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

第12章

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12章

小说: 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操劳国事,常常吃着饭就停下来,想起一事,就写在纸条上,贴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往往贴满了条子,就像浑身长满了羽毛。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    
    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不知疲倦地工作呢?因为他认为身为“人君”,有一种责任——他说:“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最重要的是“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我们从这番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追求与志向,那就是以救民自任,以圣人自期:“凡事,勤则成,怠则废;思则通,昏则滞。故善持其志者不为昏怠所乘,是以业日广,德日进。”他认为,常人与圣人的区别在于勤奋和思虑,他想要做大禹、周文王那样的圣人,而以元朝末年皇帝的骄奢淫逸为戒。    
    此外,朱元璋还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简朴皇帝,他的简朴并非出于吝啬,而是出于爱惜民力的真诚。当然,长治久安也一直是他考虑的因素,他担心骄奢淫逸将会导致国家不旋踵而败亡的命运。    
    明朝人称赞朱元璋,说他:“节于自奉,食不用乐,罢四方异味之贡。非宴群臣,不特设盛馔。功业益崇,益尚俭朴。”这话意思是说,朱元璋的吃穿用度很节俭,吃饭时不像一些帝王那样需要演奏音乐,他还下令各地停止进贡珍奇异味,如果不是要宴请群臣,绝不摆大的宴席。朱元璋功业越高,越崇尚简朴。    
    朱元璋曾经到东阁视察,当时天气酷热,汗流沾衣,跟随的人随即给他换下湿衣,那些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参议宋思颜说:“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朱元璋听了这话很高兴,于是赏给了这个参议一些宝钞。    
    朱元璋厉行节俭,是因为他体会民心,爱惜民力,他认为天下百姓的饥寒冷暖与他息息相关。他说:“忧人者常体其心,爱人者每惜其力。朕每进一膳,即思天下民之饥,服一衣,即思天下军民之寒。”    
    历代由于骄奢淫逸导致败亡的教训太多了,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他将其牢记心中,时时作为警示,同时他还要以自身的行动给下面做出榜样。他曾经说:“古王者之兴,未尝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尝不由于奢侈。前代得失可为明鉴,后世昏庸之主,纵欲败度,不知警戒,卒濒于危亡,此深可慨叹。大抵处心清净则无欲,无欲则无奢侈之患。欲心一生,则骄奢淫逸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朕每思念至此,未尝不惕然于心,故必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四部分贤德的马皇后(1)

    中国古代社会是绝对男权主义的社会,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一直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如此,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像朱元璋这样一步一步从社会底层走到权力巅峰的人,也从一个女性那里得到过良多助益,那就是同样从社会底层与他一起一路风雨走来的大脚马皇后。不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都对她赞誉有加。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使马皇后以大脚而闻名: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朱元璋微服出行,京师(即南京)的风俗是元宵节晚上猜灯谜,老百姓把这个当作元宵节娱乐活动。朱元璋忽然发现一幅画,画上画着一个女人,她赤着脚,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这个谜语不难猜,大家一看就明白,随即哄然大笑。可以想象,朱元璋有多生气了。第二天,他竟然下令将那片地方“空其室”,就是将那里的居民都杀了。这个谜语,其实是在暗喻“淮西妇人好大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马皇后祖籍淮西,根据这个传说,出身社会底层的她脚很大,而在那个时代,对于妇女来说,大脚是地位卑微的标志。    
    一些人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朱元璋的残暴——只因为有人开玩笑说“淮西妇人好大脚”,朱元璋便认为这是讽刺了他的老婆,不问青红皂白大开杀戒。其实,这桩传说难以查证,但是,我们却从这桩传说中读出了另外的含义——朱元璋带着一群“土包子”打下了天下,改变了社会秩序,一些既得利益者不仅威风扫地,而且失去了大量社会财富。在朱元璋当政后,他为了打压这些富民,强行将他们迁离家乡,那么,他们对朱元璋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一时间从龙之臣,王侯贵戚大都是淮西人,这些“土老冒”,出则华车骏马,入则良田美宅,好不威风。但贵则贵矣,富则富矣,却仍然难掩他们的浑身土气——原来居住在京师或被迫迁到京师来的富人们,不免瞧不起这些淮西老土。他们可以编造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样的花鼓调,那么,再编出“淮西妇人好大脚”这样的谣言,以显示自己文化血统的优越,发泄对新统治者的不满,也就不奇怪了。但是,脾气暴躁的朱元璋对此岂能容忍!如果上述杀戮的一幕属实,那也是对不满新朝者的镇压,其对象应该是过去的富民、贵族,或是故元政权的支持者、同情者。前面说过,贫苦百姓是欢迎新朝的,他们不会编出歌谣来反对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杀戮即使造成“空其室”的惨剧,被杀的人大概也不会是贫苦百姓——那个时候,享受着太平日子的贫苦百姓不会反对朱元璋,朱元璋也不会杀他们。    
    这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我们可以从这传说中推断,皇后马氏有一双大脚则是可能的。旧时小脚是妇女身份的象征,人们从一个女人脚的大小可以区分其出身门第之高低。士绅富裕之家的女性有条件讲究仪态,以使之符合男权社会的审美习惯;而终日为生计劳苦奔忙的劳动妇女,还要做沉重的体力活,自然离不开一双大脚,男性劳动者大多也无暇、无心欣赏女人的小脚之美。马氏出身贫贱,有一双大脚,也就不奇怪了。    
    马氏身体里同样流淌着反抗者的血液,她生于乱世,本是壮士之后。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出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她的生父马公是宿州人,家住闵子乡新丰里,本是普通百姓,以兄弟年龄排列,人称马三。马公淳朴质实,少壮时膂力过人,沉毅寡言笑,重然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刚强疾恶,见有行为不义的人,就如同见到了仇敌。他性格暴烈,如果有人与他意见不合,他就会愤然出手打人,就算弄出人命也无所畏惧,当地人都不敢惹他。当时元朝政权渐渐失去控制,天下即将大乱,马公由于与人忿争而杀人,他担心遭到官府惩处,就把家搬到了定远。后来赶上天下大乱,他就携带妻儿外出躲避兵乱,而把女儿托付给定远土豪郭子兴,马氏被郭子兴收养为女儿。    
    郭子兴起事之初,正处于用人之际,前来投奔的朱元璋表现不俗,得到了郭子兴的喜爱。郭子兴的小张夫人向郭子兴建议说:“现在天下大乱,夫君您要举大事,正应该收召豪杰。我看这个姓朱的跟一般人不一样,您可以收下他,让他为您建功立业。千万别把他赶走,这样的人若为他人所用,就可惜了。”于是,郭子兴便将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时,朱元璋二十四岁,马氏二十岁。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婚姻从来都是政治行为,政治家、统治者或有野心的人,总是把联姻作为加强自己势力的手段。郭子兴本意是为了笼络朱元璋,而朱元璋与马氏结婚则提升了他在郭子兴军中的地位。同时,这也使朱元璋在身处茫茫人海、孤立无倚时有了一个最贴心的人,马氏最终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帝业。    
    现代人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传统的中国人则把能相夫教子的女人称为“贤内助”。他们是一对患难夫妻,马氏正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她以她的贤德和智慧给了朱元璋最大的帮助,甚至还救过他的命。    
    史书上说,马氏“有智鉴,好书史”,虽然有所溢美,但也不完全是虚词。从马氏的所作所为来看,她应该是个有心胸、有见识的人。早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军中时,马氏就是他事业的好帮手了。朱元璋有信件札记,都交给马氏掌管,不管多忙多乱,马氏都保管得清清楚楚。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猜忌和他儿子的迫害,经常吃不上饭。有一次,朱元璋被关在空房里断绝了饮食。马氏就偷偷地给他送吃的。一次,马氏就趁做饭的时候偷了几个煎饼,被郭家的亲信发现了,她匆忙中就把滚烫的煎饼藏在怀里,她胸前的一块皮肤都被烫伤了。    
    朱元璋带兵作战时,马氏总是把干粮准备好,不让朱元璋饿着,而她自己却经常吃不饱。马氏还用自己的首饰贿赂郭子兴的夫人张氏,从中调解朱元璋与郭子兴的关系,以消除郭子兴与朱元璋间的嫌隙。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四部分贤德的马皇后(2)

    朱元璋在前方作战,将士们的家属就由马氏统领。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就由马氏率领将士们的妻妾渡江。当朱元璋在江宁的时候,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前线每日战事不断,马氏则亲自与将士家属们一道做衣、做鞋,支援前线将士。陈友谅大举进攻龙湾时,朱元璋亲自带兵迎敌,战斗十分激烈。马氏把内室的全部金银、布匹都拿出来犒赏将士,鼓舞士气,朱元璋最终取得了对陈友谅的胜利。此外,马氏还经常提醒朱元璋,平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因此,朱元璋很尊重马氏,经常听取她的意见。    
    还有历史记载说,在一次激烈战斗中,朱元璋遭遇不利,被汉军追赶,马氏“负之而逃”,就是背着朱元璋逃跑。后来,太子朱标把这段故事画成图画,作为创业艰难的记录收藏了起来。可能有读者会怀疑,马皇后一个女人家,怎么能背得动朱元璋呢?然而,不管这条记载是否可信,但至少说明马氏和朱元璋曾经共同艰苦创业,共同经历过生死患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可以同患难,而且可以共富贵,是被称颂的美德;同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被赞赏的高风亮节。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和妻子马皇后终始如一,两人都不忘本,不骄奢,一直是历史上的佳话。马氏做了皇后以后,能够“端肃六宫,母仪天下”,在明初走向太平盛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身经百战的朱元璋即皇帝位,马氏理所当然地被册立为皇后。朱元璋没有忘记当年马氏的辛劳,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把当年马氏在艰难中为朱元璋准备的饭食,称为“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比作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前在征战饥困中所吃的粗糙饭食。他经常对群臣称颂马氏的贤德。有一次在朝堂上,他又把马氏比作被唐太宗称为“良佐”、有贤德的长孙皇后。下朝后,朱元璋跟马氏说起这件事,马氏说:“我听说,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我曾与您共贫贱,也应该不忘群臣曾和您同历艰难。而且,我又怎么敢和长孙皇后相比呢!”她要求朱元璋要像善待妻子一样善待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臣属。    
    马皇后在后宫很勤谨,就像朱元璋还没有做皇帝时一样,凡朱元璋的膳食,马后都要亲自动手。马后平时所穿的都是粗布做的衣裳,洗过又洗,虽然很破旧,也不舍得丢。她听说当年元世祖皇后煮旧弓弦取丝织布的故事,也让宫人把宫里的余帛作成被子,用来赐给年老无倚的人,用零碎的帛丝做成衣裳,赐给亲王妃和公主们,使他们知道桑蚕和纺织的艰难。    
    遇到天旱,马后就带宫人们吃素,以助祈祷下雨;遇到灾年,她就带宫人们吃麦饭,喝野菜汤。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就告诉她说朝廷已经赈恤了,但是马后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国家再救济,毕竟不如事先积蓄来得妥当。    
    在后宫,马后一有空闲就跟宫人妃嫔们讲述古训。因为宋朝多贤后,她就命女史把宋朝的后宫家法记录下来,早晚阅读领会。有人说,宋朝的统治过于仁厚了,马皇后说:“过于仁厚,不是比刻薄要好吗?”有一天,她问一个女史:“黄老之道讲的是什么,让当年的窦太后(即汉武帝的祖母)喜欢呢?”女史说:“清净无为为本。摈弃仁义,恢复孝慈,就是黄老之道。”马皇后听了后表示怀疑,说:“孝慈就是仁义。哪有绝仁弃义后还能为孝慈的?”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马皇后也以仁义为本。     
    朱元璋后宫妃嫔成群,马后作为正宫,也很关照那些受宠有子的人。官员们的夫人们入宫朝见,马后总是用家人之礼亲切接待她们。    
    朱元璋尊重马后,想要寻找马后家族的人,授予他们官爵。不料马后却说:“爵禄属于天下公器,岂能私自给予外戚?”由于她坚决辞谢,朱元璋才作罢。但马后常常思念父母,一提起父母早死,就悲哀流泪。最后,朱元璋还是按惯例封马后的父亲马公为徐王,封马后母亲郑氏为夫人,并修整他们的坟墓,建庙祭祀。    
    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以柔辅暴,以宽济狠。这位平民出身的皇后,同样深谙民情,尽管她身处后宫,影响力有限,但她以女性的细致和温柔弥补了朱元璋施政上的一些不足,堪称一代贤后。    
    朱元璋在前殿处理政务,有时会大发雷霆。每当此时,马后等朱元璋回宫,就找机会进谏。朱元璋虽然严酷,但由于马后的进谏,多次避免了过激的刑戮与杀伐。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之时,参军郭景祥把守和州,有人告状说郭景祥的儿子有一次要拿矛刺杀他的父亲。朱元璋提倡孝行,不能容忍这样的逆子,要把郭景祥的儿子抓来处死。马后说:“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别人说的恐怕不实。而且,你杀了他的儿子,他就无后了。这件事要慎重。”朱元璋听了马氏的劝告,派人前去调查,果然是传言不实。又有一次,李文忠把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朱元璋治军甚严,要把李文忠立即召回,马后说:“严州地处敌境,轻易换将是不适当的,而且文忠素来贤良,杨宪的话是不可信的。”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没有再理会杨宪的话。李文忠得到信任便放心征战,后来立了大功。    
    学士宋濂有一次因为受孙子宋慎犯罪的牵连而遭逮捕,被判处死罪。马后得知后向朱元璋谏言说:“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她这意思是说,老百姓给孩子请老师,还会始终以礼相待,更何况您是天子呢?宋濂肯定是不知情的。朱元璋不听,坚持自己的决定。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四部分贤德的马皇后(3)

    后来,马后陪朱元璋吃饭,拒绝喝酒、吃肉。朱元璋问其缘故,马后说:“妾为宋先生做福事也。”她的意思是,孩子们的老师宋濂快要死了,我不用酒肉,是为他祈祷。朱元璋听到此话也感到难过,放下筷子后离开了饭桌。第二天,朱元璋下令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发配到茂州。    
    吴兴有一个富民,名叫沈秀,就是传说中的沈万三。洪武初年,沈秀要拿钱来帮助修建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又请求犒赏军队。朱元璋大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一介平民,胆敢插手天子的军队,一定有野心,应当处死!马后认为朱元璋处治不当,进谏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