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
C运动的D实践的
5马克思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最基本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的实体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自发实现的
C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规律的实现中不起作用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6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最基本的内容是()
A人口B地理环境
C生产力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界B人
C社会D生产劳动
8人类社会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是()
A生产关系B阶级关系
C财产关系D生产劳动
9生产方式是()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0首要的生产力是()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
C劳动者D生产管理
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2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体现生产关系本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1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政党B法律
C军队D国家政权
1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1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4题)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16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3题)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文科第2题)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8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2004年单选题第1题)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2004年单选题第2题)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关于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因为()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和趋势D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含义包括()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十分微小
C“物质实践决定观念”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D它决定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
6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C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D自然规律是在先的,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7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点是()
A两者都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B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C两者都具有重复性D两者都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
A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科学命题
B指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指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D指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先导和基础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政治法律制度B政治法律设施
C政治组织D政治法律思想
1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意识形态发展同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
B意识形态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形态发展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A对人们的思想起指导、控制作用B调控人的实践活动
C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D调控社会运行
13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自然科学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哲学
(1999年以来,涉及本章只出此一道多选题)
(三)辨析题
1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5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6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8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0年文科辨析题第30题)
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
1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2003年辨析题第31题)
(三)分析题
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温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2002年文理材料题第36题)
3试分析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D3C4D5D6D7D8D9C10C〖〗11A12A13D14B15C16D17C18B19D(二)选择题Ⅱ
1ABCD2ABCD3ABCD4CD5ACD6ABCD7ACD8ABCD9CD10ABC11ABCD12ABCD13ABD14。CD(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1)。
2(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2)。
3(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3)。
4(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4)。
5(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4)。
6(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5)。
7【答案要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8【答案要点】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9【答案要点】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1【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