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决战斯大林格勒 >

第3章

决战斯大林格勒-第3章

小说: 决战斯大林格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仅通过一次战役击败苏联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地理条件、距离以及时间方面的困难已被完全克服。哈尔德将军认为,经过短暂停留并接受补给之后,德军的主攻目标应该集中于莫斯科,大多数陆军司令官都支持他的观点。哈尔德将军还认为,莫斯科的重要性将迫使苏军奋力保卫莫斯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地区的形势。在哈尔德看来,只需通过一次包围与歼灭战,就可全部歼灭苏军。事实上,莫斯科本身并非德军的目标,但进攻莫斯科却是德军取得战略胜利的方法。然而,7月19日,希特勒下达“第33号元首指令”,调拨第3装甲集群前往北部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发动进攻,同时调动第2装甲集群支援南方集团军群。这样,只留下中央集团军群的步兵向莫斯科推进,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中央集团军群为了避免阵地战所必需的推进速度与作战频率。实际上,希特勒已经拒绝了哈尔德的观点,即通过对莫斯科的速战速决,进一步促成德军“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7月30日,希特勒下达“第34号元首指令”,正式拒绝对莫斯科发动进攻。在苏军内部出现混乱之际,希特勒的这些决定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德军从一开始就没有制定详细的对苏作战计划,因此在战役期间出现这种争论不足为奇。无论德军在战斗中取得何种胜利,他们并没有在全线同时持续实施“大规模歼灭战”的方法。为了在一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为后来的大决战保存实力,“大规模歼灭战”在选择时间和攻击目标时必须小心谨慎,但希特勒却在消灭苏军与攻占列宁格勒或乌克兰两个问题之间摇摆不定。显而易见,后者是一种能够使德军突破经济障碍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取得胜利的催化剂。在制定长期战争目标的同时,希特勒使德军丧失了取得一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的机会。时间是关键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德军在1941年8月晚些时候稍作停留,随后向莫斯科发动进攻,无论苏军如何英勇顽强,也无法击败他们。这个在发动战争之前就应该解决的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帮助了苏联人,使其避免通过一次战役就被击败的可怕命运。
  希特勒开始独断专横,一意孤行。“第33号元首指令”下达一个月后,第2装甲集群在8月21日调往南部。9月初,苏军指挥官们恳求斯大林同意撤离基辅,遭到严辞拒绝。9月16日,向北进发的第1装甲集群与南下的第2装甲集群在基辅东部的洛赫维察会师,形成了外围包围圈。与此同时,第17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在内层将苏军分割包围。在这个危急关头,斯大林仍然拒绝苏军立即突围。经过惨烈的战斗,基尔波诺斯上将阵亡,苏军65万人向德军投降。就在德军向南部推进的同时,希特勒9月6日下达“第35号元首指令”,命令德军迅速增强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消灭斯摩棱斯克东部的苏军,拉开向莫斯科进发的序幕。然而,无论德军在基辅发动何种规模的进攻,都不可能速战速决。




“巴巴罗萨”(8)



  9个星期后,斯摩棱斯克沦陷。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台风行动”开始。由于时间已经逐渐接近德军作战的最后期限———冬季,因此他们不得不加快推进速度。此时此刻,距离和时间对于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10月2日,在第4装甲集群的支援下,再加上第2与第3装甲集群的回归,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大增,迅速撕开了苏军防线。在维亚济马,短短10天之内,德军充分运用高超的技战术,以压倒性优势迅速吞噬了苏军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同时,在南部241公里处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也被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打垮。苏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在维亚济马与布良斯克的包围圈中,苏军损失了60万多人,防线完全被德军冲垮。综观全局,德军攻陷混乱不堪、濒临崩溃的莫斯科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连下了数天的大雨,道路湿滑泥泞,德军不得不放慢推进速度。如果德军在1941年8月底或9月初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他们仍然能够像10月的攻势那样撕开苏军防线,但即使现在,如果有更好的天气,德军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绝佳的机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德军能够利用的时间逐渐结束减少,历史上给人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军事胜利之一———包围基辅,却使德军错失了一次大好良机。1941年10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强制性命令,为隆冬季节的歼灭战做好准备,誓死保卫莫斯科。哈尔德最初提出的方案,即对莫斯科实施机动包围,使用一个新到的德国集团军消灭苏军,已经完全不适合此时的形势。
  博克与哈尔德非常清楚,德军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实力大不如前,而且装甲部队的机械损耗极其严重。德军再也没有潜力与苏军进行一场阵地消耗战了,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此时的德军骑虎难下,必须打赢一场战役。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苏军缺乏实施联合纵深防御与直线防御的能力。然而在莫斯科,在维亚济马惨败之后的10月10日立刻受命指挥西方面军的朱可夫将军得到几大因素的帮助,这些因素确保了此次战役与此前战役截然不同。首先,当地分布着多处的森林、沼泽和河流,恰恰位于德军进攻的中轴线上,在冬季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严重影响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其次,德军此役的意图非常明确,很难达成突袭的效果。最后,由于苏军准确地预测到了德军可能采用围歼的战法,所以在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第16集团军得到了增援,在20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上部署了8万人的防御兵力;在左翼,环绕图拉的第50集团军的阵地也得到了加强,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相对峙。苏军的部署方式迫使德军投入正面进攻。就这样,苏军在战争中首次通过联合纵深防御与阵地战,得以和德军展开对等的对攻战。
  从战略角度考虑,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使苏联能够在1941年免于遭受被德国击败的命运,然而,截至1941年11月初,苏军在欧洲地区的兵力已经降至230万,是战争爆发以来的最低点。后来,据斯大林秘密安插在东京的重要间谍德国人理查德·佐尔格提供的情报显示,日本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太平洋,而不是苏联东部,于是,斯大林密令红军从西伯利亚抽出了15个师返回欧洲战场。此时,斯大林起用了更优秀的指挥官指挥作战,有力地配合了这次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为粉碎敌人创造了条件。朱可夫对一些部队进行了整合,将他们部署在关键的防御部位,同时抽调人员,训练那些匆忙应征到莫斯科前线、经验不足的新兵。在这次战略部署的过程中,莫斯科的铁路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斗中为苏军提供了战术机动性,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至此,苏军前线的作战行动与后方的经济努力协调一致。相比之下,德军却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沿着满是泥泞的道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苏军指挥官能够依赖有效的(虽然粗糙但用起来还较为有效)的后方勤务,而德军指挥官却只能苦苦支撑,竭力忍受毫无规律的物资与给养供应。由于德军得不到足够的设备来改造苏联铁路,他们对于公路的依赖几乎达到了极限,由此引发的一些严重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如果苏军打算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那么冬季的莫斯科就是最合适的阵地。




“巴巴罗萨”(9)



  1941年11月15日,德军终于发起了进攻,试图突破莫斯科南部与北部的苏军防线。11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占领了距离莫斯科64。3公里的韦尼奥夫,并开始包围莫斯科。瑞哈德特的第3装甲集群与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努力阻击苏军第30和第16集团军。11月23日,第3装甲集群占领莫斯科西北部32公里处的克林,将苏军第30和第16集团军分割开来。此时,苏军阵线危如累卵,但由于预备队前赴后继地顽强抵抗,迫使德军每争夺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11月26—27日,在噩梦似的艰苦条件下,党卫军“帝国”师与苏军第16集团军下辖的第78西伯利亚师在莫斯科西北部的伊斯特拉遭遇,与此同时,第7装甲师也开始步步进逼莫斯科———伏尔加河。11月28日,库兹涅佐夫接到朱可夫的命令,率领第1突击集团军,在第16集团军的协同下,将德军赶回运河对岸。在南部,苏军预备队在图拉、奥卡河和莫斯科河阻击了第2装甲集群的前进。12月1日,第4集团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5摄氏度。虽然第4集团军已经突破苏军第33集团军的防线并深入24公里处的纵深地带,但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在1941年12月4日被迫停止前进。这时,德军指挥官意识到他们已无法赢得战役的胜利,事实上,德军的进攻已经陷于失败的境地。12月5日,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向德军发起猛烈攻击。
  苏军的反攻旨在迫使德军远离莫斯科。苏军拥有强大的预备队,能够在一夜之间从防御转入进攻,德军为此大惊失色,因为此时他们还没有建立必要的防御阵地。尽管苏军指挥官在实施机动进攻作战方面缺乏经验,但莫斯科的反攻还是取得了成功。苏军的战术固然无法与德军的战术相提并论,却沉重打击了德军的士气,使德军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德军在苏军的反攻下被迫后撤,但苏军的错误却贻误了包围德军第4集团军的战机,后者在面临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了顽强抵抗。12月20日,苏军逐步消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并开始策划发动一场雄心勃勃的进攻,试图包围和消灭中央集团军群。科涅夫指挥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北部向西南方向发动进攻,同时西方面军的左翼也从莫斯科南部向北部推进,打算在维阿兹马胜利会师。此时,希特勒与德军最高统帅部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12月17日,以健康状况不佳为借口,博克在前线被就地免职,由陆军元帅冯·克鲁格接任。12月19日,冯·勃劳希契陆军元帅被免除总司令的职务,由希特勒兼任。12月16日,希特勒发布“坚守阵线,以防撤退引起大溃败”的命令。该命令与德军战地司令官希望的战术机动背道而驰。此后4个星期内,当中央集团军群的命运仍然悬而未决时,希特勒于12月25日免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的职务,接着又分别免除了第4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司令官霍普纳和施特劳斯的职务。1942年1月2日,希特勒不顾可能被包围的危险,命令德军坚守防线。1月5日,斯大林不顾朱可夫的建议,反其道而行之,命令苏军在整个东线发起全面进攻。这样一来,苏联的兵力被分散,虽然在其他地点取得了胜利,但给中央集团军群所造成的致命威胁却因此而逐渐消除。1942年2月,苏军的进攻开始减弱,1942年3月,德军再度恢复了信心。
  然而,德军的军心已经严重动摇,这种情况不只是在莫斯科西部存在。北方集团军群停止了向列宁格勒的推进。1942年1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在伊尔曼湖地区遭遇苏军的猛烈进攻,虽然伤亡惨重,但截至1942年4月,他们还是在苏联的寒冷冬季里幸存下来。苏军并没有对德军予以决定性的突破,后者仍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
  10月18日,第1装甲集群接到向罗斯托夫进军的命令。但由于后方物资补给困难,第1装甲集群直到11月5日才开始向罗斯托夫进军。显然,物资补给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左右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苏军防线被突破。幸运的是,暴雨迟滞了德军的所有行动,直到11月17日才得以恢复。11月20日,在零下20度的寒冷天气里,罗斯托夫落入德军手中。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后来进行了重组,于11月22日向罗斯托夫北部发起猛烈反攻。11月28日,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第1装甲集群被迫放弃罗斯托夫。龙德施泰特接受了克莱斯特的战术决定,命令德军继续向西撤退129公里,到达米乌斯河后方的一处防御阵地。希特勒命令第1装甲集群坚守阵地,并于12月1日凌晨解除了龙德施泰特的职务。龙德施泰特被陆军元帅冯·赖歇瑙取代,后者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确认了龙德施泰特发布的命令,并且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10月25日,曼施泰因率领第11集团军越过彼列科普地峡,突破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防线,进入克里米亚。




“巴巴罗萨”(10)



  11月16日,刻赤半岛落入德军之手,只有塞瓦斯托波尔还被苏军控制着。佩特罗夫将军指挥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对德军第11集团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一直坚持到1942年5月。12月27日,苏军第51集团军与第44集团军的登陆部队在费奥迪斯亚登陆,克里米亚东部的形势发生变化。同东线其他地方类似,这里的德军开始意识到无法击退苏军,也无法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此时,德军已经与苏军陷入对峙状态,这使得希特勒暴跳如雷。希特勒认为,占领克里米亚是德军向高加索推进的必需条件,德军原计划在1941年向高加索推进,现在看来将要被推迟到1942年。
  截至1942年3月,尽管德军建立了前沿阵地,却在企图击败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败而归,三个德国集团军群丧失了同时发动进攻的能力。截至1942年1月31日,东线陆军伤亡高达91。8万人,接近最初兵力的1/3,这种损失几乎不可能得到弥补。1942年5月1月,南方集团军群的步兵总数只有最初兵力的一半,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已经下降到最初的35%。自1941年6月以来,德军装甲部队损失了4200多辆装甲车辆,至1942年3月31日,德军在东线的16个装甲师中,只有140辆坦克具备作战能力。德军损失的摩托化车辆与马匹分别为10。16万辆和20。8万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和后方供应能力。1942年,当南方集团军群还在展开殊死进攻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展开了防御性的阵地战。苏军在1941年的损失骇人听闻,红军伤亡600多万人,被俘300万人,损失坦克2。14万辆。尽管这种损失极其惨重,兵力却能够得到及时补充,而且苏军能够对补充的新兵员进行训练。虽然需要时间,但苏军仍然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幸存下来。
  可以说,德军在击败苏联的道路上只差毫厘,与最终的胜利擦肩而过。事实上,德军在对苏战争的前两个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胜利相当完美,几乎无法超越。然而,德军计划通过一场战役击败苏联,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仅仅通过战术胜利的累积而在一次战役中击败苏联。在波兰、法国以及巴尔干的相继胜利,使得德军指挥官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通过“大规模歼灭战”取得的战术胜利就等于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德国国防军曾认为,进攻苏联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地点打一场完全相同的战争。然而,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这根本就是在不同的地点打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
  德军只有经过缜密计划战斗顺序,充分应用资源和卓越的战术,“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作战思想才可能对苏联产生作用。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