的战争,既无场面的调度能力,也非必要。这时,她就难免拘泥于史料不敢纵横捭阖了。而在处理赵构因性能力的丧失而引至压抑自卑、甚而走向偏执这样的情节时,作者因为追求文字的雅驯,行文十分检点和节制,点到为止,这未免也错失了不少进一步挖掘人性的机会。
只是,看完之后,心是苦的,一种个人的非尘世的大悲。
相关书评情境小说,意境至上
——读米兰《柔福帝姬》(1700字)
麦小麦
米兰是个将许多矛盾融为一身的人:学的专业是法语,却最爱研读宋史;深爱体育并成为新闻工作者,却以写小说在网上成名;因为是AC米兰队的球迷而有了“米兰lady”这个网名,却用它来写历史小说……最西方和最东方,最动感和最沉静,最当下和最古典,在她身上淡然融合,毫无破绽,实在是个奇迹。
眼睁睁看着她开始写《柔福帝姬》,其时她还在专业体育报做得风生水起,很为她担心:那么忙,要采访,又要上夜班,哪有时间写?可她不仅写,还一部接一部,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眼儿媚》刚结尾,便开了这部的头,问她,她淡淡一笑:“下了夜班反正也睡不着,就写上一两个小时。”一两年的时间,无数个一两个小时,40多万字的小说写完了。
我认识的米兰一直是这样,淡淡的,无论大事小事,无论内心情绪如何激荡,写在脸上,总是淡淡的。兴奋是淡淡的,气愤也是淡淡的——偶尔也会看见她在论坛上很小女孩气地回击攻击她的人,但仅仅是偶尔,而且那么淡,对方往往也不好意思过分。
看米兰在网上写小说是种享受,小说娓娓道来是种享受,她的贴子里其乐融融的氛围也是享受,一群叫她姐姐的小女孩和一群认为她是小女孩的学究派人物,竟不难和睦相处,一派围炉夜话的温馨。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米兰一直不急于出版业已完成的小说了——在天涯舞文弄墨那种鱼龙混杂、以骂人为乐事的地方,以自己的小说创造了一块心灵净土,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吧?
网上的融洽是因为文与人的静谧,一部认认真真写就的历史小说,一个安安静静写作的女子。
《柔福帝姬》选取了北宋末年那段我们再熟悉不过历史,而主角却是一个堙没在正统历史书中的人物——赵构之妹柔福帝姬。为真实历史大背景中的真实人物,加上虚构的情节与情感,来抒写作者的人性观,这样的小说,不算真正的历史小说,只能叫做历史题材小说。因此,被一些学究型网友批评较多的史料真伪问题,我倒认为根本不必细究——要读史料你去读二十四史好了,为什么要读米兰的小说?正如你读金庸,不能因为历史上真有“全真七子”其人,你就要他的小说处处符合史实吧?
米兰最长处在写意境,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无论是爱情还是亡国之痛,都以她特有的笔调徐徐写来,不求写尽,但求意境,文字是淡的,情绪却是饱满的。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部情境小说而非情节小说,其中最动人的情境在宋朝帝女被掳至金国一节,凄风苦雨,惨烈莫名,读来令人动容。
米兰写人极用心思,写出了一群活在她脑海里、也必定会活在读者心中的人物。丧权辱国、杀害忠良的赵构曾是柔福那正直而多情的九哥;金贼宗隽若不是生在完颜家,本也是个配得上柔福的知情知义的大男人;史书上忍辱负重的韦太后在她笔下为保全面子而牺牲儿媳与名义上的女儿;德高望重的吴皇后则是柔福的侍女出身,亡国之路造就她的倾国之恋,权利与地位对人性的异化在她身上最令人扼腕……在众多生动饱满的人物中,最值得玩味的自然还是主角柔福。
除了近年来兴起的“戏说”一类,在我们的历史题材文学传统中,女性是集体缺席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女性角色不外是英雄的母亲妻子妹妹,如果不是拖了男性英雄人物的后腿乃至误国,就是为男人作出巨大牺牲,读者几乎能清晰看到作者的一句潜台词:不误国、不牺牲,写女人作甚?偶然女人当了主角,走的必然也是坚贞贤惠的路子,还是符合一贯的男性视角。而米兰笔下的柔福不是这样,她从纯良走向暴虐,她的爱情是不伦的,她可以为了政治理想而利用爱情继而放弃爱情、放弃自己,烈是烈,却不是节烈,完全是一派男人吃不消的烈。这个人物让人亦爱亦恨,一腔矛盾,但不管你是爱是恨,她总是活生生的,这就是米兰小说的妙处。她写柔福的笔法也很值得推敲,通篇是柔福,却从不站在作者的视角写柔福,无一字写柔福的心理,在读者眼里,她的性格与心理嬗变轨迹却清晰可见,家仇国恨一点一点杀死天真浪漫的小公主,造就了一个不择手段的复仇女神,一路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米兰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本是直观而戏剧化的,很适合以影像来演绎。若说到这部小说有什么不足,我以为是写历史大背景和宏大场面时笔力稍弱,而这,也恰恰是与米兰类似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