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气势澎湃奔涌的诗的长河。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则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强化了诗的思想深度。以“小草”构成的对比有三组:“风”、
“雨”、“他们”和“小草”的对比,“我”与“小草”的对比,法律、正
义和“小草”的对比。以张志新为参照形成的对比也有三组:“我”和张志
新的对比,“八亿”、“三千万”和张志新的对比,“四人帮”和张志新的
对比。这里有性质相反的对比,也有性质相近的对比。这几种对错交织在一
起,在结构上实现了多种复杂感情的撞击。
(邵子华)
梦游(存目)
牛汉
梦游者,黑夜里飞腾的火焰
——《梦游》导读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山西省定襄县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
人。他的诗作《华南虎》曾获《诗刊》1981—1982 年优秀作品奖。诗集《温
泉》获第二届全国新诗奖。
牛汉是在一个苦难的年代开始写诗的,又为写诗进一步蒙受苦难。他曾
说:“是人生和诗冶炼并塑造了我这个平凡的生命。。。为了这个难题,一
再地蒙受屈辱和灾难。”但他痴心不改,铁骨铮铮,几十年的炼狱之火中,
使他的灵魂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
《梦游》是一篇写了10 年的诗,而且每梦游一次还要修改一次。后来他
说这样太累了,不想改了,不能改了。但这并非说它是梦游的实录,《梦游》
是艺术的虚构,是血肉凝成的,里面回荡着一个凄苦、绝叫的灵魂。它已成
为特定环境下中国一部分正直敏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记录。
诗中的梦游者其实是个战士,一个在浓重的黑夜里,点燃自己的灵魂作
火把,向着渺茫的黎明前行的战士。他原“是个堂堂彪形大汉”,只因为“那
块庞大而狰狞的岩石”压在胸口,“把呐喊把歌把笑把叹息把哭诉/从胸腔里
/一滴不留地统统挤压净光”。还有一匹毛茸茸的兽把长长的牙和爪子刺透了
他的躯体,更有“一声非人的嗥叫在楼体里震荡”。“黑夜沉沉/天地间一片
混沌”。这是怎样令人压抑窒息的世界啊!于是他“常常猛地一声长长的呼
吼”,成了一个梦游者。有一次被亲人找到时,他的“头正低在一个开裂的
墙缝/那一道墙缝/能穿过光穿过风穿过灵魂。”这是多么令人心颤的一个镜
头:他要用自己的头颅撞开黑暗。几十年中,他的眼前常常竖立着一架雪亮
雪亮的梯子,他相信他灵魂的触须——那道雪白的光,“是能以穿透坚实的
黑夜的火焰”。他就“沿着那一束雪亮的光/执迷地向这远远的黑夜游走”,
朝着“一片开阔的平原/一个港口/一个光的湖泊”。梦游者是受压迫者和不
屈者,是反抗者和追求者,是茧中的蛹,以生命作代价咬破浓重的黑夜,是
在现实的黑暗中飞腾起的灵魂的火焰。
这首诗从词语的运用到整体的构思,广泛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
中的“岩石”“兽”“夜”“雪亮的光”等等,都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物象,
而是赋予了深刻的社会的内涵。一个人夜里梦游,这本是一种生理现象,诗
中的梦游者的梦游原因及其经历,已经冲破了生理的、个人的范围,而具有
了普遍的象征意义。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不仅把梦游者作为一个象征的具象
来描写,而是和自己苦难的体验、时代曲折艰险的进程融为一体,既感情沉
郁,又深刻警醒。所以,从这首酷似一份病人档案的诗中,我们就能看到一
个鬼影幢幢的时代,听到社会重压之下的不屈灵魂的呐喊。我们还可以感到,
由于对象征物——梦游者——描写的高度的概括,使得它具有了不再拘泥于
象征本体的力量向度,而获得了一种超时代的精神价值。其实,任何精神的
先觉者都是时代的痛苦的梦游者。
在结构上,诗人把外部黑暗的重压和梦游者内在心灵的挣扎交错安排,
使二者产生一种激烈冲突和对抗,因而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度。梦游人从爆
裂到夜游到对光的执迷的追逐,这内容的推进,令人在森然阴冷的氛围中感
受到一种决绝和执著。在诗体的形式上,采用的是诗人所喜欢的自由体,这
和语言的朴实自然相结合,构成一种坚毅朴素的诗风。诗的美在于内在生命
的奔突和律动。
(邵子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敬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1977 年3 月27 日
独立的人格理想的爱情
——《致橡树》导读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抒情的主体化作一株木棉,而把自己的所爱比
作橡树。致橡树,就是诗人对所爱之人的告白。这告白所表达的对爱的追求
是诚挚、坚贞而又炽热的,但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爱是建立在独立、平等的
人格基础上的,这种爱纯粹而崇高。
诗中,诗人断然摒弃了那种扭曲爱的本质的陈腐的观念,她否定了凌霄
花之于高枝,鸟儿之于绿荫的爱情观,这种观念是依附性的,它消失了人的
尊严,泯灭了人的价值和人性。两个“绝不”表白得毅然决然。接着,诗人
也对历来被人们称道的奉献性的爱情观进行了扬弃,尽管这种“爱像泉源”,
“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因为它仍然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
为代价的。这里诗人的用词非常有分寸,是“不止像”。真热的爱情中是不
能没有付出的,但,“这些都还不够!”那么,诗人的理想的爱情观是怎样
的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
树的形象”,就是一个独立自尊的人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坚实的
平等基础上的。“树的形象”显然是一个象征,“站”也有深刻的含义。作
为人,在任何时候,甚至是在婚姻、爱情这样神圣的过程中,也不能丧失了
自己的尊严,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如此,甘苦与共,互相支持,才可能有真
正的理解,才可能有真正的爱的甜蜜。在确立了爱的基础之后,诗人又作进
一步的升华,在诗的最后道出了爱的本质:“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深沉、高尚、博大。
诗所抒写的爱是清醒理智的,一方渴望得到另一方的理解和尊重。诗人
高扬起一面哗哗作响的旗帜。这首诗与其说是爱的表白,不如说是人格独立
的宣言。诗人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提
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和人格准则。诗人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
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我的诗来表现我
对‘人’的一种关切。”在她的创作中,这种关切,既是价值尺度,把对人
的信任、尊重的重新肯定,作为她的审美理想;又是作为观照角度,通过对
人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致橡树》正是她这
种向往的一种实现。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首诗的可贵的艺术性。诗的意象单纯而鲜明,物
象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它们所包含的意蕴则是深刻而又新鲜的。诗人善于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看似平常、琐碎的具体的事物,浸透了她主观的浓郁
的感情,来营造那非她莫于的美好的意象,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深邃的思考
就寄寓其中。像“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
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
的火炬。。。”这形象让人过目难忘,既切合树的特点,又表达出对理想爱
情的如火的向往,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舒婷很善于把握诗的节奏,内在的和外在的。如开头的两个假设,
是三行一个意义单位。往下则是两行一个单位。“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一行一个单位,且十分简短。语言越来越简洁,密度越来越大,语言所承载
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从句子的外形上看,舒缓而急促,这种语言方式对于
爱的“宣言”是很合适的:一往深情,坚定不移。
(邵子华)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6 于长江
对人性复归的深情呼唤
——《神女峰》导读
神女峰本是长江三峡上的一个小峰,因其形状像一个女子的身姿,而衍
生出一个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它已作为妇女贞节的象征,一直被人
们歌颂和咏赞。但舒婷的《神女峰》,却对这一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作了现
代人的新的价值判断。透过神女峰,诗人看到了民族潜意识中那已成为陈腐
惰性的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说,诗人是以人性之光温暖了那颗被石头禁锢的
心,使她复活了,爆发出那压抑了几千年的哭声。
诗是从江中船上的游客写起的,游人们向着神女峰挥舞起各色的花手
帕,20 世纪的80 年代,依然有人仰慕那位可怜的女子,冷酷的封建意识化
为耀眼的光环,以这样一个石像的形式顽固地残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但是,
时代毕竟进步了,请看:“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麻木
的游人中产生了觉醒者,“突然收回”是瞬间的觉悟,“紧紧捂住自己的眼
睛”是因为惨不忍睹,觉醒者在这千古流芳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痛心和耻辱。
“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描
写异常精彩,用凝立的形象和阵阵的涛写出了现代人的沉思,这沉思如潮水
一般,必将冲决一切封建伦理的堤岸,灌溉大片大片荒芜的心灵。如果承认
神女存在的话,那么诗人在这里所塑造的就是一位放射着人性光辉的当代的
女神。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陈腐的思想意识把人变成了不食人间烟
火的神,化成了僵硬冰冷的石头。但是任何会呼吸的人总可感受它的忧伤。
再重的石头也压不死心田的芳草,再美的彩饰也掩不灭心头的火焰。“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问石破天惊,在苍凉的历史的上空回荡不息。诗人
无异于点亮了一座灯塔,在给迷失的心灵指明了一条回归的道路。
“金光菊”和“女贞子”正在踏上这条回归的路。对于传统来说,这种
回归就意味着背叛。可喜的是,背叛已形成了滚滚的时代洪流。“与其在悬
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既是对爱的渴望,更是对人性
复归的痛切的呼唤。一切做人的权力都应当受到维护和尊重,而决不应当被
扭曲和阉割。
如果说《致橡树》是从爱情的角度提出了人格平等的话,含有较多的理
性的成份,那么这首《神女峰》,虽然也流露出明显的知性的因素,但更主
要的是从感性的视角,深入人物的潜意识之中,来呼唤人性的解放。整首诗
可以看作是抒情主人公的潜意识的流动。“谁”是一个无指定代词,以她来
作抒情的主人公是很巧妙的,她几乎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她在瞬间感
悟,陷入沉思,产生了对千年伦理的质问,热血奔涌如翻飞的火焰。这种潜
意识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赋予的,是时人精神孕育出的,而且正因为二
者的统一和融合,使得诗篇血肉丰富,生机贯注,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
另外诗中苍茫悠远的时空感,景情静动反差所构成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纷繁流动的意象以及典雅清丽而又不失火热的风格,都能给人以难得的艺术
享受。
(邵子华)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呵!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
是“飞天”
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呵!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1979.4
长子之心,赤子之情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导读
舒婷(1952—),福建省福州市人。她以诗集《双桅船》和《会唱歌
的鸢尾花》而驰名诗坛。《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 年4 月,获
1979 年—1980 年全国中青年优秀新诗奖。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灾难深重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国家。新时期开始后,
祖国“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人们为祖国的落后、贫困而痛心疾首,忧心
如焚;又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鼓舞,信心百倍。站在“新刷出的起跑线”上,
迎着“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开始了伟大的新长征。“从我的血肉之躯
上取得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是亿万人民的心愿。舒婷出身工人,在
动乱的年代里,她当过泥水匠、炉前工、浆纱工、统计员,比较广泛地接触
了基层社会的劳动者。她是祖国母亲在苦难中养大的女儿,她和祖国母亲甘
苦与共、血肉相连。因此,她能鲜明地描绘出祖国的面貌,准确地传达出人
民的心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向多难的祖国母亲倾诉情怀
的壮歌。因为她集中、强烈地抒发了当代青年典型的情绪、追求和理想,因
而备受青年人的喜爱,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效果。
这首诗不是颂歌,也不是悲歌,它抒发的感情是好儿女对母亲的感情。
诗中渗透着一种珍贵崇高的责任感,它既不同于以往夸大的自豪感,也不同
于有些人的渺小的自卑感。这反映出新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传统的忧患意
识的光大。
这首诗的意境是全新的。
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