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据说隋文帝杨坚曾令他出任国子博士,无心仕途的孙思邈则称病不出。贞观初年,唐太宗曾诏令他编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一心立志学医的孙思邈也“固辞不受”。
孙思邈之所以矢志学医是有其原因的。小时的他体弱多病,家里人经常请医生为他治病,他家本来就很贫困,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几乎“罄尽家产”。同时,小时候的孙思邈,常常看见周围的一些贫苦百姓生病后,因无钱医治,只有活活等死。从此,他决心长大后学医,救治那些生病的贫苦百姓。
孙思邈18岁时开始立志学医。为此,他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代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及《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一方面独自采集草药制成方剂。在此同时,还从事了药物学研究,他常常深入百姓之中,多方收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药方,作为自己治病时的参考。
孙思邈作为医生,他不仅精于内科,还对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方面均有深刻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孙思邈是第一个主张要设立妇女儿童治病专科的人。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才普遍开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孙思邈作为一名医生,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医德。他认为,医生应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处处为病人着想。凡是到他那里来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他的这些医学著作,不仅深受国内医务工作者的欢迎,而且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早在公元608年,日本一些前来中国学医的人就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带到了日本,使中国医学对日本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药王孙思邈的后人中,在医学方面出众者,几乎遍及唐代以后的历朝历代。在宋代就有孙同和及其子孙奇、孙兆,在明朝有孙镒和孙小山等等,在清朝有孙锐之、孙亭,现代有孙纪乾、孙耀光和孙振华等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34世孙孙纪乾:人称“孙半仙”
孙纪乾(1899—?),为药王孙思邈州系的第34代嫡传掌门。1899年出生在河北州(今河北任丘市)。法名贞乾。一生行医。20世纪40年代,孙纪乾在北京一带行医,颇有名气,人称“孙半仙”。
州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医圣扁鹊的故乡,唐代著名医药养生家、孙思邈的玄孙孙冶长在安史之乱后,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8)前后,曾被敕封为州侯(一说避安史之乱,逃离州),从此孙冶长在这里一边做官,一边搜集整理扁鹊及其先祖药王孙思邈的遗籍秘方。孙冶长一家从此定居州,这样就形成了州孙氏一系,这一支系是药王孙思邈的嫡传。
早些年,孙纪乾与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结下患难之交,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率领西北抗日同盟军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孙纪乾在冯玉祥部下曾担任过一名少将医官。
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州城进行了狂轰滥炸,孙氏家族珍藏的医学典籍全部落入日寇之手,孙家故宅也被日军占领,成了日军一支部队的司令部。
一年后,被日军用作司令部的孙家故宅被一场大火全部烧毁,孙思邈及孙家历代后人积累的医学典籍也被烧得片纸不留。
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博大精深的孙氏医学就此完结了。此时,孙纪乾凭着自己的记忆,将先人千余年积累下来的医学理论重新进行整理,使其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孙纪乾又回到北京行医,并在天桥附近开了一家药店,另外还开了一家浴池。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受共产党信任的孙纪乾将自己的药店作为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联络站,从此孙纪乾一边行医,一边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由于孙纪乾医术高明,用药出神入化,那时北京地区的老百姓都称他为“孙半仙”。而今北京地区年纪大的人,大都知道“孙半仙”其人。
那时北京地区有一个妇女患了肝腹水,已至晚期,她到过不少医院,也找过不少医生,均不见效。后来有一天,这位妇女经人介绍找到了孙纪乾医生的家。这时,孙纪乾老人正在院子里练习功法,那个妇女一进门就跪倒在他的面前,口里不停地说:“孙大仙,你救救我的命吧!我不能死,我的孩子年纪太小,他仍需要我! ”就这样反复说了几遍后,那位妇女发现孙纪乾仍然练他的功,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见孙纪乾态度冷漠,那个妇女站起身来二话没说,掉头就往门外走。
“站住!别走!”这时孙纪乾老人发话了。此时,那妇女不高兴地转过头来看着孙纪乾,孙纪乾用手指着堆在院墙边的一堆柴禾中的一根已经发红的粗高粱秆儿说:“你将那根高粱秆拿回去吧!”并告诉那位妇女,将高粱秆拿回家后,用剪子剪成碎片,先将这些碎片放到锅里炒干,炒成黑炭,将它捣碎,然后用她家西头那口井里的水服下,6天服完后,再来找他。
6天以后,那个妇女却是高兴地再次来到孙半仙面前。她告诉孙纪乾老人,那过去腹水的凸起的肚子已经恢复正常了。这时,孙纪乾又给那妇女一包药,并叮嘱她回去后,继续将药服完,病就会彻底治好。据说这个妇女至今身体还很健康。
孙纪乾给这位妇女治病的药就是孙家祖传的秘方“千金散”。不过,有的人用孙家同样的草药方剂,去治另外人的肝腹水,却又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孙纪乾的高明之所在。
孙氏传人治病历代从实际出发,特别讲究变法。用药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时、因环境而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治病用药也要因人随之而变。因此孙氏传人在使用祖传秘方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加以改变,从不抱着祖传秘方过日子。孙纪乾不仅对各种草药在不同环境下的药理、药性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不同人的不同的病体及对各类药物的药理反应也了如指掌,因此他治病能做到药到病除,给人出神入化的感觉。
1957年的反右斗争,孙纪乾因向党组织提了三条意见,就被开除了公职,回州老家务农,接受劳动改造。虽然如此,当时的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仍然认定他是骨科专家,并吸纳他为协会会员。回到州镇以后,孙纪乾出于一个医生的良心,仍然私下为贫苦的百姓治病,因此老百姓并不把他当做专政对象,相反地却把他保护得好好的。
1966年开始的那场“文化大革命”,孙纪乾老人被打成封建残余分子(等同反革命分子),红卫兵在他胸前挂上黑牌子,将他推到台上斗了好多次。在那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中医中的许多东西,也被视作封建的糟粕加以批判。为此,孙纪乾的儿孙们都因他受到了牵连。为了与他划清界限,那时他的儿孙都远离他而去,谁还愿意跟他学习孙氏医学呢?
孙纪乾的年纪一天天大了,面对着家学无人继承的局面,他常常忧心忡忡。大概是1980年的一天,年届八旬的老人孙纪乾决心打破孙氏家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惯例,准备将自己一生继承和积累的孙氏家学传给外孙檀林,并向檀林口授了州系孙氏医学的1200余个药方及全部的医学文化内容,并到公证处作了公证,这样为檀林作为孙氏医学的第36代掌门,从法律上作了保证。不久,老人才放心地仙逝了。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36世孙孙继光:集文武医于一身的奇人(1)
孙继光,原名檀林,本名檀国胜,法名德龙。药王孙思邈在今河北州(今任丘市)系的第36代传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总干事,中国任丘市孙思邈防治疑难病医术专利研究所所长,少林弟子国际武术院教育顾问。人称他是一位集作家、医学家及武术名师于一身的奇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一生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作为孙继光,30岁时著述就已达数百万字,并成为国内一名高产作家。与此同时,他还继承孙氏医学,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并写下了200余万字的医学巨著《药王新篇——孙思邈州系家学纪实》一书。除此之外,孙继光还在武术方面练就“一指功”,他一触一指就能使对方顿时感到呼吸困难,浑身血液不畅,气力全无。即使是一个专业武术师,要练如此精妙的工夫,又谈何容易,何况他身兼数职呢?实在是难能可贵。
作 家 檀 林
檀林这个名字是孙继光当作家发表作品时常使用的笔名。父亲檀伯生,母亲孙宝珍是药王孙思邈嫡亲的35代裔孙,受其影响,少年时代的檀林还懂得不少医道。外祖父孙纪乾是药王孙思邈嫡传的34代掌门人。
檀林5岁时就进私塾读书,聪慧无比。先生将《三字经》、《百家姓》念上两三遍,他就能几乎全部背诵下来。小檀林既聪明又调皮,在私塾里学习刚好半年,就对私塾先生所教的那些东西感到厌烦。于是经常逃学,有时偷偷地躲到外公的书屋里去看他喜欢的那些书,有时又跑到新式学堂里听那里的一些具有新思想的老师讲的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檀林就因为他的外祖父孙纪乾的问题,被下放到北大荒军垦农场劳动,后来又当过一段时间的《文化报》副刊的编辑。在这期间,檀林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76年,檀林还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这一年,他从北大荒回到了北京,并且将自己所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女囚的自述》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该书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还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檀林在书中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出于一种同情心,去帮助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却陷入阴谋集团的罗网之中,从此弄得家庭破裂。在被逼走投无路之时,又误入仇人的怀抱,最后遭遇几乎被押上刑场的不幸。全书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深邃的思想,荡气回肠的文笔,赢得了广大的读者。该书一出版后,便成了一本深受读者喜欢的畅销书。
从此以后,年轻的作家檀林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燕子李三》、《京城侠女》、《鬼妻》、《荒墓》、《白面狐狸》、《慈禧春梦》、《慈禧秘情》、《酷情》以及《东部警官》等十余部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几乎都成为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到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当时文学作品被冷落的出版低潮之时,敢于一次推出他的400余万字的10卷大部头的《檀林畅销作品集》。
檀林的作品之所以畅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檀林将他的祖先孙思邈的深厚的养生学问及一篇篇救治病人的药方,极其自然地融入书中,致使他的有些作品也可以堪称是救世秘方,从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今,他的长篇小说已达14部之多,另外还有电影文学剧本、诗歌、散文,足有700余万字的著作。说他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是当之无愧。
精通医术的孙继光
孙继光本姓檀,叫国胜,后来何以改名换姓,其中自有原因。根据孙氏家族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定,孙氏家学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然而孙继光作为孙家的外孙,又是庶姓,到他这一代怎么出现了例外呢?此事说来话长。
孙继光的母亲孙宝珍是孙家州系的34代掌门人孙纪乾的女儿。聪明可爱的孙继光自幼就生活在外祖父孙纪乾的身边,深得外祖父的喜欢。每次外祖父上山采药都要带上孙继光,祖父一边采药一边还给这个外孙讲解草药的名称、药性、用途及辨别的方法。有时还让孙继光亲自品尝一下药味。还告诉他同是一味药生长在山前和山后、山上山下其药性都有所不同;早收割晚收割,用手采和用铁器工具收割,其药性也有所不同。
孙纪乾每次出诊时,也常常带上孙继光,当他给病人摸了脉以后,也让他的外孙孙继光亲自上去摸一摸 。就这样,六七岁的孙继光就能识别上百种的草药,还懂得了通过人的脉象去观察人的病情的方法。
当孙继光稍大点后,外祖父又教他背诵《道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易经》以及孙家医书《眼科百病》等。这些都为他以后当一名行医看病的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期,孙继光已是一个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作家。此时他的外祖父孙纪乾老人已年近八旬,他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孙氏家学的传人问题。按规定,孙纪乾一生积累的连同祖先传下来的这门学问无疑应该传给他的三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然而老人的三个儿子由于当时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个个拒绝学中医,为此老人十分伤心。
孙氏家学无疑是祖国灿烂的中医学的精髓,这门学问不能失传,一定要传下去。此时,孙纪乾想到了在北京当作家的外孙檀林。1979年,80岁的孙纪乾老人乘车从任丘赶到北京檀林的家,向外孙檀林说出了决心破例将他作为孙氏家学传人的想法。开始,檀林觉得外祖父这样做有些不妥,于是要求外祖父先把这件事写信转告给他的三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希望他们在这一年的4月26日尽快回来,接受父亲的传授。
就在这一年的4月26日,也是药王孙思邈的诞辰,那天清晨,孙纪乾老人换上了一套新衣服,在家等着三个儿子回来,直到傍晚,还不见三个儿子的踪影。老人急了,便破例将檀林作为孙氏家学的传人。
檀林考虑再三,终于接受了这一决定,便跪倒在外祖父孙纪乾的面前。孙纪乾老人站起身,将左手轻轻地放到外孙的头上,说:“我是药王孙思邈的嫡传34代掌门人,因时代的缘故,只能将家学隔代传给你,你虽然已是作家,但是学习孙家医术,必须改姓孙。为了继承发扬孙家医学,就叫继光吧!”从此,檀林就改名孙继光。因此,孙继光就成了他行医的用名。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36世孙孙继光:集文武医于一身的奇人(2)
随即,孙纪乾还吩咐孙继光拿来纸笔,并亲口向他传授了孙家1200余种治病的秘方,孙继光都一一记录下来。
孙纪乾老人去世之前,曾将孙继光叫到床前,再三叮嘱道:“学医为行善,此理一定要切记,切记。”对外祖父的叮嘱,孙继光一直铭记在心。
1995年春的一个晚上,孙继光一家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新闻,电视中突然报道了山东小姑娘杨晓霞患一种不知名的怪病。其症状开始是手指上出现斑点,继而皮肤变黑溃烂。小霞的父母带着她去了北京的很多大医院求治,许多医生都弄不清这是一种什么病,当然更是无法治疗。这时,北京的一家权威医院向全国中医学界发出了联合治疗杨晓霞这种怪病的呼吁。
看了这则报道后,心地善良的孙继光年逾七旬的母亲孙宝珍对儿子说:“继光,你把祖传的秘方献上,救救这个孩子吧!”并且叮嘱孙继光说:“咱们是中医世家,一定要做好这一善事,治好晓霞姑娘的病,一分钱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