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决战斯大林格勒 >

第2章

决战斯大林格勒-第2章

小说: 决战斯大林格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军在1939—1941年间的战斗不能对苏军造成决定性打击,那么试图通过一次战役击垮苏联的痴心妄想,只能使德军自己被消灭,而不是他们的敌人。
  德军统帅部以为只需要4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对苏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根本没有预料到战争有可能拖延到冬季,因此没有认真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更不必说战争会拖延到1942年夏季了。为了改造苏联人的铁路轨距,德国向苏联战场提供了一些相关物资,但由于企图速战速决,德军从来没有系统、充分地对铁轨进行过改造。当然,德军指挥官也许认识到苏联糟糕的基础设施会引发潜在的物资供应问题,但由于纳粹德国的极端意识形态以及德军对于自身实力优势的错误认识,德军对于快速取胜充满了信心,完全忽视了其脆弱的物资补给能力。德军认为凭借自身高超的技战术,在遭遇真正的困难之前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与此同时,许多德国纳粹分子认为,与纯种的雅利安人相比,斯拉夫民族是一个劣等民族。正是由于上述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许多优秀的德国军事指挥官经常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自然而然的错觉,那就是苏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他们不会对德军构成任何威胁。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赌博行为。简而言之,无论是“巴巴罗萨”行动,还是1942年的“蓝色”行动,均在重蹈“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即1914年“施利芬计划”的覆辙。事实上,除非苏联人采取自杀性的方式来应对,否则德国人的“巴巴罗萨”计划根本无法完成。当然,这要感谢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他没有这样做。德军之所以在1941年距离胜利一步之遥,要完全归功于德军指挥官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战术能力和指挥水平,而非“巴巴罗萨”计划本身的价值使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军在1939—1940年成功使用的战术(即对敌围歼战),在一定程度上使德军错失了取得一次战役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在波兰和法国,多个德军装甲师对敌人形成包围态势,但这种包围圈往往因为依赖空军支援且行进速度较慢的步兵而呈越来越少的趋势。显然,装甲部队与步兵行进的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军队,一种是“轮式”军队,另一种则属于“步行式”军队。在早期的战役中,即使这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因为当时的作战半径较小,形成的包围圈数量较少。然而,现在德军要想在一次战役中取得对苏军的决定性胜利,只有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包围敌人的“口袋”,然后迅速清除它们,才能阻止苏军撤退到杜维纳河—第聂伯河后方。由于这些包围圈数量多、规模大,将它们留给步兵就会引发许多严重的战术问题。步兵如何才能迅速歼灭“口袋”中的敌人,同时跟上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步伐,阻止侥幸逃脱的苏军撤退到苏联腹地呢?换句话说,德军快速推进的步伐与形成包围圈并消灭其中的敌人无法协调进行,而这正是赢得一次战役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如果选择更慢的推进速度,尽管能确保系统地消灭“口袋”中的敌人,但其后果只能把德军拖入困难的消耗战,反而对苏联有利,于是这种战法被排除了。事实上,德军步兵在1941年不可能实现大范围的机械化或摩托化,因此德国“两种”集团军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而且将在1942年的战役中再次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由于德国根本无法应付阵地战,所以德军的重心必须强调装甲集群。这又是一次重大的赌博。如果成功,就不用再进行1942年的战役。如果失败,德军就必须在资源比1941年更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的胜利。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当时德军在战略与战术上的两难窘境的最终解决,并不取决于其他因素,而是取决于约瑟夫·斯大林。




“巴巴罗萨”(5)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推行的政策是与英法寻求集体安全,对抗实力与日俱增的纳粹德国。然而,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署了一项协议,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之所以签署该条约,就是希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一场长期战争,为自己在苏军内部推行改革赢得时间,同时也可以从西方大国互相消耗的过程中渔利。事实上,他并没有制定一项发动侵略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斯大林为人谨小慎微、精明干练,几乎没有希特勒那种极其冒险的赌博个性,他根本不会料到希特勒居然会有进攻苏联的长远打算。在看到德国1940年取得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后,斯大林受到强烈震撼,意识到苏军根本无法击溃强大的德军。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在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期间,红军阵亡4。9万人,伤15。8万人,战斗力低下的本质暴露无遗,这一残酷的事实让人无法接受。此次战争对于红军无异于血腥的屠场,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1937—1938年期间,斯大林实施的“大清洗”运动严重地摧残了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清洗”中,至少3万名军官被监禁、虐待或处死,其中包括5位元帅中的3人,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4人,67位军级指挥官中的60人,199位师级指挥官中的136人,397位旅级指挥官中的221人,以及所有团级指挥官中50%的人员。在此情况下,红军军官队伍遭到严重破坏,由陆军元帅米哈伊·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出的纵深战斗与纵深作战的现代战争思想也不复存在,图哈切夫斯基不堪忍受残酷折磨后屈打成招,“承认”与德国秘密部队勾结的罪状,后于1937年6月被杀害。后来,此次“大清洗”运动以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战争前夕,其破坏性极大,完全摧毁了红军应付德军这样精通技战术的敌人的能力。1936年,德国驻苏联陆军武官科斯特林将军认为苏军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到了1941年,苏军却由一些无能或毫无经验的官员“把持”,作为“大清洗”中的牺牲品的替代品,这些人都迅速得到了提升。由于随时面临被指控和逮捕的危险,这些人的主动性、创新性和革命精神受到严重压抑,只是一味地服从。然而,苏芬战争的失败引发了苏军内部的一场变革,许多在“大清洗”中受到牵连的优秀军官被豁免。1941年6月,苏军在变革过程中途遭遇德军的进攻,而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也因为斯大林强加的自杀式军事战略而消失殆尽。
  斯大林从不允许红军采取放弃土地的方法来赢得反攻时间。相反,他将红军沿着苏联西部边境部署,实施前沿防御。马尔克斯已经预见到这一点,并且非常喜欢斯大林的这一做法,因为苏军如果无法实施机动作战,就将在德军“大规模歼灭战”中被消灭。1941年6月,苏军根本不具备实施前沿防御的能力,即使允许他们进行这样的尝试,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红军的战略指挥与控制完全由斯大林一手掌控,但由于缺乏无线电通信能力,战役指挥与战术指挥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在当时的苏联,从来不鼓励,也不能容忍个人发挥主动性,因此当面对德军的战术速度与高超的技战术时,红军内部往往处于混乱与瘫痪状态。对于斯大林来说,由于害怕引发德军的进攻,他拒绝让红军进行有效的侦察,将所有情报由自己一手掌握。他从自己的情报来源以及英国获得了无数次德国将要进攻的预警情报。对于英国的情报,斯大林认为是丘吉尔蓄谋让苏联参与英国的战争,因此拒绝接纳。事实上,在历史上的所有突袭行动中,从来没有人能够像斯大林那样获得如此充分、充足的预警性情报,当然,对于苏军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的进攻的确是一次突然袭击。
  苏军装甲部队尽管数量庞大,但其机械设备的质量与人员素质极其低下,而且缺乏有效的训练。1940年1月,苏军兵种中的坦克军被废除,全部被分散来执行步兵支援任务。德军对法国战争的胜利在苏联引起极大恐慌,苏联开始对坦克师进行调整。1940年7月,红军组建机械化军。这只笨拙的部队由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兵力3。7万人,根本无法与德军装甲师和装甲军相提并论。截至1941年6月,苏军并没有组建一支数量虽少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机械化部队,而是建成了21个缺乏充足准备的机械化军。他们缺乏无线电设备、现代化坦克、摩托化步兵所需要的运输卡车以及有效的空中支援。在红军1。4万辆坦克中,仅有1861辆属于现代的KV-1和T-34型坦克,其余全部属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采购的老式坦克。在苏联空军内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虽然他们有9500架飞机部署在俄罗斯欧洲部分,但根本不能与德国空军相抗衡。苏联空军的飞机极其落后,一些飞行员还在驾驶双翼机,内部组织相当混乱。提到领导层的指挥能力,苏联空军甚至比陆军更差,连续三届领导层都在20世纪30年代被“清洗”了。相对于战争后期来说,1941年苏联红军最强大而且也许是惟一的力量就是庞大的数量以及军人顽强不屈的斗志。在动员预备役部队之前,红军在欧洲战场的兵力大约350万,总兵力多达500万,正是这些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才使得苏联能在1941年得以生存下来。也正是由于苏军士兵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才能够不断消耗德军的战斗力。




“巴巴罗萨”(6)



  据苏联叛逃者维克多·苏沃洛夫透露,苏联在1941年春季曾计划对德国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具体证据是1941年5月朱可夫将军准备的一份文件,探讨了对德国发动进攻的可能性,这份文件曾经引发了激烈的历史论战(特别是在德国)。毫无疑问,苏联当时已经提出了有关主张,但它并非是一项明确的战略进攻决定,而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准备的诸多建议之一。1941年春季,苏军沿着边境部署并非要发起进攻,而是要保卫苏联领土。包括规划“巴巴罗萨”行动的马尔克斯、哈尔德、科斯特林等人在内的德国高级官员,尽管已经察觉到苏军的部署行动,但并没有发现红军发动进攻的迹象。事实上,直到1941年4月9日,科斯特林的副手汉斯·克瑞柏斯上校都没有发现苏军进行战备的迹象。此外,斯大林生性谨慎,很显然并不希望激怒德国,而是希望能够避免战争。同样,即使斯大林企图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但1941年的苏军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斯大林比任何人都清楚红军的弱点,因为在红军的建设上,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多。
  1941年6月22日,德国空军的大规模空袭拉开了进攻的序幕,总共空袭了苏军66个机场,摧毁了停在地面的1200架飞机,即使一小部分飞机成功升空,也被轻易地击落。德军获得了绝对的空中优势。在德国空军的猛烈打击下,苏军四散奔逃,方寸大乱。通信被破坏,行动被中断,供应出现混乱,各种物资储备遭到扫射或轰炸,实施有序、连贯的指挥事实上已经不可能。面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突然袭击,德米特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大将指挥的苏联西方面军惊慌失措。人们经常错误地将德国集团军群与苏联方面军相提并论,但事实上,苏联的方面军只是苏联红军的基本作战编成,与德国集团军群相比,它的规模更易发生变化,而且具有任务倾向性,这使得它更像一个大型的德国集团军,30万人左右的规模,与即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精锐第6集团军类似。
  在西方面军的左侧,第2装甲集团军越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一线的布格河,与此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另一侧,第3装甲集团军跨过涅曼河,于6月24日抵达维尔纽斯。6月28日,为了在明斯克附近形成两面包抄的态势,两个装甲集群转而向苏联腹地挺进,同时由南部的第4集团军与北部的第9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将包围圈进一步向西拓展。截至7月1日,苏军在西线部署的4个集团军(第3、10、4和13集团军)已经被德军消灭,损失了41。7万人。1941年7月22日,不幸的巴甫洛夫大将因为自己的“罪行”被传唤到斯大林面前,随即被撤职。然而,随着第3装甲集群被迫放弃第12装甲师,前去援助在比亚韦斯托克的第9集团军,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向东逃亡。显然,在战争早期阶段,德国“两种”集团军群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7月1日,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装甲集群继续向前推进,他们渡过第聂伯河和杜维纳河,向着斯摩棱斯克方向继续推进,其目的是再次展开“大规模歼灭战”。德军认为,为了保卫奥尔沙与维捷布斯克之间的陆桥,第9和第4集团军将消灭该地的苏军。哈尔德将军认为,这将进一步促使希特勒提出将莫斯科作为战役的目标,他本人也希望如此。这样,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心脏,苏军将被迫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
  然而,当北方集团军群对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发动猛烈进攻时,希特勒并不希望改变自己的主意。苏军第8与第11集团军根本无法应对德军强大的进攻与速度。在瑞哈德特将军第41装甲军的引导下,霍普纳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72小时之内横扫立陶宛。同时,在6月26日,冯·曼施泰因将军率领的第56装甲军在陶格夫匹尔斯渡过杜维纳河。事实上,正是由于他们的推进速度太快,为了使第18和第16集团军能够跟得上大部队,前方部队不得不暂停下来。由于地形的影响,德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原定计划受到影响,但只需数日,德军就能够摧毁苏军的防线,向列宁格勒推进。




“巴巴罗萨”(7)



  但是,一旦最初的突袭效果逐渐减弱后,南方集团军群将面临着苏军越来越猛烈的抵抗。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错误地认为德军的主攻目标是乌克兰,因此一部分红军精锐部队被划给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的西南方面军,导致苏联在前线的实力大打折扣。好在德军没有取得突破。早在6月27日,南方集团军群已经进行了调整,德军的作战构想已经从最初野心勃勃的包围圈降低了一个层次。第1装甲集群的推进目标已经不再远至基辅,现在转向南部,目标指向基辅市西部161公里处。7月中旬,尽管不断遭受波塔波夫将军率领的第5集团军的骚扰,德军第1装甲集群最后还是突入了西南方面军北翼,随后适时掉转方向,向南部推进。斯大林拒绝苏军向乌克兰中部地区撤退。1941年8月初,在第11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通力协作下,德军第1装甲集群在乌曼发动了大规模歼灭战。此次行动摧毁了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全部以及第18集团军的一部分,俘虏了10。3万苏军,在西南方面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截至1941年8月,龙德施泰特所辖南方集团军群的阵地形势得到大幅度改善,但他们并没有渡过第聂伯河。此外,希特勒对北翼的担心也将对战役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至1941年7月底,苏军阵地已经岌岌可危。8月1日,在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坚持了两周的抵抗行动已经结束。德军距离莫斯科仅仅402公里,苏军伤亡或被俘人数已经突破了200万。仅通过一次战役击败苏联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地理条件、距离以及时间方面的困难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