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9年国民议会根据保、苏等国签署的欧安会关于人权问题的文件,通过了《国外护照法》和《国籍法》的修改补充法,规定居民可自由出入国境和自由选择国籍,并从7月开始生效。但不少土族居民强行要求地方行政机关立即办理出境手续,甚至发生了暴力事件。
5月底,日夫科夫发表了开放保土边界的声明。
至8月下旬,已有31万土族居民和穆斯林外迁。土族外迁的的浪潮不但给处于危机状态的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而且引起社会动荡,成为动摇保共政权的重要因素。从此,要求维护土族居民和穆斯林权益以及释放有关被捕人员便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组织攻击保共的重要口实。
1989年底,保共中央作出纠正对使用突厥语和穆斯林居民所犯错误的决定,国民议会也为有关的受害人员平反并释放他们出狱。然而民族矛盾已经成为190年正式成立的土族政治组织“争取自由和权利运动”和它在两次国民议会选举中获得选票进入议会的政治基础。
(三)
保共党内分歧和矛盾的加深。
保共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二战后在苏共和斯大林的直
486
47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接影响下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党内民主空气薄弱。在日夫科夫担任党政主要领导的35年间,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保共领导日益陶醉于建设的成就,开始为领导干部建造别墅,发放特殊享受和待遇。少数人大搞个人崇拜,为日夫科夫出版38卷选集,甚至为他的子女升迁出谋划策。
日夫科夫本人也爱听赞美颂扬之词,不愿考虑不同意见,日渐脱离党内外群众。
独断专行之风盛行。
据后来报刊披露的材料,早在1982年就曾有5名退役军官给日夫科夫写过匿名信,揭露和批判保共的腐败和日夫科夫的不民主作风。
1987年索非亚大学波波夫教授等4名党员因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内生活不民主,被开除党籍和解职。普通党员因参加各种政治团体被开除党籍者屡见不鲜。连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米哈依洛夫也因在会上批评社会问题,在工作中同情和支持要求“民主化”的党员,政治局候补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卢卡诺夫因在经济工作中与日夫科夫等人意见相左而均被免职。
80年代后期的改革措施和党政领导干部的频繁变动,多带有日夫科夫个人意志的色彩。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80年代末保加利亚国内存在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保共和日夫科夫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保加利亚的经济、政治形势继续恶化。日夫科夫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487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574
第六章
自我封闭的阿尔巴尼亚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
70年代到1985年霍查病逝的15年间,与东欧其他国家相比,阿尔巴尼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或者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以霍查为代表的“左”倾思想急剧膨胀。这一特点表现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领域,它集中表现为:50~6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强化。
这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因此,它只能由一个中心按计划进行指导。而这个中心只能是国家。它强调指出,在阿尔巴尼亚,国家控制了经济的主要环节,如生产资料、财政资源、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工资和物价制度、货币流通和信贷,执行集中统一
488
67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的积累和投资政策。在这基础上,国家按计划决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规模和比例,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有关缩小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问题,实现对劳动量和消费量的监督等。与此同时,劳动党和霍查从“非社即资”
的观点出发,坚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其性质来说,不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在阿尔巴尼亚经济中不起生产的调节作用。甚至提出要逐步缩小商品生产领域;利润不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企业活动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根据这些观点,在1971年11月1~7日举行的劳动党“六大”上,霍查以肯定的口气把阿尔巴尼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归纳为:全国执行统一的经济计划、统一的国家预算、统一的价格政策、统一的工资制度、统一的对外贸易。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是阿尔巴尼亚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实践活动中,阿尔巴尼亚企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下达,生产物资由国家供应,生产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赢亏由国家承担。总之,全部经济活动的管理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变成了单纯依附于国家的消极的产品生产管理机构。
这一思想最后纳入了1976年12月28日生效的宪法。
宪法规定,国家以统一的总计划组织、领导和发展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企业是国家为管理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而建立起来的。
二、农业领域的“一大二公”
持续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阿尔巴尼亚农业集体化经历了一个“一大二公”的过程,进入70年代以后,它表现得更为明
489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74
显。
1不断强化合作社的公有制。
1967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B化以后不久,即1971年,霍查在劳动党“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今后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使农业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转化,使农业合作社向国营农场靠拢,并最后转变为国营农场,以逐步消灭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差别。他认为,农业合作社制度是过渡性的,农业集体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而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就谈不上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反之,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以后,如果停止不前和限制进一步的转化过程,将阻碍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集约化,滋长和加强集体所有制的心理而危及全民所有制。根据这一观点,阿尔巴尼亚于1972年成立了47个高级社,不久又把平原地区的6个区划定105万公顷耕地作为优先实现集约化的地区,这些高级B社和这一优先集约化的地区。将通过国家投资不断增加公有制成分,逐步实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交织,然后,随着公有制因素的增长,集体所有制将向全民所有制靠拢,并在具备一些规定的条件之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农业合作社转化为国营农场。
1981年11月,在劳动党“八大”上,霍查明确提出,要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并要求“继续加强高级农业合作社,其中有一些将转为国营农场”。
1985年,高级社的耕地面积占全国农业合作社耕地面积的近23%。或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近18%;人口占农业合作社系统农村人口的15左右,劳动力A占农业合作社劳动力总数的约23%;主要生产资料占全国农业合作社生产资料的13以上。
1984年底,国家投资占这些A合作社的总基金的24%左右。
1983年,阿尔巴尼亚有2个农
490
87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业合作社正式转变为国营农场。
与此同时,“一大二公”
的趋势还突出表现在农业合作社自身的规模不断扩大上。下表所列统计数字充分说明了阿尔巴尼亚农业集体化所经历的“一大二公”的全过程:农业集体化所占比例(%)
年 份合作社数农 户耕地面积
194670102B B1950903155B1955318109144B1956881319286B19571698464558B19581935632765B B19591829710831B19601484714848B B1965868773882B1966819800921B1967120810001000B B1968913
1969742
1970551
1975425
198242
1985420
从上表可以看出:(1)
1957年,根据劳动党中央全会的决议,全国农业合作社数一年中增加了一倍,由881个增加
491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74
到1698个;(2)
1960~1965年,按照劳动党关于小社合并组成大社的指示,农业合作社从1960年的1484个减少到1965年的868个;1968年以后,特别是1970~1985年,在成立高级社的过程中,经过合并、扩大,全国合作社数从1967年的1208个减到1985年的420个。另据阿尔巴尼亚官方透露的资料,在70年代以后,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
1985年初,全国每个合作社平均拥有耕地1322公顷,劳动力1130个;最大的合作社曾包括10~15个村,拥有耕地400公顷。
2逐步减少社员的自留地。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特别B是在“思想文化革命”运动中,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始终主张减少乃至取消社员的自留地和自留畜,认为这有助于根除农民的小私有者心理,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增加农牧业生产。进入70年代以后,劳动党的这一主张进一步强化,提出要继续减少自留地,使农民更紧密地与集体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加强合作社经济。
1970年,全国社员的自留地总面积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所占比例由1966年的85%减为45%。
B1980年11月,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决定进一步减少社员的自留地,结果,1983年,全国近45%的社员家庭拥有的自留地面积每户不到500平方米,而16%的社员家庭几乎没有自留地。不仅如此,劳动党还主张,当农业合作社转化为国营农场时,自留地应完全取消。霍查在党的“八大”
(1981年11月)上也提出,自留地“将逐步削弱,直至取消”。
3实行社员自留畜的合群饲养。对社员的自留畜,阿尔B巴尼亚采取了逐步减少头数和普遍实行合群饲养两个主要措施。在60年代的“思想文化革命”以前,阿尔巴尼亚的每户
492
08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社员家庭的自留畜限量为:牛1~2头、羊15~20只、猪1~2头、蜂箱10~25个。牛1头、羊10只、猪1头;全国共减少自留畜约50%。
至于合群饲养的问题,这是1966年提出来的。当时,劳动党和霍查认为,自留畜使社员依然局限于小农经济和迷恋于个体生产,浪费劳动力,因而提出要对社员自留畜实行集体饲养。具体做法是:把自留畜集中起来,由专人负责牧养,而社员对牲畜保持所有权,所产的毛和小牲畜归所属社员所有,奶则按牲畜头数平均分配。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合群饲养,即社员不再对牲畜保持所有权。而只保留参加合群饲养的牲畜头数,畜产品均按所属牲畜数量和平均产量进行分配。
1980年底,社员52%的自养羊参加了合群饲养,平原地区开始了奶牛的合群饲养。
1985年,全国完成了自养羊合群饲养,对13个平原区的112个合作社的近43万B头自养奶牛也实行了合群饲养。
三、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在“思想文化革命”的基础上,进入70年代以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霍查在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认为,分配上的差别越小,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就越少,也就越能更好地堵塞产生社会特权阶层的孔道,从而主张缩小各阶级和集团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别,逐步缩小“资产阶级权利”在分配方面的作用。
1975年3月31日,霍查在他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反对私有财产。他认为,私有财产每天产生着资本主义,正是允许在产品分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
493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84
别,刺激着人们获得更大利益和资产阶级化的欲望,或者说,私有财产为此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他称私有财产观念是一种可怕的毛病和社会主义的敌人,并要求人们“为反对资产阶级化而斗争”。在这基础上,他批评有些干部,特别是机关工作人员,在竭力增添个人财富,想拥有一个资产阶级分子所能有的一切家庭摆设。他认为,干部中出现的这种局面是由高工资造成的,高工资滋长着对资产阶级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物质刺激的愿望,使工人阶级中和党内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在这些思想观点的指导下,1976年4月,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共同作出决定,再次降低高工资,改变工资制度。结果,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之间的比例由过去的1∶25改为1∶2,而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与领导干部的B工资比例由原先的1∶2改为1∶17。
党政领导干部、知识分B子和军队干部的工资降低了4~25%。
第二节 三个五年计划和1976年宪法
一、三个五年计划及其执行结果在1971~1985年的15年间,阿尔巴尼亚执行了“五五”
、“六五”和“七五”三个五年计划。有关它们的指示草案分别由劳动党的“六大”
(1971年11月)
、“七大”
(1976年11月)和“八大”
(1981年11月)审议通过。这三个五年计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脱离本国实际,急躁冒进,“贪大求洋”。
“五五”计划(1971~1975)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
494
28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强国民经济,把阿尔巴尼亚从农业工业国变成为工业农业国。
计划要求进一步发展工业,特别是要建设新的采矿工业和重型加工工业部门,建设一系列从工艺过程到生产规模都是阿尔巴尼亚经济从未有过的新项目,其中包括黑色冶金联合企业、石油精炼厂、水电站、选矿厂等。在农业生产领域,计划要求进一步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特别是第一次提出要使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合作社向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靠拢。
“五五”
计划要求在今后5年中缩小城乡差别。
“五五”
计划规定,1975年与1970年相比,社会生产将增长54~58%,工业总产值将增长61~6%,年增长率为103%左右;农业总产值B增长65~69%,年增长率为108%;投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